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同样被人称为吝啬鬼,葛朗台和严监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特征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并由人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塑造。
一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同样,葛朗台与严监生的个性特征也与他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此外,二人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还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即文本语境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葛朗台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这时期,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斗争几经反复,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向共和军供应一二千桶白葡萄酒,就得到了某所女修道院的一流草原;拿破仑执政时,他担任市长,修了几条不错的公路与其产业直接相通,登记房地产时,也只交了很少的税。
总之,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给葛朗台为代表的大资产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生命力注入到他身上,造成了他贪婪吝啬而又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毕竟“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①。
在葛朗台所生活的时代里,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在他身上有着与旧式剥削者最根本的差别:在资本主义风气的熏陶下,他已经懂得了商品流通和投机的诀窍。
每一个子儿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使之有所“出息”。
在他身上既守财奴吝啬也有高利贷者的冷酷、贪婪,更有新兴资产阶级的狡诈精明和冒险精神。
他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旧式高利贷者向新型的土地、金融资产阶级的过渡。
而严监生生活的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个时期考取功名能使文人命运发生奇迹般的转变。
走读书进学这条路是当时成了文人最有前途的选择。
严监生生活在这一时期,自然也会迷恋上功名,没有进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这就是那一时代对他产生的影响。
论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象

论《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形彖读过文学名著的人一般都知道,文学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形彖,但人们对“四大吝啬鬼”的所指却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他们是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也有人认为是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和严监生。
前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可,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有些不妥,我觉得《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被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是一个莫大的错误,因为他对周围人慷慨大方,只是对自己有点自虐的倾向, 充其量只能算是有点小气而已,还够不上大吝啬鬼的级别。
又因被错误列入“四大吝啬鬼”形彖而使他恶名远扬,使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恶名远远超过他的兄长严贡生,这更让人觉得莫大的悲哀,要知道严贡生是个恶霸无赖,为人极端吝啬,他更应该被钉到耻辱柱上遭人嘲笑,遭人谴责,遭人唾弃。
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被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但严监生何以被有些人列入“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中呢?我想这主要在于他临终前的一个经典表现,由于作者的精彩描写,让读者印象很深,以至于让很多人认为他是个大吝啬鬼。
我们可以看原文: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订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细节刻画岀了严监生小气的一面,但这并不是严监生为人的全部,如果仅就这一点就把他说成是大吝啬鬼,我认为这一论断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因为仔细看原著,我们会发现,严监生和前而三个大吝啬鬼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对别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小气,有点自虐倾向,仅此而已,怎么能算得上是大吝啬鬼呢?我们可以通过小说原文情节来证明这一点。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严监生在对待兄长、舅兄、妻子、儿子等方而的态度和做法,我认为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做法不但无可指责,反而值得称道。
从”葛朗台”“严监生“的死亡细节看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刘宽文.doc

从”葛朗台”“严监生“的死亡细节看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刘宽文摘要自古以来,东西方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两地所特有的文化更是大相径庭,我们要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就要从流传下来的文化读本入手,单从写作上所反映出的差异就值得深究。
