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

3.教学目标设置

(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

锥曲线等核心概念必然联系的高度,着眼于继续学习,而又必须遵循数学的自然顺序,避免后继内容的前移。

这种课的关键是整合和提升,形成基本套路并了解它在进一步学习中的基本价值。这些都需要问题驱动,循序渐进,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地归纳总结。

5.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一元一次不等式,同学们说说这个不等式023>-x 的解集是多少啊?

生:3

2>x . 师:诶,怎么算出来的啊?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把2移到右边去,再不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3.

师:你的解题依据是什么呢?

生:不等式的性质.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利用不等式的性质,从代数的角度把这个不等式解出来了,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生:可以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不等式的解集.

师:好,我们先画图象,怎么画这个函数的图象?

生:找两个点.

师:找那两个点比较好?

生:与坐标轴的交点.

师:与x 轴的交点是多少?

生:)0,3

2

(. 师:这

3

2是怎么出来的啊? 生:令0=y . 即023=-x ,这个方程的根.

师:很好,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恰好是对应一次方程的根. 与y 轴的交点是多少? 生:令0=x . 得2-=y ,交点)2,0(-. 师:所以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就是?

生:3

2>x ,即图象在x 轴上方时所对应的x 的范围. 师:很好,请坐,由此可以看出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谁来概括一下?

生:一次方程的根就是一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一次函数的零点), 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在x 轴上方时所对应的x 的范围, 一次方程的根也是一次不等式解集的端点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三者之间为什么会有关系呢?

生:……

师:我们从代数表达式来看一看, 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这个三个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一次式,对吧,所以它们之间有关系.

【评析】回顾初中知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 由三个“一次”,类比引出课题,并为三个“二次”的研究提供思路.

环节二:整合

师:很好,一次函数、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元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一元二次不等式)0(02≠>++a c bx ax ,)0(02≠<++a c bx ax .

师:从它们表达式来看,好像也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呀?……,二次多项式,对吧?那么这三个二次之间是否也有类似三个一次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画画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 (板书课题)

画出二次函数

322-

-=x x y

的图象.

观看几何画板动画,随着动点C 横坐标x 的变化,纵坐标y 的变化情况.

(1) 当x 取哪些值时,0=y ? (2)方程0322=--x x 的根为 ; 当x 取哪些值时,0>y ? 不等式0322>--x x 的解集为 ; 当x 取哪些值时,0

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0322=--x x ,一元二次不等式0322>--x x 和一元二次函数322--=x x y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动画展示:

问题3: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函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

师: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函数是核心,图象是载体,可以通过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评析】以具体的常系数的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为例,让学生通过类比三个“一次”,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二次函数在“三个二次”中的中心地位。并对一般情形的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核心数学素养,具体策略是问题驱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 师:好,对于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会求解集,如果反过来,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你会求这个不等式吗?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1】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x 的解集为)3,1(-,求实数c b ,的值.

【评析】逆向变式,强化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生1:依题意,3,1-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x 的两根,将1-=x 和3=x 代

入方程得,?????=+?+=+-?+-0

330)1()1(22c b c b ,即???=++=++-09301c b c b , 解得???-=-=32c b . 生2:依题意,3,1-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x 的两根,

由韦达定理有???=?--=+-c b 3131,解得?

??-=-=32c b . 师:很好,请坐. 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函数图象在x 轴下方时,所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所以3,1-正好是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也就是方程02=++c bx x 的两个根,从而根据韦达定理,可以求出c b ,的值. (画图分析) 环节三:提升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我们将方程和不等式中常系数改为字母时, 随着字母取值的不同,方程的根和不等式的解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类方程和不等式称为含参方程和含参不等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含参问题.

师:我们再把前面那个具体的方程变一下,系数上加一个参数,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2】已知关于x 的方程0322=+-ax x ,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

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评析】含参二次方程问题,继续对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进行整合

提升,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问题. 生1:设32)(2+-=ax x x f ,则0)1(a .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不对,应该还要0>?.

师:诶,生2好像说得很有道理呢?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3:我觉得生1是对的,因为0>?的作用是控制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而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0)1(

师,同学们同意哪位同学的说法?

