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合集下载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文献学: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分类、鉴定、整理、利用和保护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文献的内在规律和价值,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法。

2. 古籍版本学:古籍版本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各种版本及其差异、源流、价值等问题,旨在确定古籍的真伪、年代、作者和内容等信息。

3. 校勘学:校勘学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文本的错误和遗漏,通过比较不同版本和史料,进行文字修正和补充,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4. 编纂学:编纂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编排和出版文献资料的方法和原则,包括选题策划、素材搜集、体例设计、编辑加工、审稿出版等环节。

5. 档案学:档案学是研究档案的性质、分类、管理和利用的一门学科,旨在揭示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填空题1.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书籍、手稿、碑刻、档案、电子文献2. 古籍版本学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源流、评价版本价值3.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4. 编纂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选题策划、体例设计5. 档案学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内容?A. 文献的产生和发展B. 文献的分类和鉴定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D. 文献的整理和利用答案:C. 文献的创作和构思2.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A. 稿本B. 刻本C. 抄本D. 印刷本答案:C. 抄本(抄本也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3. 下列哪种校勘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来发现和纠正错误?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答案:A. 对校法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素材搜集B. 内容创新C. 体例设计D. 审稿出版答案:B. 内容创新5. 下列哪一项不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答案:C. 创作和发表档案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书籍B. 手稿C. 碑刻D. 档案E. 电子文献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A. 对校法B. 他校法C. 理校法D. 综合法E. 归纳法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编纂学的工作环节?A. 选题策划B. 素材搜集C. 体例设计D. 编辑加工E. 审稿出版答案:A、B、C、D、E4. 下列哪些是档案学的主要功能?A. 收集和保管档案B. 整理和编目档案C. 鉴定和评价档案D. 利用和开发档案E. 创作和发表档案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内容?A. 鉴定版本B. 研究版本源流C. 评价版本价值D. 比较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E. 分析版本的装帧艺术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文献学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与实际应用无关。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以各种技术手段,把一定的信息内容记录到一定的载体上形成的存储型传递媒介。

“文献”一词出自于“《论语·八佾》篇中。

最初,“文”与“献”是两个词,“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后来融合为一,泛指有史料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1983年7月2日发布的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了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文献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指文献所包含的思想、知识和信息;形式指思想、知识和信息赖以依附的物质载体。

文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之一。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信息两大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传递作用更为明显。

文献的存储是手段,传播是目的。

文献的种类很多,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计算机阅读型文献;按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按记录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化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等等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别录》西汉刘向撰,中国目录学的开山之作。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以宫中藏书颇有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由刘向等对搜集来的各种异本进行校勘,条别篇章,编订目次,写定书名。

每校完一书,刘向就撰写一篇书录,介绍著者生平,学术源流,并评论其思想和价值,称之为《叙录》。

汇集诸书《叙录》别编成书,名为《别录》。

历时20余年,完成《别录》20卷, 原书亡于北宋,《隋书》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有著录,今有清人的辑佚本。

《七略》书目名。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 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 ),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 ,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1.《三体石经》【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穆天子传》【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

《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

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

作者不详。

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

共6卷。

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

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

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

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老师无笔记,此为百度解释】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文献学名词解释

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一)

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1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

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

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

2死校。

据此本以校彼本,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它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

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校书,“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

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活校。

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

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

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3 版本: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版本学: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在古籍研究中尤显突出。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4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本身(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5 “目录”是目和录的总称。

“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

前人把“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

问答题1含义的演变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所以这时候的文指典籍文章,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虞夏书·益稷》也有相关的引证说明“文献”一词的原意是指典籍与宿贤。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文献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甲骨文甲骨文,是指一种契刻在龟壳或动物骨骼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虚(墟)文字。

1899年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城郊的小屯村一带(即古代的殷墟),以后在山西、陕西等地也曾发现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后期的一些占卜和记事文字(以后人们又发现了先周和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其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天文历法、医学等等。

每一片甲骨文从一字到数十字不等。

甲骨文主要是一种王室档案,它虽然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金文金文主要是指古代契刻或铸造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在古代是一种极受时人珍视的器具,它主要用来作礼器(即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乐器(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器)、兵器和一般生活用具。

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当事的贵族一般都要铸造青铜器,并在其上铸造或契刻下事件的过程,以昭告子孙,并使子孙后代永远宝藏。

这些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在商周时代,金文也是一种记载和保存当时历史的主要形式,它的字数不等,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数百字。

同甲骨文一样,金文也具有图书的某些性质,但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图书。

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镌刻10个鼓状的石头上,唐代被人们发现于陕西凤翔的原野之上,内容是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的四言诗。

石鼓文的时代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大约是春秋或战国时代的遗物。

简牍简,即竹简,是指写了文字的竹片;牍,即木牍,是指写了文字的木片。

就古代文献所记而言,简专指竹简,牍则专指木牍,但在实际上,简也可以是木片制成,牍也并非都是木制的。

一般而言,简主要用于书写内容较多的文字,而牍则主要是用来书写契约和信函。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称为策(册)。

简策的产生及其使用的时间很长,至少从殷商时代起就有了简策,至魏晋时人们仍在继续使用简策,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是其使用的全盛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顺祝考试顺利!)第一部分:《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

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

“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

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

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

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

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六经注我:学者按照自己的方便,随意阐释六经,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智慧,诠释自己的生命。

