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生物学范型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交互作用

(医学课件)交互作用
Model:仅从纯统计学角度,包含交互作用 项的模型拟合数据更好
To fit the data better when the model includes the additional flexibility allowed by an interaction term.
交互作用评价的意义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环境-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Covariates:识别最可能施加干预的协变量以 降低主要暴露因素的效应(另一主要暴露因 素不容易施加干预的情况下)
To find other covariates to be intervened upon to eliminate much or most of the effect of the primary exposure of interest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intervene directly on the primary exposure of interest).
可评价暴露因素的主效应和暴露因素之间的 基于OR的相乘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统计学模型
相乘模10
OR01 OR11=OR01OR10(expγ3)
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的回归系数反映OR 或RR的变化,属相乘模型。乘积项反映因 素间是否有相乘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统计学模型
三种模型中logistic回归模型最常用
可在回归模型中引入调整变量
暴露因素为保护因素时,建议变量赋值时以 高风险的一类作为暴露,以避免解释上的混 乱。如体育锻炼:不参加=1;参加=0.
考虑吸烟与石棉对肺癌的影响
P00
P01
P10
P11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

如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统计方法中通常是用相关与回归的方法来研究
不同变量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和互为消长的关系。 相关与回归即有区别又有联系,表达事物或现象
说明一变量依另一变量的消长而变动的规律用回 归方程。
间的在数量方面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用相关系数;
数量关系的特点?
函数关系: 确定。例如园周长与半径:y=2πr 。 一一对应关系。 回归关系:不确定。例如血压和年龄的关系。 具有相同年龄的人,血压不一定相同。但在一定 年龄范围内的人,其血压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年龄与血压之间有一定的趋势。
无相关——见图5、6和7,X不论增加或减少,Y的 大小不受其影响;反之亦然。此时r=0。另外, 须注意有时虽然各点密集于一条直线,但该直线 与X轴或Y轴平行,即X与Y的消长互不影响,这 种情况仍为无相关。
非线性相关——见图8,图中各点的排列不呈直线 趋势,呈某种曲线形状,此时r≈0,称为非线性 相关。 |r|>=0.7, 高度相关; 0.4<=|r|<0.7,中度相关; |r) n
受 试 凝血酶浓度(单 者号 位/毫升) 凝血时间(秒) X Y 测定15名健康成人血液的 (1) (2) (3) 1 1.1 14 凝血酶浓度(单位/毫 2 1.2 13 升)及血液的凝固时间 3 1 15 0.9 15 (秒),测定结果记录 4 5 1.2 13 于表第(2)、(3)栏, 6 1.1 14 0.9 16 问血凝时间与凝血酶浓 7 8 0.9 15 度间有无相关? 9 1 14 10 0.9 16 11 1.1 15 12 0.9 16 13 1.1 14 14 1 15 15 0.8 17 合计 15.1 222
4. 相关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只是伴随关系。 相关显著只说明两现象间的数量间存在直线关系, 但不能证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当事物间的内在 联系尚未被认识前,相关分析能从数量上给理论 研究提供线索。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郑雪版人格心理学)ppt课件
❖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个成员都有共享的 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 相似的人格类型与结构,就是所谓的基本 人格类型与基本人格结构。
.
(二)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文化的基本制度正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 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因此,人格 是文化的产物。
❖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
.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 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
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 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 实体。(戴维·波普诺)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 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 格的东西。(沙莲香)
.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 1)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
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社会 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教养方式等文
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而不是“性” 这样的本能因素。
.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 原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 会受到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 文化环境进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默里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需要与压力。
▪ 所有行为源于特定的需要; ▪ 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 ▪ 人在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机,进而
派生出实际行为。
需要
动机
行为
压力
.
(二)Murray的人格理论 ❖默里对人格的界定: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塑造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并且通过个体自身的主动作用来做出回应。

在交互作用论中,个体被视为一个活跃的主体,具有自主选择和主动适应的能力。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过程。

换言之,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或主动影响。

交互作用论注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以及个体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反应。

个体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还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种情况在交互作用论的观点中被非常重视。

