诗人与哲人
从正义到诗与哲学之争

从正义到诗与哲学之争作者:林倩翼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4期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企图从整个城邦出发去探讨人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与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类似,如果人是小写的正义,那映射到城邦就是大写的正义。
他希望通过分工确保大写的正义,通过系列公民教育来确保小写的正义,培养正义的公民是构建正义的城邦的必经之路。
在对公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诗与哲学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理想国》一开始以讨论正义开篇,最后以诗与哲学的争论结束,苏格拉底指责诗歌教育所带来的危害,拒绝摹仿艺术进入理想城邦,通过探讨苏格拉底如何建立正义的城邦,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态度,以及应该如何对公民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理想国》;公民教育;正义;诗与哲学之争中图分类号:B502.232;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43-04一、城邦的正义与公民的教育息息相关在《理想国》①中,苏格拉底②多次提到“正义”,古希腊语中“正义”一词所包含的意思比该词的现代含义要广泛得多,它包含了几乎一切美德,是“德性”的另一种表达,文中所有提及的正义几乎都可以和德性画等号,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理想国》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充满美德的良邦。
《理想国》中也多次谈及关于公民的教育问题,苏格拉底从整个城邦出发来探讨公民教育,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类比人。
他认为国家与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类似,如果人是小写的正义,那映射到城邦就是大写的正义,为了建立正义的城邦,就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正义的公民,而苏格拉底所谈论的教育,固然有天文、数学等知识教育,但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生活时代,城邦、社会并未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诗歌和戏剧不仅是当时最普遍的消遣方式,也是教育公民的主要手段。
除了部分贵族享有私人授课,普通公民的公共教育则由诗歌在传颂时进行,公民通过诗歌学习有关神的知识和有关君王的知识。
刘禹锡的诗作风格

刘禹锡的诗作风格
刘禹锡诗的风格,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刘禹锡的诗有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扩展资料: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具有哲人气质的诗人杜伟民

阔 无边 的 时空/ 我 与 它永 远 都 无 法 芽越 的 太 空/ 至 这 以
于 我 耗尽 生命 也 无 法抵 达 它极 地 的边 远
— —
只有 在 这 样 的大 地 ,人 才 能 居 住 , 才 能 诗 意 地 栖 居 。 《 那光 芒投 射 而来 的 地 方》 也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 诗 ,是 人 类 生 活 的 依 据 ,诗 意 化 的 从 二 为 _什 么 选 择 “ 望 ” 的 写 作 姿 态 , 因 为 在 诗 人 眼 世 界 ,是 人类 最 后 的 归 宿地 。 仰
・
气悄然抚摸/ 出无限冰凉的冷/ 透 好像在每一刻都有可
能破 碎/ 出入 意 料 的 是/ 仍 然 那 么完 美 无 瑕 地 静 立 而 她
在瘦 气里/ 出无限冰凉的冷/ 透 让一袭忧伤 的灵魂得以
l ・ 6
安 眠
— —
有 在 某 种 与世 界 相 遇 的时 刻 ,他 才成 为 ‘ 人 ’ 因 为这 诗 : 《 白色花 瓶 和 她 逝 去 的 秋 天》 种相 遇唤起 了他 内在的精神性 和感知力 ,是他产生 了与
《 川之 美 》 冰
需要说明的是 ,“ 天穹 ”当然不是 一个 实体 ,而是 与 沉 沦 于晦 暗的 “ 地 ”相 对应 的 一个 澄 明而 自由的世 大
界 ;神 性 的 光 芒 当然 也 不 是 ( 不 仅 仅 是 ) 意 指 某 种 宗 或
教神 力 ,毋 宁说 那是一 种诗性 精神 。在 杜伟 民诗歌 中 ,
( 则 强整 理 ) 姚
我 往 更 高 的地 方 张 望/ 高 的 光 芒 无 止 境 地 倾 泻 更 下 来/ 泻 在 这 日渐荒 芜 的 国土 倾
— —
《 自从 你 的 白发 一 泻 千 里》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摘要:一、引言: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概述二、古代哲人对时间的思考1.时间的无情流逝2.时间的价值与意义三、古代诗人对时间的描绘1.时间的奔腾不息2.时间的轮回与循环四、结论: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概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哲人和诗人们经常对时间进行深刻的思考,他们用睿智的语言描绘了时间的特性,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些思考既体现了古代哲人和诗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探索,也反映了他们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古代哲人对时间的思考1.时间的无情流逝在古代哲人的眼中,时间如同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它无情地流逝,不为任何人停留。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也暗示了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2.时间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时间无情流逝,但它却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短暂和珍贵,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人生。
三、古代诗人对时间的描绘1.时间的奔腾不息古代诗人在描绘时间时,多用奔腾不息的江河来比喻。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描绘了时间的奔腾不息,使得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更加脆弱和珍贵。
2.时间的轮回与循环古代诗人还从时间的轮回与循环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楼江山万里愁,羁旅长堤短行舟。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轮回与循环。
四、结论: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给我们的启示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既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宇宙的探索。
他们的思考启示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人生,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诗人和哲人的美文——冯至《山水》散文集

