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用语与成语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人们常常把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四者具有很大的不同。
成语是一种语言习惯,由两个字以上组成,表示一种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观点、经典的道理或者一种看起来千古不变的观念,而且以固定的词组和句式来表达。
比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大家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偏爱;“走马观花”则表达的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行为。
谚语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但它一般不是以字句和句式来组成的,而是一种短句,或者是一个短语,或者是一句话,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智慧,或者是一种警示提醒。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句谚语,用来激励人们在磨难中勇敢前行。
歇后语又叫“脑筋急转弯”,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游戏形式,一般是由两句一组的搭配,用一句前置定义或比喻,来表达另一句后置定义或比喻。
比如“三岁小孩,给糖不吃”,这里的“三岁小孩”是指乐而不受,而“给糖不吃”则代指贪婪;“聪明人,早起挣钱”,聪明人这里代表了早起早睡,而挣钱指的是刻苦努力。
惯用语和歇后语一样,也是一种口头语言,但和歇后语的区别是,它不是用以表达思想的,而是用作一种风俗、习惯、行为或某种特定情形的象征。
比如“关键时刻”,它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时刻,而“人生赢家”则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状态。
总之,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不同的文字形式,他们表
达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对于语言的运用,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合理地运用这四种文字形式,以表达更准确、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的思想。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成语和惯用语都是指一定在生活中习用较多,表达能力丰富的短句,但两者也有区别:
首先从本源上来看,成语通常比惯用语有更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多数成语出自
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宁缺毋滥”出自荀子的《劝学》;惯用语其次在语法结构和表达
方式上也有不同,大部分成语都是四言修辞,意义比较具体的,比如“囊萤映雪”;而惯
用语则多为句式简单,比如“吹毛求疵”。
此外,成语一般多用来表示客观定义,而惯用语多用来表达主观思想,比如“一语惊
醒梦中人”;而“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可以描述某种状况或情景。
因此,在表达时,我们
宜适度运用成语和惯用语,恰如其分,以充实文章的表达力。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1]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归入熟语,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语言里先有合成词、一般词组、以及成语、专有名词和谚语、歇后语等术语,惯用语这个名称是后起的。
由于‚惯用语本身很难具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2]因此 ,语言学界对惯用语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意见。
成语和惯用语是熟语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类别, 二者的区别问题也是熟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在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上,历来学者们的观点多有分歧。
成语和惯用语一样,都是定型短语,二者在语法功能上都能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作句子中的某种成分。
但是在结构形式、语义、语用色彩等方面,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蒙瑞萍《谈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语文学刊》2010第三期),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一,典型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成语结构的特征是‚二二相承‛。
[4]其中由《诗经》形成的成语一般都采用‚二二相承‛的形式,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等。
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料中都有体现。
惯用语则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 结构上少则三、四字,多则七、八个字,甚至有十几个字的, 如:‚半瓶醋‛、‚捅马蜂窝‛、‚脚踩两只船‛、‚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等。
其二,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不一样。
现代汉语成语的结构从结构关系不同性质的平面来看,可以分出约七种类型:并列结构,如‚龙飞凤舞‛;主谓结构,如‚冠冕堂皇‛;述宾结构, 如‚叱咤风云‛;偏正结构,如‚豁然开朗‛;述补结构,如‚寄人篱下‛;兼语结构,如‚调虎离山‛特殊连接结构, 这一结构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连动式, 如‚守株待兔‛; 另一种是递进式, 如‚引火烧身‛。
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则主要是述宾结构, 如‚嚼舌头‛、‚分不出青红皂白‛、‚戴有色眼镜‛等; 也有并列结构, 如‚吹胡子瞪眼‛; 偏正结构, 如‚绣花枕头‛; 述补结构,如‚吃不开‛;连谓结构,如‚吃不了兜着走‛; 兼语结构, 如‚有眼不识泰山‛。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下面对177个常用的三字成语、惯用语追根溯源,以助大家理解、掌握。
【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
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
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
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
”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
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
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
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
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
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
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
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
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语文常识(惯用语、成语典故主人公)