此文着重就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两个人物的死亡细节,探究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死亡细节;文化差异;影响Abstract:The east and west are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soil, and their own unique culture is very of difference since ancient tim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the cultural texts that has come down through the years ,and it is worth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in writing. This paper , put emphasis on the details of death of both the character “Y an Jiansheng” produced by Wu Jingzi and the charater “Eugenie Grandet” crated by Balzac,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riting.Key words:Y an Jiansheng ;EugenieGrandet;Details of death;Cultural differences;influence目录TOC \o "1-2" \h \z \u 从“葛朗台”、“严监生”的死亡细节,看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1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2目录 3引言 4一.严监生-葛朗台死亡细节的异同 4(一)人物塑造细节 4(二)性格异同比较 5二.“严监生”“葛朗台”的差异——相似中的不同 6(一)文化背景差异 6(二)生活环境差异 6(三)文本语境差异7(四)价值观念差异8三.人物形象差异的原因探究9(一)社会形态造就不同的大环境(政治)9(二)财富观念的不同决定个体不同的作为(经济)10(三)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11四.文化差异对写作的影响11(一)社会环境对写作家的左右11(二)文化环境对作家的左右12五.结语 (14)参考文献:15引言人的细微表现总能体现出自身的性格特点,两个来自于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下,接受不同文化熏陶,产生于不同作者笔下的人物既能相提并论,必然有其内在的统一性,面对这两者的异同众说纷纭。
葛朗台与严监生的艺术形象塑造讲解

论葛朗台及严大育的艺术形象塑造文学院09级10班卢琴学号:2 摘要:巴尔扎克和吴敬梓同时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者,给读者塑造了不同的吝啬鬼的形象。
在《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葛朗台;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给读者塑造了一个胆小、有钱、吝啬的监生形象——严大育。
葛朗台及严大育的共同性格是吝啬,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人生经历、遭遇不同,因而他们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葛朗台严大育形象塑造异同点葛朗台、严大育这两个艺术形象分别是巴尔扎克、吴敬梓塑造的同属于吝啬鬼艺术家族的成员。
他们的共同性格是吝啬,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人生经历、遭遇不同,因而所体现出的性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
一、共同的性格——吝啬葛朗台及严大育都称得上是有钱人,前者是拥有百万财产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后者是家有十几万银子的监生,但他们却在生活中吝啬、装穷。
为表现这一点,巴尔扎克及吴敬梓都用了一系列典型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葛朗台的居住条件因他的百万身家可以称得上恶劣:“那是一所①灰暗、阴森、静寂的屋子,坐落在城区上部,靠着坍毁的城脚”“寒暑的酷烈,把柱头、门洞、门顶,都磨出无数古怪的洞眼,象法国建筑的那种虫蛀眼儿,也有几分象监狱的大门”照常理一个拥有百万财产的人是不会居住在这样的房屋下,但由于吝啬,葛朗台始终不肯为自己为家人购置一套或者是修建一栋漂亮舒适的房子而一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直至死去。
他,精于计算,力求把全家的饮食起居,一切费用都降到最低限度,如“只有在十一月一日那一天,他才答应在堂屋里生火,到三月三十一日就得熄掉,不管春寒也不管早秋的凉意”,他总是亲自分发每一支蜡烛,每一片面包,每一样食物并自己动手修抽板、做酒桶、钉木箱……而从不请帮工,仅仅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已。
葛朗台他还是个装穷的高手。
妻子和女儿对他的财富一无所知,只知他们的日子过得清贫。
严监生、李梅亭和葛朗台的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4-05-09作者简介:王菊艳(1963-),女,黑龙江拜泉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戏曲小说。
严监生、李梅亭和葛朗台的比较研究摘要:严监生、李梅亭和葛朗台分别是《儒林外史》《围城》和《欧也妮·葛朗台》这三部小说中的人物。
他们的共同点是:看重财富,善于敛财;苛待自己,不重生活享受;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
主要区别是:严监生注重人伦,更有人情味;李梅亭注重人际交往,社交更广泛;相比之下,葛朗台的吝啬程度更胜一筹。
关键词:吝啬鬼;严监生;李梅亭;葛朗台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4)09-0030-04王菊艳王晓婷(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吝啬鬼在文学作品的人物画廊中是一组性格独特的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组形象对描绘世情世态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小说中的正面形象起着衬托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以下三个吝啬鬼的形象作比较分析,他们分别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现代作家钱锺书的小说《围城》中的李梅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一三个吝啬鬼都是作者所要否定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缺陷与弱点,我们先来分析他们性情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看重财富,善于敛财这是严监生、李梅亭和葛朗台共同而显著的特性,他们无论是生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亦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人生就是以“金钱”为中心,不断敛财惜财。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许多讽刺性形象。
