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难点】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辅助环节1.创设情境2.揭示目标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二、先学环节1.学生自学2.检测效果三、后教环节1.更正讨论2.拓展延伸四、当堂训练1.课堂练习2.课堂小结第二篇:《“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及位置和环境的优越性。
2. .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3.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初步梳理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2.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多采用读图分析法,图文资料演示法,加强直观印象,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南京夫子庙、杭州西湖和上海东方明珠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谈从图文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过渡:是什么机遇,使这些城市在经济,环境,城市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走进为其提供发展机遇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来了解那里的经济状况——引出课题板书: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新课讲授: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位置图”学生活动: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小结:传统的地理位置指长江与钱塘江在入海处沉积成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包括江苏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处在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地理位置很重要。
演示图片:“长江三角洲范围图和资料”、“长三角经济群”资料:按照《国务院2008年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到江苏,浙江两省,上海市。
这个战略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互补,将苏北和浙江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
在土地资源,人才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突出和发展潜力。
学生活动:进一步明确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主要的城市。
过渡:长江三角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快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地理初中题目及讲解教案

教案题目:初中地理《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维护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3.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点4.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交通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2. 案例分析法: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等),让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
1.2 提问:同学们知道长江三角洲吗?它在我国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2.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我国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2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点,如工业基地、港口城市、科技教育等。
3.3 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等。
4. 案例分析4.1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地图教学5.1 让学生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交通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4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2.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东临黄海和东海D.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3.读图完成题目。
想一想: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淄河对淄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4
回馈上课时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总结,生成知识。
3.通过观看都江堰视频,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视频欣赏:
(1)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提供了__________,同时为对外联系提供了便利的________。
(2)图中甲___(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其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说说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板书设计
【提问】你能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么?
教师出示PPT内容
(一放一收)
通过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评价;2.“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并进行简单讲解。
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也可视具体需要使用资“【课程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感受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知讲解】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教师使用动画资【地理地图】动画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通过动画的演示,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位置: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多媒体展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
教师: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教师补充: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被誉为“鱼米之乡”。
3.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年降水量800mm以上。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1.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c.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b.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
3. 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a. 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
b. 探讨长江三角洲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产业。
c. 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教学活动:1. 地理位置和特点的探索a.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收集和整理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特点。
2.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a.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3.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a. 学生进行文献调研,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b.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评价他们对长江三角洲的了解程度和研究能力。
2. 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估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理、生态和历史的掌握情况。
3.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报告或观后感,评估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用于学生地理位置和特点的了解。
2. 图书、互联网和文献资料,用于学生的研究和调查。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地理位置、图片和学生研究成果。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概况》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我们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课后作业
最后,想必大家对本节课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课堂训练!
1.长江三角洲是由哪两条河流冲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A.长江和钱塘江
B.长江与珠江
C.长江和淮河
D.黄河与淮河
2.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福建省的北部及浙江的东北部
B.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浙江省、杭州湾、舟山群岛以及江苏省东部
C.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中部与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
3.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东部沿海与长江流域结合部
B.经济特区密集,对外开放早
C.具有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D.技术力量和综合实力最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文化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乡土地理,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时代发展,领略各地文化特色,
【重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创设情境
2.揭示目标
①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②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出示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49——52页思考:
1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4.举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完成P51-52 活动
5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二、先学环节
1.学生自学
2.检测效果
三、后教环节
1.更正讨论
2.拓展延伸
四、当堂训练
1.课堂练习
2.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