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调研报告材料_-_副本(修改)

合集下载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1节野外实习简介 (2)第2节实习区地理概况 (3)第二章地层与相分析 (5)第1节实习区地层概况 (5)第2节地层与相分析 (5)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 (16)第1节岩浆岩 (16)第2节华北地区火山活动史 (18)第3节变质岩 (19)第四章构造特征 (20)第1节实习区概况 (20)第2节构造特征 (20)第五章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 (26)第1节实习区概况 (26)第2节地质发展简史 (26)第六章特殊地质现象描述 (29)第七章结束语 (30)第一章绪论第1节野外实习简介一、实习地点及地区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柳江地质实习基地。

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是国家地质公园——“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管辖。

二、实习范围及路线实习范围:在石门寨地区的柳江盆地内,东西长约10km。

南北长约20km。

实习路线:路线1:实习区踏勘;路线2:张岩子—东部落Ar-Pt3地层观测;路线3: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地层观测;路线4:石门寨西门—瓦家山C-P地层、岩石路线;路线5-6:石门寨西门—瓦家山O-C-P地层剖面实测;路线7: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实测;路线8:黑山窑“柳江叠加褶皱”和T-J1地层观测路线;路线9:鸡冠山构造(含沉积构造)观测路线;路线10:吴庄褶皱—断层构造观测路线;路线11:义院口褶皱构造和火山岩观测路线;路线12:潮水峪—砂锅店断层、岩脉侵入期次、岩墙、岩溶观测路线;路线13:板厂峪火山岩类型、溶洞充填作用及古夷平面观测路线;路线14:山羊寨构造地貌观测路线;路线15:南戴河现代海洋作用观测路线;路线16:燕塞湖南—大石河大桥下—老龙头现代河流沉积作用和侵入岩观测路线。

三、实习时间:7月12日-------8月1日四、完成工作量第2节实习区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北纬39°24′~ 40°37′,东经118°33′~ 119°51′,东北接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建昌两县和朝阳市的凌源市,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迁西、滦南四县,南临渤海。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第一章绪言 (3)一、实习地区概况 (3)(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3)(二)地质调查史 (5)二、实习任务 (6)三、内容安排 (6)四、团队分工 (7)第二章地层与相分析 (8)实习区地层概况 (8)一、上太古界(Ar2) (8)二、元古界(Pt)(青白口系) (9)三、古生界(Pz) (11)(一)寒武系(∈) (11)(二)奥陶系(O) (16)(三)石炭系(C) (20)(四)二叠系(P) (22)四、中生界(Mz) (25)(一)三叠系(T) (25)(二)侏罗系(J) (26)第三章岩石 (27)一、沉积岩 (27)二、变质岩 (27)三、岩浆岩 (27)(一)喷出岩 (28)(二)侵入岩 (29)第四章构造 (32)一、褶皱 (32)(一)柳江向斜 (32)(二)黑山窑前村柳江向斜叠加褶皱 (32)(三)义院口背斜 (33)(四)吴庄复式褶皱 (34)二、断层 (35)(二)汤河地堑 (36)(三)潮水峪村北河谷走滑断层 (37)(四)石门寨西门正断层 (38)(五)断层的判定标志 (38)三、节理 (39)板厂峪柱状节理 (39)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40)一、太古代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40)二、新元古代裂陷槽发育阶段 (40)三、古生代稳定地台该层发育阶段 (40)四、中生代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断层和岩浆作用阶段 (41)五、新生代的差异隆升阶段 (41)第六章结束语 (42)参考文献 (43)第一章绪言一、实习地区概况(一)实习区地理位置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靠太行山脉,西南为华北平原,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第一章绪言一.实习地区概况本次实习地点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30’E~119°50’E,39°50’N~40°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实习基地柳江煤矿在柳江医院附近。

市区长50 km,宽6 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北山)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

