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三真龙与阳气
读郑钦安

读郑钦安《医理真传》有感发表者:李荣俊1475人已访问郑钦安,清末著名医家,因为临证处方特别重视阳气,善用姜桂附等温热之品,被人誉为“郑火神”。
他开创了“火神派”,是火神派鼻祖,经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郑钦安开创的“重阳”思想很好地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并越来越多地被当代有见地的医家所推崇,比如被邓铁涛称为“仲景之后第二人”的李可老中医,和广西的刘力红教授。
本人在大学本科阶段有幸读到《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和刘教授的《思考中医》,并被其中精彩而深刻的医理深深吸引,自此坚定了学习中医的意愿和信心。
近来读到郑钦安先生的医著《医理真传》,如醍醐灌顶。
郑先生对人体阴阳的把握,和他从阴阳二端对人体疾病的辨证治疗,可谓入木三分。
以前在临床遇到许多解不开的疑问,临证处方即使参照大学教材也很难下手。
一直在追求一种从阴阳的升降出入盈缩角度对人体和疾病进行辨证的方法,然而总是疑问重重。
读了郑先生的医著,对阴阳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对临床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火神派的“重阳”思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临床的所见所闻具体地谈一谈我对《医理真传》中阴阳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一、临证要重视阴阳,重视阴阳辩证。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它贯穿整个中医学说的始末,也是解决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景岳全书》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己”。
由此可见辨识阴阳在诊病中的重要性。
临床诊病只要把握了阴阳的偏盛偏衰,也就看清了疾病的大方向,处方用药时才不至于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其实从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来看,阴阳学说有其“大道至简”的高度。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

(1)郑钦安的气化思想探析郑寿全(1824-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洲固驿镇人,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因其擅长应用辛热药物,注重扶阳气,近代称其为“郑火神”,是火神派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研究伤寒气化学说的大家,郑氏早年师从名儒刘止塘,尽得其传,刘氏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钦安“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故他在《医法圆通·伤寒溯源解》中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真机”。
郑氏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气化学说思想,而且在他求学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学说。
一、继承发扬“标本中气”学说郑钦安的气化学说思想受到了张志聪和陈修园的影响,郑钦安继承和发扬了“标本中气”的学术观点。
他运用“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研究《伤寒论》。
在传统“标本中气”认识的基础上,郑氏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在《医理真传》一本中指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
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
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从上述可知,郑钦安对六经标本中气的认识不仅限于前人“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少阳太阴从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的观点,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气的病变。
这样对六经病的规律有进一步认识。
如他提出《伤寒论》的厥阴病“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
”的观点。
(《医理真传·厥阴经正解》)其中的纯阴症,他认为是厥阴病从“标化”的结果,他在《医理真传》中厥阴经正解篇里说到:“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
”这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气”观点不同。
这也是对标本中气学说的发展。
而且郑钦安对厥阴病中的“纯阴症”的论述,有助于对《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条文的理解。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火神派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火神并不神扶阳是良方火神派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近年来慢慢被人们所了解,《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畅销也大大提高了火神派的知名度。
严格来说,火神派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
所谓火神,是说善用热性的药物治病。
我们可以说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
火神派有两大特点:第一,治病强调扶阳,多用“扶阳三味”。
扶阳三味指姜(干姜、生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三类热药。
第二,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崇尚使用经方。
《扶阳讲记》—书中说:“《周易》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了‘阳’在了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伤寒质难》中说:“夫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
”比起温补学派,火神派有自身的特点。
郑钦安在《医法国通》中指出:“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郑钦安火神派谱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钦安,以郑钦安名世,下文称郑钦安),《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郑钦安则由师承自一代大儒刘沅(字止唐,以刘止唐名世,下文称刘止唐),所以后世也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不过比较受大家认可的火山派开山祖师还是郑钦安。