题记:谨以此拙文纪念冯至先生逝世十周年!内容提要本文在通读《冯至全集》的基础上,抽取《山水》文本及其参照物《伍子胥》、《十四行集》进行精读,然后联系《山水》产生的语境,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纵横比照中,推绎出冯至的另一种现代性——“中西诗学的遇合”与“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的相互循环与整合,从而梳理出冯至思想的蜕变与升华。
作为一个思想型的作家、学者,冯至高扬自己的思想理性,超越战争的残酷和喧嚣,寄情山水,以自己艰难的体验对存在、自然和人生进行哲理的沉思,贡献一部“诗人与哲人的美文”精品。
接着紧扣文本分析作者的艺术理性,特别是其诗意和理趣相统一的特色。
最后借助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评述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与鉴赏,指出其由于“另类”现代性凝结出的独特而成熟的思想理性和艺术理性已经成为埋垡塞堂的传世经典。
关键词:河≤《山水》现代性存在自然生命体验嵩。
理影t,,X、,^PerfectProseofaPoet&Philosopher——-R鹤eanhOUFengZhi’sProseCollection“Waters&Mountains”AbstractThepaperextensivelyreadthe“TheWholeWorksofFengZhi”andthenresearchedhistypicalworks“WuZixu'’、“SonnetCollection”and“W缸ers&Mountains'’intensively.Focusingonreadingtheprose“Waters&Mountains”taking“WuZixu”、“SonnetCollection”ast11ereferenceflameandcorrelatingtheexternal&internalbackgroundandwritingcontext.thethesisfirstinducedthathis“alternativemodernity'’Wastheinter-circulatiun&integrationof“Sino-westernculturalessence’’and“themodernity-orientedtransferoftraditions”.thusmappedouthisideologicalchangeandsublimation;second,itpointedoutthataSandarational&ideologicalwriter&scholar,heupheldhisideologicalrationartisticration,keepingaloofthecrueltyandnoisesofthewar,thoughtoverexistence.natureandlifefromtheangle&thelayerofphilosophyunderthepainstakingexperienceandthenpresentedUSaperfectprosecollectionofapoetandphilosopher;third,itanalyzedhisartisticrationespeciallyhisprosecharateristic—————Ihecombinationofpoeticandphilosophicflavoronthebasisofclosercadingofeachtext;finally,itreviewedthestudies&researchesontheseanddrewtheconclusionthatbecauseofitsproseviarezeptionsasthetiktheoryration“Waters&Mountains”hasuniqueandmatureideologicalration&artisticbecomeaclassicalproductionthatwillbehandedfromagetoage.Keywords:FengZhi;“Waters&Mountains”:modernity;existence;nature;life;experience;poeticflavor;philosophicflavor2中文摘要冯至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学者。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
巨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辩多而情激”着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论柏拉图《理想国》中诗人被驱逐原因对后世文艺影响

