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 交互分析疗法.

• • • •
三、咨询关系及契约 “成人我”对“成人我”的平等契约关系 契约关系的原则 一是来访者究竟要得到什么帮助必须清晰、 明确 • 二是咨询师不能强迫来访者做不愿意的选 择。
四、咨询步骤
• 1、结构分析 • 结构分析是交互分析疗法在咨询时首先应 做的工作,它要求咨询师仔细倾听来访者 的叙述,并察觉出来访者的生活态度,根 据来访者的交流内容,发现并确定来访者 交流时的自我状态。P\C\A水平
P P
A
A
C
C
平行交流的类型
• CC对CC:双方均诉 之感情,而不是出于 理智的判断。 • [例] 刺激:我父亲是 处长。 • 反应:那有什么了不 起,我父亲是局长。 •
P P
A
A
C
C
平行交流的类型
• PC对CP:一方以长 者、权威者的姿态对 待对方,对方也能心 甘情愿地接受,相处 融洽。 • 【例】刺激:怎么搞 的,这么个小事也做 不好! • 反应:对不起,对不 起,都是我不好,下 次再也不会了。
交叉交流的类型
• AA对PC:一方希望别 人以理智的态度对待他, 而对方偏偏要以高压或 命令态度对待他。 • 【例】学生:这次评三 好,我有没有资格? • 老师:你的学习成绩退 步那么多,还想评三好?
P P
A
A
C
C
交叉交流的类型
• AA对CP:一方讲 道理,就事论事, 对方则喜欢耍性子, 感情用事。 • 【例】领导:生活 上有什么困难? • 职工:得了,虚伪, 搞什么形式主义?
• 1.父母式自我状态的线索 • (1)语言线索:就这一次了,你应 该· ....· 你不能· · 你必须· .....;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听着, 永远记住……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我要是 你的话…… • 在判断别人时,常用的语句有:愚蠢,淘气, 滑稽,讨厌,糟糕,荒唐,胡说,小可怜,不 行,宝贝,偷懒,你怎么敢这样?可爱的,好 了好了,到底怎么了?再不行了等。 • (2)形体线索:皱眉,噘嘴,用食指指划,摇 头, “惊讶”的样子,用脚打点,两手叉腰 两臂交叉在胸前,紧紧握手,叹气,拍人的头, 倒竖眉毛,清喉咙以示警告,仰首看天一副不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并且通过个体自身的主动作用来做出回应。
在交互作用论中,个体被视为一个活跃的主体,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适应的能力。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过程。
换言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或主动影响。
交互作用论注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以及个体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反应。
个体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还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种情况在交互作用论的观点中被非常重视。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理念是人类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此,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交互作用论的思想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机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干预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交互作用论并不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平等的,而是认识到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不平衡的,并且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交互作用论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关系稳定性。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的视角,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交互作用论,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机制,并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交互作用论( interactionism),这是量子力学中与其它许多重要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极为基本的思想,在不同领域中表现为非常重要的概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也随之飞速地向前发展。
但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出现新矛盾。
“交互作用”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莫考克(michaelmodker)于1955年提出的。
他指出:如果一个体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微观物质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则该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体系与体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各体系的全部特性的控制。
为了研究这些影响,就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又可以由某些方法来描述。
一般来说,当某一系统内部处于稳态时,系统所处的状态及外界对系统的作用是确定的,而对系统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唯一的,即系统处于确定的定态。
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可能不止一个,即系统处于量子态。
1、什么是量子纠缠?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是指二个或多个量子系统的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被纠缠到一起后,当一个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并对其它系统的状态造成影响,使得后者的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纠缠系统的状态就被破坏了。
如果多个系统处于纠缠态,那么它们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称之为量子纠缠。
有的文献中提出了“超纠缠”的概念,意思是纠缠态的数目超过了可能的几何级数。
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空间上的两个粒子的状态互相影响,通俗一点说,如果你对着镜子看一个物体,那么镜子里的物体就会呈现出你对那个物体的印象。
也就是说你看镜子里面的东西会呈现出你的某种意识。
而量子力学中说的纠缠就是这种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包含另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并且,粒子的状态不同,波函数不同,如果你想把一个粒子从纠缠态弄出来,必须要用到大统一理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理论中,个体不再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来被研究。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根据其与他人的互动而产生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并从这些关系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这些互动还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调整和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社会行为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语言、姿势、眼神等方式进行非言语和言语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来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
符号交流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手段,它还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意义和建立关系。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通过符号交流来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调整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其对他人的期望和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个体不仅要理解他人的行为,还要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的。