刘止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力法之旨”。
《黄帝内经》就不用说了,中医中药都绕不开的经典。
往上追溯,火神派的源头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郑钦安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应用理中汤经验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应用理中汤经验【组成与用法】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
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一治吐血。
夫吐血之症,多由中州答失运,阴血遂不归经,瘀滞闭塞清道,以致清阳不升,阳血僭上,便成血逆。
理中汤才能调中州之气,中州健运,血自归经,其病自己。
一治四肢浮肿。
夫四肢属土,土虚则元气发泄,不能潜藏,故见四肢浮肿。
理中汤力能温暖脾胃,脾胃有权,元气不致漫散,故治之而愈。
一治心下嘈杂吐水。
夫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
胃主纳,而脾主运。
脾气衰而不运,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气不宁,故嘈杂吐水,即是明验。
理中汤力能温暖中宫,脾土健运,水气下行,嘈杂、吐水自己。
一治咳嗽吐清水。
夫咳唾之病,属于肺经,理应从肺于治。
今独用理中者,原由中州失运,水聚于上,肺气欲下降而不能,故咳唾清水。
理中汤力能健脾,脾土健而水湿下趋,肺气降而咳唾自己。
一治唾水不休。
夫唾水之病,多属胃冷。
理中汤能温暖中宫,土暖而水湿自消病立愈。
一治呃逆不休。
夫呃逆之病,原有寒热之分。
果属胃寒而呃逆不休。
理中汤能温中,中寒云而呃逆自己。
一治手足微冷少神。
夫四肢逆冷之症,原有四逆之法。
此乃微冷、少神。
明系中州气衰,不能充周四肢。
理中汤大能温暖中宫。
中州气旺,肢冷自愈。
按此方功用最多,加减变通更多,姑举数知,以便学者参悟。
经方中也多次提到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推荐用法:红参30g 干姜30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附子15g (先煎90分钟)生地90g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实30g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环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津液。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首重扶阳,擅用姜附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为“卢火神'。
其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
卢铸之之孙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姜桂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现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郑钦安的学说著作传播较广,私淑、遥承火神派者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
推崇郑氏学说,认为“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基本材料。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可谓桃李满门。
其子吴生元、孙吴荣祖(现为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承其衣钵,皆为火神派传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42岁移沪行医,以擅用附子名噪沪滨,竞至“遂有祝派之称',可见影响之大。
门人有陈苏生、王兆基、徐伯达、徐仲才、胡觉人等。
吴佩衡与祝味菊二公均以擅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祝附子”,声名著于国内医坛,为近现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人皆知吴、祝二公擅用附子,却罕知郑钦安乃其学术宗师,可能与年代久近有关。
唐步祺(1917~2004),四川名医。
火神派重视阳气,肾阳为本

火神派重视阳气,肾阳为本郑钦安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义,提出火神派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重视阳气,崇尚扶阳。
也就是说,在阴阳两纲中,他并非等量齐观,而是特别看重阳气,阳主而阴从。
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即元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当然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1.阳统乎阴,阳主阴从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是在阴阳两纲中,表面上看,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处于等同地位,互为消长,缺一不可。
然而在相互消长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却是“阳统乎阴”“阳主阴从”的现象。
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阳气,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血才能固守于内。
二者虽说互根,但又有主次之分。
所以郑钦安特别重视阳气,认为“阳者阴之根”,“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郑钦安推崇辛热扶阳治法,擅用姜附等药,显然都是建立在注重阳气的理论基础之上。
在其著作中,他反复阐述这些观点:“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
”“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
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
”“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医理真传·卷二》)。
2.肾阳为本,人身赖之“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这是郑钦安在注重阳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观点。
人身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但是,“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下焦肾阳是上焦、中焦阳气之根。
也就是说,在诸种阳气中,他又特别强调肾中阳气的作用,称之为“真阳”、“元阳”、“真火”、“龙火”。
“肾中真阳为真气,即真火”,在其学说中,他亦反复强调这一点。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郑钦安扶阳方剂

郑钦安扶阳方剂郑氏的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 ...郑氏的扶阳方剂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谊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 (《医理真传卷二》)。
