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满朝文武皆“影帝”
姚广孝的三个预言

他的第一个预言是“飞龙当空,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
这句话明显说的是朱棣,主要的意思就是太子死后,这天下便是属于他的。
这个预言显然应验了,太子朱标身死,朱允炆的继位给了朱棣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个则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
”这句话说的是皇室中的兄弟,将会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大打出手,甚至会出现死亡。
这则预言只对了前半部分,朱棣的三个儿子的确陷入了夺嫡之争中,但是朱高炽在最后,选择了放自己的两个兄弟一条生路。
第三个为“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在位九年,因为灾祸被迫退位,后来又被囚禁,与另外一人陷入无休止的斗争。
这句话对应的应该是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二人。
占卜之术一直以来都玄之又玄,这三句话究竟是不是出自姚广孝之口,早就已经无从考证了。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自灭亡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
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总是多方面的,但也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现在的高中教科书上将其简单的归为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以及天灾等原因,这虽然是比较笼统说的,但也是最主要的,但是对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其事件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并理清整个事件的脉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要纵观各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探讨,才会有真正所得。
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探讨和相关的研究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一、内部原因1、政治体制。
明灭元之后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张薇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在明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这种制度已经暴露了弊端,到明末越来越清晰,以致最后全部显露出来,等于机器的运转已经不正常,最终导致了全面的崩溃。
但她还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调节的,不过到了末期,在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就无法挽回了。
董倩在对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做研究的时候,认为“明政府希望通过考满之法,选出一批有实际经验、老成持重的官员来。
但考满过于注重资格,使一批年轻有为之士疲于熬资力而无法到重要岗位上去施展才能,发挥作用。
”以致后来朝中没有可用之材的局面。
万明认为,在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已经显露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缺点,也预示着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2、军事策略的失误。
万明认为,在援朝战争中,明朝将辽东的兵力大部分都抽到了朝鲜,投入了援朝之战,使女真族乘机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到最后不可控制,而遭其祸。
崇祯在危乱之际,还杀害忠良和守边大将的行为,造成最后“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也算是军事上的失误,这里就不加叙述。
3、宦官的原因。
宦官对历朝以来影响是很大的,冷东先生在《也谈崇祯年间的宦官》中认为宦官参政的主要作用,就是败坏军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还认为宦官作为一种制度在历史上重未起过积极作用。
我与英雄的对话作文800字

我与英雄的对话作文800字“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沿着山岭的脊背,长城绵延不断地向远方伸展,仿佛直到天涯。
我拄着登山杖,一步一步向上爬,前方一袭青衫便显得格外轻松。
“于尚书慢点儿,我走不动了。
”我扶着膝盖,一边喘气一边说。
于谦回过身来,一声叹息。
“你们现在的孩子身体也太差了,才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走不动了。
”他无奈地批评我。
我们决定休息一会儿,趴在城墙上,一边向下俯瞰茫茫林海,一边问:“于尚书,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真的有希望抵档瓦刺么?满朝文武力主南迁,难道都是胆小鬼?”于谦笑了:“当时确实守不住,人再多都不行;但一个月后可以。
”“哦?莫非是于少保力排众议,挽狂难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我打趣道。
“与太大关系,是三十万军民的血气被激发出来了,”他露出回忆之色,“败军的消息刚传来时,朝臣们先是惊愕,再是恐惧,最后就是痛恨愤慨。
他们在御阶之下,郕王面前,活活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振同党两人。
假设非同仇敌忾,可能当庭就会被定罪,真是……”“王振该死!况且您不是给他们正名‘无罪’了吗?有惊无险。
不过,为什么当所有人都沉默时,您能出列反对呢?违背众意往往是很困难的。
”我换了一个话题。
于谦顿了一下,答道:“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不明敌我情势,不过,也怪不得他们,毕竟我是兵部尚书,更清楚边镇的实力。
但是,南迁意味着大明将如前宋一般,偏居一隅,无力回天,北地百姓必遭荼毒;南方又没有北方的险峻关塞可守,那么所有人,自天子至士卒,都是罪人!”于谦喘了口气,又道:“我不怕拉着北京城与瓦刺玉石俱焚,但我怕整个大明都陷入无边的战乱中。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太宗皇帝如此训诫,我辈岂敢惜身?”沉默,短暂地沉默后,我轻轻地问:“您是否自这一天起,就做好了为朝争牺牲的准备?一腔热血,却被同伴背叛,任谁都会心寒。
”于谦傲然一笑:“背叛的人,从一开始就并非同道,我这一腔热血也并非为了他们,至于牺牲……于谦不死,朝廷如何平静下来?”声音透着平静和些许无奈。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

