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生态文学作业
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

杰克伦敦生态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生态批评理论基于生态主义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支撑,探析生态文学中的内在价值,以达到宣传保护生态的目的。
《野性的呼唤》作为杰克·伦敦生态文学著作中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主人公”巴克的成长过程,映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流变。
巴克与人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反抗-假象和谐-复仇”的过程,暗示人类征服自然必将取得“征服-生态危机-再征服-被反噬”的最终结果。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殖民的世界背景下,杰克·伦敦笔下的生态文学更是突破了单一自然主义的局限性,开启了殖民生态批评和动物福利论,升华了生态文学的格局,提高了生态批评的价值。
本文以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为例,在生态批评理论视角下探析其生态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生态批评理论与生态文学(一)生态批评理论概述早在上世纪70年代,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就提出了文学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等术语。
上世纪90年代,帕特里克·墨菲为促进生态批评学派的形成,创办《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刊物,生态批评理论从而迈入新的里程。
随后,生态批评理论倡导者彻丽尔·格罗费尔蒂梳理了生态文学的研究篇目,将生态批评理论进行系统化整理,推动了生态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自此,美国一些大学陆续开设“生态文学”的专项课程,而以爱尔兰“环境的价值”、英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为主的关于生态批评理论与生态文学的研讨活动也陆续开展,生态批评理论呈现持续性的流行局面。
(二)生态文学的价值与发展生态文学的目标是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在解决自然环境危机、构建天人合一的地球家园的过程中,最终考察的仍是如何“还人性以自然”,体现了生态文学下的人学价值。
最初,生态文学价值多偏向于解决关于自然主义的问题。
而自帕特里克·墨菲、劳伦斯·布伊尔等学者扩大生态文学的学科维度后,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理论开始应用在哲学、社会、文学、生活、宗教学等领域中。
欧美生态文学发展进程阶段特点

欧美生态文学发展进程阶段特点《欧美生态文学》的第二章把欧美生态文学创作实践成果作了几个高峰时段的展示,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这几个时段内生态文学创作作品发展的特点。
一、上古至18世纪末的生态文学这个时期,“自然与原始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欧美生态文学》P80)。
因此,人们的生态观念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因而也往往是最接近本质的生态观。
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生态文学成果视作没有专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成形的理论体系支撑下无意识创作的产物。
1.原始整体观的体现希腊神话:“宙斯用黏土造人,雅典娜给泥人以活力和生命”(《欧美生态文学》P81);奥维德记载“普罗米修斯用这土和清冽的泉水掺和起来,捏出了像主宰一切的天神的形象”。
阿尔衮琴印第安人神话:“人是用大地母亲的血肉创造出来的”(《欧美生态文学》P85)。
2.对规律的意识皮马印第安人创世神话:有一个时期,人们因为从来不生病而使地上人类繁殖过量,最后人们不得不相互吃掉对方。
这个时期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视作是此后创作的原始思想资源。
3.卢梭卢梭是被贝特称作的“第一位绿色思想家”,对上古至18世纪末,尤其是18世纪末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后的生态思想作了系统总结。
而由于这个阶段是生态文艺勃兴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卢梭的六大生态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生态史的第一次生态思想理论提炼,并直接为下个阶段生态文学勃兴高潮的到来服务。
二、浪漫主义时代的生态文学浪漫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是生态文学第二次勃兴的开始。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中完成,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形成了人对自然质变性的征服,因而二者关系在该时期内出现了第一个较重大的转折。
以上个阶段末卢梭的六大生态思想的总结为开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开始在文艺文学领域凸显,分化出了对自然美好的颂扬和对破坏自然的厌弃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倾向。
1.对自然美好的颂扬华兹华斯:自然“有一些力量能使我们的心受感染”“会用宁静和美打动(人们)”“引导我们从欢乐走向欢乐”,是人类“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刘 玉Ξ古希腊人对待自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阿卡狄尔式(Arcadia)和帝国式(Imperial)。
前者以生命为核心,极富田园色彩,对自然平等以待,尊重且热爱她;后者以人类为中心,宣扬人类完全掌控自然,视自然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原料大仓库。
反观步入21世纪的文明社会,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竟然一直对大自然野蛮掠夺。
当我们开始正视自身的错误,积极投身毁坏后的建设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被湮没的声音。
其实这些声音一直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是机器的喧嚣声和进步的脚步声充盈了我们的耳际,使我们对其充耳不闻。
早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就为我们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
他以亲身经历,用简单的笔墨,把“田园生态学”的观念播撒到读者心中。
毫不讳言,梭罗在现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史上雄踞一方,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那么究竟何谓“生态文学”?生态文学(eco2literature)也称“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或“环境文学”(″environmen2 tal literature″),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①美国生态文学包括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类,相形之下,国内的读者似乎对前者更为熟悉,本文限于篇幅的关系,仅介绍非虚构文本对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需另文讨论)。
