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有什么故事

合集下载

谭嗣同有哪些故事

谭嗣同有哪些故事

谭嗣同有哪些故事谭嗣同是清朝末期的有名维新派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谭嗣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嗣同的故事1896年的时候,谭嗣同因为耐不住父亲的逼迫,曾经被任命为会候补知府,一直都在南京准备正式上任,但是那个时候的谭嗣同对于清朝政府的统治者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因此他广交好友,结识了梁启超,康有为等有识之士。

之后,谭嗣同在和这些人的交往之中,明白相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就必须要用新的思想,他利用自己在南京待命的这段期间博览群书,研究各种变法理论,终于在1898年的时候,谭嗣同回到了湖南,开始召集唐有常等知识分子创办了以维新派思想为主的时务学堂,这是谭嗣同事迹不得不说的一条了。

除此之外,谭嗣同的事迹还有谭嗣同在湖南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之后,让湖南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份,之后谭嗣同又在唐有常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修铁路以及宣称自己变法的行为,变法的最初结果是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认可,然而这种变法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当时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一些顽固派人士的利益冲突下,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谭嗣同的变法成功的,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幽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戊戌变法,并且下令逮捕处死了以谭嗣同为主的戊戌六君子,至此谭嗣同的一生就结束了,而这也就成为了现在流传千古,广为佳话的谭嗣同的事迹了。

谭嗣同的精神是什么首先,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简介其事迹五篇700字

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简介其事迹五篇700字

舍身取义的英雄人物简介其事迹五篇700字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舍身取义英雄人物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舍身取义英雄人物事迹篇1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舍生取义,坚良死节的忠臣?他们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吉平的名医,忠于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

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漏了天机。

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

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直至撞阶而死。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者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的豪杰,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但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

他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的劝降,仍不为所动,只求亦死而不求苟生。

显然,文天祥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英雄。

他死后,留下了许多爱国诗文,其中《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而文天祥也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

嵇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

苏轼被扣于匈奴后,宁死不屈。

屈原看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就是“舍生取义”!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而现在,在和平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正义的替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正义在我们身边永垂不朽!舍身取义英雄人物事迹篇2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好像春雨,洗涤着我们的灵魂;好像洪钟,震动着我们的耳鼓;好像阳光,擦亮着我们的眼睛。

谭嗣同传_课件

谭嗣同传_课件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 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 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 念俱灰的人就是:
谭嗣同(字复生)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哀时客、饮冰子、自由斋主人、饮冰室主人。广东 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 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 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光绪皇帝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皇 上又畏惧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 去做。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询问 的问题,就让总理衙门传达御旨,康有 为先生有什么要禀奏的意见,也只能把 它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籍里而已,自 从这四位官员进入军机处以后,皇上跟 康有为先生之间的想法才能稍微沟通, 皇上下大决心要进行改革了。可是西太 后和那批贼臣的忌恨也就更加厉害了, 不到十天戊戌政变就发生了。
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 危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 恩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
难句解疑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
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程婴、杵臼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大夫屠岸贾不请示 晋景公而擅自策动众将围攻赵朔的住地“下宫”, 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四人杀死,并且 将四人的全家老小斩尽诛绝。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 (前606年至前600年在位)的姐姐,当时已经怀上 了赵朔的孩子,她逃进成公的宫院避难。不久,她 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带着人闯进晋 成公的宫院搜索,赵朔妻把孩子隐藏起来。
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
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 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 无权,“不敢行其志”。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谭嗣同是我们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对于谭嗣同就义也不是很了解,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谭嗣同就义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洋务运动,是为了摆脱贫穷,复兴强国的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

可是腐朽的清政府,特别是慈禧太后一群人,并不能接受所谓的戊戌变法,因为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制度的改革,这些废科举建学校修铁路等等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对于当时那些皇权派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侵害了这些帝制独裁者的的利益,所以当时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这些独裁者逮捕,谭嗣同就义牺牲。

谭嗣同就义是整个清政府维新图强希望的破灭,当时的老百姓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给列强深恶痛绝,谭嗣同就义彻底改变历史潮流,让老百姓看清了清政府不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任何希望。

当时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给软禁起来。

谭嗣同就义以及很多支持变法图强的人就义在当时对整个清政府是个不小的打击,当时老百姓看出皇权派不愿意放下手中权利,依然干着卖国的勾当。

谭嗣同就义,让老百姓看清楚了清政府是一个不能托付的政府,是一个堕落的政府,是一个不愿意改革自强的政府,是一个只知道享乐,奢侈,签署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卖国政府,这样的政府必然会走进历史的坟墓。

所以在谭嗣同就义后不久,大批的革命者用鲜血推翻了这个王朝,历史再也没有给清王朝生还的机会。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要说谭嗣同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记住,为什么对他的评论都是对他的赞美和佩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爱国人士,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更是体现了他的这一品质。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想要除去那些伤害国家百姓的恶人,却感叹没有足够的能力,但能够为了国家而死,却也值得。

