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

合集下载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人们常常把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四者具有很大的不同。

成语是一种语言习惯,由两个字以上组成,表示一种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观点、经典的道理或者一种看起来千古不变的观念,而且以固定的词组和句式来表达。

比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大家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偏爱;“走马观花”则表达的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行为。

谚语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但它一般不是以字句和句式来组成的,而是一种短句,或者是一个短语,或者是一句话,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智慧,或者是一种警示提醒。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句谚语,用来激励人们在磨难中勇敢前行。

歇后语又叫“脑筋急转弯”,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游戏形式,一般是由两句一组的搭配,用一句前置定义或比喻,来表达另一句后置定义或比喻。

比如“三岁小孩,给糖不吃”,这里的“三岁小孩”是指乐而不受,而“给糖不吃”则代指贪婪;“聪明人,早起挣钱”,聪明人这里代表了早起早睡,而挣钱指的是刻苦努力。

惯用语和歇后语一样,也是一种口头语言,但和歇后语的区别是,它不是用以表达思想的,而是用作一种风俗、习惯、行为或某种特定情形的象征。

比如“关键时刻”,它表达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时刻,而“人生赢家”则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状态。

总之,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不同的文字形式,他们表
达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对于语言的运用,每个人应该学习如何合理地运用这四种文字形式,以表达更准确、更有力量、更有深度的思想。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成语和惯用语都是指一定在生活中习用较多,表达能力丰富的短句,但两者也有区别:
首先从本源上来看,成语通常比惯用语有更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多数成语出自
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宁缺毋滥”出自荀子的《劝学》;惯用语其次在语法结构和表达
方式上也有不同,大部分成语都是四言修辞,意义比较具体的,比如“囊萤映雪”;而惯
用语则多为句式简单,比如“吹毛求疵”。

此外,成语一般多用来表示客观定义,而惯用语多用来表达主观思想,比如“一语惊
醒梦中人”;而“无边落木萧萧下”则可以描述某种状况或情景。

因此,在表达时,我们
宜适度运用成语和惯用语,恰如其分,以充实文章的表达力。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1]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归入熟语,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语言里先有合成词、一般词组、以及成语、专有名词和谚语、歇后语等术语,惯用语这个名称是后起的。

由于‚惯用语本身很难具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2]因此 ,语言学界对惯用语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意见。

成语和惯用语是熟语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类别, 二者的区别问题也是熟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在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上,历来学者们的观点多有分歧。

成语和惯用语一样,都是定型短语,二者在语法功能上都能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作句子中的某种成分。

但是在结构形式、语义、语用色彩等方面,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蒙瑞萍《谈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语文学刊》2010第三期),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一,典型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成语结构的特征是‚二二相承‛。

[4]其中由《诗经》形成的成语一般都采用‚二二相承‛的形式,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等。

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料中都有体现。

惯用语则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 结构上少则三、四字,多则七、八个字,甚至有十几个字的, 如:‚半瓶醋‛、‚捅马蜂窝‛、‚脚踩两只船‛、‚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等。

其二,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不一样。

现代汉语成语的结构从结构关系不同性质的平面来看,可以分出约七种类型:并列结构,如‚龙飞凤舞‛;主谓结构,如‚冠冕堂皇‛;述宾结构, 如‚叱咤风云‛;偏正结构,如‚豁然开朗‛;述补结构,如‚寄人篱下‛;兼语结构,如‚调虎离山‛特殊连接结构, 这一结构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连动式, 如‚守株待兔‛; 另一种是递进式, 如‚引火烧身‛。

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则主要是述宾结构, 如‚嚼舌头‛、‚分不出青红皂白‛、‚戴有色眼镜‛等; 也有并列结构, 如‚吹胡子瞪眼‛; 偏正结构, 如‚绣花枕头‛; 述补结构,如‚吃不开‛;连谓结构,如‚吃不了兜着走‛; 兼语结构, 如‚有眼不识泰山‛。

惯用语与成语

惯用语与成语

惯用语与成语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编辑本段使用惯用语要注意的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

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编辑本段常见惯用语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与“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刻薄的态度。