论柏拉图《理想国》中诗人被驱逐的原因及对后世文艺的影响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和哲人的争论,他从城邦统治者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存在会破坏城邦的统治,也破坏人们的人格发展,他认为诗人应该被赶出理想国家的建构,这就提出了历史上有名的“驱逐诗人”的大胆主张。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诗人的地位以及被驱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柏拉图对文艺功用的观点以及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诗人被驱逐启示与影响作为西方诗学的开创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本人极具诗人天赋,但同时也是最为著名的诗的反对者。
柏拉图《国家篇》第十卷中说:“为了不让诗歌责怪我们过于简单粗暴,让我们进一步对它说,哲学和诗歌之间的争吵古已有之。
什么‘对着主人狂吠的狗’、‘咿哑学语的婴儿中的巨人’、‘穷鬼中的精明之士’,以及其他无数说法都是这种争论的证据。
尽管我们仍旧要声明:要是消遣的、悦耳的诗歌能够证明它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城邦里有存在的理由,那么我们非常乐意接纳它,因为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它的迷人,但是要背弃我们相信是真理的东西总是不虔诚的。
”柏拉图认为诗人受到神赋予的力量而失去了理智,像贺马那样的颂诗人并不清楚自己言说的动机,所以诗人的创作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他们只是受到神的理论的驱使来传达神的旨意,而他将这种力量比喻为“磁石”,而由这种东西产生灵感而产生极端的状态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
“诗人是一种轻飘着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在柏拉图时期,这主要是公民的教育也是通过诗悲剧等艺术形式完成的。
诗歌和诗人就担负起本不应该担任的教育责任,因而城邦教育的好坏,公众精神的状态的优劣,都要归结为诗人等艺术的影响,诗人要直接对城邦的伦理道德负责,甚至间接的为国家政治负责。
如果诗歌等艺术方面鼓动的不是人纯洁向善的道德理性,而追求快乐和享乐,那么它就是最应该禁止的。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哲学解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哲学解读邓少卿有人曾说:“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于物质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海子就是这样一位“让精神栖身于茅屋”的、与哲学家相去不远的当代诗人。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化性质:一方面,作为肉体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律;一方面,人又不仅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还是一种精神存在,受制于道德律。
肉体与精神如此不同,一旦相遇,彼此都觉得陌生。
正是这样的二律背反,使人的存在便具有了悲剧意味。
诗人与哲人是相通的。
海子这位纯粹的诗人,像古往今来那些渴望超凡脱俗的人一样,觉得肉体始终是一个麻烦。
他用短暂的一生体验了《圣经》中谈到的“肉体与精神相争,精神与肉体相争”的意义,最后不惜以卧轨的壮举完成了精神对肉体的超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人生体验的结晶。
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用独特的诗歌语言描绘其丰富复杂的诗心,表现其人格上的分裂,足以引发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思考。
一、呼唤“幸福”,心里已盛满苦难“幸福”一词在这首小诗中前后出现了四次,频率够高了。
一般说来,诗人极力呼唤的东西正是他生活中所缺少的。
或者说,渴求幸福的背后隐藏着诗人探求生命意义所承受的种种苦难。
何谓幸福?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尽相同。
在贤哲们看来,“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
“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由此看来,幸福与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
当然,这里的幸福与苦难不是饕餮之徒的饱餐与饥饿的肉体感觉,也不是名利之辈的成功与失败的心理现象。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与精神(或灵魂)有关,都涉及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
“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与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海子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与哲人
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
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都是真。
诗人是欣赏寂寞,哲人是处理寂寞;诗人无法,哲人有法;诗人放纵,哲人约束。
故在中国,诗人与哲人势同水火。
但大哲人也是大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指其极致言之,普通是格格不入的。
如王维是一位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高明淡泊的哲人。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是情理合一,情意合一;景是意,事也是意。
他借重自身的感受和印象来刻画外界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亦悄无声息地阐释了内心的感怀。
但是这种感怀却是一副冷寂凄清的面孔。
王维一生仕途不算得意,开元九年秋(721)进士擢第后不久即谪官济州;天宝十五年又为安史之乱叛军俘获,苟从得命。
但是总的来说王维生活在开元盛世,且家道殷富,他所以会有这类寂寥隐逸的心境,大概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诗人将相思,别离,盛衰,死亡等等都超脱于禅宗宣扬的宁静淡泊之中,在生活的表层显露出一种逍遥不争的态度,流连山水,离世绝俗。
不过这种放任却无能改变岁月的残酷,也无法寄托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和济世抱负,像写于天宝末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社会动荡的征兆已然显现,传统士人忧国忧民的心态终究不能逃避。
于是在诗作中,多少流露出几点悲慨与无奈。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小历史的凝结,放在每一个诗人生命长河的坐标中检阅,它才能激活情感本身的灵动与生机。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知识分子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大悲剧,大概中国古代士人大多时候所能做的,即是在作品中演绎出内心那种对于自身,对于国家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