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中西医结合临床发展的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前景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门槛较高的医学专业,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首先,中西医结合理念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传统中医的疗效和特点在西方国家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的一些机构甚至专门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药研究中心,为中医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在国内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并对中西医结合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国内部分地区,政府还提供了一些鼓励政策,包括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者,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培养要求较高,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这就使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相对稀缺,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不仅在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有就业机会,还可以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领域发展,甚至可以自主创业。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就业市场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中医药专业学科及临床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的要求较高,培养难度大,这使得该专业的培养规模相对较小。
其次,由于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医学机构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仍然有待提高,这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同时,国内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然而,该专业的培养难度大,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就业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对于计划进入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来说,不仅需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学领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中西医临床专业就业前景

中西医临床专业就业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广阔。
中西医临床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的学科,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来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就业前景。
首先,中西医临床专业在国内的需求量很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逐渐得到认可和采用。
许多人选择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这就使得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医生和技术人员需求量大大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数量达到了39285家,而这些医院当中中西医临床专业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其次,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就业范围广泛。
中西医临床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医疗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在医疗临床方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中西医结合的医院和诊所从事医生、护士、药师、针灸师等工作。
在科研方面,他们可以参与中医和西医领域的科学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他们可以担任中西医专业的教师,培养更多的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
在管理方面,他们可以在医疗机构和医疗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协助医疗机构的运营和管理。
最后,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中西医结合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都给予了支持。
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也被写入了国家的健康政策文件中,这意味着相关的专业人员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此外,国家还鼓励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国外的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这为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的流行和政府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支持,中西医临床专业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
此外,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医疗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因此,选择中西医临床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好就业前景的选择。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认识到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以服务患者为己任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行业动态与职业规划
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实践经验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医学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医疗保健行业持续增长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医学教育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医学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可从事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等工作
医学相关行业:可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咨询等工作
其他行业:可从事医药卫生、食品保健、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的工作
医学管理专业:可从事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
未来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康复医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更加全面的医学人才。
未来行业发展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管理,需要具备更加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要求:掌握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中医临床技能和中医传承能力;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能运用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和西医诊疗技术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
03
添加标题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中医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西医临床医学
西医学基础
01
添加标题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中医临床技能和中医传承能力;能在各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方式。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还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困境,同时也有着希望与发展的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由于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差异,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
在临床应用中,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治疗模式,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使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中西医结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不高。
中医与西医在认识观念、治疗手段以及医学理论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中西医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不高。
这使得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认知和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中医与西医的医学认知和文化认知有着根本的差异,导致中西医结合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认知偏差。
这使得在选择治疗方案、开展医学研究以及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中,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医学教育中,中西医结合并未成为医学生必修的课程,医学生缺乏对中西医结合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医疗体系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医保政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虽然中西医结合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也有希望与发展的前景。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我国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通过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研究等方式,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正在加速进行。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正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建设中医西医结合的诊疗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等方式,加速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和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西医临床就业前景