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整理课件
一、什么是熟语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 能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格言等。(《辞海》)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 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 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 词法来分析。
比喻事情巳经做成,不能再改变。
整理课件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D)
A.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 大伤。
B.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 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说话 多,但两者感情色彩不同,前者 是褒义,后者是贬义。
整理课件
例4: “进退维谷”和“进退两难”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进也难, 退也难”的意思,但前者具书面色彩, 后者具口语色彩。
整理课件
熟语练习
整理课件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红色字体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
A.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 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力相助。
【解析】“鼎立相助” 即大力相助,是敬辞,误用为谦辞
【例2】 在这里,我就不吝赐教,谈点看法,跟你商榷。
【解析】 “不吝赐教” 用于请教别人指教自己的客套话,是
敬辞,误用为谦辞了
整理课件
十、使用本义
【解读】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
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不能认为它用错了。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区别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古老的习语,其中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最重要的三种习语。

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成语谚语是汉语中最有影响力的言语,它们普遍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传统文化,而且大都有着深沉的意义和明确的含义。

它们通常具有短小而富有意义的结构,形式上简单,但含义和寓意深刻。

它们不仅可以用以表达一些哲理的观点或深奥的意象,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来表现出艺术的内涵。

例如“三人成虎”、“刻舟求剑”等成语,蕴含着智慧、勇气和努力的含义。

歇后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习语,它们通常由两句简单的话语组成,前半句代表正物,用以表达情况,后半句是谐音作用,用以解释前半句的含义。

它们多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蕴含智慧和哲理,通常带有古老的文化内涵,但又不乏有趣的趣。

例如“只管打,不管问”、“厚德载物”等歇后语,都蕴含着诸多文化内涵。

惯用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它们多为短句,用以表达一些普遍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文学想象,可以用以描述某一情况、表达某一观点,通常表述简洁而明确,内涵耐人探究。

例如“以身作则”、“自强不息”等惯用语,蕴含着坚定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

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如形式简洁、含义深刻,但各自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成语谚语普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而歇后语多以比喻形式表达,而惯用语则主要用以表达一般性的生活经验及思想情感。

此外,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日常对话和书面表达中都十分常见。

它们不仅能准确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可以加深人们的文化底蕴,使言辞更加地生动活泼。

因此,建议广大读者积极掌握这些习语,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精彩风貌,以及普及文学的文化和素养。

综上所述,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种重要习语。

它们在形式、形式上都有共同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厚,是人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运用汉语表达的重要修辞工具。

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与惯用语的异同
成语和惯用语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成语和惯用语之间也存在一些异同,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异同。

首先,成语和惯用语的定义不同。

成语是指由四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通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常用于修辞和表达,如“不屈不挠”、“不自量力”等。

而惯用语是指一些固定用法的词汇或句子,由于历史、地域、文化背景等原因被广泛使用,如“三心二意”、“一触即发”等。

其次,成语和惯用语的应用范围也不同。

成语多用于文学、文化、政治等方面,经常出现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如文章、演讲、故事等。

而惯用语则更多地用于口语、日常交流、广告宣传等方面,更为常见,如聊天、谈笑、广告语等。

此外,成语和惯用语的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成语常常是整个词组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不容易进行组合和调整,如不能改变词序和词义,否则将失去原有的意义。

而惯用语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调整,增强表达的灵活性,如可以将整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进行替换或删减。

总的来说,成语和惯用语在汉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丰富的表达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语言的表达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汉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成语、谚语等熟语解析

成语、谚语等熟语解析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组教研材料
董晓燕2010-10-25
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
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上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

例如:
打埋伏钻空子开夜车碰钉子扣帽子灌米汤背包袱
剃光头捞稻草揭老底唱高调乌纱帽半瓶醋苦行僧
过河卒天晓得眼皮子浅打落水狗三下五除二
惯用语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换言之,它的意义不是几个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字面意义的引申(主要是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

如“挖墙脚”不是真的要把“墙脚”“挖”掉,而是比喻拆台;“一窝蜂”也决不是实指“一窝蜜蜂”什么的,而是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再像“跑龙套”比喻在他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连轴转”比喻劳动或工作等夜以继日地不停止。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的短语,不像一般短语那样可以自由组合。

例如:“敲竹杠”不能说成“敲木杠”;“打秋风”不能说成“打春风”;“放马后炮”不能说成“开马后炮”;“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说成“不管四七二十八”。