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

【最新】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石门寨镇地质实习报告一前言在学校学习地质基础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对一些地质现象和一些岩石与矿物有了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了解,并为了对以后工作的需要我们要进行一次野外的地质实习工作.此次实习,一方面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格人才.实习内容及要求:(一)学习内容:1.主要以常见的地质现象为主,包括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岩石及矿物的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地层古生物和石油地质方面的知识及野外的基本工作方法.2.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地质测量.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学会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二)实习中要求达到:1.能比较正确地辨别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并能初步进行成因上的分析2.能利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识别常见矿物,特别是造岩矿物.3.对实习及出露的岩石能够正确的描述和命名.4.了解实习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产状及时代.5.了解实习区变质作用类型及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6.熟悉实习区出露地层的时代.岩性及化石.7.初步分析实习区中的构造现象及掌握野外识别方法.8.较正确的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能利用地形.地质图寻找地质点,识别地质构造.9.学会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10.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测量及测量岩层产状要素)此次实习在我校三位地质教研室老师和一位负责学校工作的老师带领下,我们两个班的同学来到了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约两周的地质野外实习.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安排下我们两个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由正副班长担任正副组长,以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本次实习我了解了关于地质测量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质研究和为某种经济或工程服务).了解和掌握了地质填图的规矩.程序和工作方法;学会了计划.踏勘.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填绘地质图;初步学会了综合分析和解释的能力;通过野外实际材料.图表,自己完成了指定范围的实测地层剖面图.测区综合柱状图.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我学会了有关地质填图实习的一些基本技能:1.矿物和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2.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3.岩石与化石标本的采集4.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5.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6.地质观测点的布置.观测与记录7.多种地质素描图的绘制8.掌握了罗盘的基本使用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露头观测.剖面测量观测内容的描述等第一节实习区位置及交通这次我们的实习区域在我国北方唯一的不冻港所在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及抚宁县.青龙县境内,南起北戴河海滨秦皇岛,北至花场峪.义院口,东起山海关,张崖子,西至瓦家山等地,总面积约为_0K㎡.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第二节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及经济情况1.实习区地形;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最高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8-5米.2.实习区气候: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全年无霜期_9天.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3.实习区水文情况: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_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4.实习区的经济情况.实习区工业非常发达,以秦皇岛为中心,有造船.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加工等,山海关桥梁工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场在全国享有盛名实习区农业,主要是北方干旱的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红薯等为主.山区盛产水果和药材.实习区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第一节.概述本实习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较普通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有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见下表: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上石盒子组P2s下统下石盒子组P1_ 山西组P1s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下统亮甲山组O1l冶里组O1y寒武系上统凤山组∈3f崮山组∈3g中统张夏组∈2z徐庄组∈2_毛庄组∈2m下统馒头组∈1m府君山组∈1f新元古界青白口群景儿峪组Qnj龙山组Qn_第二节.地层描述(一)元古界青白口群(1)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2)景儿峪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二)古生界一.寒武纪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_6m.2.馒头组: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3.毛庄组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_2m.4.徐庄组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_m.5.张夏组: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_0m.6.崮山组: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_m.7.长山组: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_m左右.8.凤山组: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二.奥陶系1.冶里组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_5m.2.亮甲山组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_8m.3.马家沟组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_m.三.石炭系1.本溪组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_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2.太原组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四.二叠系1.山西组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2.下石盒子组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_5m.3.