作者对严监生的敛财手段在第五回描写如下:昨日典口内送来三百两利钱……”想著田上∗∗∗第34卷第9期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9月Vol.34No.9J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itySep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

中外吝啬鬼形象的比较吴军(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 200807040127)摘要:一提到“吝啬鬼”的形象,人们很容易地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儒临外史》),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严监生和葛朗台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外吝啬鬼的代表,通过对严监生与葛朗台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比较能较好的认识到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外吝啬鬼差异严监生葛朗台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多的吝啬鬼形象。
其中外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而中国四大吝啬鬼是钱钟书《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一文钱》中的吝啬鬼卢至、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8个闻名中外的吝啬鬼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中外文学史上对吝啬鬼形象描写的最高成就。
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其中中国的吝啬鬼形象与外国的吝啬鬼更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下面举例葛朗台与严监生这两个吝啬鬼形象的典型来比较一下中外吝啬鬼的差别。
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人物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却以各自特有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世界文学画廊中。
但是如果将他们二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都被称为“吝啬鬼”,两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但是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有些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异。
我们从他们各自写作的背景以及两个人物形象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写作背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写于1750年左右,乾隆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当时国内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发展十分缓慢,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因而吴敬梓能够塑造的也就是一个贪婪的封建地主的形象,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作者:赵乐屏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严监生和葛朗台均为有名的吝啬鬼形象,他们将“吝啬”二字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二人又在行为、感情和个性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严监生虽然吝啬,却不失慷慨的一面,对于家人也表现得真情实感,葛朗台却是十足的薄情寡义,将金钱视为唯一的追求。
同时,严监生的懦弱和葛朗台的精明也表现出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好的区分。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比较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形象,其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欧仁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累积财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严格管控金钱的使用,身为一家之主又决定着家庭一切事务,同为吝啬鬼,二者却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一在吝啬这件事情上,严监生与葛朗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严监生家中已有十多万银子,却自称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节流”一事管控得十分严格,平常连一斤猪肉也不舍得买,即使是唯一的儿子想要吃,也只是买个四五钱的分量来哄他而已,就连自己病重,也不舍得花银子买人参吃。
严监生的吝啬在临时之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吴敬梓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严监生对钱财的重视。
文中写道严监生的病情日渐加重,弥留之际却看着桌上点着两茎灯草的灯盏迟迟不得断气,期间他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身边的侄儿、奶妈等人始终不能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点头咽气。
分家时严监生与兄长严贡生一样的田地,但是兄弟二人的生活一奢一俭,严监生的财富便是在这样抠门的生活中逐渐累积而成的。
同样的,葛朗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抠门,家中的壁炉何时生火,他在日期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哪怕天气寒冷也不能作出改变;对于日常食用的糖的数量斤斤计较,口中所说的野味汤用乌鸦炖成;在夜晚全家只点一支蜡烛用以照明,女佣娜侬居住的房间甚至还需要通过小窗洞向邻家获得亮光。
葛朗台经常强调自己没有钱,却将金币、田契等财产存放在一个隐蔽的密室中,当夜深人静时,他便沉醉在这些财富之中。
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

