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读书报告例文

合集下载

太平天国兴亡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兴亡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兴亡史读后感读完太平天国兴亡史,那感觉就像坐了一趟超级刺激又有点让人唏嘘的过山车。

太平天国刚冒头的时候,那可真是气势汹汹,像一颗超级耀眼的流星划过晚清那乌漆嘛黑的天空。

洪秀全这个带头大哥,振臂一呼,好家伙,那些被压迫得苦哈哈的老百姓就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纷纷响应。

他们提出的那些理念,像什么“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听起来简直就是贫苦大众的天堂啊。

这就好比在一个饿殍遍野的地方,突然有人说前面有个大食堂,人人都能吃饱,谁能不心动呢?太平军打仗也是猛得很,一路高歌猛进。

那些将领和士兵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把清朝的军队打得晕头转向。

这时候的太平天国就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小巨人,看着就充满希望,感觉要把旧世界给彻底掀翻,建立一个全新的美好家园。

可是呢,好景不长啊。

这太平天国就像一个突然发家的暴发户,开始有点飘了。

内部矛盾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虫子,慢慢地开始啃食这个庞大的组织。

洪秀全自己呢,住进了天王府,开始享受起来了,那日子过得可比清朝的皇帝还奢侈呢。

这就有点搞笑了,说好的大家一起平等,一起奋斗,结果你自己先跑到金窝里享福去了。

而且那些将领们也开始争权夺利,杨秀清动不动就装神弄鬼,想压洪秀全一头,韦昌辉又像个疯子一样大开杀戒,把内部搅得一团糟。

这就好比一艘本来朝着美好彼岸航行的大船,结果船员们自己在船上打起来了,那船能不偏离航线吗?再说说他们的一些政策吧,到后来也有点乱套了。

虽然开始的理念很好,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就像一个厨师看着菜谱做菜,结果做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而且他们面对外国列强的时候,态度也有点暧昧不清。

本来应该是反抗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力量,结果却在一些事情上和列强纠缠不清,没有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这一边。

最后呢,太平天国就像一个燃尽的烟花,“噗”的一声就没了。

这兴亡的过程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啊。

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个组织或者一个政权,光有美好的理想是不够的,还得有好的管理,内部团结,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外交策略。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太平天国》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历史事件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洪业。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展现了这一段历史的复杂和多面性。

在读完《太平天国》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复杂。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和分析,让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他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封建统治的腐败、外国侵略的压力、人民的贫困和不满等。

这些问题共同促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农民群众在贫困和压迫下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也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思想的人物,他既有着改革的雄心和抱负,又受到了种种限制和困扰。

在书中,作者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和失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胜利,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这一失败不仅源于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也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和打压。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不仅让洪秀全和他的追随者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也让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的动荡和困境。

通过阅读《太平天国》,我认识到历史是一部永远在演变的长卷,它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脆弱和有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总的来说,读完《太平天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和文明进步的探讨。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也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我非常喜欢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事迹,读过了许多关于天平天国的书籍,感慨万千,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给我的影响很大,比如洪秀全、石达开、李秀成、杨秀清等,我最喜欢的是石达开,被称为“泰山石敢当”,他们不畏清王朝的镇压,带领农民开展了一次全国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天国的发生有许多因素,首先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统治更加腐败。

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

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自然灾害严重。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它曾多次进行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在广州偶得一《劝世良言》,拿回了家并没有看,在李敬芳表兄的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立了拜上帝教,然后感化民众,发动金田起义,并得到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和冯云山等人的帮助,建立了太平天国,改成天王。

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石达开为翼王,韦昌辉为北王。

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太平天历”。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于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

太平天国 读后感

太平天国 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以太平天国》是一部描写中国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小说,作者是张恨水。

小说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通过描写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覆灭,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震撼,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非常真实。

通过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塑造,小说展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对国家的热爱。

洪秀全是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人,他希望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他也逐渐被权力腐化所吞噬,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

小说中对洪秀全的塑造非常细致,使人们对他的人格和遭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的描写也非常真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正是源于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不满。

清朝末年,国家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贫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小说中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的描写也非常感人。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洪秀全被清军击败,太平天国覆灭。

小说中对太平天国的覆灭描写得非常震撼,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小说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的描写,让人们对历史的轨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以太平天国》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小说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这部小说,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也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太平天国兴亡史五篇范文

太平天国兴亡史五篇范文

太平天国兴亡史五篇范文第一篇:太平天国兴亡史《太平天国兴亡史》读书笔记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和整个封建经济制度都已经十分腐朽。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结合体。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廉价商品虽然向中国渗透,开始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却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转为社会主要矛盾。

