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灾害评估

合集下载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在地球上,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而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其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两类。

地震灾害一般指地震引起的损失和灾害,而地质灾害包括多种类型,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塌陷等。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方法。

一、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此需要全面评估其风险并及时预测。

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搜集历史地震数据、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等相关资料,绘制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发性区域图,进而确定可能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地震预测则是通过对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地磁场变化等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对地震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虽然目前科学技术进步了很多,但是地震仍是一个如此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预测难度极大,需要多方面地观测和研究。

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预测与地震相比,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小。

但是,地质灾害通常具有破坏性强、难以预测、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因此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搜集研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形地貌、降雨等相关资料,形成灾害易发区、潜在灾害区、预警区等划分。

其中,松软土地质灾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风险评估通常以土质情况、地形、水文地质、同一区域的过去历史记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来确定,以制定相相应的科学严谨的应急预案。

三、应对方法应对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方法通常有预防、减灾、救灾三个方面。

地震灾害可以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对地震活动及地下构造进行观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演练和应急响应,提高民众防灾意识等方式来进行预防和减灾。

对于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研究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岩土力学及工程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救灾保障和科学管理手段等。

总之,自然灾害在人类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规避、评估风险、预测甚至减少灾害的损失。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导致的地球表面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地质灾害潜在性评估地质灾害潜在性评估是评估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该评估方法包括对地质构造、地表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借助遥感技术和地质勘探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地区是否具有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性。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

该评估方法主要针对已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区域,通过调查和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借助地质灾害历史记录和现场勘察,综合分析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并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量化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提供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预估,在制定防范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

3.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质灾害潜在性和危险性,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和财产的潜在损失,以及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后能够减轻风险的程度。

该评估方法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密度、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评估地区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指导制定防灾减灾政策。

二、地质灾害防范措施1.加强地质监测与预警地质监测与预警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质监测网络,监测地质构造和地表变形,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情况。

同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提前发现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迹象,并进行预警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合理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地质灾害防范需要从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角度入手,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高危区进行大规模建设。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与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地震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于评估其风险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估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造成的,是地球的正常现象。

地震具有严重破坏力和突发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导致的各种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地质过程,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其次,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因素,如地震活动带的分布、地质构造特征等。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地震灾害风险相对较高。

其次是人文因素,如城市规模、建筑结构等。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高层建筑的兴建、基础设施的发展都增加了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地质灾害形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的山区冰雪融化和降水增加,又加剧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最后,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内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威胁程度。

地震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震源参数和地震烈度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动力学模拟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则包括岩土工程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等。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用于制定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

总而言之,地震与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

了解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地震和地质灾害的风险,有效应对灾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是指对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进行评估的过程。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第一步是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山体地质条件、降雨等气象信息,以及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社会经济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将作为评估的基础。

第二步是确定地质灾害的概率。

根据历史灾害事件和地质监测数据,分析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不同灾害发生的概率,并结合地质条件评估潜在的灾害规模。

第三步是评估地质灾害对人口和财产的风险。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规模,结合人口和财产的暴露程度,评估地质灾害对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包括计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和程度,并综合考虑不同灾害类型的特点和破坏性。

第四步是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和应急预案。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建设抗灾设施、加强监测预警、规划合理土地利用等。

同时,制定针对不同灾害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果。

总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科学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收集数据、确定概率、评估风险和制定对策,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确保人民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内部或地表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

它们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对人类社会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灾害发生频率、规模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以确定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程度。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灾害潜在性评估和灾害脆弱性评估。

灾害潜在性评估是指对潜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主要从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地震活动等方面来分析判断潜在灾害的可能发生。

例如,对于泥石流的潜在性评估可以考虑地形条件、降雨情况、土地利用等因素。

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以建立潜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频率模型,从而预测潜在灾害的发生规模和可能影响的范围。

灾害脆弱性评估是指对人类社会基础设施和群众居民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主要衡量受灾系统在灾害事件中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例如,对于地震灾害的脆弱性评估可以考虑建筑物结构强度、应急避险设施、人员安全意识等因素。

通过分析评估脆弱性,可以识别出脆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升社会的抗灾能力。

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时,还需要考虑相关的地质灾害风险因子,如地质特征、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地质特征如地质构造、地质材料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发生变化,如降雨的增多可能导致山洪和泥石流的发生增加。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土地利用等也会改变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