在美国生态文学非虚构文本的构建过程中,诸如梭罗、约翰・穆尔(John Muir)、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 Wood Krutch)、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爱德华・阿贝(Ed2 ward Abbey)、巴利・洛佩兹(Barry Lopez)、温德尔・贝里(Wendell Berry)、安妮・迪拉德(An2 nie Dillard)、加利・施奈德(G ary Snyder)等作家,都对生态文学的文体建构做出过贡献。
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

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美国的生态文学和生态电影是生态文艺发展的不同艺术形式和阶段,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下面是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欢迎参考!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一、欧美生态文学兴起及意义(一)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及影响由于生态文学旨在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因此,具有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1972年,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相继出版了大量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伦纳德?西格杰、帕特里克?穆菲以及劳伦斯?布伊尔等美国评论家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汲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罗兰?巴特等人的批评理论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更高阶段。
(二)美国生态文学误区对于生态文学的认识,我们正在进入两个误区,一个是盲目扩大涵盖面,将许多并不是生态文化的作品,硬纳入其中。
另外一个是西方作家强行地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指导文学创造,在“微观政治学”的后现代语境中,“主题先行”这一作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合法性带来困惑:生态文学批评试图将一切文本都纳入生态文学批评中来,从而使得所有文本都披上生态化的外衣,使其理论陷入由观念主导的伪感性文学批评漩涡中去。
生态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与其他种类文学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其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
随之产生的生态电影这一新生文学艺术业态在促进生态文学的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听冲击。
二、欧美生态电影的兴起在生态文学和生态文学理论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西方生态电影异军突起,成为一种迅速扩大的电影类型。
(一)生态电影兴起原因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对生态电影发生、发展和繁荣产生了巨大动力。
欧美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 , 一些理论与 研究还处于建设与尝试的状态 , 研究范围还没有形成详 细的界定 , 存在较大的弹性 。但基本上都围绕同一个前 提 : 人类文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 它影响着自然界 , 同 时也受自然界的影响 , 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就是自然与 文化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 , 它一只脚踩着文 学 , 另一只脚踩着主题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 , 它协调着 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 。生态文学批评通过文学研究 , 通 过对价值 、意义 、传统 、视角以及语言等的分析 , 来帮 助人们认识到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 制造的结果 , 是人类的行为破坏了地球的基本生命支持 系统 , 使其生态系统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 在某种意义上 , 生态危机是文化的副产品 。总之 , 生态批评将维护生态 健康视为自身作为人类一分子与文学研究者的根本责任 , 将生态批评作为适合自身的一种途径尝试探索生态智慧 , 将文学研究与生态关注相结合 , 努力提升整个人类的生 态责任意识[3 ] (p192) 。
外国生态文学

外国生态文学
外国生态文学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在许多国家都有出现,并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
外国生态文学通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一些著名的外国生态文学作品包括:美国的《瓦尔登湖》、英国的《蝇王》、加拿大的《白噪音》和日本的《一九七0年后的繁荣》。
这些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外国生态文学是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论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

论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摘要: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主张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进而其他学者逐渐展开生态批评。
时至今日,对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发展紧密结合。
文章从探究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欲望根源入手,深入分析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尤其是对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
关键词:生态文学欲望工业化科技发展一、引言在20世纪的生态思潮中,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也是作家和学者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上的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领域里的反映。
