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朝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时
区。
期
的
对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往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21张PPT)

(春秋战国)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出现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秦 秦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 汉朝稳固边疆并拓展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北方:五胡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再现民族 融合第二次高潮
唐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灵活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目录 CONTEN T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 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奠基
【 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 统 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学习任务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体制
史料阅读: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 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 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 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 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东北
忽必烈封八思巴为 帝师,领宣政院事
西藏
云南
在福建晋江设澎湖 巡检司经略台湾
台 湾
2.结合历代疆域地图了解各少数民族地方机构或官职及边疆管理制度
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
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
瓦
剌
奴儿干都司
东北
设都司、卫、 所,加强对女 真等族的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件 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5.明清 (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 贸易也屡禁不绝。 (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 尼布楚条约 》。 (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但清政府关上 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认知升华 宋代海路发达的原因 (1)宋代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宋代陆路交通受阻,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3)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4)宋代统治者的重视与鼓励。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教你读史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历史因素主要有战乱、人口南迁和江南经济的开
① 发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地理因素主要有陆上自然环境恶劣、运输能力有
② 限、海上贸易范围更广阔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提示 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运力低、运输成本高;江南地区 的开发,外贸物品主要产于南方沿海地区;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贸 易区域。
——摘编自鲁迅《看镜有感》 鲁迅认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自守、害怕接受外来事物。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
问题探究
视角1汉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 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南越用兵征伐外,其余基本上是通过和 平交往逐步实现的……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治统一,其他如 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汉武帝不断招抚匈奴降 将,争取、分化、联合少数民族进步势力,以德服人……武帝即位之初按传统进 行过和亲,但匈奴贵族反复无常,袭扰仍未中止,才迫使他兵戎相见①……儒学及 汉武帝的民族政策对汉代及后世封建王朝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开拓、 发展和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在大一统影响下 保持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发展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2.难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唐朝《礼宾图》壁画,右图是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对!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有何内容与特点?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护乌桓校尉
边疆
屯戍政策;在西域设 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大鸿胪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文成公主
礼部 鸿胪寺
册封
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并立
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
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吸收
辽、西夏、金、大理等政 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 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 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 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 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 ④联鸦系片战争前后西方的冲
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 击⑤;贸易由政府垄断、控 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 制
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 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 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初
和亲政策
对北方匈奴采取和 亲政策
汉武帝
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 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
匈奴汉化
匈奴分南北两部,南 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
人教版统编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
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
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文成公主入藏
乾隆皇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
一、民族关系
朝代
中央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地方
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秦 朝 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 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 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 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 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 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 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 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 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二、对外交往
朝代
史实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二、对外交往
朝代
史实
汉朝 打通陆海通道;甘英出使大秦;徐闻最远到印度南部;东汉赐倭奴国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6张ppt)

民族 对外 关系 交往
主讲:陈老师
01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目录
02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民 族 关 系
03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CONTENTS 04
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05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06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01 先 秦 与 秦 汉 时 期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从夷夏 之辨走向华夏认同。
秦朝的民族关系
秦朝地位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 开始
民族分布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 东北的夫余、乌桓 [wū huán], 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 南方的夷、越。
《三国志·夫余传》载, “夫余在长城之北, 去玄冤千里,南与高 句丽、东与抱娄、西 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方可二千里。”
东北
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汉朝的民族关系
屯戍政策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 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 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 督率戍卒屯田。以军屯为主
屯戍政策的影响 (1)有利于在西域地区发展农耕,加强对 西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 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3)有利于加强边防建设,有利于就地解 决了军队的给养,为守边、作战提供了重 要的物质保障,有利于减少内地转输劳务 费和人民徭役之苦(军屯) (4)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从夷夏之辨走向 华夏认同。 (2)秦汉时期: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汉是中 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第一次民族大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第二次民族大交 融。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共29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目录:1.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概述2.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3.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4.中原王朝与西方丝绸之路的关系5.中原王朝与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6.中原王朝与北方的辽、金、元王朝7.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8.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融合9.总结与思考1.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概述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与对外交往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将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演变和影响。
2. 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常常与北方民族发生交往和冲突。
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唐、宋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并对中原王朝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课将重点介绍北方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3. 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中国南方地区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其中包括苗、壮、侗、瑶等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何?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本课将介绍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互动关系。
4. 中原王朝与西方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原王朝与西方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课将从汉代开始,介绍中原王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5. 中原王朝与东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6. 中原王朝与北方的辽、金、元王朝中国古代的北部地区有辽、金、元等民族建立王朝。
这些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何?他们之间的冲突与互动又是怎样的?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北方辽、金、元王朝的关系。
7. 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充满了变数和复杂性。
本课将介绍中原王朝与西南非汉民族地区的交往与互动。
8. 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民族通过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56
4.下图说明
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123456
解析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传 统文化深受其影响。《释迦降生图》中诸神、鬼皆着唐装,说明中外 文明的融合,故选D项。
(5)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重礼仪和友谊,平等友好交往为主。 (6)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探究三 对外交往
材料: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 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 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 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 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达标检测 随堂巩固
1.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应当是: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地区的
安全生产;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③修筑长城花费
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④长城起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 长城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虽然具有军事防 御作用,但没有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民族交流,故选B。
123456
5.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
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下列各项政策或措施中
与之相反的是
A.册封制度 C.土司制度
B.和亲政策
D√.改土归流
123456
解析 羁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承认少数民 族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 方首领为地方官吏。“改土归流”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 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与羁縻政策相反。故正 确选项为D。
问题:根据材料简析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 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政 策?
海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 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交往的通道。
原因: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经济繁荣、科学技术的发达(答造船术的提高、指南 针的应用、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酌情给分)、 经济重心南移等,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和平友好。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 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 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123456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下列古代历史机构
中曾管辖今天新疆地区的是
①西域都护 ②安西都护府 ③宣政院 ④伊犁将军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元世祖忽必烈设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不管辖今天新疆地区,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
(2)成因 ①唐朝政治统一、政权强大,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④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任 官和中国人通婚。 ⑤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僧侣的推动等。
四、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对外交通路线: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对外交往内容: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唯物史观
促进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 (2)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 (3)唐太宗能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4)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5)“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历史解释
探究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2004年,西安发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 井真成的墓志。墓志铭写道:“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 纵。故能衔命远邦,驰聘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 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 正月□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 衣奉御,葬令官给。”
123456
(5)“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 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 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 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 云南王。 (6)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 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闭关锁国
二、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2)多数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 (4)科技发达。 (5)杰出人物的作用。
三、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范围更加广泛,且有连续性。(范围广) ②领域全面,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领域全) ③交往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贸易交流、宗教往来、艺术 交流等。(形式多) ④影响巨大,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 界上的东方文明中心,影响具有双向性。(影响大)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1.汉:开通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徐闻到印度)
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隋: 裴矩掌管通商事物;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3.唐: 造纸术等外传、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4.宋: 海陆发达、开辟明州到日本朝鲜的航路、泉州是重要对外港口 5.元: 海陆通道畅通,马可波罗来华 6.明: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后期海禁 7.清: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嘎尔尼使团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