生:曾子轩.

师:很好,题目要求这个方程的两根,一个小于1,一个大于1,根据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控制方程的根,也就是要保证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一个在1的左侧,一个在1的右侧. 只需要0)1(?加进去,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我们从代数的角度来检验一下,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一样?

法1:202-4)1(>?<=a a f

法2:2330124202-4)1(2>??

??>--=?>?<=a a a a a a f 或. 师:这是一个方程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将它转化为函数问题来处理. 师:我们再把前面那个具体的不等式也变一下,系数上加一个参数,同学们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例3】若不等式0322>+-ax x 对任意]3,1[-∈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评析】含参二次不等式问题,继续对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进行整合提升,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不等式问题.

组内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先分析.

学生分析:只需二次函数32)(2+-=ax x x f ,在]3,1[-∈x 这一段的图象位于x 轴上方,应分三种情况讨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中间和右边.

师:非常不错啊,刘钰欣同学将这个不等式问题等价转化为函数图象问题,只需要函数图象在]3,1[-∈x 这一段的图象位于x 轴上方即可. 如何保证图象在x 轴上方呢?

我们边看动画一起来分析.

动画展示:随着a 的取值变化,函数图象与x 轴的位置关系.

师: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x 轴上方?

生:只需要0)1(>-f ,

师:很好,因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左边时,函数在]3,1[-∈x 这一段的图象是上升的,即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只需要最小值0)1(>-f 即可.

师:当对称轴在区间的里面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x 轴上方?

生:0

师:还可以通过什么来控制?

生:0)(>a f .

师:就是函数的最小值大于零即可.

师:再来看,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右边时,怎么样就能保证图象在x 轴上方?

生:只需要0)3(>f ,

师:很好,因为当对称轴在区间的右边时,函数在]3,1[-∈x 这一段的图象是下降的,即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只需要最小值0)3(>f 即可.

下面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找一个同学上黑板完成具体过程:

生:记32)(2+-=ax x x f ,这个函数的对称轴为a x =,则

当1-+=-a f ,解得2->a , 又1-≤a ,所以12-≤<-a ;

当31<<-a 时,只需要01242<-=?a ,解得33<<-a ,又31<<-a , 所以31<<-a ;

当3>a 时,只需要0612)3(>-=a f ,解得2

综上:32<<-a .

师:找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答案正确,但解题过程有点不对,没有讨论1-=a 和3=a 的情况.

师:很好,这两种情况,可以加在哪里比较好.

生:加在中间.

师:很好,对于含参问题,我们除了要选择恰当的分类讨论标准之外,还应该注意分类讨论还应做到不重不漏..

师:好,这是一个不等式问题,我们仍然将它转化为一个函数问题来处理.

环节四:展望

师:同学们,今天莅临我们课堂的还有一位神秘嘉宾,大家想不想见一下?

生:想.

师:掌声有请.

嘉宾:学弟,学妹们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现在高三(15)班的刘今欣同学,很高兴走进学弟学妹们的课堂,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嘉宾:大家都知道一元二次函数是中考的压轴题,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在以后的高中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课前,陈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

务,让我归纳整理一下.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在高中数学其它领域的应用. 其实三个“二次”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的各大核心模块:如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导数等

.

下面重点以三个“二次”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为例,让同学们对三个“二次”在以后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了解.

【案例1】直线1:+=kx y l 与双曲线1222=-y x C :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B A 、,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解:联立方程221

21

y kx x y =+??-=?,消去y ,得到x 的一元二次方程

.022)2(22=++-kx x k ……①

直线l 与双曲线C 的右支交于不同两点,等价于方程①有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根.

即对应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交点在y 轴右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条件控制二次函数的图象.

2222220,(2)8(2)0,

20220.2k k k k k k ?-≠??=-->???->-??>?-? 解得k

的取值范围是2k -<<

【案例2】(2016年江苏高考第19题)试题和答案如下:

已知函数()()0,0,1,1x x f x a b a b a b =+>>≠≠.

⑴ 设2a =,12

b =① 求方程()2f x =的根; ② 若对于任意x ∈R ,不等式()()26f x mf x -≥恒成立,求实数m 的最大值; ⑵ 略.