因此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肩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鸦片战争中,两广、湖南等地区受骚扰和危害最深,从这三省征调兵力和粮饷最多,战后又就地裁遣兵勇,遂使这些地区的无业游民和散兵游勇急剧增多,社会严重动荡不安,这种情况恰好成为洪秀全等人开展反清武装起义的有利条件。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的革命活动洪秀全走上革命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摸索前进;洪秀全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广大贫苦农民的疾苦有着较深的了解,其生活的两广地区又是天地会武装抗清的活跃地区,这些情况对洪秀全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从《劝世良言》中找到思想武器;洪秀全接受了《劝世良言》所宣传的基督教的“独一真神唯上帝”的观点,作为向一切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和强大的封建势力做斗争的武器。

三、与冯云山去广西宣传拜上帝,发动群众,制造革命舆论。

国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困苦,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使洪秀全的革命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日益广泛的群众性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的武装起义,又把他推向革命领导者的地位。

洪秀全政治和经济上平等的思想,是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的继承和发展。

从金田起义到建都天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建立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

太平天国读后感《太平天国》是一部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王国维。

小说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以洪秀全为主线,以洪秀全的成长和太平天国的兴衰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展现了洪秀全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形象,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读完《太平天国》,我深有感触,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展现了洪秀全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形象。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领袖,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洪秀全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智慧。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带领太平军在南方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对清朝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洪秀全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定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小说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大变革。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太平天国》,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太平天国》,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写,展现了洪秀全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形象,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洪秀全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坚定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太平天国》,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作品。

太平天国通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通史读后感

太平天国通史读后感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鲜明地打出了反封建、反皇权的旗号,完整地提出了土地革命纲领,并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在起义过程中,则建立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制定了各种法令、规章,奉行了独立自强的民族政策。

在天国士们的共同努力下,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扫荡着清王朝腐朽黑暗的统治,建立了各级农民政权,直到攻取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谱写出我国农民运动史土一页辉煌的篇章。

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现在的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存在14年。

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100万人(包括女兵10余万人),实力雄厚,威赫一时。

然而,天国领导人建都以后,没有积极扩大战果,而是沉于享受安乐,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相互猜忌,以致内乱不断,骨肉相残。

而中外反动势力则乘机联合绞杀,于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无数天国将士栖牲在反动势力的屠刀下,从而演出了一幕悲壮激烈的“天国悲歌”。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这个封建专制王朝的灭亡,而且对我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天国的盛衰兴亡,则留给我们无穷的思索,它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值得我们予以认真严肃的总结和探讨。

太平天国历时14年,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

太平军纵横十八省,攻取了六百多个城市,最后建都南京,并派出部队誓死北伐,直指清王朝的老巢,最终到达天津附近。

由于清廷倚赖汉人组建的湘军和淮军才能打败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平乱有功,逼使清廷更加重用汉人,汉人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

清廷曾借助外国人镇压太平军,因而产生效法西方,推行改革的想法,促成后来“洋务”改革的出现。

但由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再加上领导层的腐化、脱离群众,领导集团内部严重的矛盾与斗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以及清王朝反动势力勾结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残酷血腥镇压,最终使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归于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读后感1000字

太平天国运动读后感1000字

太平天国运动读后感1000字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about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I was truly fascinated by the complex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historical event.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s a massive rebellion 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in China during the mid-19th century, led by Hong Xiuquan. The movement was not only a military uprising, but also asocial and religious revolution that aimed to establish a utopian society based on Christian principles.One of the things that struck me the most was the sheer scale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It lasted for over a decade and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millions of people.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s able to control a large territory in southern China, including major cities like Nanjing. The movement had a strong military force and was able to challenge the Qing Dynasty's rule for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Another aspect that caught my attention w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ong Xiuquan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Jesus Christ and was on a mission to establish a heavenly kingdom on earth. This religious fervor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followers who were willing to fight and die for the cause. The movement's ideology combined elements of Christianit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beliefs, creating a unique blend of religious teachings.Despite its initial success,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eventually fell to the Qing Dynasty's forces. The movement's downfall wa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conflicts, external pressures, and the Qing Dynasty's superior military strength. The Taiping Rebellion left a lasting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y, leading t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social landscape.Overall, learning about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has given m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Itis a reminder of the power of ideology and the human costof conflict.中文回答:读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后,我对这段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感到非常着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家合法性的角度试论太平天国覆灭的部分原因——史景迁《太平天国》读后感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中写道:“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从“其举兵西粤,开国南京,长风扬艔,大江波立,石头城郭披发啸歌……”到后来一日亡国,曾国荃一把大火焚毁天王宫殿,一场“天国”空梦背后的满目疮痍之态才愈发醒目。

太平天国十年,生灵涂炭,军政之才,金陵一城富庶之财力几乎尽耗于此。

史景迁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一个问题——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史景迁还是用一贯的叙述故事一般的笔法,试图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从而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在这一点,我认为从主要当事人逻辑入手是个很好的历史政治观察点。

