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扶阳方剂5首

合集下载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小编导读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中医学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善用附子、多用附子可以说是火神派的特色之一。

郑钦安先生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有“郑火神”“姜附先生”之称,那他在临床中使用附子是如何调控剂量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扶阳论坛,探秘郑钦安先生附子用量的三个层次。

郑钦安没有医案传下来,我们就从别的渠道,也就是从他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他用多少剂量。

我们看4首扶阳方,附子的用量有2首是30g,另2首是24g,也就是说,这4首扶阳方的附子用量在24~30g之间,这是郑钦安用附子的常规剂量。

作为常识,每个医家在研制自己方剂剂量的时候,标的就是常用剂量,应该说是可靠的。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24~30g是郑钦安的常规剂量。

以现在的火神派和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剂量算是中等的。

但是如果以国家的药典和法规来衡量,剂量依旧是偏高的。

这已经显示了郑钦安重用附子的特点。

是不是郑钦安用附子的数量就仅限于此呢?就是24~30g呢?他用附子的常规剂量是这样,但当病情危重时,他是擅用超大剂量的。

他常说:“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剂四逆汤”之语,主要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他擅用附子,不仅体现在广用附子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据唐步祺先生讲,他和郑钦安的后人没少来往,人家告诉他,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可谓前无古人,任应秋先生说:“郑氏治疗三阴证,确是颇有盛誉,运用附子量重而准。

”到底用多少附子?我们只能看目前最完整,应该说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实例。

郑钦安曾经治愈了成都府朱知府的夫人长达一年的吐血病。

知府大人是一省之长,省长夫人病了,16个地县的官员巴不得都讨好知府大人,推荐了20多个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拖了一年。

后来请民间号称“郑火神”的中医来治,是八抬大轿请来的。

到那儿一看,虽然盛暑季节,夫人却铺着毛褥子,盖着棉被,显得十分怕冷,一看就是阴症。

阴阳启示录:郑钦安的阳虚门和阴虚门

阴阳启示录:郑钦安的阳虚门和阴虚门

阴阳启示录:郑钦安的阳虚门和阴虚门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一、阳虚症门问答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

今不耐寒,是阳虚也。

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建中汤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饴糖五钱附子三钱用药意解按桂枝辛温,能扶心阳。

生姜辛散,能散滞机。

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

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能化阳也。

阳气化行,阴邪即灭,气机自然复盛,仍旧能耐寒也。

但辛热太过,恐伤阴血,方中芍药苦平,饴糖味甘,合之苦甘能化阴也。

此病重在阳不足一面,故辛热之品多,而兼化阴,亦是用药之妙也。

此方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药味分两,当轻当重,当减当加,得其旨者,可即此一方,而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

【阐释】此答直断头面畏寒是阳虚。

因头面为诸阳之首,是人身最耐寒的部份,阳气健旺,则裸露而不致于病。

今竟畏寒,自是由于阳虚。

郑氏用小建中汤加附子治之,并细解其用药之意,均极切当。

末谓小建中汤为仲景治阳虚之总方,善于加减化裁,可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尤具卓见。

按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取温以祛寒,辛以宣通,甘以缓急之义,一般用于太阳病及脾阳虚的病症。

实则凡身体虚弱有腹痛、心悸、盗汗、衄血、梦遗、手足烦热、四肢倦怠疼痛、尿频数且量多等,均可应用。

现代有人用以治虚弱小儿的感冒,夜尿、糖尿病、肺结核、贫血、胃炎。

加淫羊藿治阳痿,加茵陈治黄疸,加龙齿治高血压,均获显著效果。

若加当归、黄芪,更具滋养强壮之效,诚不愧为治阳虚之要方。

笔者用建中汤加丁香以治各种胃痛症,屡获良效,实由丁香辛温,能温中降逆,暖胃助阳之故。

加破故纸,益智仁,桑螵蛸治老年人尿频数,小儿遗尿,十用九效,实由三药皆能补肾、命门之不足,益精气而固肾、有缩小便之功。

问曰:畏寒与恶风有别否?答曰:恶风者,见风始恶,非若畏寒者之不见风而亦畏寒也。

恶风一症,兼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者,仲景列于太阳风伤卫症,主桂枝汤。

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示

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示

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在对古⼈关于⼩⼉变蒸次序的多种论断,陈⽒予以辩驳,天地有其规律,其认为婴⼉之⽣亦是如此,况且⼜有“风⼟不侔,禀赋各异、时令有差,膏藜⾮⼀”等,不可⼈为的认为“某时应变,某时应蒸”。