48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之比较赵乐屏 渤海大学摘要:严监生和葛朗台均为有名的吝啬鬼形象,他们将“吝啬”二字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二人又在行为、感情和个性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严监生虽然吝啬,却不失慷慨的一面,对于家人也表现得真情实感,葛朗台却是十足的薄情寡义,将金钱视为唯一的追求。
同时,严监生的懦弱和葛朗台的精明也表现出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得以更好的区分。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比较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形象,其中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和巴尔扎克《欧仁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累积财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严格管控金钱的使用,身为一家之主又决定着家庭一切事务,同为吝啬鬼,二者却又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一在吝啬这件事情上,严监生与葛朗台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严监生家中已有十多万银子,却自称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节流”一事管控得十分严格,平常连一斤猪肉也不舍得买,即使是唯一的儿子想要吃,也只是买个四五钱的分量来哄他而已,就连自己病重,也不舍得花银子买人参吃。
严监生的吝啬在临时之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吴敬梓用夸张的方式表现了严监生对钱财的重视。
文中写道严监生的病情日渐加重,弥留之际却看着桌上点着两茎灯草的灯盏迟迟不得断气,期间他伸出两根手指头比划,身边的侄儿、奶妈等人始终不能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点头咽气。
分家时严监生与兄长严贡生一样的田地,但是兄弟二人的生活一奢一俭,严监生的财富便是在这样抠门的生活中逐渐累积而成的。
同样的,葛朗台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抠门,家中的壁炉何时生火,他在日期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哪怕天气寒冷也不能作出改变;对于日常食用的糖的数量斤斤计较,口中所说的野味汤用乌鸦炖成;在夜晚全家只点一支蜡烛用以照明,女佣娜侬居住的房间甚至还需要通过小窗洞向邻家获得亮光。
葛朗台经常强调自己没有钱,却将金币、田契等财产存放在一个隐蔽的密室中,当夜深人静时,他便沉醉在这些财富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引言:葛朗台和严监生是世界文坛中典型的“吝啬鬼”。
人们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
葛朗台临死前努力抓住法器,叮嘱女儿,把一切都照料好,到了那边向他交账的一幕,使读者过目不忘。
同样,严监生奄奄一息时,为了两茎灯草,固执地伸着两个指头,总也不肯短断气的细节描写也堪称经典。
虽然二者在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显着的差别。
关键词:葛朗台、严监生、行为表象、个性特征、深层原因行为表象一、相同的吝啬本性显而易见,严监生和葛朗台都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性:吝啬。
葛朗台有着数不清的家产,一家人却住在阴冷破落的房子里。
家里从来不买肉,不买面包。
需要的食品全都由佃户提供,烤火用的木柴,也是砍自田地周围的树篱。
只有一个女佣,年纪不小了每周六还得动手做面包。
开始吃野味还是在买了树林,请人帮忙照看之后。
他的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教堂的香火和作为钱,太太和女儿的服饰费用,家里的灯烛钱,拿侬的工钱,锅子的镀锡费,缴纳的税金,庄园的修理和种植的费用”①。
这些事花费都不多,但他还是要想方设法的节省。
从来不去串门,既不吃人家的,也不请人家吃饭。
每顿饭的面包,每天要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分发,一点儿不能多用;侄子远道而来,他不让女仆买菜,只是吩咐佃户打乌鸦来煮汤。
就如巴尔扎克在书中描述的,“似乎什么都要节省,包括动作在内”②。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③;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第9页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第10页正如巴尔扎克所写:“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而葛朗台直到临终前还不忘表现他对金子的执着。
“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十字架、烛台和银制的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法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他叫欧也妮,尽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却看不见。
欧也妮的眼泪淋湿了他已经冷却的手。
‘父亲,您要祝福我吗?’她问。
‘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
’”对葛朗台来说,金子好比用来吊命的人参,他看到金子立马就复活了。
而最经典的当属从这位本来不相信来生,只相信现在的吝啬鬼中说出的最后一句话,“到了那边向我交账”①。
这位吝啬鬼做了一辈子金钱的奴隶,一直到死,他对于金钱的执着,让人不寒而栗。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②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想到的既不是自己的亲人,也不是对生命的留恋,仅仅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
吝啬到这个地步,除了严监生,不作第二人想。
二、克己与克人一般说来,即使再吝啬也不会对自己吝啬,但葛朗台与严监生显然都是例外。
而同为吝啬鬼的两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严监生主要只是对自己吝啬,而葛朗台对自己和家人都吝啬到极点。
从二人对待亲人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葛朗台的妻子和女儿欧也妮过的就如女佣一般的生活,一家人的缝缝补补,全由他们负责。
欧也妮想要给母亲绣一条领子得挤出睡觉的时间,还得想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第142页借口从父亲那骗取蜡烛。
每天的面包和食物也是由他亲自派发。
只有到十一月一日才能搬到炉边去干活。
到了三月三十一日就得熄掉,不管是春寒料峭还是深秋阴冷。