交互作用论的核心理念是人类行为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因此,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交互作用论的思想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机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干预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交互作用论并不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是平等的,而是认识到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不平衡的,并且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交互作用论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关系稳定性。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的视角,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交互作用论,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机制,并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

交互作用论名词解释交互作用论( interactionism),这是量子力学中与其它许多重要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极为基本的思想,在不同领域中表现为非常重要的概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水平,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也随之飞速地向前发展。

但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出现新矛盾。

“交互作用”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莫考克(michaelmodker)于1955年提出的。

他指出:如果一个体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微观物质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则该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体系与体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各体系的全部特性的控制。

为了研究这些影响,就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又可以由某些方法来描述。

一般来说,当某一系统内部处于稳态时,系统所处的状态及外界对系统的作用是确定的,而对系统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唯一的,即系统处于确定的定态。

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可能不止一个,即系统处于量子态。

1、什么是量子纠缠?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是指二个或多个量子系统的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被纠缠到一起后,当一个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并对其它系统的状态造成影响,使得后者的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纠缠系统的状态就被破坏了。

如果多个系统处于纠缠态,那么它们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称之为量子纠缠。

有的文献中提出了“超纠缠”的概念,意思是纠缠态的数目超过了可能的几何级数。

2、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空间上的两个粒子的状态互相影响,通俗一点说,如果你对着镜子看一个物体,那么镜子里的物体就会呈现出你对那个物体的印象。

也就是说你看镜子里面的东西会呈现出你的某种意识。

而量子力学中说的纠缠就是这种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包含另一个粒子的波函数,并且,粒子的状态不同,波函数不同,如果你想把一个粒子从纠缠态弄出来,必须要用到大统一理论。

交互作用(XDL).docx

交互作用(XDL).docx

交互作用的类型2021/4/11 7 ■协同作用: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大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或积, 我们称之为〃协同作用〃 (synergism ),也称正交 互。

在相加模型中,称之为超可加性。

件时,其效应明显小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或积,我们称之为〃拮抗作用〃 (antagonism ),也称负 交互。

在相加模型中,称之为亚可加性。

■拮抗作用: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相加模型(additive model);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则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称之具有可加性。

否则即认为有交互作用。

以两因素为例,假设两个因素x与z为二分变量,两因素的组合见表16-lo 表16-1、两个二分变量联合符号X因素存在X1Z1 XiZo因素不存________________ Z因素存在z因素不存在XoZoXoZiX因素存在X1Z1 XiZo因素不存如果我们用氐表示x与z两个因素均不存在时的危险度,Rn表示X与Z两个因素均存在时的危险度,氐表示x因素存在而z因素不存在时的危险度,Roi表示x因素不存在而Z因素存在时的危险度,那么该模型可以表达为:A、B各种组合下的风险B=0B=1 |l A=0R°o|隔Rii・Rio=“)i"^oo不存在相加效应Rj j -R QQ^R J 0-R QQ+R Q J-R QQ存在相加效应的交互作用。

协同作用(synergism)相乘模型(multiplicative model)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等于这些因子单独作用时的积,则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否则即认为有交互作用。

仍以两因素为例,假设同前。

该模型可以表达为:RjRg= (^10/^00X^01/^00)若缶二怛则无交互作用n10 A oo若誌北鬻*鬻则存在相乘效应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的存在与否,与所选择的模型密切相关。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强调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认为,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理论中,个体不再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来被研究。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根据其与他人的互动而产生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来建立社会关系,并从这些关系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这些互动还可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调整和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社会行为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语言、姿势、眼神等方式进行非言语和言语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来理解并解释他人的行为。

符号交流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手段,它还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意义和建立关系。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通过符号交流来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调整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其对他人的期望和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个体不仅要理解他人的行为,还要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的。

这种解释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了解他人的动机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来获得的。

交互作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彼此影响的复杂性。

个体在互动中相互依赖,彼此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社会交互来塑造彼此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交互作用论还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角色和规范。

社会结构可以限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机会和资源。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根据社会结构的规范和期望来行动,并通过行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个体通过符号交流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来获取信息和资源。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交互作用分析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交互作用分析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交互作用分析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交互作用分析”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交互作用分析
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精神病学家E.伯恩首创。