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和整体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
因此,本文将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学对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批判,尤其是对科技发展的工业化的批判。
二、欧美生态文学对人类欲望的批判欲望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因此,社会学家认为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在许多历史的关键时刻,欲望成为推动世界沧桑变化的主要力量。
然而,在欧美生态文学中,欲望被视为难以驯服的野马,一旦松开缰绳,欲望便难以控制。
欲望不仅支配了人们的意志,而且控制了人们的行为。
在欲望的怂恿下,人们失去了理智,变成了满足欲望的奴隶,不计后果地干预自然、破坏自然,直至面临灾难性的结果。
在欧美文学中,早在公元前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就出现了关于人们疯狂掠夺自然的描述。
《变形记》中记载了一则古希腊神话,神话中的忒萨利亚王子厄律西克同放肆地砍伐橡树,即使树流血也不为所动。
厄律西克同是最早在西方文学中出现的破坏植被、蹂躏自然的人。
在此后的数千年中,人类一直沿袭着他所开辟的道路朝前走。
生态文学创作作品样例

生态文学创作作品样例生态文学是一种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倡导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品样例:1.《荒野之歌》这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写的小说,讲述了一名城市工人来到荒野中寻找自己真正的存在意义的故事。
小说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也可以深刻地反思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2.《草木之歌》这是一部由中国作家三毛所写的散文集,以草木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对草木的观察与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生命力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作品中透露出的生态意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3.《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所写的小说,讲述了一只黄金色的北极狐狸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经历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戈尔丁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作品中的生态主题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荒漠甘泉》这是一部由纳米比亚作家斯特拉·乌斯特霍夫所写的小说,讲述了在无尽的沙漠中,一名年轻的女子不断寻找生命之源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沙漠生态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力量,同时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
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达。
以上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它们可以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更好地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卢梭的一些生态思想1回归自然——让生活返回诗意美卢梭早就发出了拯救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喊,追求“回归自然”, 召唤“回到大自然中去!”住简朴的房子,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农闲时和朋友一块儿出去打猎……尽量地接近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感官的舒适;尽情欣赏当下季节的美而不打乱自然的秩序;恬静朴实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正月间,在壁炉架上摆满了人工培养的绿色植物和暗淡而没有香味的花,这不仅没有把冬天装扮起来,反而剥夺了春天的美;这等于是不让自己到森林中去寻找那初开的紫罗兰,不让自己去窥看那胚芽的生长,不让自己欢天喜地地喊道:…世人啊,你们不要灰心,大自然还活着咧!‟”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人的无限创造力和破坏力使自然远离了我们,卢梭叹息:“大自然向我提供一幅和谐和融洽的图像,人所呈现的景象却是混乱和困惑!自然要素之中充满谐调,而人类却在杂乱无章中生活!”自然是人类惟一的栖息之地,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相处,并以自然为师,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2、遵从自然——让教育体现童真美卢梭大声疾呼:“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应当揠苗助长。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的成长的节律和周期:“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让教育体现自然的童真美,应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自然而然地成长,卢梭认为2—12岁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官教育,通过感官训练使儿童积累丰富的感官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发展儿童理智、判断能力的基础。
从感性知识基础上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不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
“他长大为成熟的儿童,他过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牺牲了快乐的时光才达到他这种完满成熟的境地的,恰恰相反,它们是齐头并进的。
在获得他那样年纪的理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的体质许可他享有的快乐和自由。
如果致命的错误毁掉我们在他身上所种的希望和花朵,我们也不至于为他的生命和为他的死而哭泣,我们哀伤的心情也不至于因为想到我们曾经使他遭受过痛苦而更加悲切;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大自然的美是遵循顺序与规律的,卢梭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
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要抓住孩子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关键期,让教育多些自然美、体现童真美。