就是女佣也会比这好些吧。
葛朗台对待妻子已不能用“吝啬”一词来形容,而是达到了虐待的程度。
葛朗台夫人总穿一件绸衣,按照习惯,必须穿一年。
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她的私房钱,也要想方设法刮走,直到刮完,才让妻子安静几天。
妻子病重,他虽请了苏缪城最负盛名的医生,但他关心的是:“是否要花不少的钱呀需要吃药吗”①而不是询问病情。
他希望妻子好起来,担心的确实妻子死后就要班里财产登记。
对待女儿也是同样。
当他得知欧也妮把金子给了她的堂弟之后,勃然大怒,竟然把她关在房子里好几个月,并吩咐只给她面包和清水,没有火烤。
在太太去世后,他还叫欧也妮签下了放弃继承母亲遗产,并把财产共同财产交给他打理的协议。
葛朗台的侄子夏尔曾对欧也妮说过这样的话,“他要有钱,就不会让我父亲死,也不会让你过这种清苦生日子。
总之,他完全是另一种活法。
”②这位年轻人显然是不够了解他的这位叔父。
即使他的父亲没有自杀,以葛朗台的性子,也是绝不会帮助自己的兄弟偿还债务的,即使他很有钱。
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侄子打发走,用低价来骗取已经落难的侄儿的首饰就知道。
在葛朗台的身上根本看不到一点人情味。
在他的心目中,金钱高于一切。
他的亲人包括他自己都不重要。
金钱就是上帝,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不停地聚敛金钱,他对金钱有种变态的膜拜。
相比之下,严监生对家人的态度简直可以用慷慨来相容了。
虽然家里舍不得卖肉,但每常小儿子要吃时,会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来哄他。
他的妻子王氏每年有三百两银子的私房钱,而且他从不过问她在哪里用。
妻子病重时,“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他把王氏当作贤内助,曾掉下泪来说“:如今丢了我,怎生是好”。
妻子死后,他“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当他的哥哥严贡生惹上官司跑到省城去时,是他帮忙花钱打点,帮他了了官司。
对待妻子王氏的两位哥哥,严监生也并不吝啬,他不仅将妻子留下的银子和首饰曾送给了两位舅老爷。
还听赵氏的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第137页话,在妻子死后,把其私房钱送给他们作赶考的盘缠。
严监生对待周围的人是说不上吝啬的。
在这一点上他有葛朗台有着显着的区别。
三、守财与敛财同为拥有巨额财富的守财奴,葛朗台与严监生对待自己的财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两个人一个仅仅知道守财,而一个却能想方设法敛财。
葛朗台从他的丈母、太太的外公以及他的外婆那继承了三大笔遗产,数目之大,没有一个人知道。
但葛朗台不同于这三个爱财如命的老人,“一生一世积攒钱财,就图关起门来看个痛快”,他爱财如命,一方面守住已有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想办法扩充财富。
葛朗台在理财方面可说是一名有经验的老手。
他总能抓住一切机会来扩充自己的财富:占公家的,占别人的,占佣人的,占妻子女儿的。
他善于窥测方向,耍弄手腕,在政府拍卖教会土地时,他看准了共和党监卖官凶狠而贪婪的本性,便拿出四百路易去行贿,“就三钱不值两钱的,即使不能算正当,至少是合法的买到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一座老修道院和几块分种田”①。
他很会开辟财源,多方牟利:掠夺土地、倒卖黄金、放高利贷、搞公债投机、做股票生意,他样样都干样样得手,他的投机事业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
凡是到了手的钱,就决不让它外流,除非是能赚回更多的金子。
总之“敛财”和“守财”,对葛朗台来说一样重要。
而且为了敛财,葛朗台不择手段,根本不在乎他发财的行径是否会给他周围的人带来直接。
苏缪城的人无一不被他那“钢铁般的利爪”、“彬彬有礼地抓过”,甚至远在巴黎的他弟弟的债主们,他也像猫玩老鼠似地耍弄着他们,“把他们拧过来、滚过去,揉捏一阵,叫他们跑来跑去,出一身臭汗,满怀着希望,一下子又急得脸色发白”②,只是为了自己能不出一分钱也能挣得一个好名声。
而相比之下,严监生理财的手段则远远不如葛朗台。
对待财产,他才去的主要是“守”,同样是继承的家业,严监生却只知道死死的守住家产,靠收取地租来谋财,虽然十分的节省,但这也只能让他的钱财不至于像他哥哥严贡生那样早早的被挥霍殆尽而已。
祖宗的遗产在他手里一天天减少。
就是他不死,也只能是坐吃山空。
与葛朗台相比,严监生根本不会理财,但不同的是,他的①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第6页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并无不良后果,充其量他也只不过是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方面过于节省了些而已。
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显着区别。
个性特征葛朗台与严监生不同的行为表现背后所表现的是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
同样是吝啬,二人的个性特征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两个人一个狡诈冷酷、唯利是图,一个却是胆小谨慎、自视低下,却又不乏温情。
葛朗台的冷酷从他对待亲人那近乎是虐待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
在他身上根本看不见一丝温情的影子。
为了敛财,他不择手段,连妻子和女儿的钱财也要想方设法的占据,更不要说是不相干的陌生人了。
他的哥哥自杀,侄儿因此伤心,而他面对这最圣洁的丧亲之痛,竟然能说出“这孩子真没用,把死人看得比金钱还重”这样的话来。
他的冷酷可见一斑。
妻子重病,他关心的并不是妻子的病情,而是一直担心要是妻子好不了,就得做财产登记,比起妻子的病来,那才是能要他命的事情。
他不为自杀的兄弟还债,来挽回他的名誉,想的却是要借此机会,不花一分钱来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而从葛朗台敛财的手段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他的狡诈。
他很会开辟财源,多方牟利:掠夺土地、倒卖黄金、放高利贷、搞公债投机、做股票生意,他样样都干样样得手,他的投机事业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
为了追求黄金、占有黄金,他在投机活动中采取了极其狡猾的手段。
巴尔扎克写道:“讲起理财的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猎物打量个半天,才一跃而起,扑上去,张开钱袋的血盆大口吞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地躺下,好像一条蛇吃饱了东西,不动声色,冷静非凡,不急不忙的消化。
”①他一生中只吃过一次败仗,从此他学会了一套本领与人做生意总是态度暧昧,假装口吃耳聋,引得对方无意之间中了他的圈套。
他还善于利用矛盾,从中渔利。
他在索漠地方得意的一手就是利用带格拉森和克卢索两家为欧也妮的明争暗斗来坐收渔人之利。
葛朗台的这些狡诈手段使他成了一个叫人敬畏的人物。
他吝啬贪婪,却不贪图享受;他装聋作哑,却狡猾奸诈;他聚敛守财,善于投机;他无视亲情,只关注利益;他无视上帝,只崇拜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