语文常识一、历史典故与主人公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鞠躬尽瘁—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三顾茅庐—刘备破釜沉舟—项羽凿壁偷光—匡衡完壁归赵—蔺相如乐不思蜀—刘禅闻鸡起舞—祖逖图穷匕见—荆轲纸上谈兵—赵括煮豆燃其—曹植东施效颦—东施南柯一梦—淳于.棼宁为玉碎—景皓赴汤蹈火—江淹江郎才尽—晁错投笔从戒—班超围魏救赵—孙膑鹤立鸡群—嵇jí绍吐哺握发—周公洛阳纸贵—左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二、惯用语(比喻义)老古董:(思想过于迂腐守旧的人.) 三只手:(小偷.)眼中钉:(忌恨的人.) 炮筒子:(脾气火爆.一点就着的人.) 小广播——私下传消息的人铁公鸡——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变色龙——变化多端的政治投机分子势利眼墙头草--没有立场的人应声虫——没有主见随声附合的人主心骨(主要人物)替罪羊--待别人受过的人老狐狸(狡猾的人)智多星——聪明的人南郭先生:好心没好报东道主——主人阶下囚——受制于人,任人宰割孺子牛:指任劳任怨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门外汉:行外人,不在行,不懂内情老黄牛:比喻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不计个人得失的人。
瓮中鳖:指逃不掉的人或动物。
糊涂虫:指糊里糊涂不明事理的人。
落水狗;指失势的坏人。
纸老虎;指外强中干一触即溃的人。
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的人。
落汤鸡;指遭遇不公待遇,狼狈的人。
出头鸟;指愿意表现自己风头的人。
丧家犬;比喻失去靠山无路可走的人。
地头蛇;指在当地有势力的欺压人民的恶霸,现在也用来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丑小鸭;指事业尚未成功的人或因丑陋被人看不起但实际上是有才能可发挥的人。
替罪羊;指替人背黑锅的人。
领头羊;指居领先地位,率领别人前进的人或集体。
敲竹竿投机取巧,讹诈别人的人。
闭门羹就是去拜访别人而别人没在家或者不给开门,不欢迎自己。
俗语对应的成语

俗语对应的成语:1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2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3得陇望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4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5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6坐收渔利——坐山观虎斗7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8反目成仇——翻脸不认人9以怨报德——好心不得好报10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11弄巧成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画虎不成反类犬)12以卵击石——鸡蛋往石头上碰13无地自容——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14走投无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5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16双管齐下——两条腿走路17胸无点墨——没喝过墨水18混为一谈——眉毛胡子一把抓19忍气吞声——捏着鼻子20望眼欲穿——盼星星,盼月亮21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22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23以牙还牙——他要我的心肝,我要他的五脏24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25滥竽充数——秃子跑进和尚庙26恩将仇报——念完了经打和尚(病好打太医)27当头棒喝——挨了一记闷棍28人云亦云——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29舍本逐末——爱为不爱柴,为从哪里来30应接不暇——按下葫芦起了瓢31门当户对——八两配半斤32因小失大——拔了一颗钉子,倒了一堵墙33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34开诚布公——摆在桌面上35自惭形秽——风人矮三分36束手待毙——闭上眼睛等死37一败涂地——兵败如山倒38针锋相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39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40明哲保身——不干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41怨天尤人——不骂天,就怨地42晕头转向——不认识东西南北43势不两立——不是鱼死就是网破44劳而无功——拆东墙补西墙45熟能生巧——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46迫不及待——炒虾等不得红47飞扬跋扈——扯着考老虎尾巴抖威风48吃里扒外——吃曹操的饭,做刘备的事49胆大包天——吃了豹子胆5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51九死一生——从刀尖上爬过来的52忍气吞声——打掉门牙往肚里咽53因地制宜——到什么山唱什么歌54遥遥无期——等到黄河清55自投罗网——飞蛾扑灯自烧身56栉风沐雨——风里来,雨里去57同床异梦——夫妻同床睡,人心隔肚皮58各自为政——各打锣鼓各唱戏59损人利己——刮别人的油水,长自己的膘60机不可失——过了这个村,遇不上那个店61新陈代谢——后浪推前浪62不了了之——糊涂事糊涂了63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64见多识广——久住江湖,能识过路人65引而不发——开弓不放箭66南辕北辙——撞车不看路67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68集腋成裘——粒米集成箩,滴水流成河69唇亡齿寒——邻家失火,不救自危70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71弦外之音——锣鼓听声,说话听音72一丘之貉——猫狗是一家73殊途同归——骑马也到,骑驴也到74自力更生——求人不如求已75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76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77藏龙卧虎——深山藏虎豹78逢凶化吉——摔了一跤拾了大铜钱79寡不敌众——双拳难敌四掌80水落石出——水清石头现,鱼烂刺出来81四面楚歌——四下起火,八下冒烟82欲壑难填——填不满的耗子洞183翻来覆去——一碗肉倒到锅里,锅里倒到碗里84每况愈下——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85夜郎自大——尾巴翘到天上86鞭长莫及——天高皇帝远87目中无人——瞎子逛大街,看不见人88和风细雨——下毛毛雨89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绣花枕头一包草90一落千丈——一个跟头从云端里跌下来91借题发挥——有文章可做92做贼心虚——自做贼紧关门93好高骛远——做梦吃星星,想得不低94镜花水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95强词夺理——正人有正理,歪人有歪理96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97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98老奸巨猾——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99后来居上——后长的犄角比先长的耳朵长100见机行事——到什么庙,烧什么香101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掘井人102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103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104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105臭味相投——一个鼻孔出气106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107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108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109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110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111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日雨112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113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114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115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116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117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1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熟语