⼜加以亲⾝临证经验“从未见⼀⼉依期作热⽽变者”[1]来辩驳⼩⼉变蒸作热,认为“⼩⼉作热,总⽆⼀定,不必拘泥”[1],提醒医者不可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耽误治疗。

陈⽒这些独创性见解,即辟除时弊⽽⼜切合实⽤,其理论及⽅治,对后世乃⾄现今⼉科理论及临床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正如周虚中⾔:“其中辟惊风之悖谬,晰指纹之精微,与乎秘传神⽕之功验,莫不有本有标,有表⾥阴阳,有寒热虚实,条分缕晰,界限并然。

俾后之业医者,⽆误治之虞,保⾚者,荷⽣全之德。

”参考⽂献[1]清·陈夏正著,鲁兆麟等点校.幼幼集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5,5,26,26,27,33,37,18,22,22,23,23[2]杨⾦萍.浅议陈复正《幼幼集成》⼉科学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6 17(收稿⽇期2011-10-12)郑钦安扶阳思想对盗汗症治疗的启⽰沈耿杨指导:黎同明⼴州中医药⼤学第⼆临床医学院(⼴东⼴州510006)摘要:本⽂撷取郑钦安扶阳思想治疗盗汗,思考扶阳法治疗盗汗的理论基础,以从“扶阳”⾓度获得对盗汗症的治疗启⽰。

笔者认为运⽤郑钦安扶阳法治疗盗汗宗其“万病之分阴阳”,万病总“在先天⽴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的思想,治疗思想独树⼀帜,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阳虚盗汗扶阳中图分类号:R249.8⽂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0-3649(2012)02-0048-02清代名医郑钦安从学于⼀代宿儒兼名医刘⽌唐,医术脱胎于《内经》、《伤寒》,“沉潜于斯⼆⼗余载”,“所览医书七⼗余种”,⽅从中悟出⼈⾝阴阳合⼀之道,仲景⽴法垂⽅之美。

扶阳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起源于汉代

扶阳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起源于汉代

扶阳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起源于汉代慢性咳嗽主要类同于西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主要以控制感染、祛痰为主,重点在于抗生素的选择及联合应用,如有喘息型加用平喘药和氧疗,虽然有效但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且长期应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耐药。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以“温补肺阳、兼顾脾肾”为原则。

《医理真传》提出“阳虚之治,总宜温补”。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咳嗽,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清代唐容川提出:“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

”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肺病咳嗽》中指出:“审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

审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

审是肝肾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肾而咳嗽自已,如真武汤、滋肾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

”郑钦安最擅温阳,见解独到、深刻,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

临床常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辨治。

常用药物分别有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之类振奋阳气,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补脾益气,配半夏、茯苓之辈燥湿渗水,治其液结之痰,仙灵脾、补骨脂之类温肾扶阳。

小青龙汤为仲景所创温阳化饮之名方。

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云:“肺主行水,寒伤肺阳,水不得行,则停胃而为饮,上逆气咳,仲景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以驱寒外出,小青龙汤是也。

”又云:“但温肺而不兼胃治者,则用甘草干姜汤,其姜炮过,则轻而上浮,故但温肺。

后人用白芥子逐水,陈皮降气,款冬花温肺,苏子降气,皆是仿仲景小青龙汤以辛温去肺寒也。

”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青龙汤治肺寒。

”同时代尚有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为治疗阳虚咳嗽的主方。

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主张:“金匮肾气丸治脾肺阳虚,右尺脉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涩,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扶阳派郑钦安老先生潜阳丹《医理真传》

扶阳派郑钦安老先生潜阳丹《医理真传》

扶阳派郑钦安老先生潜阳丹《医理真传》
这个配方出自郑钦安先生的,全方由“西砂仁(姜汁炒)附子龟板二钱,甘草五钱”四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的作用在于潜阳宣阴、纳气归肾。

主要适用于阳气不足,肾阳虚浮的病症。

正如郑钦安解说道,“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郑钦安这个方子药味极其简单,这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用药方法有些相似,亦有“药少效宏”的特点。

而“潜阳”一名,来自《易经》,在《易经·乾卦》的象词中就有“潜龙勿用”的说法,而郑钦安此处用潜阳,实际上也是“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的含义。

那么这四味中药为何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方中缩砂仁味辛性温,既能温肾下气,能够将漂浮在上的气引入肾中潜藏,且又能化湿行气,宣散中宫的阴邪,为方中君药。

方中附子味辛性热,既能回阳救逆,填补坎中真阳;又能补火助阳,续君火之种;还能散寒止痛,保护真阳火种不灭,为臣药。

方中龟甲为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滋阴潜阳,帮助引阳入阴,又能益肾强骨,有通阴助阳的作用,为佐药。

方中甘草补中益气、伏火互根、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合来看,简简单单的四味药,看上去好像极其平凡,甚至是太过简单,但是细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与仲景伤寒之法如争日月。

理解扶阳:看扶阳高手的30个医案!