童年的巨大价值还在于童年期对人类发展的适应价值,童年期的存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怜悯婴儿的处境,然而我们还不了解,如果人不是从做婴儿开始的话,人类也许是已经灭亡了。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追寻人的培养和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
3、尊重自然——让生命展示纯朴美早在18世纪中叶,卢梭就说过,回到自然中去的人类才是最为完善的人类。
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卢梭把自然赋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
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大自然中的”。
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一出风头,但要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于她的人品....真正的美,是美在她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回归大自然的一种境界,不需要刻意粉饰天生丽质自然美!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
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
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象样子。
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
”卢梭认为要留给世人一个不虚假的纯朴的美,他坦率自陈:“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二、关于梭罗的一些生态思想梭罗创作的《瓦尔登湖》是第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梭罗在这本书中首先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至上,人的心灵被物质奴役的状况:“诸君生活在这个人世之间,度过了什么样的生活哪;你们生活得如此糟糕是否必要呢;这种生活是否还能改善改善呢?我在康科德曾到过许多地区,无论在店铺,在公车里,在田野,到处我都看到,这里的居民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的惊人苦役。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除了一架机器以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从梭罗那时代起到今天,人的心灵被外物所奴役,人的精神空间被金钱所挤压的命运一直没有改变过,而且愈演愈烈。
梭罗深刻地看到了人类这种不幸的命运。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
”[3]人类要摆脱这种被金钱奴役而带来的绝望,只有彻底抛弃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过一种简单而拥有丰富内在精神的生活。
“简单,简单,简单呀!我说,最好你的事只两件或三件,不要100件或1000件;不必计算100万,半打不足够计算了吗?总之,帐目可以记在大拇指上就好了。
……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一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
”在日记中,梭罗对他的简朴有明确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
智者的生活发生,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可见,梭罗这种简朴生活的观念,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一种源于更高的内心生活的要求,免除人们为庞大的数字而疲于奔命忙碌为金钱所奴役。
为了过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人应该“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中应该有一块是属于精神心灵的空间,使人能感受到自由、诗意与美。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也是一副最好的清醒剂!《瓦尔登湖》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以真挚纯朴的感情描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活生生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没有一处不是有机的、富于生命活力的;梭罗不仅欣赏狐狸的子夜曲、蚂蚁的撕斗、潜水鸟的“狂笑”、瓦尔登湖冰块分裂的“咳嗽声”。
梭罗不仅把动物、植物视为与人一样有着生存的权利,而且还把无生命的自然物也视为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有机体。
“世上没有一物是无机的。
路基上的叶形的图案,仿佛锅炉中融滓,说明大自然的内部…烧得火旺‟。
大地不只是已死的历史的一个片段,地层架地层像一本书的层层叠叠的书页,主要让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去研究;大地是活生生的诗歌,像一株树的树叶,它先于花朵,先于果实;——不是一个化石的地球,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球;和它一比较,一切动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在这个伟大的中心生命上。
”[7]在梭罗看来,一切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都不过是地球这个中心生命的寄生物,谁也没有权利去剥夺另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权利。
一切动物、植物、人和其他无机物都是一个生命主体,都应该值得尊重和关怀。
其内在结构是一致的。
“人是什么?难道不是一团融解的粘土?人的手指和足趾从身体这团融解的泥土中流出,流到了他们的极限。
在更有利的环境之中,谁知道人的身体会扩张和流到如何的程度呢?手掌,可不也像一张张开的有叶片和叶脉的棕榈叶吗?”在梭罗眼中,“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一个瞬时,都同整体相联,都分有整体的完美。
每一个颗粒都是一个小宇宙,都忠实地表现了世界的相似性”。
所以梭罗下的每一自由与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都有着生命的律动,都是美的存在:“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在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而一声桨响,又能引起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人类的存在又与自然生命的悸动何干?这里,梭罗表达了一种明显的生态中心论的思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则是展现梭罗生态文学思想的“眼睛”,从这优美的“眼睛”流泻出了人与自然万物作为共同拥有生命尊严、价值主体和道德关怀的生命有机体而闪烁出来的熠熠光辉。
梭罗正是以自己在瓦尔登湖用整个心灵与自然万物生命相交融的精神体验,描写了在地球这个中心生命上寄生的各种生命的美、自由、诗意的存在,表达了自然万物作为一个有着内在价值和生命尊严的生命体都有着不受伤害的存在权利,为当时开始沉沦在精神和生态危机的人类带来一股清新健康的空气,为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绿洲”而呼唤,并以此开创了生态文学创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