解:⑴ ① ()122x

x f x ??=+ ???,由()2f x =可得1222x x +=, 则()222210x x -?+=,即()2

210x -=,则21x =,0x =;

② 由题意得221122622x x x x m ??++- ??

?≥恒成立, 令122x x t =+,则由20x

>

可得2t =≥, 原问题等价于不等式2+4t mt -≥0,对任意的t 在),2[+∞上恒成立,

记2()+4f t t mt =-,

当对称轴

02

≤m ,即0≤m 时,显然成立; 当对称轴22

0≤

>m ,即4>m 时,只需216044m m ?=-≤?-≤≤,与4>m 矛盾; 综上,40≤

【案例3】(2016年全国Ⅱ卷文科高考第11题)试题和答案如下:

函数π()cos 26cos()2f x x x =+-的最大值为

(A )4 (B )5 (C )6 (D )7

解:因为23

11()2(sin )22f x x =--+,而s i n [1,1]x ∈-,所以当sin 1x =时,取最大值5,

以上是最终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题目,其实还有更多的考题是考其他类型的方程、不等式问题,也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处理,如 【案例4】(2016年山东卷文理高考第15题,填空压轴)试题和答案如下:

已知函数=)(x f 2,,24,,

x x m x mx m x m ?≤??-+>??其中0>m .若存在实数b ,使得关于x 的方程b x f =)(有三个不同的根,则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解:画出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所示,要()f x b =有三个不同的根,需要红色部分

图像在深蓝色图像的下方,即

2224,30m m m m m m m >-?+->,解得3m >

时间关系,我暂时只讲这么多,欢迎同学们以后常来找我

交流,预祝学弟学妹们早日适应华师一的学习. 也预祝大家在这个顶尖中学度过愉快而又成功的三年高中生活!

【评析】结课:从高中数学的核心问题中回望基础,让学生加深对三个“二次”作用的理解,并试图产生对进一步学习的期待.

师:很好,谢谢这位学长. 高中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三个“二次”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其它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提供了套路. 以后,对于其它类型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我们仍然可以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

师:这里其实还蕴含着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学们说说,是什么?

生:数形结合,

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专为数形结合思想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

二、教学反思

本课力图尝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教师动态演示,完成知识的回顾、整合、提升、展望.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多一点精心预设,就能融一份动态生成,体会到什么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注意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可取之处:教学设计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利用问题驱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以生为本,探索了衔接课的一种新模式.

改进之处:本课在基本运算,用直观支持运算,以及通过展示未来课题让学生感悟运算价值等,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如何真正驱动学生在运算方面自觉探索、自觉积累、自

觉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素养,还有待于教学的创新.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所选用的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材。《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出自该教材第二章不等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蕴藏着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现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初中学生来说更加严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进一步提升,所以要更加注重其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难点确定为: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会解一次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2.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辩证的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型思维目标,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在发现与探索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同时以观察法为主的合作交流方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6.1二次函数教案

6.1 二次函数 一.学习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2.了解二次函数关系式,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二.知识导学 (一)情景导学 1.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不断向外扩展,扩大的圆的面积S 与半径r 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是 。 2.用16米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怎样围可使小兔的活动范围较大? 设长方形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 平方米,那么变量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3.要给边长为x 米的正方形房间铺设地板,已知某种地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240元,踢 脚线的价格为每米30元,如果其他费用为1000元,门宽0.8米,那么总费用y 为多少元? 在这个问题中,地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踢脚线的费用与 有关,为 元;其他费用固定不变为 元,所以总费用y (元)与x (m )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二)归纳提高。 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它们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有什么不 同? 。 一般地,我们称 表示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 函数。 一般地,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你能 说出上述三个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吗? (三)典例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如果是,指出其中常数a.b.c 的值. (1) y =1— 23x (2)y =x(x -5) (3)y = x 21-23x +1 (4) y =3x(2-x)+ 3x 2 (5)y = 12312++x x (6) y =652++x x (7)y = x 4+2x 2-1 (8)y =ax 2+bx +c 例2.当k 为何值时,函数1)1(2+-=+k k x k y 为二次函数? 例3.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⑴正方体的表面积S (cm 2)与棱长a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 ⑵圆的面积y (cm 2)与它的周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 ⑶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 (元)与所