这种解释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他人的动机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来获得的。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彼此影响的复杂性。
个体在互动中相互依赖,彼此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社会交互来塑造彼此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还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和规范。
社会结构可以限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机会和资源。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根据社会结构的规范和期望来行动,并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个体通过符号交流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信息和资源。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也被称为社会交往理论或互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过程。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和观点是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内心的推动力所决定。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个体行为是不可分割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
我们的行为与我们身边的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交流,这种相互影响可以是明显的,如打招呼、交谈等,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注视、身体语言等。
根据交互作用论,我们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构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通过与他人互动,我们获得其他人对我们的反馈和评价,进而形成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同时,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语,并从中获得关于他人的认知。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交互作用论还强调了人际互动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某些需要,比如归属感、社会支持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此外,交互作用论还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
社会环境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等影响了我们的行为和观点,同时我们的行为和观点也会影响到社会环境。
换言之,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产品,同时也是社会的创造者。
交互作用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语。
通过了解他人的背景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其次,交互作用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
通过了解人际互动的原理和规律,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交往策略,增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交互作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通过认识到我们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之,交互作用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过程。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提高人际沟通的效果,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框架,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彼此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受到社会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中不断演化和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与他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人被视为一个社会性存在,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主要是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的行为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交互作用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通过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和身体接触等。
通过这些交互,我们能够形成和维持社会关系,并共同创造社会现象和文化。
交互作用论指出,我们的个体发展和个性形成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和社会化过程实现的。
在交互作用论中,个体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而是被认为是一个社会性存在。
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中不断演化和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体内部的因素,还应该考虑社会环境和他人对我们的影响。
交互作用论还指出,交互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一个相互作用和互动的过程,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会随着交互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人们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演化的。
此外,交互作用论还强调了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交流和分享信息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将被社会化,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观点和行为准则。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彼此的影响。
它强调人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中产生的,不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交互作用论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

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交互作用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指的是个体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不同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是言语上的、身体上的、情感上的或者是无声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元素。
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如下:1.交互作用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交互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存在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而形成的。
人类无法独自生存,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才能满足各种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实现个人和共同的目标。
因此,交互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交互作用是社会行为的基础:交互作用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行为的基础。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分享信息、获取支持和建立关系。
交互作用可以包括语言交流、身体语言、非言语行为等各种形式,这些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中行动的依据,并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3.交互作用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驱动力:交互作用不仅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还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驱动力。