姜附茯半汤:用治阳虚兼见痰湿诸症。
药物组成:生姜60g取汁,附子30g,茯苓24g,半夏1 g。
郑氏解曰:“姜附茯半汤一方,乃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
夫生姜辛热,宣散壅滞之寒。
附子性烈纯阳,可救后天之火种,真火复盛,阴寒之气立消。
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况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尽" (《医理真传卷二》)。
补坎益离丹:用治心肾阳虚诸症,尤以心阳不足为适应证。
药物组成: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郑氏解曰(jie3 yue1):“补坎益离者,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
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
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
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医法圆通卷一》)。
唐步祺曾治李某,男,60岁。
心慌不安,脉搏120次/分,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
动则气喘,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
怕落,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
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化生则以水为中介,以火为动力,况且“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 气,上下回周。阴位居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下,而上自右降,则 为浊阴。……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水土合德之根本,“盖 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四圣心源》)。即这一切左升右降、中土脾胃化生, 根本在水中之火,这个火就是一气流行之火。类似于真龙阳气,变化无穷、神秘 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都是指的水中之火而言。
学生 (更迷糊地) 问曰:我怎么越听越不明白了? 老师 (抬抬手笑着) 答曰:你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解释。如书中继续说道: “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 (《医理真传·真龙约言》)。如前 面所说,坎中真阳上升,离中真阴下降,二气往来化生中气,也就是说一气周流 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织,化生中土,土者,脾胃也。 如其在“三焦部位说”中指出:“上焦天也,中焦地也,下焦水也。天气下 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 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 三焦不畅,此气机自然之理也” (《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其意思是说,坎离 水火二气流行,化为中土,成为三焦,三焦以脾胃中土为中心,心肾水火坎离进
老师 (微微一笑) 答曰:体现出来郑钦安说的真龙,其本意是讲阳气变化而 言。如书中所说:“夫真龙者,乾为天是也。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 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 (《医理真传·真龙约言》)。意思是说, 结合前面讲的,真龙是如何而来的呢?是天地乾坤交媾之后,乾卦中的一爻,乘 于坤卦之中爻,变化成为坎离二卦,坎、离二卦,坎卦为水,离卦为火,先天以 天地乾坤为体,后天坎离以水火互为其用,且后天之水火互为其根,水中有火, 似龙中阳气,但非是纯阳之气,只是有龙的意思而言。最终之意还是想说,水火 乃为人立命极,而火为水之主,这就是强调阳气的主导性而言。
35
鼻祖 郑钦安 ———医书解难问答录
出之枢机也。 彭子益说得更为明白:“土壤为大气
升降交会的中气之所在,中气之所在,乃 生命所出也”;况且“地面上为阳,地面下 为阴,阳者,万物资始,将成造化之先, 地面上的一半,为地面以下的一半之本; 阴者,万物资生,既成造化之后,地面下 的一半,又为地面上的一半之本” (《系统 的古中医学》)。意在说明,天地阴阳水火, 交会之后化为中土脾胃,而中土脾胃乃万 物生成之源,而人也在其中。同时,“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下, 本之实为一元也” (《医理真传·附子理中汤用药意解》)。 学生 (似乎有点明白) 问曰:那郑钦安究竟要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老师 (想一想) 答曰:下面郑钦安的解释,就是其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如 坎宫之龙,初生之龙也,养于坤土之中,故曰:见龙在田;虽无飞腾之志,而有 化育之功。是水也,无土而不停蓄;龙也,无土而不潜藏。故土覆水上,水在地 中,水中有龙,而水不至寒极;地得龙潜,而地即能冲和,水土合德,世界大成 矣” (《医理真传·真龙约言》)。意思是说,水土合德,世界才能大成。 学生 (又迷糊地) 问曰:水土合德,世界大成,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 (沉思一下) 答曰:这里面比较复杂了,让我们慢慢讨论。先说说水土 合德是什么意思。 前面彭子益已经说过,阴阳以地面上下为界线,地面以上为阳,地面以下为 阴,地上与地下靠什么来交会与沟通的呢?靠的是水,水为阴,向下润降,水靠 什么升上天呢?靠火的蒸腾,也就是说,水土合德的根本,本质是天地相交会, 以火在水下蒸腾,这才有了天地之沟通与交会。由于水土合德,不仅成就了我们 人类,还成就了色彩斑斓的整个世界。由于天地阴阳沟通与交会,而成就了后天 世界,在后天世界里,天地退位以后,坎水称居坤位,水土同居,这就形成了水 土合德的基础。 从天地来说人事,是中医学一贯之方法,如 《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云:“上 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
三、真龙与阳气
三、真龙与阳气
学生 (拿出 《医理真传》) 问曰:老师,今天要讲“真龙约言”,“真龙”到 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师 (仔细想想) 答曰:郑钦安要说的题目是“真龙约言”,而我则把其改为 “真龙与阳气”,把郑钦安所要表达的意思给充分体现出来。
学生 (不明白地) 问曰:体现出来什么呢?如书中括号内解释所说:“乾体 属金,浑然一体,无一毫渣滓尘垢,古人以龙喻之,言其有变化莫测之妙” (《医 理真传·真龙约言》)。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36
三、真龙与阳气
矣”。即天地相交,才会成人,而人体内天地相交,这就是脾胃功能。一气周流则 以脾胃为中心,中焦脾胃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 一个旋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的就是木火之气,往 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的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 是由中焦土气变而来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