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综合问题

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综合问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m x y +- =65经过点()n A ,2-,??? ??21,1B ,抛物线1222-+-=t tx x y 与x 轴相交于点C 、D . (1)求点A 的坐标。 (2)设点E 的坐标为??? ??0,25,若点C 、D 都在线段OE 上,求t 的取值范围。 (3)若该抛物线与线段AB 有公共点,求t 的取值范围。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c bx ax y ++=2的开口向上,且经过点?? ? ?? 23,0A 。 (1)若此抛物线经过点?? ? ?? -21,2B ,且与x 轴相交于点E 、F 。 ①填空:b =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②当2 EF 的值最小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2 1= a ,当10≤≤x ,抛物线上的点到x 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时,求 b 的值。 3、已知二次函数23)2(2)1(2++++=x t x t y ,当0=x 和2=x 时的函数值相等。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一次函数6+=kx y 的图像与二次函数的图像都经过点),3(m A -,求m 和k 的值。 (3)设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B 、C (点B 在点C 的左侧),将二次函数的图像在B 、C 点间的部分(含点B 和点C )向左平移n (0>n )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像记为G ,同时将(2)中得到的直线6+=kx y 向上平移n 个单位,当平移后的直线与图像G 有公共点时,求n 的取值范围。 4、已知二次函数)12(221-+-=t tx x y (1>t )的图像为抛物线1C 。 (1)求证:无论t 取何值,抛物线1C 与x 轴总有两个交点。 (2)已知抛物线1C 与x 轴交点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将抛物线1C 作适当的平移,得抛物线222)(:t x y C -=,平移后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n m D ,),2(n m E +,求n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将抛物线2C 位于直线DE 下方的部分沿直线DE 向上翻折后,连同2C 在DE 上方的部分组成一个新图形,记为图形G 。若直线b x y +- =2 1(3

【讲义】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组)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组 课程目标: 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熟练解决二次函数与与其它函数结合的有关问题。 课程要求: 完成讲义中的练习; 完成课后配套练习。 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组) 例1.函数(是常数)的图像与轴的交点个数为( ) A.0个 B.1个 C.2个 D.1个或2个 例2.已知实数x ,y 满足x 2 +3x +y -3=0,则x +y 的最大值为 . 例3.设函数y=x 2 ﹣(k+1)x ﹣4(k+5)的图象如图所示,它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且线段OA 与OB 的长的比为1:4,则k= _________ . 例4. 如图10-2,是二次函数y =ax 2 +bx+c 图象的一部分,其对称轴为直线x =1,若其与x 轴一交点为A (3,0),则由图象可知,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是 . 例5. 已知P (3,m -)和Q (1,m )是抛物线2 21y x bx =++上的两点. (1)求b 的值; (2)判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x bx ++=0是否有实数根,若有, 2 2y mx x m =+-m x

求出它的实数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将抛物线2 21y x bx =++的图象向上平移k (k 是正整数)个单位,使平移后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求k 的最小值. 【当堂练】 1.已知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象如图10-1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0 B .c <0 C .b 2 -4ac <0 D .a +b +c >0 2.如图所示,函数的图像与轴只有一个交 点,则交点的横坐标 . 3.二次函数的图像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 =ax2+bx+c 中,a<0,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A (2,0)B (-1,0),则ax2+bx+c>0的解是____________; ax2+bx+c<0的解是____________ 5. 抛物线与轴有 个交点,因为其判别式 0,相应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为 . 6.关于的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相应二次函数 与轴必然相交于 点,此时 . 2 (2)7(5)y k x x k =--+-x 0x =2 69y x x =-+-x 2 283y x x =--x 2 4b ac -= 2 3280x x -+=x 2 5mx mx m ++=25y mx mx m =++-x m =O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蔡县孙召镇初级中学周长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活动,并希望得到您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我要说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说教材,2、说目标,3、说教学方法;4、说教学程序;5、说评价。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学习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3、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迁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合作、探索、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类比归纳,最后抽象所学知识。 3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展示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是考查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一个实际问题;问题(2):是考查黄金分割点的问题;问题(3):是考查增长率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方程: (1)x(x+10)=900 (2)x2=1·(1-x) (3)5(1+x)2=7.2 此方程的建立为下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问题中所列的三个方程 (1)x(x+10)=900,即x2+90x=900 (2)x2=1-x (3)5(1+x)2=7.2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类比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让学生思考: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让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3.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做一做