“六经注我”是相对于“我注六经”而言的,其提出者陆九渊本意为:理解六经,发挥经义而不为所拘限,使六经为我所用。

但后世学者矫枉过正,因此形成了率性处理文献的空疏学风。

辨伪:指对伪书及其虚假内容进行分析甄别的研究方法。

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

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

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辑佚: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

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

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二重证据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

“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创立,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也可纳入“二重证据法”。

第二部分:从校勘学角度解释“古籍”: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特指古籍的校勘。

所谓古籍,是指用汉字符号记录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即中国古代的汉字书籍文献。

刘向《别录》对“雠校”的解释:《文选》卷六《魏都赋》李善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刘向《别录》‘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仇家相对,故曰讎也。

”根据这一记载,刘向是将“校”与“讎”解释为比勘统一古书不同文本的两种工作方式。

陈垣的四种校勘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总结了他校勘《元典章》所用的四种校勘方法:1、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2、本校,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3、他校,就是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

4、理校,即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

这四种校勘方法也是对古人校勘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正规校勘方法。

校勘的内证和外证:校勘取证的范围,可分为所校古籍之内和所校古籍之外两大类,得自前者的称为内证,或称本证,主要来自对校和本校;得自后者的为外证,或称旁证,理校、他校所得即属此类。

在校勘考证中,内证处于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外证处于次要地位,从属于内证。

异文: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

异文的实质是原稿文字和各种错误文字,问题有形可见,其现象多种多样,在校勘学中,通常概括为误字、脱文、衍文、倒文四种类型。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疑误的实质是校书者根据有关知识发现疑难,认为存在错误,但无法找到版本依据,因无迹可寻,这类问题有时较难发现。

误乙:在校勘学中,“乙”通常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

“误乙”包括不明文义误乙、不明训诂误乙、不明修辞误乙、据误本而乙、据他书误乙等。

抄脱:抄写刻板时的无意脱漏,常见的有重文抄脱、义似抄脱、烦复抄脱、窜行抄脱等。

底本:指在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

记录异文或改正误字,都是在底本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便于工作,也方便读者,多用错误较少的足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也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校本。

参校本:指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为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主要校本要与底本全面比勘,逐字逐句仔细核对,通常选用有代表性的版本,如古本、底本之外其他版本系统地祖本、与底本同一版本系统但文字差异较大的版本、并非该系统祖本但与其祖本文字差异较大的版本。

底本、主要校本之外的其他版本则作为参考校本,不必与底本一一对校,可在遇有疑难时备查核参考。

第三部分:古籍版本学:我国古籍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等),是一门研究古籍版本源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学科。

书衣:即书皮,是古书外形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指包在古书最外面质地较厚的上下两层有色纸,起保护作用。

书名页:又名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之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又名护页、副页,指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递修本:古书版本的类别之一,指书版残缺,经过两次以上修补而重新印刷的本子。

写本: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

一般在唐宋写本、名家写本、佛道写经卷等较狭小的概念上使用。

抄本:又名传抄本,指根据底本再行传写之本。

使用范围较为宽泛。

其中按底本字体行款覆纸摹写的称为影抄本。

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即成石经,著名的有东汉“熹平石经”、三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孟昶石经”、北宋“二体石经”。

宋代官刻本:官刻书主要有监本和公使库本。

监本即国子监刻本,它主要供朝廷使用,也向社会发卖,内容以经书、史书、医书为多,一般质量较好。

公使库本是宋代各路州军所设招待所性质的公使库刻印之书,质量也较好。

清代家刻:家刻即私家刻书,清代家刻的代表有周亮工、鲍廷博、黄丕烈、叶德辉等,且多喜刻丛书。

元代坊刻:坊刻即书商刻书。

元代坊刻数量多,著名的有张存惠“晦明轩”、刘君佐“翠岩精舍”、余志安“勤有堂”、叶日增“广勤书堂”,它们大量地刊刻举业之书、元曲杂剧等。

元代书院本:元代书院十分兴盛,著名的有梅溪书院、西湖书院、象山书院等,书院刻书一般数量大、速度快、质量上乘。

南北监本:明朝国子监分南京、北京二处,南北监本好篡改、校对粗疏,历来学者对其评价不高。

藩刻本:明代分封藩王,各地藩府刊刻了三百多种书,著名的有蜀藩、宁藩、晋藩等。

藩刻本刻印俱佳,是明代官刻本中的精品。

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命、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辨等十几种方法帮助鉴定版本。

第四部分:《汉书·艺文志》: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为《汉书》十志之一,属于史志书目。

该书是班固根据刘向、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包括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汉书·艺文志》在《七略》的基础上,删兵书十家,增加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

《汉书·艺文志》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是由唐朝廷组织编撰的官修目录,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隋志》以《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借鉴了阮孝绪《七录》的分类体系,并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进行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学著作。

《郡斋读书志》:宋代晁公武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

《郡斋读书志》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

《郡斋读书志》著录了不少已佚唐五代文献。

其解题涉及许多文学史料,价值尤高,如目录学家陈振孙所言:“其所发明,有足观者。

”《郡斋读书志》在编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袁本和衢本两大版本系统。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

这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

陈振孙将自己对5万余卷藏书的研究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进行整理,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

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

其“解题”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

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全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总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