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1】篇〗关于古诗词教学似乎总是有迹可循,但是把诗词支离破碎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吗?我也曾苦恼过古诗词的教学,越是方法明明白白想突破就越难;越是博大精深在讲解上就更应该还原他们最初的模样。
相对于古诗而言,词的长短灵活更能吸引人去朗读。
我选择的这首词是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孩子们首次正式接触,为了让孩子们在头脑中留下词的正确意向,我讲了关于词的起源,以及通过诗词的对比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具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顶针中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环环相扣,要求严格,从而明白填词是需要才情和智慧的,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火花的闪现,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展示读都是为了在读中让学生加深印象,每次读的任务不同,感受的点也是不同的,层层加深中学生明白了词的独特之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2】篇〗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在学生交流其想象的每个画面情境之后,都设计了画龙点睛的结语。
画面1:溪水潺潺,芳草萋萋,荷叶田田,杨柳依依,虽是村居,胜过人间仙境!画面2:也许当年并没有山盟海誓,却能白头偕老,真是一对恩爱夫妻呀!画面3:不错,这是个吃苦耐劳的儿子。
画面4:是啊,这是聪明能干的儿子。
画面5:这是淘气可爱的儿子,爸妈对他最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结语并不能完全照搬,于是便根据学生发言的实际,随机处理:符合预期的,就沿用;有别于预期的,就调整;完全超出预期的,就即兴发挥,重新组织。
其中,在交流“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画面时,有学生说这对翁媪可能会谈起两人年轻时相识的情景,笔者立即接过话茬说:“是啊,当年他们极有可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经历。
”又有学生试探着说他们可能在谈恋爱,笔者又一次“机灵”而幽默地即兴道:“对,他们相识时可能不懂谈恋爱,今天谈的是一场黄昏恋——好浪漫的一对老人啊!”就是在类似这样的即兴发挥中,笔者感到越来越融于诗境,越来越融入学生,使得课堂时时出现精彩“事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第【1】篇〗《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第【2】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习,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
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绿遍山原白满川——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
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平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
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
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1、投影;2、范读磁带;3、配乐磁带;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4、检查: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10、过渡: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
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
(相机板书)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
感觉怎么样?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
理清顺序。
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7、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1】篇〗这个教学片断中最大的亮点是训练孩子课堂上的说十分的到位。
如何把说这个双基目标训练到位呢?吉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她先是让学生扣住一个“溪”字找出作者行走的路线,然后让学生顺着这条路线说出看到的情景。
待学生相互发言补充完整个画面内容以后,再进行游戏接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说。
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说,使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说却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乏味。
从学生口中说出的那一个个画面,怎不令人陶醉?〖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2】篇〗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
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
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
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
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
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3】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
(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
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
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
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读:(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正音:“剥莲蓬”“翁媪”。
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二、整体初读:(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读题)(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平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一)茅檐青草图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
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
(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
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
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
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
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
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
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
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
(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1)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
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
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2)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