通过《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 创作过程中的用心和匠心独运。无论是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微观的历史 事件细节,作者都力求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动漫形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明朝历史的读者来说,《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无 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 书中对于朱元璋的描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朱元璋 从一个贫苦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其 中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也让我明白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书中的一些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对于官场文化的描绘,让我了 解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明朝的官场虽然充满了腐败和黑暗,但是也有很多 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物,《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也有它的不 足之处。有些地方的历史事件描述得过于简略,有些地方的历史人物形象也过于 刻板。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所带来的阅读体验。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它不仅能 够帮助我们了解明朝的历史,还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启示和感悟。我相信, 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会带来一次难忘的阅读 体验。
目录分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明皇朝篇》目录分析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系列书籍通过动漫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形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而《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3大 明皇朝篇》作为这一系列的最新篇章,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方式,展 现了明朝时期的历史风貌。
优秀水浒传作文素材(优秀10篇)

优秀水浒传作文素材(优秀10篇)优秀水浒传作文素材篇1《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今年寒假我所看过的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北宋时期,腐败的朝廷皇帝昏庸无能,奸臣当道。
那时候,官逼民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义士。
他们全是仁义之士,在当时被一帮奸臣逼上梁山。
其中,最吸引我的情节就是李逵救宋江时的那一记飞斧、鲁智深倒拔杨柳时的那股神力、林冲在山神庙怒杀陆谦时的那种悲愤、武松打虎时的那种神勇……“水浒传”我喜欢的人物有很多:义薄云天的宋江、聪明机智的吴用、神秘莫测的公孙胜、武艺高强的关胜和呼延灼……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体现在:比如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最终接受朝廷的招安。
一个"义"字,更是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那种兄弟间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真是本好书!优秀水浒传作文素材篇2《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讲了宋江、晁盖等人反抗朝廷的故事,其中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许多经典人物,如:粗鲁易怒的黑旋风李逵,聪明机智的智多星吴用,以及嫉妒才能的白衣秀士王伦。
其中我最喜欢智多星吴用了。
他聪明机智,经常帮众头领出主意。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智取生辰纲了。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众士兵们非常口渴,想喝酒,于是吴用等人就装成卖酒的客商,把酒里洒了蒙汗药,把众士兵麻倒之后,他们成功截取到了生辰纲。
我知道,吴用这么聪明,是因为他博览群书,而且顾全大局。
其中也有一些反面人物如白衣秀士王伦,他嫉贤妒能。
林冲来梁山泊的时候,他以“粮少房稀”为借口赶走林冲,杜迁、宋万、朱贵好说歹说才劝住了。
可当吴用等人来的时候,他以“小寨只有一洼之水。
”为借口希望吴用等人走,可林冲一气之下把他杀了。
从这件事我知道爱嫉妒别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优秀水浒传作文素材篇3大家应该都听过《水浒传》这一名字吧?它就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此文荡气回肠,它的每一个字眼都反映了108位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高远志向。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分享PPT精选全文

第六部《日落西山》
万历:从此君王不早朝
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 及袁崇焕之奋战。
在内
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 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 却因此发展壮大
在外
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 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 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
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居庸 关外
在居庸关外,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 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 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地 映入了他的心中。
第一次立志: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 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立志为 国靖难
做圣贤 第二次立志:做圣贤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 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如何成为圣人?
怎样做才能成为
进士及圣人第?
悟道了
道
儒
佛
家
家
经
秘
经
术
典
成为圣人的门径
古代很多儒生:立志成为圣人, 发奋读书,力求格物致知。
如何成为圣人?
这么多立志成为圣人的儒生, 为什么唯独王守仁悟道了?
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传奇小故事3-龙场悟道
上任条件艰苦
01 王守仁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经的富贵与
美梦都已经破灭,现在他面对着的是一个人生的关 口。
02 事事亲力亲为,格物穷理
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世间的道理。 当随从们苦闷不堪、思乡心切的时候,他主动去安 慰他们,分担他们的工作。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大明皇朝读书分享

