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传

合集下载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轶事典故)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范仲淹回乡祭拜范氏宗祠。

在苏州祖宅住了几天后,范仲淹决定在苏州南园旁边买一块地,在此处盖一处房屋,待老迈时回乡居住。

按照家乡的风俗,在破土动工之前,范仲淹请了风水先生瞧一瞧,风水先生告诉范仲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在这里盖房子,将来的子子孙孙必定科举及第,世代将相,荣华不绝。

”如果换做旁人,必定喜出望外,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听完,立即打消了盖宅子的念头。

大家很不理解,范仲淹解释说:“吾家有其贵,敦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

”范仲淹的意思是说:这块宝地,如果我自己盖私宅,只能富贵我一家而已。

如果盖成苏州的府学,苏州的学子都来此地读书,将来必定人才辈出。

一年后,范仲淹奏请朝廷,将南园之地建为“府学”。

此后数百年,苏州府学对苏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宋元明清四代,苏州一共出了43位状元,其中一半来自苏州府学。

除了状元外,其他进士多达上千人。

郑元祐在《学门记》评价:“天下郡学莫盛于宋,然其始衣于吴中,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意思是说,宋朝的地方官学之所以能兴盛起来,起始于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府学。

苏州府学发展起来后,天下文教才兴盛!范仲淹作为中国历史上亿万读书人之一,他的一个决定,极度繁荣了中华文化。

他的格局和贡献,非常人能比。

今天,笔者饱含感动之泪,来带大家认识一位几乎“圣人”的范文正公!一、认祖归宗——游子未归春又老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在范仲淹之前,苏州范氏并没有什么名气,而且,范仲淹是后期才认祖归宗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范仲淹并不姓范,而是姓朱。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用现在的话说,范仲淹的命并不好。

他两岁的时候,父亲范墉便去世了。

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个叫朱文瀚的读书人。

继父朱文瀚对他很好,给他取名为“朱说”。

在范仲淹中举之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朱文瀚的儿子。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张载对孟子心性思想之继承与发展王振华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1](p252)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则在于张载与孟子在思想上具有联系性。

《宋史·张载传》称横渠之学“以孔孟为法”,[2](p386)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称横渠之学是“《论》《孟》之要归也”。

[3](序)这说明张载之学与孟子之学确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张载曾对《孟子》一书作过诠释,称为《横渠先生孟子说》(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时引用过此书),可惜此书已佚。

《张载集》中保留了一些张载对《孟子》解说的相关文献,但较为零散;所幸,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林乐昌先生作的《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4]对研究张载与孟子之间的思想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张载对孟子思想的吸收主要涉及心性论、性命论、礼乐论等。

以下笔者试图就二者在心性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求方家指正。

一、孟子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遗留问题心性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概括为性善论、道德实践论、人生境界论三部分。

性善论是心性思想的立论基础;道德实践(即修养工夫)是性善的必然要求;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则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归宿。

首先是性善论。

一、孟子以道德心阐释性善论,合言心性,注重“从心言性”。

[6](p13)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p94)这是孟子所谓的四端之心,此四心生成人的四种道德品质,即仁、义、礼、智。

二、孟子“以心言性”其实已涵盖了“以生言性”[6](p13) 的内容。

孟子反驳告子“生之谓性”在于告子只看到人与动物的共性,而没有说明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

孟子也说“形色,天性也”,[5](p373)但在承认“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的同时,他更强调“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5](p393)的重要性。

《蒙求》原文及注解3

《蒙求》原文及注解3

《蒙求》原文及注解3转载】《蒙求》原文及注解3庞俭凿井,阴方祀灶。

[注释]应劭《风俗通义》:“南阳庞俭,少失其父,后居庐里,凿井,得钱千余万,行求老苍头,使主牛马耕种,直钱二万,有宾婚大会,奴在灶下,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婢即具白母,母使俭问,曰:‘是我翁也。

'因下堂,抱其颈啼泣,遂为夫妇。

俭及子历二千石刺史七八人,时为之语曰:‘庐里诸庞,凿井得铜,买奴得翁’。

《艺文类聚》卷三五引)0《搜神记》卷四:“汉宣帝时,南阳阴子方者,性至孝,积恩好施,喜祀灶。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