另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还应考虑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即灾害在特定区域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通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以定量评估不同区域的灾害风险,为灾害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风险模型,并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风险信息。

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

地震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引发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了解地震地质及其地质灾害评价,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地质的基本知识地震地质是研究地壳内部构造和运动的学科,以探讨地震活动的起因和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

地震地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震活动所依托的地球内部构造,揭示地震发生的机制和规律,为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震源、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区的性质和规律等。

地震震源指的是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深度,它直接决定地震的强度和震级。

地震波传播是指地震能量在地壳中传播的过程,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因地壳介质的不同而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地震活动区的性质和规律是指地震频繁发生的区域及其特点,包括地震带、断层带等。

二、地质灾害评价的意义和方法地质灾害评价是指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判断其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为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地质灾害历史记录的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地质灾害预测等。

地质灾害历史记录的研究通过对过去地质灾害事件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预测和评估提供参考。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预测是利用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减轻其影响。

三、我国的地震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研究中国地处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因此,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和地质灾害评价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地震地质研究方面,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对中国地壳构造和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地质灾害评估 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评估 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标准地质灾害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以及灾害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是根据评估的复杂程度、工作量和专业性来确定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

首先,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与评估的类型有关。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评估可以分为自然灾害评估和人为灾害评估两大类。

自然灾害评估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评估,而人为灾害评估则包括煤矿、采石场等人为开采活动引发的灾害评估。

不同类型的评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不同,因此收费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与评估的范围和深度有关。

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评估的深度包括评估的详细程度和深度。

评估范围和深度越大,所需的工作量和专业性就越高,收费标准也会相应增加。

另外,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还与评估的时间要求有关。

一般来说,评估的时间要求越紧迫,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越大,收费标准也会相应提高。

最后,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还与评估机构的资质和声誉有关。

具有较高资质和良好声誉的评估机构,其收费标准一般会相对较高。

因为这些机构通常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专业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可靠和权威的评估报告。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是根据评估的类型、范围和深度、时间要求以及评估机构的资质和声誉来确定的。

在选择地质灾害评估机构时,业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具有一定资质和良好声誉的评估机构进行合作,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评估的收费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

谢谢大家的阅读!。

地灾评估报告

地灾评估报告

地灾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估,以期为相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1. 地质灾害概况。

该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多变。

同时,该地区降水充沛,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也是该地区的一大隐患。

因此,地质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2. 地质灾害潜在危害。

根据历史数据和地质调查,该地区已发生过多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未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仍然较高,一旦发生将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可以得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较高。

尤其是在降雨量较大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4. 防灾减灾建议。

针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和风险程度,建议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同时,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整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5. 结论。