在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在和命运做最后的对抗,以及谭嗣同内心的不甘心,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这一句话,也把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完全的体现出来了。

关于大爱的名人故事

关于大爱的名人故事

关于大爱的名人故事引导语: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大爱的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柔情似水】当谭嗣同决定为中国的进步事业献身的时候,为避免连累家人,他模仿父亲的口气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借以让清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

每看到这个细节,我都有说不出的感动。

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位列一品。

谭嗣同被杀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罚,提前退休回到老家。

一天,他路过谭嗣同的遗孀李闰的房外,听见李闰因思念死去的丈夫而禁不住在房中哭泣。

老人家听见哭声便止步劝到:“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读到这里,我为老人家内心雪亮感到高兴,我更为李闰的痴情而感动。

李闰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柔体贴的好妻子。

她和丈夫的感情十分好,在丈夫被杀害几年后,李闰也因为忧郁寡欢而去世。

李九莲,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女,一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年龄,仅仅在日记里写下了对“文革”的不满,就被残忍地杀害了。

而出卖她的人,竟是她的男友。

(李九莲的绝命书写到:“我只是像一只杜鹃似的啼出血来,又有何用?我向冰冷的铁墙咳嗽一声,还能得到一声回音,而向活人呼喊千万遍,恰似呼喊一个死人!!”)顾准,一个被著名作家和学者朱学勤先生称为“幸亏有了顾准,才挽回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可耻年代的集体耻辱”的人,在身遭不幸的时候,他的孩子像躲麻风病人一样来躲避他,他的老母亲,就住在北京城他的妹妹那里。

为不连累、影响身在官场的妹夫的前程,他们断绝了和顾准的一切来往。

顾准有多少次想看看孩子,但都被孩子们拒绝了。

这对顾准这样一个具有大慈、大悲、大爱的人来说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1【生命的姿势】一对夫妇和一个一周岁大的孩子被困在云风突起的雪山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在风雪狂舞的五千米高山上,妻子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平时极为简单而现在却无比艰难的喂奶动作。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谭嗣同简介_谭嗣同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篇一:谭嗣同简介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他是“千古罕见的真贵族”: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超前的见识羞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面是奴才;上面是霸道,下面是苟且;上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狼,下面是披着儒家外衣的犬;上面指鹿为马,下面难得糊涂;上面黑,下面厚??,主子使唤奴才,奴才献媚主子。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

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

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通义也。

”——也就是说,领袖也好、官员也罢,不过都是为民办事的,税收是老百姓雇佣你们为我办事的钱。

中国历史故事-谭嗣同面临必死之局为什么不逃走?谭嗣同绝命诗 他的死是否有价值?

中国历史故事-谭嗣同面临必死之局为什么不逃走?谭嗣同绝命诗 他的死是否有价值?

中国历史故事-谭嗣同面临必死之局为什么不逃走?谭嗣同绝命诗他的死是否有价值?谭嗣同此人绝不陌生,但凡是上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人,都应该听说过此人。

在讲述光绪皇帝百日维新之时,虽然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两人为主,但是却对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之死,作出了讲述。

“百日维新”何以称之,正是因为此次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势力的群攻下以失败而告终。

此次变法的失败,不仅使光绪皇帝走向绝境,同时也让许多变法志士,血溅当场。

谭嗣同此人在维新派中声名显赫,最后却被慈禧太后一纸诏书,拉到菜市口当街斩首,死的不可谓不壮烈。

但是作为官宦之后,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真的就没有一点办法,破除此次死局吗?不说正面对抗慈禧太后等人,但是暂避锋芒,以待其后应该是能做的到的吧!就说那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梁启超等人,不也一样的远渡日本,最终保住了性命。

那么谭嗣同也同样可以用此法,避过此道劫难。

梁启超等人既然能躲过此劫,谭嗣同当然能凭此保住性命。

事实上当初变法失败,维新派人士积极筹谋以后的时候,梁启超曾经劝说过让谭嗣同与他一同出走日本使馆,暂时躲避。

但是这个建议,最后却被谭嗣同婉拒了。

谭嗣同当时说了四个理由:一、此次逃亡,那么在此后的十年数十年间,中国便没有他们等人的立足之地。

谭嗣同逃是可以套,但是亡的话,华侨多为广东人,我既不能讲英语,又不会粤语。

那么既然与人交流都有了障碍,那么再做些其他的事情,自然也会受到限制,他本人就等同于一手废棋。

二、谭嗣同为官宦之后,父亲在朝为官,而且官职还不小。

若是自己逃走了,畏罪潜逃,罪加一等,势必会牵连宗族。

若是朝廷下达株连的命令,那么到时候整个谭家都会因为他谭嗣同的逃亡而受到责难。

三、当时谭嗣同患有肺病,在当时基本无药可治,寿命不会很长。

逃亡其实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会牵连到更多的人,又是何必呢?四、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观世界各国政体之转变,没有不流血的。