分享人: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大明王朝的“事”
-王朝的成立、发展、衰落
1 2 3废除丞相
设立内阁
实行特务制度政治制度
推行海禁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实行一条鞭法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01020304政治腐败军事失利农民起义外族入侵
02大明王朝的“人”
-王朝的皇帝、大臣、百姓
03其他皇帝
01
朱元璋
02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cong
张居正
改革家,推行一条鞭法,振兴国家经济,同时也是权臣,专权跋扈,引起朝野不满。
杨廷和
忠臣,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同时也是智者,深谋远虑,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他大臣
明朝的大臣们或忠或奸,或文或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明朝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农民
商人
知识分子。
明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
明朝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为国号,共经历十七世,十六位皇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王朝却怎么在1644年便轰然倒塌了呢?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以1644年3月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为标志的,那么就是说导致明朝灭亡的首要因素便是军事上的失利了。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明朝的军事状况了,关于明朝的各种军事资料表现出:有明一代,是十分重视军事建设的。
这无论是从最早的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和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还是到明末崇祯时期组建关宁铁骑,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①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注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史料之中,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
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一百八十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两百万,正统以后保持在一百二十万的水平。
事实上明军不但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很先进的:②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每一营(五千人)其用霹雳炮三千六百杆,合用药九千斤,重八钱铅子九十万个;步枪、大连珠炮两百杆,合用药六百七十五斤;盏口将军一百六十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一千人为骑兵。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明朝没有一个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导致明军作战时缺乏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做支撑。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没有并不是指真的没有,其实当时能担当此项大任的不但大有人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等,这些都是能运筹全局的人才,但由于明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不但不充分利用,反而对他们一个个的进行了“清洗”:熊廷弼因“经抚不和”而积有小败,结果被满门抄斩;袁崇焕因后金对明朝施反间计,不但被抄了家,其本人也被崇祯皇帝以“凌迟”这一极刑处死;孙承宗仅因为一场无关痛痒的小败,也是被皇帝罢斥了;洪承畴,松山之役败后,出于对明朝的失望投降满清;这些人虽有大才,确没有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灭亡前,满朝文武皆“影帝”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
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
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一、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
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
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崇祯急啊,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有些担当吧。
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此时表现,堪称影帝,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说:“老臣安得多金?”
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
的米吃。
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只肯捐1万两。
这是3月10日,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崇祯听徐高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但皇帝想,1万两太少了,怎么做榜样呢?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2万两。
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怎么办?于是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
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作出表率。
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
周奎又干了一件奇葩的事:他捐出3000两,另外2000两落入自己腰包。
最后他总计捐出1万3千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
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
他绝望了。
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喻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放血,他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二、“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
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其奇葩程度,也极其少见。
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个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
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即将陷落之前的3月6日,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所属的节慎库,3月15日——城破前3天——办理交割。
赵士锦后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
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
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
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
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
史料记载,崇祯还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
三、满朝文武心照不宣
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葩,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
皇帝哭穷,他们也哭穷。
似乎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
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
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
城破前3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
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
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
”(“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
四、“铁公鸡”们的下场
大臣们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
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没有军饷,咱为什么要卖命?史载,闯王大军围城之时,京城守军倒卧城头,“鞭一人起,一人复卧”。
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具体损失多少?
从数千万到上亿,不同的统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的血泪悲剧。
一个缺乏信任与共识的国家,势必一盘散沙。
遇事谁也不肯担责任,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一味指责对方,势必最后同归于尽。
魏藻德,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结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
”
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
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
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运的开始。
他被刘宗敏(他出色地完成了拷掠权贵的任务)抓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5天5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
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
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
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陈演,哭穷的大明重臣,被刘宗敏囚禁后,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助饷”,被刘宗敏释放,4天后,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北京作乱,决定杀掉一批明朝旧臣,陈演仅获4天自由便被捉回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
当时京城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
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
城内饿尸遍地。
史料记载:经过残酷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7000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后来运往西安。
那个国丈周奎,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禁不住严刑拷打,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