中西医临床就业前景中西医临床就业前景中西医临床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与技术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西医临床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因此,中西医临床就业前景广阔。
首先,中西医临床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前景广阔。
传统的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都需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来为患者提供综合的医疗服务。
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招聘中西医临床医师。
中西医临床医师能够同时掌握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治疗技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因,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师在医疗机构中受到广泛的欢迎。
其次,中西医临床在科研机构中的就业前景广阔。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中既包含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又融入了现代西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在科学界备受关注,许多科研机构都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项目。
中西医临床医师不仅具备传统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具备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能够参与和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师在科研机构中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中西医临床医师还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开设中西医结合诊所或者医疗中心。
随着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疗法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中西医结合诊所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中西医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在中西医结合医疗领域中开展自己的事业。
创办中西医结合诊所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西医临床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师可以在传统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以及自创事业中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中西医临床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中西医临床医师的就业前景也将变得更加广阔。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结合起来后可以互补优势,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互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可以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体,西医则可以通过手术、药物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
2. 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中医的中药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
3. 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疑难杂症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的中药、针灸等手段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结合起来,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人才不足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但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不足,这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瓶颈。
2. 医疗体系尚未完善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标准、医疗机构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3. 知识面不够广泛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需要了解中医和西医的各种诊疗方法,但目前医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广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三、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思路1. 加强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的展望

中西医结合发展前景的展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不断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的特点、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情况以及中西医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一、中西医学的特点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学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等疗法,有效地治疗了许多慢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
而西医学则以分析病因和病变为主要特点,强调科学和客观证据。
西医药学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对急性疾病和外科手术有良好的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情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以中西医学为基础,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性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疾病,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学方面,中药和针灸等传统疗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
在西医学方面,手术技术和药物治疗也不断地得到创新。
三、中西医结合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一方面,由于中西医学的特点互补性强,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可以降低成本,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完善医学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在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支持和管理。
同时,需要通过合适的科学评估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和质量,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疗发展需要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我们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完善医学体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人民的健康和医疗福利。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浅谈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结合,是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融合。
中西医结合旨在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通过交叉、互补、融合等方式,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人类健康。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在肿瘤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
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与西医学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相结合,提高了肿瘤治疗的疗效。
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研究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人体内一些生物分子的合成和代谢,从而改善人体内环境。
此外,在病理学、生理学等领域,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对一些疾病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中西医结合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教育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了一批批具备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此外,一些医院也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进修项目,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四、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发展科研是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科研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专项基金,支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科研专项资金,支持本地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
五、中西医结合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其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一、内科中医、西医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其历史发展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了两个不同理论体系各自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1949至六十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逐渐发展阶段。
发展和组织队伍,逐渐开展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治内科疾病,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
1949年以前,中医饱经风霜,倍受压抑,几乎濒于灭亡的边缘。
新中国建立伊始,首要任务就是继承,尔后方能谈发展。
因此,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明确规定:“中医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中西医合作,对中医中药知识和中医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负责搜集和整理中医中药书籍(包括民间单方秘方,并为医学院培养讲授中医课程的师资和编纂教材。
”同时组织了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
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批示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总结报告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随后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办了西医学习中医班,“西学中”逐渐形成了高潮;中医学习西医也蔚然成风。