综合评估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和风险程度,建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易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整治工作,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我们对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评估,为相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能够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预防意识,共同努力减少地质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部分 部分消除液化沉陷, 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乙类
12.3 软土震陷评估
• 软土通常指淤泥、淤泥质土、饱和松散的粉细砂以及软粘 性土等。这些土层的含水量高,空隙比大,结构松散,处 于软流塑状态,具有高压缩性等特点。在我国多分布在湖 海岸边、江河下游漫滩、故河道、牛轭湖、三角洲等地势 低洼地带。 • 软土震陷是上述软弱土层在强地震作用下被压缩沉陷的现 象。震陷源于砂土液化和粘性土软化,是地基失效的一种 形式。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中,大量建筑物由于地基 震陷而破坏,其中不但包括大面积的砂土液化震陷,而且 包括大面积的软粘土震陷。 • 影响软土震陷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震烈度的高低、软 土厚度、埋藏深度、含水量、土层的软弱程度等。 • 软土震陷的评估主要来自地震现场调查取得的宏观经验和 实验室软土的土工试验数据。
Ncr = N0[0.9 + 0.1(ds − dw)]
ρc
(ds ≤15 )
• 在地面下15~20m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捶击数临界 值可按下式计算: N = N (2.4 − 0.1d ) 3 ρ (15≤ d ≤ 20)
cr 0 s
c
s
砂土液化的进一步判别
• 式中 N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捶击数临界值; N 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捶击数基准值,应按下表采 • 用; d s ρ c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 •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
cri
பைடு நூலகம்
液化等级
液化等级
判别深度为 15m 时 的液化指数 判别深度为 20m 时 的液化指数
轻微
0< I LE ≤5 0< I LE ≤6
中等
5< I LE ≤15 6< I LE ≤18
严重
I LE >15 I LE >18
抗液化措施
• 当液化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下表选用地基 抗液化措施;不宜将未经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 然地基持力层。
砂土液化的初步判别
• d w ‐‐地下水位深度(m),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 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 d u ‐‐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 泥质土层扣除; • d b ‐‐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 d 0 ‐‐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下表采用。
第十二章 地震地质灾害评估
12.1 概述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砂土液化、软土震陷、 岩土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强震地面断裂等 诸方面。宏观经验判断是在总体上把握地震环 境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对强震地质灾害的定性 评估,而模拟分析是对宏观经验的定量化。
12.2 砂土液化评估
砂土液化是饱和砂土,尤其是饱和松 散的粉细砂,在地震动的作用下,由于 趋于密实,空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固体 颗粒瞬间处于悬浮状态重新排列,暂时 失去地基承载力的现象。 砂土液化常常会引起地面裂缝、不均 匀沉陷、喷砂冒水和局部滑移等地面破 坏现象,导致地基失效,加重震害。
建筑抗震 设防类别 轻微 或对基础和上部结 构处理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 丙类 理, 亦可不采取措施 地基的液化等级 中等 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 上部结构处理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或更 高要求的措施 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或部 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 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丁类 可不采取措施 可不采取措施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或 其他经济的措施 严重 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饱和土类型 粉土 砂土 Ⅶ度 6 7 Ⅷ度 7 8 Ⅸ度 8 9
砂土液化的进一步判别
• 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 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当采 用桩基或埋深大于5m的深基础时,尚应判别15~20m范围 内土的液化。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基数(未经杆长修正) 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基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 在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捶击数临界 值可按下式计算: 3
砂土液化的初步判别
•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 ⑴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Q)及其以前时, 7、8度 3 时可判为不液化; • ⑵ 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 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 ; • ⑶ 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 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 > d 0 + db − 2 d w > d 0 + db − 3 d u + d w > 1.5d 0 + 2d b − 4.5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第二、三组 Ⅶ度 Ⅷ度 Ⅸ度 16 18 6(8) 8(10) 10(13) 12(15)
括号内的数值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划分液化等级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 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下表综合划分地 n 基的液化等级: Ni
砂土液化宏观经验总结
• 砂土液化多发地段有规律可循,大量震例中得到证明。 • 砂土液化场地的地质特点:地质构造部位主要为第四纪以 来尤其是全新世沉降区、堆积的饱和松散的粉细砂和粉 土,有时这些易液化的土层与淤泥类土和软粘土互层产 出;液化土层的工程特点是厚度大、埋藏浅、水位高且结 构松散,对震动极为敏感。 • 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砂土液化既与砂土自身的特点 有关,又与地震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对同一 类砂土而言,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持续时间的增长, 液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液化震害也越严重。在相同的地震 作用下,砂土越密实,埋藏越深,地下水位越低,粘土颗 粒越多,液化的可能性就越小,液化程度也就越低。 • 砂土液化对震害影响的两重性:砂土液化有加重震害的一 面,在一定条件下,也有隔震和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
抗震规范中对软土震陷的经验评估方法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 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与湿陷性黄土时,应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 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或其它各种措施,也可根据软土震陷量的估 计,采取相应措施。 • 我国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中规定:8度和9度,地基范 围内存在淤泥、淤泥质土且地基静承载力标准值8度小于100 kp a 、9 度小于120 kpa 时,除丁类构筑物或基础底面以下非软土层厚度符合 下表规定的构筑物外,均应采取措施,消除软土地基震陷影响。这里 给出了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和基础底面以下非软土层厚度的规定。 •
砂土液化的评估方法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规定:“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 (不含黄土)的地基,除6度设防外,应进行 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 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 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液化判别可按以 下步骤进行:初步判别、进一步判别、划分 液化等级以及宜采用的抗液化措施。
基础底面以下非软土层厚度 (m) 8 ≥b,且≥5 9 ≥1.5b,且≥8 b为基础底面宽度。 烈度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 大于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 怎样判别和估算震陷量也没有具体说明。
12.4 强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和泥石 流评估
I LE =

(1 −
i =1
N
) d iW i
I 式中 ‐‐液化指数; LE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 N i Ncri 、 ‐‐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捶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 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 d i ‐‐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 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 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Wi m −1 ‐‐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 )。 若判别深度为15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15m时 应采用零值,5~15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若判别深度为20m,当该 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时 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