二次函数教案设计(全)

课题:1.1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现有一根12m 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举行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 ,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 问题2、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俄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 与x 之间的关系: (1)面积y (cm 2)与圆的半径 x ( Cm ) (2)王先生存人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文 x 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 元; (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Om , 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 x (cm), 种植面积为 y (m2) (一)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1)y =πx 2 (2)y = 2000(1+x)2 = 20000x 2+40000x+20000 (3) y = (60-x-4)(x-2)=-x 2+58x-112 (二)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 x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衔接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5》的第三章第二节,学生高二时才学习,导致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1》的“集合”、“函数”等内容时,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不连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老师普遍认为应调整到《必修1》之前,或是安排在《必修1》的“集合”之后,“函数”之前比较好. 本节课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但它并不是一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新知课,也不是一节复习课,而是一节衔接课,以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后面称三个“二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作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三个“二次”是初中三个“一次”(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三个“二次”.如,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导数中导函数为二次函数时的许多问题等,同时,此部分内容又是培养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学情诊断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平行班学生,华中师大一附中是湖北省示范高中,学生基础很好,一般而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但是,当所研究的问题中含有参数或者综合性较强、或者运算较复杂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准确地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转化,不善于分类讨论,不善于归纳总结,对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处理方法不够完整,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数的二次方程、不等式,如何利用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等价转化处理,为今后处理其它类型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提供范式. 3.教学目标设置 (1)理解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二次函数的观点处理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问题,感悟函数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3)引导学生感悟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在本主题的学习中,逐步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作为初高中内容和方法上的“衔接课”,有其重要特点:一不能靠单纯的复习;二不宜上成新课;三,必须展示基本的套路,而又不可能一次到位;四,需要立足于函数、圆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同仁: 大家好! 我是高中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活动,希望专家、评委和同仁们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从内容上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高中刚学过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 2、从思想层面看: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从作用上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在高中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应用工具作用。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与类比,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从而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能力目的:通过上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我采用探究、启发诱导法,分层教学法。同时,采用讲练结合方法,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7个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根据学生的情感和需要,让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谁负责任)交通事故,创设情景,使学生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滨泉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22.1 二次函数(1)课时 1 设计教师李春丽备课组长 学科书写授课班级9.2 课型新授课审核领导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 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认识二次函数,认识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 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辅导法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 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 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 表的空格中, AB长x(m) 1 2 3 4 5 6 7 8 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 (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 的关系式, 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 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 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 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 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 (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 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 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 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 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 识。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 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 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 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 围,其范围是0 <x < 10。 实际问题导入, 体现新知识的产生 源于生活实际的需 要。

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综合.讲义

板块 考试要求 A 级要求 B 级要求 C 级要求 二次函数 1.能根据实际情境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1.能通过对实际问题中的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能从函数图像上认识函数的性质; 3.会确定图像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出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1.能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解决二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结合的有关问题; 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1. 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1) y 轴与抛物线2y ax bx c =++得交点为()0c , . (2) 与y 轴平行的直线x h =与抛物线2y ax bx c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h ah bh c ++,. (3) 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1x 、2x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判别式判定: ①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交; ②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 轴上)?0?=?抛物线与x 轴相切; ③没有交点?0?时为例,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 知识点睛 二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综合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与不等式