如今就让我来做这个牺牲者,你逃生我待死,都是为了日后变法图强。

〖2021年整理〗《素材积累关于谭嗣同的故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素材积累关于谭嗣同的故事》优秀教案

素材积累:关于谭嗣同的故事1谭嗣同“以血荐轩辕”谭嗣同个性爽直,立志高远,是当时有名的才子。

1898年,被破格提拔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他义愤填膺,积极追随梁启超开展维新变法来寻求救国之道。

不料“九月政变”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而功败垂成,维新派相继入狱。

面对险境,日本友人苦劝谭嗣同东渡日本避祸讲学。

但谭嗣同泰然自若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终于在1898年9月9日被杀于北京南城菜市口。

虽然谭嗣同的观点过于表面化,但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的一腔热血将彪炳史册。

2不屈的谭嗣同在谭嗣同的精神气质中,既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式“抵抗绝望”之悲情,亦有共工撞不周山式不屈不挠之勇气。

在狱中,谭嗣同题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当时任刑部司员的唐烜在日记中写到:“倔强鸷忍之慨,溢于廿八字中。

”唐氏又在《戊戌纪事八十韵》中描述谭嗣同临刑前的神态:“谭子气未降,余怒冲冠发”。

身为刑部官员的唐烜也不得不对其英勇气概表示钦佩之情。

谭嗣同之从容就死,向死而生,走上了一条求仁、求真之路。

3谭嗣同的志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狱中题壁的诗句,大义凛然,豪气冲云。

其实,谭嗣同少时就有大志,渴望能建功立业。

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灾难,使谭嗣同义愤填膺,感到再不能因循守旧,苟且图存,因而倡导新政,立志变法。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厉”,“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谭嗣同从1895年后才开始从事维新运动,当时康有为、梁启超已成为维新名士,到1898年遇难,谭嗣同从事维新运动只有三四年时间,却做出很大成绩,作为一个后来者却终能与康梁齐名,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这与他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谭嗣同“忠于爱国,勇于任事,不避艰难,不畏疑谤”,最终以满腔豪情和一腔热血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有什么故事
谭嗣同是清朝末期的有名维新派政治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人,更是首个为了国家变法流血的英雄。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谭嗣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896年的时候,谭嗣同因为耐不住父亲的逼迫,曾经被任命为会候补知府,一直都在南京准备正式上任,但是那个时候的谭嗣同对于清朝政府的统治者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因此他广交好友,结识了梁启超,康有为等有识之士。

之后,谭嗣同在和这些人的交往之中,明白相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就必须要用新的思想,他利用自己在南京待命的这段期间博览群书,研究各种变法理论,终于在1898年的时候,谭嗣同回到了湖南,开始召集唐有常等知识分子创办了以维新派思想为主的时务学堂,这是谭嗣同事迹不得不说的一条了。

除此之外,谭嗣同的事迹还有谭嗣同在湖南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之后,让湖南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份,之后谭嗣同又在唐有常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修铁路以及宣称自己变法的行为,变法的最初结果是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认可,然而这种变法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当时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一些顽固派人士的利益冲突下,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谭嗣同的变法成功的,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幽禁了光绪皇
帝,废除了戊戌变法,并且下令逮捕处死了以谭嗣同为主的戊戌六君子,至此谭嗣同的一生就结束了。

谭嗣同的精神首先,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再有就是谭嗣同曾在湖南创建了一个学社,同时他也倡导兴办学校、学会以及一些报社方面的东西,而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很少有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他的敢于改革的精神。

最后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也令人折服,谭嗣同接受了来自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学习了西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他能够在学习自己国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敢于采纳外国思想,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谭嗣同的评价谭嗣同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思想家了,他提倡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可是说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了,因此后人对谭嗣同评价普遍都是比较高的,像是意志坚定,
忧国忧民等等词汇等都是形容谭嗣同形容的最多的了。

然而对于谭嗣同评价并不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大多数的人肯定都知道谭嗣同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的英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和清朝封建而且专治的统治者们作斗争,虽然到最后谭嗣同的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害怕逃亡,在国家危机,各人危难的时候,他用自己的鲜血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而且经常受到欺负的年代里,如果没有谭嗣同这些敢于为国家和民族复兴奋斗的英雄,中国也许还是摆脱不了被践踏的命运,然而当时的中国也是相当有幸的拥有谭嗣同一样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去寻找能让国家自立自强的办法,而对于谭嗣同评价,我们只能称之为“英雄”。

大概所有人对于谭嗣同评价都是称之为英雄吧,的确,这个称呼他是当仁不让的,他为了祖国的未来牺牲了自己,他在中国人民传统的民本思想上还引进了西方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让国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可以萌发,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敢于站起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去斗争,去争取。

谭嗣同有什么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