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内部存在一种促使情感成熟以及自主性发展的动力。

该方法认为,人任何时候的行为都来自于父母、儿童、成人这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

两个人之间交往的实质上是每个人身上的这三种状态共六种自我状态之间的互动。

儿童早期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积极要求获得来自父母的“拍打”(即觉察识别或认可)。

儿童的早期决策以及获得和给予“拍打”的方式形成了其“生活手稿”,后者决定了个体如何度过一生。

主要目标是帮助人们发展自主性,以便能灵活有效地应付现实情境。

主要有三个派别,即经典学派、宣泄派、重新决策派。

尽管各派治疗技术与治疗风格迥异,但共用一套理论
术语。

治疗模式主要有三类:支持性的、教育性的及重建性的。

支持性模式着重于澄清问题,建立一种共情的支持性关系;教育性模式着重于改变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患者处理问题时的不适应方式;重建性模式着重于改变患者自我状态的结构,澄清那些引起问题的决策与手稿。

在治疗技术方面采取折衷的态度,从各治疗学派吸收了大量的治疗技术,包括格式塔疗法、交朋友小组、心理剧等。

早期要通过认知的改变来帮助来访者。

现在则试图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去帮助来访者实现治疗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并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个体具有很强的能动 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选择性上,也表 现在个体对环境的改造上。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总是力求达到一种平衡和适应。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的理论是要说明个体的人格特质与情景因素如何 交互作用导致人的行为。这种注重考察特质、情景及行为 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格—情景并重 法”。
(二)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
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个体潜意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结
可能同时具有消极或积极的作用。
(三)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
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 世代积累的经验。 经验以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s )的形式保持下来。是人类 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 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二、原型研究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archetypes ),原型是更类似于 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
荣格研究的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 和自性 ;
➢ 人格面具( Persona ) 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 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三、人格动力论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动力系统,这个系统 具有相对闭合的性质。来自于身体内部或外部世界的 精神能量,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而产生。
➢ 人格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之为心理能( Psychic energy )。
➢ 心理值,是用来衡量分配给某一特殊心理要素的心理能的 计量尺度。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七章 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第二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第三节 气质的研究 第四节 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 (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
思考题
1、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人格在文化创 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 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请举例说明文化适应 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找一幅主题统觉测验图进行测验练习。 3、当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置于挫折性情景中
时,我们可以预测将很可能有攻击行为产生。 这是为什么?请运用特质、清经济行为之间关 系的理论及方法分析其原因。
“唤起的交互作用”(evocative interaction),是指个体 的心理或行为表现会引起周围人对他产生相应的反应,这 些周围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超前的交互作用( proactive interaction)是指一个人主动 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 一步塑造其人格.
(一)意识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荣格认
为,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 觉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外倾的心态使意识活动定向于外部客观世界,而内倾的心态使个 体的意识活动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
意识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个性化过程。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是弗洛依 德追随者,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关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开创了人格的遗 传进化研究的先河,预示了人格心理学理论研 究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即人格的遗传进化论研 究。
一 、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个体整个一生都在其完整人格的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 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强化其心灵以抵制未来可能产生的分裂。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默里(1893-1988),美国心理学家。主张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人 格。
默里的人格理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境、虚拟情景)
动机
行为
默里提出了TAT测验方法---- TAT呈现的刺激具有结构性,要求复杂, 言语表达意义更明显。
不足点是没有标准化的施测规程,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受主试主 观的影响较多。
儿童早期经验(主要父母的育儿方式)对人格重要影响的思想。 强调了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 H. S. Sullivan )着重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从
而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的特点来划分人格发展的六个阶段的。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利( J. W.Berry,1976)提出了生态文 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生态压力是 文化与行为的原推动力和模塑因素。
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塑造一定的行为方式是很可能的,但不 是必然的。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其人格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阿妮玛( Anima )和阿妮姆斯 (Animus) , 又称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 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 阴影( Shadow ), 也称同性原型。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 的关系。 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而有必要加以压制。
➢ 自性( Self ), 也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一个核心的原型, 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 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批判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但吸取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