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二)灭火的基本原理P9 1、冷却灭火 对于一般的固体,将其冷却到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 体,将其冷却到闪点以下,燃烧就会中止。用水扑灭 一般固体物质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 原因是水能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最 后导致火焰熄灭。 2、窒息灭火 3、隔离灭火 4、化学抑制灭火 物质的有焰燃烧中的氧化反应是通过链式反应进行的, 自由基成为链式反应的媒介,使反应迅速进行。化学 灭火剂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自由基的浓度来 中止燃烧。例如干粉灭火剂,其表面能够扑获OH·和 H·,使之结合成水,使自由基浓度急剧下降,导致燃 烧中止。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P6) 1、一定浓度可燃物
如果可燃物与助燃物比例不当,燃烧不一定发生。 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4~75%之间时就能 着火甚至爆炸,否则不能发生着火或爆炸。 2、一定比例的助燃物
测试表明,大多数可燃物在含氧量低于16%的空 气中不能燃烧。 3、一定能量的点火源
无论何种能量的点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 能引起可燃物质着火。 4、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可燃物的燃烧特点(P23)
一、气体的燃烧(P23) 1、特点:容易燃烧、速度快。 2、方式:扩散燃烧、预混燃烧
按闪点分类(℃举例)甲一级易燃<28 ℃如汽油、 苯、甲醇、丙酮;乙二级易燃≥28 ℃ ,<60 ℃如煤 油、松节油、樟脑油;丙可燃≥60 ℃如柴油、润滑油 、机油
3、固体的燃烧(P25) (1)特点: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过程,使 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
地发生燃烧。
(2)方式 A、蒸发燃烧 B、分解燃烧 C、表面燃烧 D、阴燃
第四节 燃烧产物及其 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一、燃烧产物(P26) 含义:物质由于燃烧或热分解作用而生成的全部物质。 通常指气体、热量、可见烟。 (一)气体,一般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 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二)热,对人体具有危害; (三)烟,指散发在空气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 ,它实际上是由燃烧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 体的混合物。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必考1第二节:燃烧类型1.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2.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必考23.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爆炸;第三节:燃烧方式及特点1.气体燃烧:扩散燃烧(比较稳定,易于补救火灾)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2.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重油和原油会容易发生沸溢和喷溅;必考3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硫、磷、蜡烛)、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分解燃烧(木柴、煤、塑料)、熏烟燃烧(阴燃;棉、麻、纸)、动力燃烧(爆炸);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的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汽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有关;第四节:燃烧产物必考41.完全燃烧产物:H2O、C02、S02;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2.燃烧中含有的有毒成分:CO、HCN、S02、N02、NH3、HCL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的分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6类:必考5A固体火灾B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石蜡)C气体D金属E带电火灾(变压器)F烹饪物按照火灾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A特大火灾(30人100人1亿)B重大火灾(10人50人5000万)C较大火灾D一般火灾(3人10人1000万)2.火灾死亡中,75%的人因吸入有毒有害气后直接导致死亡;3.火灾发生的原因:电气(首位);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4.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

2020年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习题(上)【后附答案】

2020年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习题(上)【后附答案】

2020年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习题(上)第一篇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1.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

A.阴燃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蒸发燃烧2.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气体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B.散燃烧的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C.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两种方式D.预混燃烧若混合气体在管口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3.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可以分为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

下列物质的燃烧中属于蒸发燃烧的是()。

A.木材B.木炭C.蜡烛D.铁第二章火灾1.下列物质中,火灾分类属于C类的是()。

A.甲醇B.乙炔C.植物油D.钠2.某厂区库房发生火灾,因值班人员上岗时间睡觉未能及时报警,待专职消防队接警到达现场时,火势已蔓延至附近的厂区总配电室。

该起火灾共造成15名消防队员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需住院治疗,火灾直接烧毁的库房物资和配电室设备价值共1200多万元,另外因停电导致停产5天,所造成的损失至少有4000多万元。

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的灾害损失分类,该火灾属于()。

A.特别重大火灾B.重大火灾C.较大火灾D.一般火灾3.在建筑火灾中,燃烧产生的热量通常以不同方式进行传播,其中,不需要接触就能传递能量的方式是()。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D.热传播第三章爆炸1.下列爆炸不属于化学爆炸的是()。

A.油桶受热爆炸B.炸药爆炸C.氢气爆炸D.面粉爆炸2.下列初始条件中,可使甲烷爆炸极限范围变窄的是()。

A.注入氩气B.提高温度C.增大压力D.增大点火能量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1.易于自燃的下列物质中属于发火物质的是()。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称为有焰燃烧。

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在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无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叫做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可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容易自由结合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对于多数有焰燃烧而言,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可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1篇考点记忆口诀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1篇考点记忆口诀

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第1篇考点记忆口诀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解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燃烧的四个现象:放热、火焰、发光、发烟,不要漏记,可借助一个词语"四处放火"来记忆这四点。