子方再拜受庆。

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子方尝言‘我子孙必将强大' 。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

家凡四侯,牧守数十。

故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

” 韩寿窃香,王蒙市帽。

[注释]《晋书?贾充传附》:“(贾)谧字长深。

母贾午,充少女也。

父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魏司徒暨曾孙。

美姿貌,善容止,贾充辟为司空掾。

充每宴宾僚,其女辄于青鏁中窥之,见寿而悦焉。

问其左右识此人不,有一婢说寿姓字,云是故主人。

女大感想,发于寤寐。

婢后往寿家,具说女意,并言其女光丽艳逸,端美绝伦。

寿闻而心动,便令为通殷勤。

婢以白女,女遂潜修音好,厚相赠结,呼寿夕入。

寿劲捷过人,逾垣而至,家中莫知,惟充觉其女悦畅异于常日。

时西域有贡奇香,一着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陈骞。

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

自是充意知女与寿通,而其门阁严峻,不知所由得入。

乃夜中阳惊,托言有盗,因使循墙以观其变。

左右白曰:‘无余异,惟东北角如狐狸行处。

’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

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寿官至散骑常侍、河南尹C 元康初卒,赠骠骑将军。

”臧荣绪《晋书》曰:“贾充后妻郭氏。

又生二女,少有淫行,年十四五,通于韩寿,充未觉,时外国献奇香,世祖分与充,充以赐女,充与寿坐,闻其衣香,心疑之,充家严峻,墙高丈五,荐以枳棘,周行东北角,有如狸鼠行迹,充潜杀知婢,遂以女妻之。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嘉纳之。

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

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

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

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

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

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

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

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

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上嘉之。

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

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

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

《宋史·段少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段少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段少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段少连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段少连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

倜傥有识度。

举服勤词学,知崇阳县。

崇阳剧邑,自张咏为令有治状,其后惟少连能继其风迹。

权杭州观察判官。

太后崩,召为殿中侍御史,与孔道辅等伏阁言郭皇后不当废,少连坐赎。

复上疏曰:“陛下亲政以来,进用直臣,开辟言路,天下无不欢欣。

一旦以谏官、御史伏阁,遽行黜责,中外皆以为非陛下意。

且伏阁上疏,岂非故事,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

昔唐阳城、王仲舒伏阁雪陆贽,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锡,前史以为美事。

”疏入不报。

未几,除开封府判官,出为两浙转运副使。

旧使者所至郡县,索簿书,不暇殚阅,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为货。

少连命郡县上簿书悉缄识,遇事间指取一二自阅,摘其非是者按之,余不及阅者,全缄识以还。

由是吏不能为奸,而州县簿书莫敢不治矣。

部吏有过,召诘曰:“闻子所为若此,有之乎?有当告我,我容汝自新;苟以为无,吾不使善人被谤,即为汝辨明矣。

”吏不敢欺,皆以实对。

少连每得其情,谆谆戒饬使去,后有能自改过者。

犹保任之。

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是时,郑向守杭,无治才。

讼者不服,往往自州出,径趋少连;少连一言处决,莫不尽其理。

徙使淮南,兼发运司事,加兵部员外郎。

又徙陕西。

附马都尉柴宗庆知陕州,纵其下挠民,少连入境,劾奏之。

擢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广州。

时元昊反,范仲淹荐少连才堪将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

少连通敏有才,遇事无大小,决遣如流,不为权势所屈。

既卒,仁宗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段少连传》)译文: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

仪表出众,风流倜傥而有见识和气度。

考中服勤词学科,担任崇阳县知县。

崇阳是政务繁多的县,自张咏任县令有政绩后,只有段少连在后任者中能继续保有这样的政绩。

《宋史·张邦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邦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邦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张邦昌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邦昌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钦宗即位,拜少宰。

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

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

明年春,金营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

留守孙傅等表请立赵氏。

金人怒,劫傅等召百官杂议,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乃曰:“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

”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书“张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议。

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

邦昌始欲引决,或曰:“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僭号大楚。

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

是日,风霾,日晕无光。

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

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

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

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起居悉如常仪,士庶观者无不感怆。

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吕好问谓邦昌曰:“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邦昌从之,乃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