二次函数与不等式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1、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则不 式<0的解 22--=x x y 22--x x 集x 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 2、函数的图象如图,那么:c bx x a y ++=2(1)方程=2的根是________________;c bx x a ++2(2)不等式>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c bx x a ++2(3)不等式<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c bx x a ++2 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 02=++n mx x 别为x 1=a,x 2=b (ab C.ab 4、若二次函数f kx y c bx x a y +=++=221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当y 1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2—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说课稿 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它出现在高中新教材必修五第三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重难点、课堂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为过渡到本节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列,三角函数以及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较好的反映了“三个二次”的关系,蕴含着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教学内容上本节首先由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通过复习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的零点,进行只是间的整合得到02>++c bx ax (0>a )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间的相互转化,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从解法中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步骤。 2、 通过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运算和作图的能力。体验数学从特殊到一般抽象出结论,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通过对“三个二次”的相互转化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体会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交流、体验并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考虑到所面对的式高一下期学生,他们归纳总结能力已趋于成熟,但对于数学语言的把握,函数图象的进一步推广好比较欠缺,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为主,辅以从特殊到一般的化规方法和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知道,通过让学生由特殊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观察、分析、归纳促使学生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阵中成为教学的主体。 【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而怎样求其解法,利用“三个二次”间的联系则是本节的难点。本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重难点,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节设为六个环节“创设情景、新课讲授、探索问题、问题解决、知识延伸与课堂练习、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中互联网的收费问题,来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052 ≤-x x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二)新课讲授。通过复习余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并观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特点,进而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由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学生即可推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有了定义与一般形式的理解,我将给出三个特殊的式子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并说出理由。学生将对一元二次不等式得到进一步的理解。而问题当中只要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就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怎样求不等式的解集呢?”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 (三)探索问题。这是本节的重要环节。一元二次不等式052≤-x x 与它对应的一元

二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练习题

练习九 二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 1、已知二次函数772--=x kx y 与x 轴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n x x 没有实数根,则抛物线n x x y --=2的顶点在第_____象限; 3、抛物线222++-=kx x y 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以上都不对 4、二次函数c bx ax y ++=2对于x 的任何值都恒为负值的条件是( ) A 、0,0>?>a B 、0,0a C 、0,0>?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优秀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本人是……。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在高中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函数、数列、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概括的说,本节课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工具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三个二次”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4. 教材处理: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共两课时,本课时所研究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导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涉及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比较、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等,我我首先通过创设“一次上网在多长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比公司B所需费用少”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接着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将按照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在画一画、看

(公开课一等奖)二次函数复习课教案

《二次函数复习》教学案 班级:初三18班年级:九设计者:李玲时间:2015年10月16日

关基础知识.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基础知识之基础演练 二次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函数,它有着自己固有的性质,反映的是轴对称性和增减性; 我们要突出反映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顶点坐标,我们就可以把一般式改写成顶点式;如果想知道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的情况,我们可以把一般式写出交点式; 刚刚我们回顾了二次函数的性质,我们发现二次函数的图像能够直观地反映函数的特性,而数又能细致刻画函数图像的大小和位置,下面就让我们遵循着数形结合的线索,继续对二次函数进行深入的研究。

难点突破之思维激活1、如果把抛物线绕 ()4 12+ + - =x y顶点旋转 180°,则该抛物线对应的解析式是 . 若把新抛物线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 移3个单位,则得到的抛物线对应的解析式 是 . 抛物线的平移——点的平移 难点突破之聚焦中考2、问题①,结合图像思考: 方程 ()1 4 12= + + -x 有几个实数解? 问题②,结合图像思考: 当m为何值时,方程 ()m x= + + -4 12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问题③ 其实方程、不等式本身就 有一个代数的解法,我们现在 也用图像解法 我们通过三个题目把这 个知识的层次性展示出来,方 程、不等式都可以转化成函数 的图像来解

若直线 m kx y +=1与抛物线 c bx ax y ++=22交于A (1,0) 、B (-1,4) 两点,观察图像填空: 1)方 程 m kx c bx ax +=++2的解 为 ; 2)不等式 m kx c bx ax +>++2的解 为 ; 3)不等式 m kx c bx ax +<++2的解 为 ; 反思与 提高 1、本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函数学习,你认为自己 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提高的? 3、在下面的函数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教者归纳本章知识网络图示 让学生自己总结一节课的得失,教者进行适当的点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今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由此达到数学教学的新境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一等奖)电子教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说课稿(一等奖)

各位专家、评委、同仁: 大家好! 我是高中教师,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活动,希望专家、评委和同仁们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从内容上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一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及高中刚学过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并且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面较多。 2、从思想层面看: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从作用上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综合题的热点,在高中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应用工具作用。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学习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