在交互作用中,人们不仅会传递信息和知识,还会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和技能。
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进行合作、创新和适应环境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4.交互作用的效果受到固定因素和可变因素的影响:交互作用的效果不仅受到个体的固定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可变因素,如环境、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交互作用,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也可以对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受到固定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可变因素的影响。
5.交互作用的质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交互作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良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合作和信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反,交互作用的质量低下可能导致误解、冲突和疏离,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提升交互作用的质量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七章人格的功能

3 人格的社会功能
2.恋爱关系中人格的功能 恋爱关系维持的时间和质量如何,与恋爱双方的人格特点分 不开。 高神经质和低宜人性在恋爱关系中始终起到消极作用;其中 神经质主要影响恋爱关系的质量。 低水平的经历寻求、放纵和攻击敌意性特质以及高水平的活 泼性对恋爱关系的开始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人格的社会功能
1.1 人格与情绪
2.情绪反应过程与个体差异 (1)情绪体验与个体差异: 一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易于体验到特定的情绪; (2)情绪表达与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行为; (3)情绪生理机制的个体差异 情绪的生理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因为个体在自主神经平衡上表现不同。
1.1 人格与情绪
情绪调节与人格的作用
情绪影响着一系列心里过程和行为,所以情绪调节对人格功能和发展具有主导性的 作用,而且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情绪调节涉及情绪增强或减弱。
与情绪减弱有关的调节产生于:1.过分简单地评价情境; 2.促发了无益处的行为反应; 3.情绪反应倾向与其他目标相冲突;
与情绪增强有关的调节产生于:1.个人希望表现出适当的反应; 2.希望用一种情绪取代另一种情绪时;
在人际交往中,宜人性和外向性起着重要作用,是在建立和保 持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家庭环境中,高神经质的孩子倾向对家庭日常事件做负性判 断,并更容易引发负性情绪。父母的人格特点对其与孩子的交 流教养方式也有影响,例如高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开放 性、低神经质的父母对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人格与健康
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发现,敌意性、神经质和严谨性与健康有着密 切的关系。
1.敌意性 表现为强烈的追求成功、争强好胜、醉心于工作、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 意情绪,这些人格特点会通过心理生理过程、损害健康的行为和对疾病的 反应等多条途径对健康起作用。 敌意性人格(A型人格为代表)与冠心病之前存在联系,敌意性被认为是 冠心病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长期压力下,还易升高血压、血脂和 血糖,以及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摩亚之行是米德整个人生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从东部 的玻利尼西亚到西部的新几内亚,太平洋地区形态殊异的 原始文化牵动着她之后整整 50 年的情愫。 40 年代以后,米德的视野从原始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 关于“代沟”的观点: 以往,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年轻一代的 “反叛”上,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咎于老一代在 新时代的落伍之上。 “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 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
米德简介
玛格丽特· 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之一 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 早期教育:外祖母 1923 年获纽约巴尔那德学院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192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人类学) 1926-1942 年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助理馆长,1942- 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 1959-1960 年还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1970年担任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 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一、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需要
压力 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 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 动机 行为
心因性需要
贬抑abasement 成就achievement 亲和affiliation 攻击aggression 自主autonomy 逃避责备 blameavoidance 抵抗counteraction 防御defendance 遵从deference 支配dominance 表现exhibition 逃避伤害harmavoidance 逃避受辱infavoidance 养育nurturance 秩序order 游戏play 拒绝rejection 感知sentience 性sex 求助succorance 理解understanding
第二节 默瑞的压力与需要er Murray 1893.05.13-1988.06.2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主题统觉 测验创作人 “我的记录几乎是个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说,只有那些与 绝大多数职业心理学家的记录相反的内容。”(1967, p.286) 1915 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专业学士学位 191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7 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25年拜访荣格,连续三周每天会见荣格,使他“获得新 生”(Murray, 1981, p54),放弃医学投身心理学,接受精 神分析培训,在哈佛大学任职到退休
本尼迪克特的贡献
祖尼文化:太阳神文化 恬静、理性与折中 夸扣特尔文化:酒神文化 竞争性强、易激动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阿布拉拇· 卡丁纳(Abram Kardiner,1891--1981)是精神分析的社 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精神医学出身的著名人类学家。 出生于纽约。1921~1922年他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训练,对弗洛伊德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回到纽约便开业从事精神分 析治疗活动,热情地传播精神分析学说,训练精神分析专业人员。 1933年,他在纽约精神分析学会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研讨班, 学员大多数是人类学者,其中林顿、杜波伊斯等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类 学家。他还邀请萨丕尔、本尼迪克特等著名人类学家发表演讲。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都受聘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从此开始了 他们的合作研究。他们继续举办研讨会,卡丁纳将这些研讨成果加以 总结,写成《个人及其社会》(1939),并与林顿、杜波伊斯等合 著《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一书。由于卡丁纳等人的工作, 30~5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在社会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卡丁纳本人也成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 除了上述两部著作,卡丁纳还与人合作写出了《压抑的记号》 (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两部著作。