书既下,中外大说。

王即皇帝位,相李纲。

纲上书极论:“国破而资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

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

是宜肆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

”又力言:“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高宗乃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删节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十四》)译文: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

钦宗即位,授予他少宰一职。

金人进犯京师,朝廷商议割让三镇,让张邦昌在金做人质以此求和。

张邦昌极力主张讲和,没想到自己成为人质,出行时,就请求钦宗签署御批不变动割地的方案,没有同意。

晋书张载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晋书张载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晋书张载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晋书:张载传原文。

张载,为晋昌陵立室令,掌太傅陆士衡之位。

字仲和,齐人也。

张氏尝以诗文自夸,齐人便见以为华,加以称颂,故以为豪杰。

因入晋,累官至太傅令。

翻译:
张载,字仲和,来自齐国,晋昌陵立室令,掌太傅陆士衡之位。

他曾以诗文自夸,而被齐国人视为华夏,称颂他为豪杰,因此随后入晋朝,一路升官至太傅令。

注释:张载是晋朝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擅长文艺,曾以自身的文艺才华赢得了他原籍地齐国人民的认可,最终他被晋朝召入,从而开始了他的官阶生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张载张载,字子厚,长安人。

少喜谈兵。

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

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撤坐辍讲。

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

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乃诏知太常礼院。

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

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

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著书《西铭》。

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学者至今尊其书。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

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

弟戩。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B.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C.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D.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

D. 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载抱负远大,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

曾以书信拜谒范仲淹并得到范仲淹的告诫。

B. 张载治理有方,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 张载学问深厚,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D. 张载清贫守道,隐居时穿破衣吃蔬食;死后没有钱财办理丧事,由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后事,翰林学士许将请求追加赠赐优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⑵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答案】10. B 11. A 12. C13. ⑴(张载)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等到)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经》的理解深刻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

⑵(张载)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他)俯身读书,仰头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

【解析】【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曰”后面必须要断开;“善发明”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其”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宜还其旧职”前面省略的主语是皇上,前面要断开;“以备谘访”是前句行为的目的,强调张载的重要性。

前面也要断开。

故选B项。

【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选A项,“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陈述错误,应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故选A项。

【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理解错误,原文是“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故选C项。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语,告诉;比,近来;及,比不上;师,名词作动词,以……为师;之,代词,他们。

第二句中,危,端正地;简编,指书籍;两个“而”,表修饰,不译;得,心得,收获;识,记载。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张载,字子厚,长安人。

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

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

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

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

一天傍晚,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与他讨论《易》经,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经》的理解深刻深刻透彻,,是我所达不到的,你们可拜他为老师。

”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

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

”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的样子。

考取进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

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吉日,准备酒菜食物,召集乡间年龄很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为他们劝酒应酬,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以及告知教训、劝告子弟的原因。

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说他有深厚的儒学基础,神宗刚刚即位之初,更新政治,想得到有才能的博学之士帮助谋划治理国家,召他问治理方法,回答说“:治理政事不效法三代的人,终究是苟且于治道。

”皇帝听后感到高兴,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

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问他新政如何,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以善道报答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则应该有不接受听从命令的。

”回到朝廷,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点上蜡烛照着写作。

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

他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每次都教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

他认为,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

所以他的学问是尊崇礼教,以德为贵,乐天安命,以《易》经为学的宗旨,以《中庸》为本体,以《孔子》、《孟子》为效法的对象,黜除怪诞妖妄,辨清鬼神妖怪。

他的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

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发现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政治是稍可复行古制。

应当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以备咨询探访。

”于是召他知太常礼院。

因与太常礼院官员议论礼仪不一致,又以生病辞归,到半路上病得很厉害,晚上洗澡换衣后去睡觉,第二天清晨去世。

因贫穷没有财物办理丧事,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丧事。

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请求追加赠赐优恤,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

张载博学古代,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大夫们的一代宗师,所著书名是《西铭》,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修养气质的论点是同一个道理,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

”学者们到现在仍然尊崇这本书。

嘉定十三年,宋宁宗诏令赐给谥号叫作明公。

淳祐元年追封为郿伯,可入孔子庙庭一齐祭祀。

他的弟弟叫张晋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