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的方法与技巧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摘要】这篇文章将介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将概述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会介绍估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估算内容。

教学方法部分将详细探讨怎样有效地教授估算技巧。

将讨论估算的实际应用与拓展训练。

结论部分将强调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部分的教学意义,并展望未来估算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授这一技能给学生,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材、教学方法、重要性、基本概念、内容、实际应用、拓展训练、教学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

可以利用近似数或数的大小顺序来进行估算;也可以通过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规律来进行估算;还可以通过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来进行估算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计算出近似的结果,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通常包括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的估算、乘除法的估算等。

这些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又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和速度。

2. 正文2.1 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估算是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估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热爱。

通过估算,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估算内容与教学方法一、估算的原理估算是指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实际问题进行近似计算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估算,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估算内容的设计小学数学课程中,估算内容主要包括四则运算与简单应用题的估算、图形的测量和估算、时间、金钱、长度和容积等的估算。

具体内容如下:1. 四则运算与简单应用题的估算:对于数学题目中的加减乘除运算,学生需要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快速得到近似的结果。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先将其估算成一个较小的数,再进行近似计算,从而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

2. 图形的测量和估算:在测量图形的面积、周长等时,学生需要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近似的结果。

对于一个较不规则的图形,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再进行面积和周长的估算。

3. 时间、金钱、长度和容积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估算时间、金钱、长度和容积等的大小。

在购物时,学生需要估算所需物品的价格,以及所需时间。

在测量长度和容积时,学生需要通过估算的方法,得到近似的结果。

以上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常见的估算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估算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估算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估算,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估算活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估算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解决。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进行估算,找到最接近的答案。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他们积极参与估算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算到底是估着算还是算着估

估算到底是估着算还是算着估

估算到底是估着算还是算着估--谈低年级估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估算到底是估着算还是算着估?”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评课者的结束语,全场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因为他说出了所有听课者的心声,点破了新课程估算教学中的最突出问题。

估算到底是估着算还是算着估?答案是唯一的,即“估着算”。

而我们的估算教学中,常会冒出“算着估”的思路,完全违背了估算教学的本意,令人哭笑不得。

本文将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一、目前估算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估算教学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各级教研会中也常会有估算题材的观摩课和研讨话题。

但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问题之一:低段的估算总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在思想认识上可有可无。

问题之二:低段学生难以产生估算的需求。

“算着估”已经很形象地道出了学生对估算的无奈和勉强。

如人教版二上P31的例4--“加、减法估算”(如右图),老师要求学生用估算回答妈妈带的钱够不够,而大多数学生用的是精算。

问题之三:在低段教学估算,在方法的探究上往往浮于表面。

似乎与精算各自为政。

原因分析:第一,认识方面。

主要指教师的认识错位,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有了精算,自然会解决计算问题,用不着在估算上花功夫。

二是专门教学估算的课时数少,新知含量不多。

三是低年级学估算太早,所涉及到的数最很有限,用不到估算技能。

第二,教法方面。

估算本来就是计算的一种形式,是与精算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而以往的估算教学,忽视了与精算的密切联系,孤立地去完成估算教学的任务,致使估算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第三,目标方面。

这里主要指知识目标要求太高。

如:前面提到的“加减法估算”,为什么学生是算着估,而不是估着算?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此。

首先,由于目标定位太高,突出不了估算的优势。

我们为什么学估算?因为估算比精算省力。

而本例中要买的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茶杯(六只24元)所需要的总额,与100很接近,仅凭估很难解决问题,如果一定要使用估算的方法,所花费的时间与精算差不了多少,也就是说这时的估算已无法显示“快速、省时”的优势,学生首选的当然是精算而不是估算;其次,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浅谈小学中低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小学中低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小学中低年级数学估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有关估算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但因学生的年龄特征所限,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等因素,造成了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估算教学中适当渗透“误差”概念,排除学生因精算形成的习惯和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心理定势,增加生活实践体验环节,并注意在教学中切合实际讲究估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估算的优势,感受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并消除学生在学估算时心理压力,对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关键词:小学中低年级估算教学方法技巧一、要引导学生对估算产生兴趣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每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数学。

在估算教学中,由于受以往数学计算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

新课程根据这一现状,在各个学段增设了不同层次的估算内容,要学好“估算”,教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增加对估算的认同感,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感受估算魅力,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估算的兴趣。

如:“暑假妈妈带小红外出旅游,在某城市住了3天,3天的住宿费一共是954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元?”;“王老师花388元买了4套演出服,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妈妈在超市买了4条毛巾共62元,每条毛巾大约多少钱?”……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到估算。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地感受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估算的意识,逐渐养成估算的习惯,引导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

二、要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强烈意识首先,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6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实例、黑板、书本。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提出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假设你要计算127 ÷ 23,但你发现你的计算器电池用完了。

你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可以估算这个结果吗?2.呈现: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去市场买东西,他买了353个苹果,要分给1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几个苹果呢?我们用四则运算解决这个问题太麻烦了,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快速得到结果。

请同学们想一想,353除以18大约等于多少呢?3.讲解:教师解释估算的方法及步骤:估算的目的是求一个大致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把大的数缩小,把小的数放大,从而使得计算更加简化。

针对本问题,我们可以先把353缩小为350,然后把18放大为20。

所以估算结果应该接近于350 ÷ 20。

4.示范: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计算。

将353缩小为350,将18放大为20,然后计算350 ÷ 20。

易知350 ÷ 20 = 17.5。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估算结果为17.5 。

5.操练:教师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计算。

a. 498 ÷ 26 = ?b. 745 ÷ 52 = ?c. 872 ÷ 38 =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估算计算结果。