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是一种定型短语,这是二者的共性。

但是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方面,它们毕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就有以下三点区别:
其一,惯用语、成语的构成形式方面存在着差异。

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咬耳朵”、“开后门”、“乱弹琴”、“走过场”、“戴高帽”、“吹喇叭”、“放空炮”、“墙头草”等。

四字格的有一些,但不多,例如“打马虎眼”、“空心汤团”。

五个音节以上的更少见,如“铁将军把门”、“丁是丁,卯是卯”。

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

笔者根据《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成语3559条,四字格成语就有3345条,是总数的94%,占绝对的优势。

其二,惯用语、成语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也不大一样。

以三字格为主体的惯用语,主要是述宾式结构,例如“嚼/舌头”、“和/稀泥”、“挤/牙膏”、“过/电影”、“拍/马屁”、“吹/牛皮”;其次是定中式结构,例如“万金/油”、“绊脚/石”、“铁/饭碗”;主谓式结构(像“鸟兽/散”)和联合式结构(像“假/大/空”)就微乎其微了。

而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成语,语法结构关系几乎应有尽有,凡是汉语中的各种语法格局多多少少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主谓式的“叶公/好龙”、述宾式的“竭尽/全力”、述补式的“重/于泰山”、状中式的“豁然/开朗”、定中式的“锦绣/河山”、连动式的“顺藤·摸瓜”、兼语式的“令人·神往”、紧缩式的“人云·亦云”。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汉语成语小词典》所收录的四字格成语中,联合式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例如:
主谓联合式:柳暗花明石破天惊
述宾联合式:藏龙卧虎荡气回肠
状中联合式:精雕细刻潜移默化
定中联合式:凤毛麟角浓墨重彩
其三,惯用语、成语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别。

惯用语和成语虽然都是一种定型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来得凝固。

成语中的组成语素之间,除了特殊的修辞目的之外,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拆开来加进别的词语的。

而述宾式惯用语时常拆开来用,中间插入一些别的词语,例如:栽筋头——栽几个筋头;泼冷水——泼他几瓢冷水;拉后腿——拉起女人的后腿。

可见,惯用语的结构要比成语松散得多。

第二,从来源来看,成语大多数是有案可稽的,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
带有典故。

有人曾对《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中注明语源的四千多条成语(该词典共收录成语五千五百条,另一千多条是来历不明或新创造的成语)作过统计,结果是:源自先秦的占63%,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占15%,源自隋唐的占9%,源自宋代的占6%,源自元明清的占2%(见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于《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5期)。

由此看来,成语大多数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惯用语则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不见之于“经传”。

试比较下列几组意义相近的成语与惯用语:
/倒行逆施/随波逐流/坐而论道/趋炎附势
\开倒车\随大溜\放空炮\抱粗腿
上面四条惯用语都是口头创作,而四条成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了:“倒行逆施”、“随波逐流”源自《史记》,“坐而论道”源自《周礼》,“趋炎附势”源自宋代陈善《扪虱新话》。

当然,也有少许惯用语已有历史年头,有的还能找到它们的渊源,但并不多见,例如源于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的“破天荒”,源于《宋史·岳飞传》的“莫须有”。

另外,某些惯用语是直接从方言进入普通话词汇的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像来自吴方言的“拆烂污”、“吃豆腐”,来自北方方言的“闲磕牙”、“窝囊废”(北京地区)、“打饥荒”、“堵窟窿”(东北地区)、“打牙祭”、“摆龙门阵”(四川地区)等。

显然,由于方言的影响,它们的使用仍或多或少地带有地域的局限性。

在成语中,直接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常用的除了吴方言的“像煞有介事”(现多省作“煞有介事”)外,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

第三,从表义的手段及色彩来看,惯用语大多数是通过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
意义,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这种色彩多数是贬义的。

例如用“踢皮球”比喻在工作上不负责任互相推委,用“抬轿子”、“吹喇叭”比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成语的意义的构成有借助于比喻的,还有大量不借助于比喻的;感情色彩中的褒义、贬义与不褒不贬的都兼而有之。

此外,由于惯用语绝大部分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而成语的大多数是从古代承继下来的,因此从语体风格看,前者大多是口语化的,后者却是带有书卷语体色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