理解扶阳:看扶阳高手的30个医案!

理解扶阳:看扶阳高手的30个医案!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本例一派畏寒肢冷是阳虚之象,其低烧、五心烦热乃是阴火,阴证所生之火,张景岳称之为“假火”,扶阳方是正治。

怎样辨认真假寒热?郑钦安的主导思想就是探求阴阳至理,以阴阳实据为凭,“阳不调之人,必有阳不调之实据,以辨阳虚法辨之;阴不调之人,必有阴不调之实据,以辨阴虚法辨之”。

“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

“学者务于平日,先将阴阳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见使知,亦是认证要着”(郑钦安语)。

2.发热——人参四逆汤加味刘某,男,30岁,农民。

2007年11月29日就诊。

患者发热月余,体温在37.6℃左右,白天高,夜晚低或正常,化验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增高,怀疑败血症,经用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体温仍然不降,白细胞反而增高,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对症抗生素后,体温不仅没有恢复,白细胞增高也持续不降。

无奈之下求治于中医。

现疗见:发热多在37.6℃左右,一般上午开始升高,下午3时左右最高,然后下降,夜晚体温可恢复正常,活动、劳动、劳累之后发热加剧,适当休息或睡眠后可稍下降,身体困倦,气短懒言,无精打采,畏寒肢冷,不耐劳作,食纳不香,二便尚可,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滑,脉沉细无力。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念。

郑氏临床时,常附桂相伍,多用于扶下阳(坎);附草相伍,多用于扶上阳(离);附姜相伍,多用于扶中阳(坤)。

毫无疑问,附子是核心,在方剂中是左右方药功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弄清郑钦安如何使用附子,掌握其运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是揭开郑氏扶阳之秘的一个重要入口,同时也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郑氏附子方组成结构在郑钦安46首药物和主治明确的方剂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13首,其中《医法圆通》1首,《医理真传》12首,其中“阳虚证问答”8首、“阴虚证问答”1首、“杂问”3首。

这13首方剂中,8首的原方为伤寒方,1首为后世方剂,4首是郑氏的自创方。

附子方用药分析13首附子方的用药非常分散,共涉31种药物,其中只用过1次(即仅见于一个方剂的)19种,它们是:饴糖、地黄、当归、阿胶、龟板、龙骨、牡蛎、葱白、川椒、砂仁、半夏、麻黄、桂心、黄土、蛤粉、茯苓、乌梅、大黄、黄柏,药性是偏温偏补的。

出现在2个以上方剂中的药物有12种,它们是:附子(13次)、炙甘草(8次)、生姜(4次)、干姜(3次)、桂枝(3次)、人参(2次)、大枣(2次)、白芍(2次)、细辛(2次)、白术(2次)、黄芩(2次)、黄连(2次)。

这些药物中,除了附子和炙甘草,其使用率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若将它们看作一个药物组合,是否能找到郑氏处方用药的特点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只用这12味药物来组合成《伤寒论》中的方剂,不考虑剂量。

经反复比对,组配出的伤寒方共19首。

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过半数(10首)方剂有附子,在方中多作臣佐之用。

其次为桂枝,有9首,在方中多为主药。

其二,桂枝汤加减的药物组配最为常见,方数达11首,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但其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很少。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

扶阳学派创始人郑钦安,一张4味药的配方,调理阳气不足有特效清代,川省名医辈出,但能卓然成家,著书立说以传世的,实为少见。

直至晚清,成都医林中才出了个郑钦安。

他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善用经方治病。

尤其是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救人于危而名震一时,被人们尊称为“火神”。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觉得比较多的中医同仁对于附子扶阳可能有一点点误解。

附子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扶助生命的先天一气及原动力,而不是说我们理解的那种单纯的火和热。

郑钦安,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表明其重扶阳气,而扶阳学说则一定有深刻的内涵。

比如,郑钦安提出了“万病一阴阳耳”,“阳气不足,百病丛生”,“人身一团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真气存一日, 人即活一日, 真气立刻亡, 人亦立亡”的生命密码。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方剂,其中一个就是潜阳丹,其方极简也极效,郑钦安亦赞其“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

”潜阳丹出自郑钦安《医理真传》,全方由“西砂仁,附子,龟板,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所以这潜阳丹的主要作用在于潜,因为火的特点是向上的,如火柴点燃之后火苗是向上的,天然气燃烧时火苗也是向上的,古代的烽火台之所以可以作为报信的方式,是因为火与浓烟是向上的。