上石盒子组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4.石千峰组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_0m以上.第三节.岩浆岩体与岩性的描述一.岩体的描述1.岩墙岩墙的分布较多,在沙锅店东头的老虎山和亮甲山等地岩墙较明显清晰可见,在老虎山上是花岗斑岩侵入体岩墙,属于浅层侵入在以前并未喷出地表但后期暴露于地表属碱性喷出言.在亮甲山岩墙是灰绿玢岩侵入体,是不整和侵入体.(见附图1)2.岩床在亮甲山上有一条明显的岩床大致成东西方向,从亮甲山北面采石场的的剖面上看是辉绿玢岩侵入体,它与上下围岩产状上看是不整和侵入体其基质为隐晶质.(见附图1)3.断层在潮水村的的小路旁有一个大断崖,此断崖为一个平移断层的一盘,其另一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里组灰岩,存在明显的横竖擦痕和镜面,此断层先平移后产生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一盘的一部分,含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山的产状不一致,所以说可能是另一盘.在亮甲山的马家沟组也有一个小断层有明显的擦痕.(见附图2)4.断裂在潮水峪东的小桥下有一个明显的断裂构造,现象为断裂后的岩浆岩侵入体发生明显的断裂位移,出现辉绿玢岩与闪长玢岩.其原因:灰岩遭受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随之裂缝不断增大使辉绿玢岩进行对其充填,后被北东断裂左旋活动搓开产生断裂即辉绿玢岩产生明显的位移,后断裂停止,其后又有新的物质填充即北西断裂的闪长玢岩再次充填,使之后期再次发生右旋活动,使之再次冲开即现在的现象.5.岩溶现象在在沙锅店东头的老虎山上有许多的岩溶现象:溶沟.石芽.天生桥等.其原因是地壳运动抬升到潜水地表以下,潜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现象.(见附图3)二.岩性的描述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一.岩浆岩岩喷出岩:安山岩1.花岗岩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2.花岗斑岩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石英斑岩: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3.灰绿岩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4.闪长玢岩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5.安山岩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二.沉积岩: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纯灰岩.豹皮状灰岩.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1.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2.纯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3.豹皮状灰岩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4.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三.变质岩:断层角砾岩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是岩石因构造作用发生破碎所形成的角砾状岩石,角砾大小不等,具棱角,岩性与断层两侧岩石相同,并被成分相同的微细碎屑及后生作用水溶液中的物质所胶结.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工作区的构造位置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 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第二节构造概况本区出露地层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而侏罗系属太平洋火山活动带,除普遍缺失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明显,化石丰富,很具有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本区地层自老而新顺序如下:一上元古青白口系1龙山组2景儿峪组二寒武系1府君山组2馒头组3毛庄组4徐庄组5张夏组6崮山组7长山组8凤山组三奥陶系1冶里组2亮甲山组3马家沟组四石炭系1山西组2下石盒子组3上石盒子组4石千峰组上古生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以角度不整合沉积在绥中花岗岩上,标志着华北地台经历了剧烈的吕梁运动,结束了早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地质发展阶段.新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第三纪末因气候较热,有红色土形成,其后继续上升.但南部的海岸区则下沉,遭受海侵.因此,山区河谷内有阶地形成,并普遍向南,即向海洋方向倾斜.至第四纪末,海水有一定撤退,因而在山海关至秦皇岛一带的海岸上遗田有砾石堤,并且有海蚀台出露水面. 第三节主要断裂构造描述一.潮水峪断层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_°E,倾向东南(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1.上盘为凤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断层面无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断面上镜面,垂直擦痕,阶步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特征明显.2.此断崖为一个平移断层的一盘,其另一盘因风化剥蚀基本看不到了(脚下所踩的),此断层是冶里组灰岩,存在明显的横竖擦痕和镜面,此断层先平移后产生正断层,其产状与亮甲山的产状基本一致.在潮水峪村断崖东是断层的另一盘的一部分,含明显的断层角砾岩与粉沙岩还有明显的横竖擦痕,但产状和亮甲山的产状不一致,所以说可能是另一盘.在亮甲山的马家沟组也有一个小断层有明显的擦痕. 二.鸡冠山:1沿途见肉红色绥中花岗岩,见一大型出露岩石剖面为典型的沉积交错层理,属震旦纪原古界顶部,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岩,上下呈水平层理,中间呈交错层理,存在黑色纹理的磁铁矿见含有泥质的夹层,反映了滨海地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生长环境,不反映气候变化,地质条件,也不能作为时代划分的依据2典型底砾岩:下部为底砾岩(石英),抗风化能力强,为陆相沉积,中间为含有砾石英砂岩,上部为石英粗砂岩,再往上为石英细砂岩(沉积规律:由上至下逐渐变细),中上部是海相沉积,没有形成完整的泥质韵律.成因:由于风化和河流搬运作用,最终沉积.由下至上岩石由粗到细,底砾岩体原本胶结在一起,胶结物为二氧化硅和少量的铁,后来整个底砾岩体出现正断层,导致与上部底砾岩体出现高度差.3正断层:发生断层时,相对上升的下盘经过风化侵蚀,使得出露地表的岩石被风化磨圆,造成断层两盘高差不大,断层成层性好.由于形成时间短,故成层理,若形成时间长,则为不整合面.倾向:243度倾角:48度4波痕:为铁质石英砂岩,内含海绿石,对称性好,波痕比较宽大,波长相等,反映了滨海沉积环境.推断当时海底波动较大,水深较浅,波痕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平行.5地堑谷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第四章区域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第一节元古代的发展。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门寨综合地质实习报告第⼀章:绪⾔ (1)1、实习的⽬的和要求 (1)2、实习概况及成果 (1)4、实习区地质调查简史 (4)第⼆章:地层 (5)1、柳江盆地地层概况 (5)2、地层(从⽼到新) (6)(1)、太古界(Ar) (6)(2)、元古界青⽩⼝系(Qb) (6)(3)、古⽣界(Pz) (8)(4)中⽣界(Mz) (15)第三章:岩⽯ (17)1、岩浆岩 (17)(1)深成侵⼊岩 (17)(2)浅成侵⼊岩 (19)(3)脉岩 (22)(4)⽕⼭岩 (23)2、变质岩 (24)(1)接触变质作⽤ (24)(2)动⼒变质作⽤ (24)(3)区域变质岩 (25)(4)混合花岗岩 (25)第四章:构造 (26)1、褶皱 (26)(1)柳江向斜 (26)(2)⿊⼭窑前村柳江向斜叠加褶皱 (29)(3)义院⼝背斜 (30)(4)吴庄垭⼝牵引褶皱构造 (30)2、断层 (31)(1)吴庄垭⼝断层 (31)(2)潮⽔峪断层 (32)(3)汤河地堑 (32)(4)⼭⽺寨地区断层 (33)3、节理 (33)(1)岩溶 (33)(2)溶洞 (34)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35)第六章:矿产概况 (37)第七章:结束语 (38)第⼀章:绪⾔1、实习的⽬的和要求在去年北京周边基础地质认识性野外实习的基础上,我们进⾏了这次柳江盆地综合地质实习。

