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册第四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北京版数学教案11册1单元

北京版数学教案11册1单元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1/5×1/2=□×□/□×□=□/□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说明这张长方形的纸表示1,要求学生用彩笔表示出1/5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拓展练习
1、练习2/7×3/4说明: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2、做练习二第1题
3、做练习二第2题
4、9/10×5/7 2/3×5/6
4× 6× 0.5千克×
(二)理解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过渡语:经过同学们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能试着算一算结果吗?
1、尝试练习:25×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想的?
2、订正,板演同学说想法。
25× = 25× =
3、师生共同总结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整数乘分数,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7、说一说分数乘整数怎样计算吗?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 )=()
()×()=()
2、计算:
读题,说说 是什么意思?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小结
3、一辆汽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千米,24分可行驶多少千米?54分可行驶多少千米?
反馈:P3练习一1、3直接写书上,看谁最快。
4/9×1/8 5/6×1/2
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注意提醒学
生先约分,再乘。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备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共11篇,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教案(共11篇,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课本P47、48页,例1、2.【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乘数和积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

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教师要准备气球、梨和熊猫图,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红花、小圆形、梨和熊猫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1、出示插图数一数:小飞机上共有几人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15有1+1+……+1+1=15 几个1相加?15个1相加(2)每个吊厢坐3人,一共有5个3相加,3+3+3+3+3=15还有别的算法吗?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乘法”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

板书1)1+1+……+1+1=15×1或 1×152)3+3+3+3+3=5×3或3×5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15乘1, 1乘15, 5乘3,3乘5。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读作:几乘几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苏教版小语第11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语第11册第四单元教案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适当点拨。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搜集剪纸资料
第二课时
一、欣赏剪纸
1、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老老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三、质疑问难
1、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疑惑之处,小组交流对疑难之处的理解。
2、引导学生解决典型的疑难问题。“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问题:着是课文第四节中的一句话,其中的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如何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呢?
试解:课后练习第三题这样提示我们“查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认识姥姥
1、欣赏完姥姥如此众多的剪纸作品,你们想知道写什么?
2、指名说一说。
(1)姥姥是怎样剪纸的?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
3、同学们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请在自己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同拙见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启发。
4、学生自主读悟,同桌互动。
5、学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老老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任务的内在的品格。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1 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 教案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1 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设计 教案
下一课低碳生活做铺垫。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已经有所发展。近几年,经过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多方位环保宣传教育,他们对“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等有一定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不足。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比较全面地理解垃圾分类及其意义,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
3. 垃圾只有分类了,才可以有效利用。播放垃圾分类好处的小视频。(课件)
学习, 了解垃圾分类意义
重大。
通过习总书记的话,提升学生
垃圾分类的参与意识。
活动四:变废为宝创意多
1.出示习总书记的话。
(课件)
欣赏图片
2.出示图片,展示生活中变废为宝的例子。
(课件)
分组讨论说创意, 展示作
品。
本环节通过欣赏、交流、展示, 在生生互动中,反馈学生生活 中变废为宝的创意,激发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有
效性。
3.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小创意?
展示,参与交流。
4.智慧课堂。
(1)实物展台,展
示变废为宝作品。
(2)评议,小组加
星。
课后实践:
1.小组合作或家人 合作,完善废弃物再利用记录表。
2.制作变废为宝作品,一周后班级展示。
畅言晓学布置课后实践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拓宽至生活中。
九、板书设计
11 变废为宝有妙招
减少

用 分 类
把课堂拓宽至生活,注重课程的生活性。
6.总结,出示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宣传图片。引导从自己做起,坚持垃圾分类投放。(课件)
活动三:垃圾分类好处多
1. 厨余垃圾有话说,播
放小视频。(课件)
观看视频
积极参与交流。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11秋天教案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11秋天教案新人教版
(3)鼓励学生:在作业评价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对于学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我及时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不足,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教学资源库等。
3. 信息化资源:秋天的图片、视频、音频素材、在线教学平台、教育应用程序等。
4. 教学手段:讲解、提问、讨论、小组合作、游戏、朗读、背诵、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秋天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 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3. 审美与鉴赏能力: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 秋天的基本概念:秋天是每年阳历9月至11月之间的季节,是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 秋天的天气特点:秋天的天气通常是凉爽宜人的,气温逐渐降低,日夜温差较大。
3. 丰收的季节:秋天是许多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农民们忙碌着收割庄稼,如稻谷、玉米、苹果、葡萄等。
3. 秋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秋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秋天案例进行分析。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及教学反思全册第4单元 11~20的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及教学反思全册第4单元 11~20的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教案

第四单元11~20的认识4.2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课题名称】第2课时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课题名称】新授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6页。

【教学目标】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体会“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小棒、橡皮筋、数字卡片。

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学生每人20根小棒、橡皮筋2根、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十几的数吗?预设1:我是9月13日出生的,我的生日中有13。

预设2:我们组的作业本收齐了,正好是14本。

预设3:我看书时,书上的页码有17和18。

……教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十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十几的数,自然地将生活与数建立起联系,感到数来源于生活,感知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1~20各数。

教师:(课件出示杂乱摆放的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预设:我可以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接着数下去。

教师:动手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预设: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共有2捆。

一捆是1个十,合起来就是2个十,所以一共有20根小棒。

(1)认识11。

教师: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下来该怎么数呢?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1根就是11。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1葡萄沟教案(pdf)新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1葡萄沟教案(pdf)新人教版
-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了葡萄沟的自然风光和丰收场景,拓宽了知识视野。
2. 过程与方法: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合作、倾听、表达和思考,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案例,掌握了观察、想象、分析等学习方法,提升了思维品质。
- 学生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锻炼了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描写手法的特点、应用和情感表达。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葡萄沟》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
2. 教学难点:
- 词汇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五光十色”等抽象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图片、实物或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创意写作来引导学生掌握。
- 情感的体验与表达:二年级学生可能还不太会表达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体验并表达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表现总体良好。他们在导入新课环节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葡萄沟的兴趣。在课文基础知识讲解环节,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学生的表现也较为出色,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对葡萄沟的印象。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积极参与,能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的问题。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案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案

第四单元 11~20的认识4.6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课题名称】第6课时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1页。

【教学目标】1.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初步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式,经历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过程,能根据图意列出三道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在操作、探索、交流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三道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计数器、小棒。

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读出计数器上的数?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2页课件展示)预设:学生说出15、 13、 18 、20。

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板书课题: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根据计数器写数的活动及10以内的加减法,为学习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下基础。

二、探索算理,掌握算法1.探究10加几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1例4情境图。

教师:你能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预设:根据以前的经验,学生会列出10+3=13(或3+10=13)、13-10=3、13-3=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师:10+3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预设1:可以从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预设2: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预设3: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3=13。

预设4:个位上0+3=3,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姥姥的剪纸一、教材分析:《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读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学情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三、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四、教学重难点: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情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

"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A.技艺高超"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

"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

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

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四、作业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 zhai)菜刁难(nan nan)三伏盛(sheng cheng)夏薅(hao ru)草机灵(ling ling)数(shu shu)九寒冬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教学后记通过文件出示剪纸的图画,学生对这门我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我"姥姥更是怀有更深的敬意。

这样读文章的时候就更投入了。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b、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c、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d、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4-6小节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

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

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

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8.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9.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

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

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二、学习7-12小节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

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

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的兔子,()的兔子,()的兔子;()的老牛,()的老牛……兔子总是在(),老牛总是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