2.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解说】这个'链式反应自由基',初次接触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没关系,多念几遍把这个名字记住就行了,就把它当成'高尔基'、'冯斯特洛夫斯基'等名称,他就是个代号。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有'链式反应自由基'的燃烧就会有火焰,就是有焰燃烧;没有这个'基'的就没火焰,就是无焰燃烧。

为了便于记忆,小编给这个'基'起个外号:"火焰鸡"3.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可燃物中的C→CO2(气)、H→H2O(液)、S→SO2(气)等;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醛、醚等。

【解说】对于化学知识基本忘光的同学来说,这里可能会比较头疼的,其实要区分燃烧产物是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有个小诀窍。

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就是没烧完的产物,那么这个产物还可以继续燃烧。

二氧化碳——CO2,水——H2O,这两个好记,甚至他们都是灭火剂,当然是完全燃烧产物。

二氧化硫——SO2,这个可能会有点迷惑,SO2很常见,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中就有它,用途也很广泛,比照CO2的样式去记忆就行了。

剩下的CO、NH3、醇、醛、醚等都是可以燃烧的,后面会学到,这里暂时不用费心去记忆。

4.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评定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

【口诀】夜(液体)深(闪点,谐音)人(燃点,谐音)静(固体,静止不流动)——夜深人静5.气体燃烧方式:扩散燃烧(家用燃气灶)、预混燃烧(爆炸)【口诀】蛞(扩散,谐音)蝓(预混,谐音)生气(气体)了——蛞蝓生气了6.固体燃烧形式: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口诀】心(熏烟,谐音)动(动力)争(蒸发)表(表面)姐(分解)——心动争表姐7.液体燃烧方式:闪燃、沸溢、喷溅【解说】气体和固体都记住了,剩下的就是液体,口诀不求多,够用就好8.火灾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为A、B、C、D、E、F六类固体物质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体火灾,金属火灾,带电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口诀】姑(固体,谐音)爷(液体)去(气体,谐音)金(金属)店(带电)烹饪——姑爷去金店烹饪9.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的分类。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2016/6/2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01讲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 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 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 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 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 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 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执业需求,以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火灾基础理论等为依据,介绍了火灾及消防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 术的基本情况等,全篇共分为四章十六节。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 燃烧类型,燃烧方式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 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 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 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 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 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五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氢气
400
丁烷
405
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
硫化氢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如图1-1-1图1-1-1 着火三角形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氧化剂(助燃物)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三、引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见本篇第三章第三节),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讲实务第一篇XF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常见的引火源。

3,大部分燃烧发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4,链式反应自由基也称为5,燃烧分为。

着火方式分为。

爆炸最重要的特征是。

爆炸主要是指。

爆炸分为。

爆炸主要是指化学爆炸。

6,按燃烧物形态分为。

焦炭燃烧发生在固相,为无焰燃烧(异相燃烧)。

◎气体燃烧分为。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不发生回火现象。

◐预混燃烧可能会发生回火,往往形成动力燃烧(爆炸)。

◎液体燃烧的本质是蒸发燃烧。

闪燃是可燃液体独有的现象。

闪燃即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点的定义。

是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可燃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实验火焰作用下,发生闪点的最低温度(新教材修改了定义)。

饱和蒸汽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如果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沸溢(扬沸)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举例:原油,重油,沥青油)a.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及沸程度宽,密度相差较大。

b.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c.原油粘稠度较大时,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去。

◆喷溅。

当热波打到水垫,使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致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种。

表面,蒸发,分解,熏烟燃烧。

◆蒸发燃烧。

(钾,钠,硫,磷,松香,蜡烛)◆表面燃烧。

(木炭,焦炭,铜铁等。

又称无焰燃烧,异相燃烧。

)◆分解燃烧。

(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

)◆熏烟燃烧,又称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

◎燃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新教材修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燃烧产物分为。

[] CO2,H2O,SO2为完全燃烧产物。

[] CO,NH3,醇类,醛类,类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烟.主要是燃烧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般极小的碳黑离子。

烟气具有减光性。

◎火灾中,死亡人员中大约有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

◐二氧化碳无毒,但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

◐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他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

7,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简称高聚物,如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先软化熔融,再热分解,后着火燃烧,热分解是关键阶段,其燃烧主要是分解产物中的可燃气体的燃烧,一般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发热量较大,产生有害气体。

◎木材的燃烧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有焰燃烧阶段,即木材的热分解产物的燃烧,二是无焰燃烧阶段,即木碳的表面燃烧。

1◎煤的燃烧,几乎同时存在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金属燃烧通常热值大,温度高。

(特征)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8,火灾的定义。

火灾的分类标准:AB类火灾。

液体或可融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

CDE类火灾。

带电火灾,如变压器电气火灾。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

9,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一般火灾。

分类标准。

(关键词,达到,轻管重罚)10,电气火灾占火灾总数的30%左右,在各类火灾原因当中居首位。

电气线路接触不良,过负荷,短路,电气设备过热,是造成电气火灾的直接原因。

11,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新教材补充:可以通过热通量,即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大小,来衡量热能传递的强度。

依据传递方式的不同,热通量分为,传导热通量,对流热通量,辐射热通量。

)12,火灾中通风孔洞面积越大,热对流速度越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越高,对流速度越快。