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地址问题的初步能⼒;进⾏地质⼯作基本⽅法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实习概况及成果柳江盆地地层记录了新元古代⾄新⽣代中国华北地台在地球演化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物进化等各种重要地质事件与地质现象。

在不⾜190km’的柳江向斜范围内,荟萃了中国北⽅20多亿年以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26个组级地层单位、六⼤地壳运动不整合⾯、多种典型地质构造。

秦皇岛石门寨供水水源地勘察设计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供水水源地勘察设计报告

秦皇岛石门寨供水水源地勘察设计报告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641206秘)目录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2)1.1 调查工作目的 (2)1.2 调查工作任务 (2)1.3 调查区概况 (2)1.4 调查阶段及时间计划 (2)第二章调查区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3)2.1 调查区研究程度 (3)2.2 研究存在问题 (3)第三章调查区地理及地质概况 (4)3.1 地理概况 (4)3.2 地质条件 (7)3.3 水文地质条件 (13)第四章调查工作安排 (15)4.1 资料收集及整理 (15)4.2 水文地质调查和测绘 (15)4.3 水文地质钻探 (16)4.4 水文地质物探 (17)4.5 水文地质试验 (17)4.6 试验数据整理及资料汇总 (18)第五章人员规划及物资经费 (18)第六章调查工作预期成果 (19)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1.1调查工作目的拟对秦皇岛柳江盆地东部落地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确定将其开采为开采量达6000m3/d的水源地的可能性,查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条件,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而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通过本次调查工作将为秦皇岛市供水水源地的选取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1.2调查工作任务(1)开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调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调查含水层埋藏条件、分布规律、水文地质特征等。

(2)调查、测量工作区地表水系的分布及特征。

(3)根据岩土层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分析研究地下水的类型,调查具有开采价值的含水体的分布特征,具体地层层位,确定开采条件及可开采量。

(4)对场地包气带地层进行渗透性分区,确定强渗透区,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5)指出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

(6)对该区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实验,确定是否满足水源地水质要求。

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设计2

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设计2
1
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设计
5.2.1 工作布置 ............................................................................................................... 13 5.3 水文地质钻探 .............................................................................................................. 13 5.3.1 工作目的 ................................................................................................................ 13 5.3.2 工作布置 ............................................................................................................... 13 5.3.3 水文地质钻孔的技术要求 ................................................................................... 15 5.3.4 钻孔水文地质观测 ............................................................................................... 15 5.4 抽水试验 ...................................................................................................................... 15 5.4.1 抽水试验的目的 .................................................................................................... 15 5.4.2 抽水试验设计 ....................................................................................................... 16 6 物质经费及人员管理 ......................................................................................................... 18 6.1 工程进度 ...................................................................................................................... 18 6.2 人员管理 ...................................................................................................................... 18 6.3 设备 ............................................................................................................................. 18 6.4 经费预算 ..................................................................................................................... 18 7 标准和规范 .......................................................................................................................... 22 8 预期成果 ............................................................................................................................. 23

石门寨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石门寨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xxxxx学院石门寨地区地质实习报告书专业 XXXXXXXX 系别 XXXXXXXX 报告人 XXXXXX 班级 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 带队教师 XXXX 实习时间 2009.6.29-2009.7.6 实习地点柳江盆地目录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地层 (4)第三章岩浆岩 (7)第四章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1)第五章地质构造 (13)第六章资源调查 (17)第七章实习收获、问题、建议 (20)第八章素描图 (22)一、前言1、实习的目的和要求野外地质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地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教学要求和条件,我校目前组织的地质实习仍属于认识学习。

