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

第一课《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水调歌头》,这三首诗分别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本文将从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1.《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登临鹳雀楼时,以鸟类为主要题材,作品具有宏伟壮丽的景色描写,意境深远,为后人所传颂。
这首诗在表现壮美景色的也蕴含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雄鸟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渲染夜晚的宁静和思考,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想和感慨。
整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思乡的心情,通过对孤寂、静谧的夜晚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
诗人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人生奋斗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该诗以描绘水乡风情为主题,通过对江南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悠扬的吟唱、淳朴的民风、宁静的江水和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三首古诗虽然在题材和意境上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古诗三首》的这一课程设置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主题总结和生字解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 1 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汇总1.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聊赖剥:剥削剥夺活剥2.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 剥皮3.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4.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5.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上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以山为伴的惜 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ຫໍສະໝຸດ )李白拟人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 —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 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 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 情,读——能不忆江南?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篇一《清平乐·村居》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宿新市徐公店》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1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分别对课文原文进行详细说明并解释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古诗。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所见所感。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利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壮丽的景色。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为主线,通过描写月色和周围环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简洁有力,耐人寻味。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五言绝句:这是一种五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运用了自然描写和比喻,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心中的思念之情。
三、《登高》《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山的经历以及他在山巅上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
诗人通过登高一事,表达了个人的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运用比喻手法,如“川流不息,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作者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以上是《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原文及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容和创作手法,提高我们的语文功底和鉴赏能力。
阅读古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智慧,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 》
计划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学 习目 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 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三课时 活动一:初识词牌 问题:请同学们就这首词和前面学过的古诗比较,说说又什么区别?
活动流程: 1、自己读词,掌握生字。 2、组内读词,纠正字音。 3、组内交流问题。 4、教师引导疏通。(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词有 不同的词牌。而古诗字数整齐,讲究押韵对仗) 活动二:研读词句 问题:读完这首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活动流程; 1、齐读词,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景象,并找出相关词语。(日、 花、江水····) 2、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3、根据所学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你脑海中的江南美景。 活力游戏 活动三:指导朗诵,品味词句。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流程: 1、结合注释疏通词句,说说词句的意思。(如 诗 如 画 的 江 南 , 风 景 还 是 以 前
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在月光的笼罩下恰似白银盘子托着一只青螺。)(比
喻)
4、自己边读边理解古诗。 活动四:品味诗情 问题:诗人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景物的?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活动流程: 1、指名诵读古诗,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 2、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由近及远的顺序)(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4、自己边读边理解古诗。 活动四:品味诗情 问题: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活动流程: 1、组内多种形式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2、小组内讨论交流主要问题。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全 诗 描 绘 了 孤 山 凄 凉 的 景 象 , 表 达 了 作 者 孤 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 月下无风湖面——未磨铜镜
} 洞庭湖中君山——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贴切优美、色彩明丽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
课后作业设计 :1、背诵三首古诗词并能默写。 2、重点掌握课后思考题二。
教后反思
活动三:理解诗意 问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什么? 活动流程: 1、小组内结合书脚注释,试着理解古诗。 2、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解决问题。(天 上 几 只 鸟 儿 高 飞 远 去 , 直 至 无
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具学具: 生字卡片 小黑板
学习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感知古诗 问题:初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活动流程: 1、学生自渎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组内学生读古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读情况。 3、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4、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活动二:走近敬亭山 问题: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是谁“独坐敬亭山”? 活动流程: 1、图文结合,组内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4、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李白独坐敬亭山) 活力游戏
第二课时 活动一:感知古诗 问题:初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活动流程: 1、学生自渎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组内学生读古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读情况。 3、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4、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活动二:走近洞庭湖
问题: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活动流程: 1、图文结合,组内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4、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夜 晚 的 洞 庭 湖 , 天 空 、 明 月 、 湖 水 … … ) 活力游戏 活动三:理解古诗 问题:“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什么?并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活动流程: 1、小组内结合书脚注释,试着理解古诗。 2、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解决问题。(诗 人 离 洞 庭 湖 有 一 段 距 离 , 远 远
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
美丽的江南,叫人怎能不想起它!)
2、小组内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饱含深情的口吻诵读词 3、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4、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表达了词人热爱江南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
板书设计
众鸟
孤寂寥 孤云
独坐敬亭山
相看
山为伴 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