成语的来源
4、口头俗语 民间俗成的成语一开始可能产生于口语,后 来被人广泛地引用,然后以书面的形式固定并流 传下来。
铁树开花 投鼠忌器 水到渠成 利令智昏 七上八下 三心二意 一干二净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的结构
成语内部的语法结构复杂,一类是单一结构, 即成语内部凝固成一团,不能分析它的语法结构 。 慢条思理 乱七八糟 逃之夭夭 一塌糊涂 另一类是复合结构,它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 组成的结构。
练习
3、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委屈求全 黄粮一梦 礼上往来 得泷望蜀 重蹈复辙 淹没无闻
响扼行云 濯发难数
答案
委曲求全 黄粱一梦 礼尚往来 响遏行云 得陇望蜀 重蹈覆辙 湮没无闻 擢发难数
二、惯用语
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它结构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与成语形成了鲜 明的对照。 长舌妇 走过场 炒冷饭 傍大款 唱白脸 穿小鞋 拍马屁 吹牛皮 扣帽子 泼冷水 戴高帽 吃定心丸 捅马蜂窝 放空炮 唱空城记 喝西北风 当电灯泡 打小算盘 钻牛角尖 打如意算盘 赶鸭子上架
惯用语与成语
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语色彩浓; 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
走江湖 打水漂 捞世界 开小差 吃错药 吊胃口 滚雪球 打圆场 开小灶 炒鱿鱼 背黑锅 走后门
惯用语的核心部分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 其他格式的。 动宾式:耍花招 走后门 走过场 碰钉子 偏正式:闭门 羹 下马威 铁饭碗 主谓式:天晓得 生米煮成熟饭 并列式:假大空 个别也有四个音节和五个音节的。 戴高帽 捅马蜂窝 吃定心丸 捅马蜂窝 唱空城记 喝西北风 八九不离十 不管三七二十一
现代汉语词汇组成
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和惯用语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成语和惯用语之间也存在一些异同,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异同。
首先,成语和惯用语的定义不同。
成语是指由四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通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常用于修辞和表达,如“不屈不挠”、“不自量力”等。
而惯用语是指一些固定用法的词汇或句子,由于历史、地域、文化背景等原因被广泛使用,如“三心二意”、“一触即发”等。
其次,成语和惯用语的应用范围也不同。
成语多用于文学、文化、政治等方面,经常出现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如文章、演讲、故事等。
而惯用语则更多地用于口语、日常交流、广告宣传等方面,更为常见,如聊天、谈笑、广告语等。
此外,成语和惯用语的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成语常常是整个词组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不容易进行组合和调整,如不能改变词序和词义,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而惯用语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调整,增强表达的灵活性,如可以将整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进行替换或删减。
总的来说,成语和惯用语在汉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丰富的表达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语言的表达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汉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用语与成语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编辑本段使用惯用语要注意的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
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编辑本段常见惯用语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刻薄的态度。
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的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分不在;形容肚子饿。
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人物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闯红灯:比喻超越规则办事。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目标。
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
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打小报告:比喻背着当事人向上级告发其隐私(通常含贬义)。
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
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整治、经济形式或思潮。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
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
定心丸: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豆腐渣工程:形容质量低劣的工程建筑。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口头上讲得很热闹而不采取具体实施去加以落实。
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
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
滚雪球: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过电影: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地回顾。
过干瘾:形容个人的欲望表面上接触了,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
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困难重重。
好了伤疤忘了疼: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
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
常与“人不可貌相”连用。
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
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捡了芝麻丢西瓜: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
交学费:泛指为某项事业付出金钱或其他代价。
揭盖子:比喻揭露矛盾或问题。
解扣子:比喻解开思想疙瘩。
侃大山:吹牛,说笑话,没有目的的聊天。
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