至1958年第一批“西学中”班结业,第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医生诞生,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的广泛开展,在人员及其素质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临床主要是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找出辨证和治疗的规律,提高临床疗效。
如1954年河北石家庄根据乙脑发于夏暑,以热为主要症状之一等特点,中医辨之为“暑热”,用白虎汤加茵为主治疗,取得了100%的有效率。
此后北京、南京、沈阳、天津、上海等均有大量的报导,病死率控制在10%左右。
包头治疗肺脓疡16例,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而用加味阴理荣汤,肺疡汤、紫苑合剂及桔梗白散,结果13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
根据脾肾辨证用药规律,用健脾温肾法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有效率达68%。
钩端螺旋体病中医辨为湿热和寒湿证而用甘露消毒丹或三仁汤为主治疗,观察115例,治愈率达92.2%,死亡率为1.8%。
其它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上消化道出血、痢疾、疟疾以及流感等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疗效。
在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1958年冬至1960年的全国“采风”运动)和整理有价值的病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关理论方面研究的报导这期间相对较少,集中表现在对中医理论的验证和对八纲的初步认识上。
上海医科大学在五十年代后期发现:现代医学认为全然不同的6种疫病(如支气管哮喘、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冠心病等),可以同样用补肾的方法提高疗效,从而验证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科学性。
有人通过实验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八纲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典型反应的概括,其中阴阳分别是机体机能或热量不足或过剩的表现;寒热分别以热量不足或过剩为其发病学原因的反应状态;虚实分别以机能不足或亢进为其发病学原因的反应状态;表里分别是不伴有或伴有机能或能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反应状态。
寒证可见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基础代谢率低下;热证可见高级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基础代谢率升高;虚证可见神经功能低落或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上升(非保护性),基础代谢率降低;实证可见一般神经功能较好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异常上升,基础代谢值增高。
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发展的停滞阶段。
由于历史的原因,就整个中西医结合内科来说进展缓慢,但并不排除某些局部取的了一定的成就。
这期间研究的较多的疾病主要有呼吸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血液病、泌尿系疾病等。
以某些病种的大量临床实践,重视单方、复方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效方药以及理论研究逐步得以开展为其基本特点。
呼吸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慢性支气管炎最活跃,其中又以天津、北京、福建等九省市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研究协作组的工作最有代表性。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多学科、多指标方法、根据数理统计原理,评选国内最有代表性的若干方案,认为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方案较为合理,实现了慢性支气管炎的计量诊断。
(2)用标实和本虚的相互作用——恶性病理循环导致迁延不愈,解释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规律,由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是一个肺气肿逐渐加重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累及到逐步及以及明显累及心血管及全身各系统的过程;是一个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功能逐渐低下的过程。
(3)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急则治标,热痰治以清热化痰、佐以治血;寒痰治以温化寒痰,佐以活血,现察1481例,总有效率为95.48%,临床控制率62.73%;缓则治本,肺气虚治以补肺益气,佐以活血;脾阳虚治以健脾燥湿,理气活血;肾阳虚治以温阳补肾,纳气活血。
临床治疗470例,治愈率为21.06%,巩固为17.23%,稳定为29.15%,显著高于未固本治疗组。
(4)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标证和本证和病理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热痰主要是细菌性炎症,也有变态反应和病毒感染、植物神功能失调,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同时亢进为多见;寒痰特征为分泌亢进,且常掩盖了炎症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类型多以副交感神经偏亢为主。
(5)从“证”的研究入手,先探讨了诊断学的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的指导下,研究论治规律,提高了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治疗学上的中西医结合。
总之,这段时期对某些内科疾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了疗效,研究了一批疗效较好的单方单药;理论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但病种研究较局限,理论研究既不深入也不广泛。
第三阶段(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内科的繁荣昌盛时期。
研究病种广泛,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是本段时期的基本特点。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病种日益广泛,几乎涉及到了内科的各种疾病。
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了研究协作,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制订了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使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同时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根据1979年广州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上制定的辨证分型标准,通过1487例分型治疗近期疗效的观察,认为此方案较为实用,总有效率为95.48%,明显高于不分型对照组。
按全国分型标准治疗急性发作期心脏病909例,总有效率80%以上,病死率在8%左右,比单纯西药14%的病死率低。
1980年我国学者讨论制订了冠心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现已广泛在全国采用。
冠心病的治法除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温通宣痹继续受到重视外,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特点,一些单位提出了益气活血、扶正固本等法则。
1983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订了关于胃脘痛的诊断、辨证标准,经全国20个省市45个医疗单位和科研单位3000多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一致认为符合临床实际。
1986年又制订了胃脘痛的疗效评定标准。
由北京中医医院牵头,组织全国13个省市的有关专家成立了急症胃痛协作组,1985年制订急症胃痛的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制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药为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温中止痛口服液、理气止痛口服液等,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慢性胃炎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和疗效标准。
有人用复方参芪健中冲剂治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94例,用参梅养胃冲剂治萎缩性胃炎胃阴不足证81例,临床有效率91%,显效45%以上,病理有效率60%以上。
1986年全国第二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上,讨论制订了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辨证分型试行方案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简称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参考意见。
中医药治疗肾病的效果不断提高;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完全缓解率为28.8-45.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显效率约10.9-13.2%,急性肾小球肾炎近期治疗率为67.3-74.5%。
上海曙光医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复发性及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35例,近期疗效为:复发组完全缓解在肾病为88.5%,在肾炎肾病为50%;难治组完全缓解在肾病为75.4%,在肾炎肾病为39.7%。
此外,灌肠疗法治肾衰受到重视,丰富了治疗学内容。
用中药结肠灌液Ⅰ号(大黄、红花,治疗急性肾衰97例,治愈87例,病死率为9.3%,与人工肾随机对照,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所需天数均无明显差异。
中风病的研究,这段时期成绩显著,1983年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召开的首届中风病学术研讨会上制订了中风病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同年卫生部中医司成立了中风协作组,从1983年7月到1986年12月采用清热化痰、活血开窍法,选择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134例,另设烟酸对照组,结果清开灵治疗脑血栓形成111例、显效率48.6%,总有效率81.1%,所显高于烟酸组。
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158例,总有效率83.3%。
中西药合用治疗中风病显示了优势,在用西药(低右)同时使用中药辨证处方,治疗缺血性中风77例,显效53例(68.5%),单纯中药治疗43例,显效16例(37.2%),二者差异明显。
1984年卫生部组成了血证急症协作组,制订了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吐血、黑便相当于西医的上消化道出血等,这段时期研制的针对性较强的专方主要有血宁冲剂、柴地合剂等单味药的研究则以大黄和明矾的研究最为深入。
1984年卫生部中医司又成立了热病协作组(包括南、北方协作组),南方协作组制订了中西医结合诊断高热和疗效评定标准,研制了九个系列单剂量微型口服剂即清热灵、降热宝、解毒通淋、清气解毒、解毒通腑、利胆解毒、抗病毒、清瘟解毒、毒必除。
试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人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均有明显疗效;北方协作组在制订了风温病的辨证和疗效标准后也研制了一条列有效方药。
其它如厥脱证、痹证等在这段时期都有了统一的诊断分型标准,临床效果令人瞩目。
值的一提的是:有些疾病如慢性肝炎、血液病、出血热等病,辨证分型虽未统一,但总的来看都向着简单完用的分型方向发展,随证用方,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有人认为再障系肾虚所致,临床宜补肾为主。
补肾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3000例,有效率85.4%,缓解治愈率为40-50%。
医药并重方面,继续重视单方单药的研究,发现了一批活性较强的新结构成份;为适应临床需要,对古方今方进行剂型改变是本段时期的基本特点。
中医药的传统制剂主要是汤、丸、散、膏、丹、酒、露、胶、曲、茶、烟等,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剂型的改进和新剂型的研制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