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对实习地区地质概况(包括地层层序、时代、岩石、地理构造等)及一些地质现象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本书知识的理解,并明确地球外貌的演变、地壳物质的形成与形变、地震发生都是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认识三大岩石类的岩石,识别一些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初步了解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工作方法,包括认识地形图,地质图,野外定点作地质观察,记录,作素描图等。

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柳江地质实习基地3、实习时间2009年6月29日至2009年7月5日4、实习地区概况石门寨柳江地震地质实习基地位于距秦皇岛市28km的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镇,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辽宁接壤,西与京津唐毗邻,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205国道,京—秦、京—山、大—秦铁路横贯东西,秦—青公路、地方铁路、祖山旅游公路纵贯南北,交通极为便利。

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盆地内最高峰是老君顶,海拔493.7米。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m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高坡陡峻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m。

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石门寨柳江地震地质实习基地坐落于柳江盆地中,人称“地质学教的摇篮”的柳江地质公园境内,为为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贯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市石门寨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绪言1.1工作区概况1.1.1 工作区位置和面积(位置图找崔剑锋)本次实习区为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以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镇管辖。

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总面积约180km2。

1.1.2工作目的和任务(1)巩固水文地质学,水力学,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2)借助本次实习掌握和熟悉本专业野外工作的基本流程,夯实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以后从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1.2工作进行情况1.2.1 工作组织此次秦皇岛实习由防灾科技学院统一组织,由谷洪彪和宋洋两位老师带队,全班41位同学共分为七个小组在秦皇岛盆地石门寨地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路线实习阶段,水文地质调查阶段以及编绘图件,撰写报告阶段。

1.2.2 工作方法路线实习阶段:由两位老师带领我们出野外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认识和调查;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各个小组独立进行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走访、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

1.2.3 工作时间和完成情况1.3 经济地理石门寨地区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

交通便利,有公路通向秦皇岛市各区、县,这也促使当地工、农业快速发展。

石门寨地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梁等,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为多,盛产蜜桃.渔业较发达;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其中煤矿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规模多为小型。

1.4 水文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柳江盆地各时代地层发育且具代表性,地层连续、出露齐全,地质构造清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出露普遍,是良好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区,这也使得该地区水文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为深入和完整,有详细的研究成果及资料。

本次水文地质生产实习主要是对本区的地质地貌,水文与水文地质进行观察描述、调查和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含水层,边界条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均衡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及该地区的地表水(河流、水库等)、地下水(泉、井、落水洞等)进行了水质水量上的分析计算和评价。

但是由于此次实习时间的短暂和天气的影响使得对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不够详实和准确,而仪器的缺乏和精度不够也使得数据的测量出现了问题。

当然由于野外实际经验有限,在独立进行调查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很难解决的问题,甚至造成调查和测量出的数据不符合该地区的真实水文地质参数。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地形地貌特征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西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西北部的大平台,海拔635.2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m左右。

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观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西南注入渤海。

2.2 水文气象特征2.2.1气象特征本区属于暖温半湿润季风带华北型大陆型气候区。

2.2.1.1气温历年平均气温为015c,元月最冷,最低为零下21.50c(1959年,)冬季平均为零下70c;7月最热,最高达39.90c(1961年),夏季平均为25.70c。

每年20-250c的气温占全年的33%,主要出现在6,7,8,9四个月。

2.2.1.2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最大降雨量为1273.5mm(1969年),最小降雨量为320.1mm,(1979年)降雨期集中于每年的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75%,冬季降雪稀少,最大积雪厚度多在15cm以下。

降雪初日多在11月下旬,最早在10月24日(1980年),最晚在1月21日(1972年)。

降雪终日在3月末4月上旬,最早在2月24日(1980年),最晚在4月15日(1979年)。

本区夏季雨量过于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据统计,最大暴雨强度为215.4mm/d(1975年7月30日),平均降雨强度为105.6mm。

年最多暴雨日数为9d(1969年),这种雨量分布不均的结果,最易引起旱涝灾害。

2.2.1.3日照据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日照为2903.3h,最多月份为5月,多达292.9h,最小月份是12月,为199h。

2.2.1.4蒸发量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46.8mm,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倍,蒸发量最大月份是5月,一般为234mm,占全年蒸发量的15%。