另一方面,关于太平天国,从民国开始就有大量的争论。

无论它是一场“旷世浩劫”还是一次所谓的“革命”,我却始终觉得它的存在本身带着几分历史的戏谑感。

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稽的一个神权政权,在当时又为何能发展的如此声势浩大,而其如昙花一现的存在,倏忽间就烟消云散的原因,是否可以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角度得到一些线索呢?关于国家权力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我国古代的《尚书》中就有“天命”观、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陆贾的“马上能打天下,却不能治天下”、董仲舒的“君者, 民之心也;民者, 君之体也。

心之所为,体必安之;君之所好, 民必从之。

”必《为人者天》)、王船山的“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古人有关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认识随时代的改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说的国家权力的合理性是指在默认一定前提下,一个国家对于其权力的解释能在绝大多数方面达到逻辑层面自洽,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则体现为国家统治的依据问题[1]。

然而,目前所知的绝大多数的国家中,统治者掌握着被统治者所没有的、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但他们在人数上相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却永远处于绝对少数。

为了达到国家政权长久存在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强化国家权力合法性。

因此,下面我将从太平天国神授君权的本征合理合法性,以及太平天国统治者后期举措对于国家权力合理、合法性的影响来具体分析。

1.太平天国神授君权本征合理性对应于人类政治活动发展历史的不同阶段,迄今有三大关于权力来源的主流学说, 即神授君权学说、契约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学说。

显然,与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国家权力合理性逻辑相恰合的是第一种。

神授君权学说可推溯到公元前2500 年,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文献便充满这种思想[2]。

英国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这种文献所表达的思想,种文献所所记录的事迹不是人类的活动; 而是神明的活动。

神是依照人间君主进行类推而设想出来的,神指挥着国王和领袖的行动, 就像国王和领袖指挥着他们的人间下属一样; 政府的等级制度是以一种外化作用而在向上推的。

这种顺序并不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而是: 臣民、下级官吏、高级官吏、国王、神。

无论国王和神是如何截然被区分开来, 从而把神设想为社会的真正首脑, 而国王则是他的仆人; 或者国王和神多少是被等同起来,国王被设想为神的化身,或无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是神明的而不仅仅是人间的, 论如结果都将是政府是以神权来构想的”[3]。

为了更好地论述神权政治的合理性,我建立了“重影模型”进行分析。

2.1重影模型根据以上论述,我以为,早期神权政治至少为自身找到了以下的合理性:首先,国王和庶民既平等又不平等,从他们自身命运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平等的,因为这都是神的意志,而造成世俗地位和权力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神的意志,由此,政权的合理源于这种“绝对意志”的存在并且不可抗拒,多少缓解了社会不平等对被统治,压迫者带来的愤懑。

其次以国王权力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绝对意志”的外化,而世俗权力意志又是生发于世俗王权,因此,王及其代表的统治阶级(这里把一些神职人员)自然而然成为了神的意志对世俗作用的唯一通道。

如图1所示,在这样一种单一向下传递的权力系统中,底层者所见只能是王权遮挡住背后的神的意志,类似日食时月球对于太阳的遮挡。

此外,从其它方面分析,比如王权系统和被统治阶级人数对比(月球和地球体积对比)以及王权距离被统治阶级比神权距离更近(月地距离更近),我把这种典型的“神—王—民”关系形象地归纳为“重影模型”,该关系可用图2进行描述。

图1 典型神权国家的单一型权力结构图2 借用日食现象解释神权国家“重影模型”下的权力结构为求完备性,在我建立的简单解释模型中,图3的A区称为“重影区”,在这一区间的被统治者所能理解的神权以及神的意志完全被王权所掌握,往往这种情况下,王权阶级和神权阶级高度配合,王权意志可以随便解释神的意志,而被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看见君权神授的片面性,在他们的“思想视觉”(即思想和精神局限)中,神权被王权完全遮挡,而他们向上反抗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单向逆行,即对于当时的底层者,不存在绕过王权而反抗神权的渠道,反抗神权即是反抗王权。

由此,神权和世俗权力紧密结合,成为了“重影型”神授君权的合理性体系。

此种境况下的人民兼而有世俗子民和教民双重身份,统治者通过塑造民众教民身份的认同,并且使之超越对于世俗身份的认同,从而迫使世俗权力屈服于宗教权力,以宗教权力为社会普适真理的前提,巩固已经占据宗教权力的阶级的统治。

这一点在我国先秦神权-王权体系[4]和藏区政教合一的体制[5]可以分析出,而在西方体现更为明显,基督教奠定的“教俗二元”的社会格局[6],既让王权合理合法,又从另一个维度限制王权,避免出现东方式皇权专制主义[7]。