(一)文化、制度与人格
假设:由于同一社会的所有成员共享某些早期经验,并因 此形成一种特有的基本人格结构,基本人格结构又创造和 保持文化的其他方面,因此,文化得以整合。 制度(institut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共有的思想或行为 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它会 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言之,人们彼此相互作用 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 初级制度:生计方式、家庭形式和育儿方式等,造成共同 特征(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次级制度:宗教、神话和民俗 ,由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 射系统塑造而成 (基本人格结构创造次级制度)
住在河川地带的案杜古马族,带有食人部落的生活节奏,习惯于狩猎肉食生 活,男女之间有权力和地位之争,所有人的气质均表现出攻击、残酷、嫉妒、 竞争、粗暴等特征。 住在湖泊地区的德吕布利族,男女两性的角色有明显划分,女性操生产劳动 和分配实权,她们性情刚毅,男性从事美术工艺和祭祀,整日学舞蹈、装饰 和吹笛求爱,以取悦于女人。孩子由父亲负责养育。女子在气质和性格方面 是攻击、支配的,表现出保护者的姿态。男性则表现山自卑感。
(一)神经症
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 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 在。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一个人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他的正常的、满 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神 经症 导致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自我系统的 局限和歪曲,要消除患者的焦虑,就要改变他们 的自我系统。
每个个体的具体人格要具体分析其所处的 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
(三)基本人格结构如何创造次级制度
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次级制度
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 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客体,以减 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早期经验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 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 教等次级制度
本尼迪克特
鲁思·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48 ) 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 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结 婚。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 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 校任教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1934年出版《文化模式》 二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 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 1946年出版《菊与刀》 与米德一起创建文化心理学派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本章内容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主要内容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 鲍亚士/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 本尼迪克特(Benedict, 1887-1948) 米德(Mead, 1901-1978)
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 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 度倾向性的形象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 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我的整体形象 对他人的人格化:形成对他人的形象 对某观念的人格化:头脑中将观念拟人化 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上帝
(二)人格发展
沙利文认为人格发展并非围绕本我的无意识冲动,也不局限于童年早 期。人格会随着与他人的关系而持续变化。 沙利文将人有单一固定人格的观念称为个性错觉(illusion of individuality)。某种意义上,我们有很多人格,源于我们有很多人 际交往情境 人格研究应该关注人际交往情境而不是个人 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期(0~1岁):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儿童期(1~5岁):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少年期(6~8岁):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前青年期(9~12岁):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青年前期(13~17岁):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青年后期(18~20多岁):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成年期: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成年人的友谊,长期的性关系
1929 年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出版《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 质》一书,被人们公认为是由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又一次严峻的挑 战。 居住在山地的阿拉佩什族,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男女在家庭中都要照顾孩子, 男女同样负担家务,无论男女老幼均不欺侮别人,不争强好胜,不自作主张, 大家都有安定感,表现很亲切、温和。
自我系统是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具有消除 或减低焦虑的防御功能。
最早形成于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亲的 赞许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好我(good-me) 坏我(bad-me)
非我(not-me):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 我们把它们与自我体系割裂开来,保留在无意识 中
人格化(人格意象,personification)
米德的贡献
1925 -1926 年的 9 个月中研究萨摩亚群岛 (Samoa) 青少年的青春期问题。1928年出版 《萨摩亚人的成年》,轰动一时。
在这本著作中,她力图说明“人类(野蛮而未经 教化的原始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环境是如何塑造人格的”。在她的观察中,萨摩 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 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 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
压力
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 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 情境势力 两种情境:现实情境 α压力 虚拟情境 β压力 个体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要求之间, 也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情况下使需要得到 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