2.2.1.5相对湿度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7%,月最大平均为87%,最小月份平均为0,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

6~9四个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在70%以上。

干燥度平均在1.3左右。

2.2.2水文特征实习区内主要发育地表水体为大石河,其发源于青龙县前山附近,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注入渤海。

全长70km,其中近60km 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的河段流经倾斜平原。

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18km2,其中560 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

河床总高差为400米,平均坡度为1.3‰.河床主要为砾石,少有漂砾河粗中砂.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凤林统计,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流域内植被覆盖度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也较稳定。

石门寨地区的大石河流域可以划分为4个汇水亚区,包括石门寨汇水亚区,东宫河汇水亚区,驻操营汇水亚区和秋子峪汇水亚区.第三章地质条件3.1 地层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燕辽沉降带东段、古山海关隆起南缘的柳江向斜盆地内。

其出露的地层在中生界以前属华北地台型,而在中生界侏罗系属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由于构造运动影响,使区内普遍缺失了中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

其他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区的地层层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3.1.1中元古界该地层主要出露肉红色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含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色角闪石,可见卡氏双晶,节理较发育。

(见砂岩与花岗岩接触关系图)花岗岩,及与下马岭组接触关系素描图3.1.1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P l)补充野外调查内容及图件(1)下马岭组(P l)下马岭组发育两种岩性岩石,下部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层产状284°∠19°,上部为红色页岩,风化严重,产状285°∠25°。

(2)景儿峪组(P j)景儿峪组主要出露砂岩,底部可见含砾砂岩。

3.1.2 古生界(P z)补充野外记录薄中定点内容-文字描述与图件(1).寒武系(∈)府君山组(∈1f):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属浅海相沉积。

馒头组(∈1m):在东部落村西侧有出露,为猪肝色泥岩、页岩,表面破坏,节理发育,岩层产状倾角215度,21度。

毛庄组(∈1mo):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的白云母。

徐庄组(∈2x):在东部落-石门寨地质路线中有出露,为细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厚度101m。

张夏组(∈2z):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本组地层厚130m,属浅海相沉积,实习区可见灰岩及鲕粒灰岩,产状320°∠25°。

崮山组(∈3g):实习区出露紫红色砾屑灰岩和青灰色白云质灰岩,产状235°∠38°。

长山组(∈3c):分布基本上与崮山组一致,厚度只有18m左右,属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300 20凤山组(∈3f):厚度92m,属浅海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有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出露。

(2)奥陶系(O)冶里组(O1y):在亮甲山出露,岩性为灰色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产状228°∠31°亮甲山组(O1l):典型剖面是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厚度118m。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产状280°∠26°马家沟组(O1m):分布同亮甲山组一致,在亮甲山,砂锅店村东北侧发育较好,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产状265°∠19°(3)石炭系(C)本溪组(C2b):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厚度82m。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和黏土岩(G层耐火黏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太原组(C3t):分布与中石炭统本溪组相同。

在小王山剖面厚度为51m;在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48m。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

(4)二叠系(P)山西组(P1s):是区内重要含煤地层,石门寨西门剖面厚度61.8m。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黏土岩,构成两个韵律。

下石盒子组(P1x):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厚度115m,属湖泊相沉积。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上石盒子组(P2s):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

厚度72m。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石千峰组(P2sh):只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厚度为150.0m 以上。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3.1.3 中生界(M z)(1).三叠系(T)黑山窑组(T3h):典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底层厚度161.8m。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2).侏罗系(J)北票组(J1b):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以黑山北窑、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蓝旗组(J2l):以一套火山岩石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洼山一线,厚度在1000m以上。

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孙家梁组(J3s):分布局限于东南隅蟠桃峪一带,未见与其他地层直接接触关系,厚度350m以上,在实习区未见该地层。

3.1.4 新生界(K z)本区新生界仅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且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

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沙砾、黏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

3.2地质构造实习区可见的地质构造如下:(1)褶皱构造西部地区发育有两个被断层破坏了的近南北向的背斜,一是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二是张赵庄-伍庄背斜。

在实习区整体发育柳江向斜:北起成子峪,南到石龙山、南岭子一线,长达40km,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崖子,西到王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km,约占石门寨地区面积的2/3左右。

(见附图-石门寨地区地质剖面图)引出图(2).断层构造西部地区发育有柳观峪-秋子峪和张赵庄-伍庄背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