所以肾阳不足,同时有肾阳飞越之象,用它温之潜之,让阳气归入于肾,不要妄动。

潜阳丹,“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个健康的身体,必然是:坚固而又温和的下面,既轻松又凉爽的上面,正像一座金字塔。

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耗精过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钦安扶阳方剂5首
郑氏的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 ...
浪翻云的七郑氏的扶阳方剂
潜阳丹(qian yang dan):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

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

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

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谊之,悖其功也。

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 (《医理真传卷二》)。

姜附茯半汤:用治阳虚兼见痰湿诸症。

药物组成:生姜60g取汁,附子30g,茯苓24g,半夏1 g。

郑氏解曰:“姜附茯半汤一方,乃回阳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

夫生姜辛热,宣散壅滞之寒。

附子性烈纯阳,可救后天之火种,真火复盛,阴寒之气立消。

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况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尽' (《医理真传卷二》)。

补坎益离丹:用治心肾阳虚诸症,尤以心阳不足为适应证。

药物组成: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郑氏解曰(jie3 yue1):“补坎益离者,补后天之火,以壮君火也。

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

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

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

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医法圆通卷一》)。

唐步祺曾治李某,男,60岁。

心慌不安,脉搏120次/分,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

动则气喘,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

怕落,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

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

舌质淡红,苔白滑。

乃师法郑氏用补坎益离丹治之,连服五剂,自觉咽喉干燥加重,口中微有津液,无其它不良反应。

附片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200g,连续服20剂,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9 5~1 OO次/分左右。

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仁、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续服20剂,脉搏8 5~9 O次/分,其它症状消失(《郑钦安医书阐释》)
*****************
姜桂汤:生姜45g,桂枝30g。

专扶上焦之阳,治鼻流清涕不止,忿嚏不休等症,“学者不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医理真传卷二》)。

实上录方剂,基本未离四逆汤方意,郑氏自谓:“阳虚篇内所备建中、理中、潜阳、回阳、封髓、姜桂诸方,皆从仲景四逆一方搜出”(《医理真传卷二》)。

毫无疑义,四逆汤是郑氏扶阳最为推重之方,用为阳虚主方,能化裁推广治百余种病,此为郑氏一生最得力处。

封髓丹:(feng1 sui3 dan1 _)黄柏30g,砂仁21 g,甘草9g。

本方原出于元代《样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

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此方,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哇、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

广泛用治真气上浮各症,如鼻渊、鼻浊,“予治此二证,每以西砂一两,黄柏五钱,炙草四钱,安
桂、吴萸各三钱治之,一二剂即止。

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

'头痛偏左偏右者,“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

”还用治目中五彩光华等多种病症,难以枚举。

郑氏解释此方说:(jie shi ci fang shuo _)“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

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人脾。

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

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日封髓。

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

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

有意思的是,郑钦安在此方之后竟附七绝一首,盛赞该方:
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

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

并加以注释:“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

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痛诸症。

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

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医理真传卷二》)。

对封髓丹一方赏爱之情跃然纸上。

后世火神派传人如吴佩衡等常将此方与潜阳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人物吧
除自拟的温阳方和几首时方外,其余皆使用《伤寒论》原方,而且常用的仅数方而已。

凡外感多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上焦,用补坎益离丹、姜桂汤等;治中焦,用理中汤、甘补萆姜汤、黄芪建中汤等;治下焦,用四逆汤类及乌梅丸等。

其常用药析不及《伤寒论》所用的一半,风格简练,十分鲜明。

总体而言,其所用各方,无论经方时方,都是药味少而分量较重,精纯不杂,不乱堆砌药物,不似一般所谓“包打围攻'之芜杂,每方用药多在三五味、七八味之间,确有经方法度。

达到它所称“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医(_yi)法圆通卷一》)的纯熟地步,此亦郑氏用药的一大特点,值得学习。

郑钦安常用扶阳方药举隅
郑钦安用药讲究精纯不杂,其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等。

药味颇精,所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也。

其中,“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自是首选药物。

干姜用为补脾阳主药。

桂枝用为补心肺阳气主药。

肉桂用以补下焦阳气,兼善气化,小便不利者多用之。

如“前后二便不利,三五日亦不觉胀,腹痛,舌青滑,不思饮食者……此下焦之阳虚,而不能化下焦之阴也。

方用四逆汤加安桂’’(《医理真传卷二》)。

吴茱萸用为厥阴主药。

如“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者……此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

乳头属肝,乳盘属胃,故决之在肝胃也。

此病当针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医理真传卷二》)。

又如“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朱,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