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与类比,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从而掌握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 能力目的:通过上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的: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勇于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我采用探究、启发诱导法,分层教学法。同时,采用讲练结合方法,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去。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7个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1.以具体实践案例为基础,理解二次函数的深刻内涵及有关概念,感受现实问题中两个变 2.体会数量关系变化的过程,学会使用“二次函数”这一数学模型; 3. 使学生能够正确建立直角坐标系,从而应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包括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㈠教学重点: 1、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二次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㈡教学难点: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解: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4,4)是图中这段抛物线的顶点,因此可设这段抛物线对应的函数为:2 (4)4y a x =-+, (08)x ≤≤ 209 抛物线经过点(0,) 220(04)49 a ∴=-+ 19 a ∴=- 21(4)49 y x ∴=--+ 208y 9 x ==当时, ∵篮圈中心距离地面3米,20y 39 =< ∴此球不能投中 问题;若假设出手的角度和力度都不变,则如何才能使此球命中? 预设:(1)跳得高一点 (2) 向前平移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角度和力度都不变,,与哪些数学知识点有关,体会实际问题中的语言,与数学知识点的转化,进而体会抛物线上下、左右的平移应用。

(1)在出手角度和力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小明的出手高度为多少时能将篮球投入篮圈? (2)在出手角度、力度及高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则小明朝着篮球架再向前平移多少米后跳起投篮也能将篮球投入篮圈?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练习: 一场足球比赛中, 一球员从球门正前方17m 处将球踢起正射向球门, 球飞行路线为抛物线, 当球飞行水平距离为1 0m时,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球高4米。在球门正前方1m 处只有一名身高1.85m的后卫, 他的最大弹跳高度为o.8m,若此时该后卫起跳及时,他能否拦住球? 为什么? 若没有这名后卫, 球能否射进球门(在不考虑守门员等情况下) ? ( 球门高:2.44m)

二次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的关系(供参考)

二次函数与方程及不等式的关系 6、如图,将二次函数y=x 2 -m(其中m >0)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形成新的图象记为y 1,另有一次函数y=x+b 的图象记为y 2,则以下说法:(1)当m=1,且y 1与y 2恰好有三个交点时,b 有唯一值为1; (2)当b=2,且y 1与y 2恰有两个交点时,m>4或<0m<7 4 ; (3)当m=b 时,y 1与y 2至少有2个交点,且其中一个(0,m); (4)当m=-b 时,y 1与y 2一定有交点.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为 9. (2014·浙江杭州江干一模,16,4分)如图,等腰梯形ABCD 的底边AD 在x 轴上,顶点C 在y 轴正半轴上,B (4,2),一次函数y =kx -1的图象平分它的面积.若关于x 的函数y =mx 2-(3m +k )x +2m +k 的图象与坐标轴只有两个交点,则m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过B 作BE ⊥AD 于E ,连结OB ,CE 交于点P ,∵P 为矩形OCBE 的对称中心,则过点P 的直线平分矩形OCBE 的面积.∵P 为OB 的中点,而B (4,2),∴P 点坐标为(2,1),∵P 点坐标为(2,1),点P 在直线y =kx -1上,∴2k -1=1,k =1.∵关于x 的函数y =mx 2-(3m +1)x +2m +1的图象与坐标轴只有两个交点,∴①当m =0时,y =-x +1,其图象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0,1),(1,0);②当m ≠0时,函数y =mx 2-(3m +1)x +2m +1的图象为抛物线,且与y 轴总有一个交点(0,2m +1),若抛物线过原点时,2m +1=0,即m =-12,此时,Δ=(3m +1)2-4m (2m +1)=(m +1)2>0,故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过原点,符合题意.若抛物线不过原点,且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也符合题意,此时Δ=(m +1)2=0,m =-1.综上所述,m 的值为:m =0或-1或-12. 答案 m =0或-1或-1 2 1.(原创题)函数y =kx 2-6x +3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3 B .k <3且k ≠0 C .k ≤3且k ≠0 D .k ≤3 18.已知二次函数2y x bx =+的对称轴为直线1x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