6.巩固: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将353缩小为300,将18放大为30,那么估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呢?学生根据所学方法,估算计算结果。

7.拓展: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将353缩小为400,将18放大为15,那么估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呢?学生根据所学方法,估算计算结果。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

浅析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1. 锻炼思维能力:估算教学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推理和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发展数学思维:估算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精确估算、灵活折算、整体把握等运算过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

3. 实际应用能力:估算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估算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模型搭建能力。

4. 培养数学兴趣:估算教学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

5. 基础知识的运用:估算教学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进行估算,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其数学运算能力。

1. 注重情境营造:将数学估算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问题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猜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综合运用与提炼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 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练习,既要有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估算能力,又要有较难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引导策略分享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6.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思维:提供一些直观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思维进行推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思维和快速估算能力。

7. 积极反馈和激励: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鼓励,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估算的方法1、进一法。

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如:28+15+7+2430+20+10+30=90.2、去尾法。

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东方旅行社"十一'期间组织了几个旅游团,状况是:丽江524人,黄山208人,长城602人,九寨沟310人,峨眉山219人,估计该旅行社"十一'期间共接待多少人。

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524+208+602+310+219500+200+600+300+20=1800(人)。

3、四舍五入法。

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如,"苹果每千克4.20元,1.8千克苹果应付多少元'?采纳估算则为4.21.842=8(元)。

4、凑十法。

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

如17+8+12+24=(17+12)+(8+24)30+30=60.5、部分求整体。

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假设干份,依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比如,估计体育场内的观众数,先将每个看台平均分成假设干份,数一数其中的一份有多少人,然后估计出一个看台的人数,最后依据几个看台数推算出整个体育场的人数。

2方法一依据商的最高位估算:即只计算算式中商的最高位上的数的结果,就能预知结果是几十多或是几百多,确定上的大致范围。

如计算132除以4的商是几十多,依据位数估算:即在四则运算中推断得数的位数。

如:5567积是四位数。

取近似数估算:即用"四舍五入'法取算式中几个运算数据的近似数,然后依据这些近似数的运算结果估计整个算式的值大概是多少。

如:994310040=4000,因而9943的值应在4000左右。

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在一年级就已经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

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材教案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估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数学计算时需要掌握的技能。

估计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实际计数的情况下,通过判断和推测得出一组近似的数值。

本文将介绍一份十分实用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旨在为教师们提供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一个良好参考。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估计的概念,明确估计的规则。

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计的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判断力,提高对数值的感知和掌握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例题和情境把估计的概念澄清,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估计的规则;2.通过课余训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估计技能;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判断力,提高学生掌握数值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1.活动教学法:通过身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示例教学法:通过示例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规则。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4.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技能。

四、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教师板书、多元活动素材:估计部分课外练习材料;日常估计应用情境图片采访。

五、教学过程1.引入在开课前,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估计的应用场景,如量杯的刻度、蔬菜的价格等,激发学生对估计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了解估计和实际数值的关系。

2.授课(1)估计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测量教室里某些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等,鼓励学生根据第一感觉估算物品的大小。

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这些物品的图形,并让学生比对结果,从而引入估计的概念。

(2)估计的规则接着,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举一些估计的规则,如:① 最接近原数;② 适当取整。

教师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慢慢引入估计规则的细节,例如:例如,在估计一个数字的过程中,数位从右到左每增加1时,估计的误差将增加10倍;再例如,在估计一个范围时,范围越大,误差也会相应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方法
摘要: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判断、纠错等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综合、概括的能力,它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

本文将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的方法与技巧方面深入探讨,以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带来新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计算,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预先有大致的结果,在脑海里也形成接近准确值结果,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精确值。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的,这时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课标》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初步的估算技巧。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价值
学生一般喜欢精确的计算,对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真正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感到不习惯,当然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

因此,要从学生思想上、认识上将这一陌生概念变为熟悉认知,以解决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估算的认识,从而获取估算的方法与技巧。

同时,估算具有六大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四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认识;六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它的本质是在不要精确值或难以求出精确值的情况下,并在允许范围内,估算值、迅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合理的答案。

正如我在讲“估算”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景------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玛31元,题目是妈妈买5种物品,A:带200元钱够不够?
B:妈妈在给超市的这位收银员时应付多少钱?
老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由于数据比较多,学生感觉精确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学生愿意尝试着去估一估,摆脱了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

第二个问题妈妈付款时收银员要精确地计算。

在这两个问题对比中,学生可以意识到,根据需要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确计算、还需要估算。

遇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采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感受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二、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计算,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引领,而教师的估算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目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

”适时把握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过渡,具体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估算分为估测、估值和区间估计三种形式,其中区间估计要估上限和估下限。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a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和范围,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b规律估算法:就是应用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判断235÷4的商是几位数,35×0.5的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题例验证,从而知道一个数(0除外),当乘以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小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轻松地对经过做出推算和验证,这两个事例中的估算不需要计算结果就能用规律直接得出。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自行车要快得多。

三、在实践中增强估算应用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势在必得。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从“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如:3.095保留一位小数约3.1、保留两位小数约3.10,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结果。

又如:一支笔2.6元,4支笔需要多少钱?(保留到整数)2.6×4=10.4
元≈11元,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10元是不够的,所以是要进上去的,利用进一法求得结果。

再如有20元钱,买3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20÷3=6.666666.......支≈6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7支买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利用去尾法求得的。

通过上面的事例,可知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待,不能一刀截齐,也不能机械照搬,因题而异,灵活应用。

总之,学生估算方法和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且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也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和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