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二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温故知新】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物质?1.什么是运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什么是静止?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什么是规律?2.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3.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谈不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只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其次,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所说的物质那么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它只成认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消灭的。
2、想一想: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只成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成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3、议一议:人在规律面前应该怎么办?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并在此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误区点拨:1、理解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①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学案优秀资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PPT参考课件

2021/3/10
授课:XXX
2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二) 意 识
(1)强意调识意活识动在具“有认目的识性世和界计”划活性动。中起的 作引2)用起意客。识观只活世停动界留具的在有变对主动化事创。物造)认性识和阶自段觉,选择没性有
的 3)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
作 的重要条件。
用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重视意识的 作用重视精 神力量, (方
法论)
7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 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 要求我们必须坚意调识意对识改造在客“观改世造界世具界有”指导活作动用中起的作
动 用。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引起了物
作
质2)具意体识形对态于人的体变生化理。活)动具有调节和
用
控制作用
2021/3/10
授课:XXX
3
)
归纳比较: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
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021/3/10
授课:XXX
8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021/3/10
授课:XX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共129张PPT)

政治(R-GZ) -必修4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 1 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R-GZ) -必修4
1.知识与技能 (1)能熟记哲学上物质的定义。 (2)能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能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能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从超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结合各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探究世界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2)通过收集有关生物、地理等材料,探究人类社会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政治(R-GZ) -必修4
政治(R-GZ) -必修4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 中的一部 分。 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③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 的④ 。
政治(R-GZ) -必修4
二、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构 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类思维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 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人教版】政治《优化方案》必修4课件第2单元第4课第2框

(3)规律发生作用可以给人类带来积极后果, 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消极后果,但规律本身是 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
(4)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理论思考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正 是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 的历史。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即使人们常说“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每 时每刻也在运动,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 已升高了500多米,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 它的运动不明显罢了。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 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 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2.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具有客观性, 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和改造,也不能被消 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 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 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 规律的惩罚。
(2)运动是______无_的条、件_____的永和恒____的;绝而对 静止是______有的条、件____的和暂_时___的相。对
(3)物质世界是_____运绝动对与_____静相止对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形的而不上变学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_________相和对诡主辩义论。
【温馨提示】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它是相对于人的 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是从物质存在的状态上讲的。
必修4政治课件ppt课件ppt课件

01
结论
本课程总结
重点概念梳理
对课程中的重点概念进行了系统 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知识体系构建
通过案例分析、图表等形式,帮 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践应用指导
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将 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对未来的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
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 ,继续深化对政治学科的理论研
必修4政治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必修4政治课件是一门针对高中政治 学科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 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以 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 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 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
VS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优越主要表现为,一个是生产 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一个是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要落到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体制
01 02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马 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需要而确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 第二单元知识整合梳理(共20张PPT)教育精品.ppt

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由于客观实际是
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
思
想 政 治
史的统一。
必
修
④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6.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凸显,存在法律法规不配套、政策措施碎片化、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老龄化高峰期的加速到来,将
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冲击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
思
想 政
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
治
必 修
是谬误。
④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热点透析
思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热点材料]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一是老龄人口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突破3 亿,秒针每跳动3下就新增1位老人。二是空巢、高龄老人增多。空巢老人已超1 亿,80岁以上老人2400万,尤以农村老人问题突出。三是老人健康状况堪忧。 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 四是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我国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 思 高收入国家,养老问题已成为众多“四二一”家庭的隐忧。五是应对不足。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四课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政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情境] 开启新征程,砥砺谱新篇。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这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了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探究] 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
请你以“2035·祖国·我”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展望我国2035年的目标,并谈谈青年人如何有所作为。
我的思考:我与祖国圆梦2035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
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热爱伟大祖国,奉献祖国,奉献人民;担当时代责任,在担当中历练,在责任中成长;勇于砥砺奋斗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奇迹;练就过硬本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锤炼品德修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知识点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进程: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80多年的持续奋斗。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特点(1)人民梦①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