图3 三种情况下被统治者意欲反抗的“思想视觉”至于图3的B区和C区,“半影区”的被统治者能够看清部分神权,具有局限的反抗能力。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以彼特拉克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依然信仰宗教,不反对宗教神学体系的根本假设(即神及其“绝对意志”存在),但是他们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并主张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这些作为属于人的主观意志的东西本质上是对于神权的部分反抗,包括以括马丁·路德、慈运理、约翰·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改革家,也只是让宗教更加纯净,更具有人性,而非从逻辑的始端根本反抗,他们的“思想视觉”仍有被遮挡的部分。

而“无影区”的人们则直接看见宗教光环背后的东西。

看清楚神权政治的漏洞,才赋予他们直接反抗神权,提倡理性,建立新的国家权力来源的可能。

这一点在启蒙运动先哲和后来的唯物主义者,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等思想就已经跳出了宗教逻辑桎梏。

综上所述,在“重影”条件下的被统治者具有最弱的反抗能力和最少的反抗渠道,从另一个方面说,他们的反抗成本也最高,而在“半影区”的被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反抗空间和渠道。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分析太平天国时期的那些教众的属性。

首先,史景迁书中和众多文献表明,当时清末,在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和军事双重入侵的背景下,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不堪税负,生活艰难,民心躁动。

史景迁书中提到中说两广地区,路边拿着锄头的农民,一听到有人说可以发财,就会扔下锄头跟着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两广地区为代表的很多地区的民心环境如同积压了一个夏天的阴云,只待一声惊雷就能化作瓢泼大雨,震动天地。

1.2理性与太平天国的神学理论上面通过“重影模型”我们分析了太平天国的神权结构,这里我们再回归理论。

诚然,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国家已经有效地提供了各种公共物了,这反映的既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成功的意识形态灌输。

太平天国通过所谓的“君权神授”理论,让人民信服憧憬其能够带来的美好愿景,也从另一方面建立了其所谓的统治合法性。

那么为了更本质地研究问题,我们针对人民进行相关探讨,赵鼎新的《国家合法性和国家社会关系》[1]谈到,人类的理性有三种理想型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

价值理性背后是精神追求,工具理性背后是世俗追求,形式理性所追求的形式,即不管论证有没有道理,这论证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对于世俗的作用较之西方以及很多伊斯兰教国家是更为工具性的。

而在比较缺乏逻辑和科学式的哲学精神的传统文化语境,世俗对于形式理性也没有很强的关注。

对于价值理性的思考主要属于知识分子,因此世俗中占主导的还是工具理性。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世俗对于宗教的工具性意识。

人们本能地从宗教中寻求终极关怀,希冀的是与所谓的神做一场场交易,信仰在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希望获得一些实际好处的筹码。

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如此,统治者也深谙这种情况。

因此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最终总也是儒教化的宗教,大部分人游移于三教之间或集三教于一身[8]。

相比欧洲封建时期的政教合一,全国只承认一种宗教具有合法地位,不是皇帝掌教,就是教皇执政,或者双方勾结,共同统治,全国百姓,都具有臣民(或公民)以及基督徒(或国教徒)的双重身份[8],中国的多数普通百姓处于以上模型的“半影区”,并没有特别虔诚的信仰,也不会陷入宗教迷狂。

一旦其世俗追求受到阻碍,即国家权力(主要为王权)侵犯了其工具理性,他们势必反抗,即使不是根本性的挑战。

这里我们为了方便讨论,也把儒学看作一种偏世俗的宗教。

当清朝的国家权力迫使他们承受沉重的税负而又不能给予生存的可能(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萧条,人民失业),让他们得不到最基本的精神慰藉,那么他们势必会起来反抗。

而这时太平天国的教义直接描绘出一幅“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天国图景,完全符合人们的工具理性,势必会一呼百应。

基于这样的宗教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具有说服力,人们选择了相信并接受洪秀全所代表的神受王权,选择接受教义。

然而这个宗教并不能架构起一套类公理化的自身逻辑体系和是非观,其教义被随意更改,也没有论述所谓的天国图景实现的方案及可行性——这就是它与后来在中国取得革命成功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为其后期在绩效合法性方面完全不具有说服力做出了解释。

相比较于正统基督教,拜上帝教其实不具备多少本征合理性,依托它的太平天国政权要想长久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于神授君权自赋予的合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依据其本身逻辑,对于意欲挑战这个体系者,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首先,根据王和庶民在命运同受神控制的平等性,可见每个个体在存在、运动、发展层面都只不过是神的一步棋,因而没有哪个个体是特立独行而超乎“绝对意志”降于人间的巨大“必然”,从而推出早期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再对照于世俗权力不对等,即阶级天然存在然而每个阶级分布具体的个体可以替换,很自然可以得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