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
捞稻草:比喻在绝望中做徒劳无益的挣扎,也比喻乘机捞好处。
捞世界:指外出闯荡。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比喻世界很复杂,什么奇怪得人和事物都有。
留尾巴:比喻事情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
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
没有免费的午餐:意为白占便宜的事是不存在的,要想有收获,必须有付出;有时是提醒人家提防以利益为诱饵的陷阱。
常说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或“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
拍脑袋:指全凭主观决策、出主意。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捧着金饭碗要饭: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破罐子破摔: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加改正,任其自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
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杂七杂八。
墙外开花墙外香:比喻有的人才在本单位本地不吃香而在外单位外地吃香的不正常现象;也引申为其他事物在出产地不如在外地受欢迎。
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于判处。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某个部门或圈子里,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不能率性而为的。
有时表示自己陷于被动局面时的无奈。
山不转水转:比喻情况总是在变化的,一时不顺利也不必懊恼和悲观。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上台阶:比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死马当活马医: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寄希望于万一。
抬轿子:比喻为别人的利益奔走效劳或奉承吹捧。
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原指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也泛指各方面的成果都要靠艰辛的训练、准备,才能取得。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比喻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白占便宜的事是不会有的,提醒他人小心上当。
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
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
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
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事情就不上门。
捂盖子: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
下台阶:(设法)摆脱困境。
香饽饽:比喻受欢迎的人或事物。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
现也泛指平时长期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喻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锤子买卖: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
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
一碗水端平:比喻对相关各方一视同仁,不偏向任何一方。
阴沟里翻船:比喻在有把握的地方出了问题。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有地位有能耐的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比喻人有度量,能容忍、原谅别人。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领头羊)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5、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6、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老狐狸) 7、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8、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9、把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喻为(替罪羊)10、把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喻为(铁公鸡)11、把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喻为(变色龙)12、把蛮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喻为(地头蛇)13、把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喻为(丧家犬)14、恩将仇报的人:(白眼狼) {中山狼} 黑心肠:形容居心叵测,心肠狠毒。
挨黑枪:比喻遭暗算。
黑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发射的子弹。
背黑锅:比喻代别人承担过错、罪名,泛指受到冤枉。
唱黑脸:比喻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告黑状:指偷偷在上级面前诬告别人或说别人的坏话。
灯下黑:旧时油灯点亮后因灯碗遮挡,形成灯下的阴影。
比喻越是接近某人的地方往往越是容易出问题。
打白条:特指只给欠条,不给现金的做法。
唱白脸: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严肃批评、凌厉进攻等任务的角色。
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吃白眼:指遭歧视,受冷遇。
交白卷:比喻承担的任务一点没完成。
闯红灯:比喻无视纪律、制度、原则的限制,做不该做的事情。
大红人:指受到领导信任、重用的人。
唱红脸: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劝导、抚慰、缓冲等任务的角色。
亮红牌:借指取消资格、勒令停止。
红牌是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来处罚严重犯规运动员的红色标志。
亮红灯:借指不予批准。
满堂红:比喻全面胜利或兴旺发达。
亮黄牌:借指提出警告。
黄牌是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来警告违规运动员的黄色标志。
喝黄汤:泛指饮酒。
黄汤指黄酒。
开绿灯:比喻为做某事提供方便。
来源于制度、习俗的惯用语: 1. (打)入冷宫:本指封建社会帝王安置失宠的后妃的地方,现指存放不用的东西的地方或表示不被任用。
2. 带纱帽:原指封建社会做官时带乌纱帽,现指做官。
3. 打官腔:原指旧时官场中讲门面话,现指利用规章、手续来推托、责备别人。
4. 抬轿子:原指旧时官绅出门坐轿子要人抬,现指给别人吹捧、帮忙借以取得好处。
5. 立军令状:旧指接受某项军事作战任务所立的保证书。
现取其比喻义。
6. 打退堂鼓:旧指官吏坐堂议事后,退堂击鼓,表示公事结束。
现比喻中途退缩。
7. 假传圣旨:指封建社会假借皇帝的旨意,欺上压下的作伪行为。
现取其比喻义。
来源于宗教、迷信的惯用语: 1. 烧断头香:原是旧日迷信,据说给佛爷烧香如果是断了头的(折断了的废香),不仅得不到保佑,反而会遭到惩罚、报应;现多用来指结局不好。
2. 敲木鱼:原是僧尼念经时敲打法器;现用来表示提醒、警示。
3. 没咒念:旧日僧道驱除魔鬼、消灾免祸要念咒诀,没有咒诀可念,就是缺乏驱鬼的办法;现指没办法,束手无策。
4. 祖坟冒青烟:迷信说法认为,谁家祖坟上有青气,谁家家运就好,或出官,或发财;现借指好运气,好兆头。
5. 哼哈二将:原指二个守门神,《封神演义》中描写他们一个鼻中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哈出黄气,凶神恶煞,极为厉害;现多用来指有权势的人手下的打手、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