热对流对初期火灾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

热辐射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距离和角度。

13,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七条。

(吸烟,烟蒂,火柴梗温度可达800度。

)(燃放烟花爆竹属于玩火。

)14,烟气流动的方向通常是火势蔓延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般500度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

♬新教材补充。

◎烟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结构,开口和通风条件等限制。

建筑内墙门窗,楼梯间,竖井管道,穿墙管线,闷顶以及外墙面开口,等,成为烟气蔓延的主要途径。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火风压,外界风的作用。

◎在火灾过程中,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火风压会大大加强烟囱效应。

15,♬新教材补充内容。

17---19页◎火焰上方的火焰及燃烧生成的流动烟气,通常称为火羽流。

◎火焰区上方为烟气的羽流区,称为烟气羽流和浮力羽流。

◎当烟气羽流撞击到顶棚后,沿顶棚水平运动,形成的顶棚射流层,称为顶棚射流。

16,建筑火灾发展过程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也称轰然前阶段),充分发展阶段,(也称轰然后阶段)和衰减阶段。

轰然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

17,♬新教材补充内容。

21-22页。

◎初期增长阶段属于燃料控制型,充分发展阶段,属于通风控制型。

◎充分发展阶段是室内火灾最危险的阶段。

◎轰然所占时间短,不作为一个阶段,只看作一种现象。

◎轰燃是指室内火灾由局部燃烧,向所有可燃烧表面都燃烧的突然转变。

包含着室内温度,燃烧范围,气体浓度的剧烈变化。

◎轰燃三判据:1)顶棚附近的气体温度超过600度。

2)地面的辐射热通量超过20Kw/平。

3)火焰从通风开口喷出。

2◎轰然四征兆:1)屋顶的热烟气层开始出现火焰。

2)出现滚燃现象。

3)热烟气层突然下降。

4)温度突然增加。

◎回燃是指当室内通风不良,燃烧处于缺氧状态时,由于氧气的引入,导致热烟气发生的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

18,♬新教材补充内容,21一22页。

◎防火基本方法。

1)控制可燃物,(用水泥代替木材,通风或排风,防止跑冒滴漏)。

2)2)隔绝助燃物。

(钠存于煤油中,磷存于水中,二硫化碳用水封存放,设备容器内充装惰性介质)。

3)控制引火源。

19,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冷却灭火。

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

2)隔离灭火。

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热辐射)隔离。

3)窒息灭火。

通过灌注不燃气体,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一般氧气浓度低于15%就不能维持燃烧。

4)化学抑制灭火。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浓度,即可使燃烧终止。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20,爆炸是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新修改)◎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化学爆炸。

炸药爆炸,气体爆炸,(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如乙炔),可燃粉尘爆炸。

20.可燃粉尘爆炸三条件。

粉尘本身可燃,粉尘悬浮在空气中且浓度恰当,有足够能量的引火源。

◎粉尘爆炸的特点(与气体对比):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能量大,可能会发生二次爆炸。

二次爆炸往往更严重。

所需点火能量大,引爆时间长,过程复杂。

◎粉尘颗粒越小,爆炸危险性越大,粉尘浓度越高(在一定范围内),着火温度越低。

◎环境中的水分和惰性气体会削弱粉尘的爆炸性能,混入可燃气体会使粉尘的爆炸危险性增大。

21.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为爆炸范围。

22.新教材补充:◎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粉尘等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之一。

◎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用体积分数。

粉尘爆炸极限用质量分数来表示。

◎加入惰性气体会使气体爆炸,极限范围变窄,当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之后,就不会发生爆炸。

23.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

◎爆炸的引火源。

电化机热。

机械火源(撞击摩擦)。

化学火源(明火自燃)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324.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度,标准大气压时与空气混合,爆炸下限小于或等于13%,或燃烧范围(爆炸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的气体。

如氢气,乙炔,一氧化碳,碳五以下的烷烃烯烃,液化石油气等。

◎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为甲类火灾危险物质。

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为乙类火灾危险物质。

25.易燃气体的易燃易爆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比液体固体易燃,并且,燃速快。

2)简单成分,气体如氢气比复杂成分组成的气体易燃,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爆炸危险性大。

3)价键不饱和的易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

气体温度不变时,压力越大,体积越小。

气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26.易燃液体是闭杯试验闪点小于61度的液体。

(新教材修改)◎实际使用中将闪点小于28度的液体,归为甲类物质。

将闪点不小于28度,且小于60度的液体归为乙类物质。

将闪点不小于60度的液体归为丙类物质。

◎新教材修改:易燃固体的着火点一般都在300度以下。

27.易于自燃的物质,包括发火物质和自热物质。

◎发火物质:与空气接触,在不到五分钟内便燃烧,如白磷,三氯化钛。

◎自热物质:如赛璐珞碎屑,油纸,潮湿的棉花。

白磷遇空气即自燃起火,故需存放于水中。

硝化纤维胶片,废影片,x光片等,常温下能自燃。

金属钠,碳化钙,遇水放出易燃气体并燃烧。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