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2、剧情: 、剧情: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 个 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 爱斯特 拉冈(又称戈戈 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 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 又称狄狄), 拉冈 又称戈戈 和弗拉季米尔 又称狄狄 ,奴隶主波卓和他的 奴隶“幸运儿” 音译为吕克 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音译为吕克), 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 ,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 发生在荒郊野外。 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 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 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 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 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 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 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 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 误以为是“戈多”莅临, 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 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 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 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 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 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 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 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 可以不听” 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 来戈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
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
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
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
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
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课件_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和发展荒诞派戏剧又称“反戏剧”或“反传统戏剧派”。
20 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于法国。
其先导是马戏场和民间集市的大众戏剧,如杂技、魔术、笑剧、闹剧等艺术,并明显受到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卡夫卡小说的影响。
但对它影响最大的则是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荒诞的思想,这是它的理论根据。
从字源上看,荒诞(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SURDUS (耳聋)一词演变而来,在音乐中用来指不和谐音,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在这个概念中,人既不是世界的主人,也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外部世界无法理解,他的任何行为和喜怒哀乐的感情都对它不起作用;世界只是呈现出冷漠、陌生的面孔。
“荒诞派”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谬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该文认为人类的境遇从本质上来说是荒诞的。
1950 年,法国作家尤金。
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 年,法国另一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获巨大成功。
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60 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荒诞派戏剧》,对之作了专门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此类戏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正式把它们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此后,荒诞派戏剧就在西方的舞台和文学评论界传播开来。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思想上,它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荒诞的。
人生下来有着种种期望、理想、追求,但这个世界却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一切传统的人生价值、尊严、荣誉、道德、礼貌等,都土崩瓦解了。
如果按传统原则和标准行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这个特征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思想危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严重脱节。
人们对充满灾难的世界无法理解,感到一片混乱。
艺术上,采取荒诞的、混乱的艺术形式。
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
”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
为此,荒诞派作家采用了一套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荒诞手法:打破了以情节和对白为基础的戏剧传统。
外国文学史(二)下名次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四、名词解释(20题)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5、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斯丹达尔于1823和1825年出版的与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其重要的理论著作。
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
斯丹达尔在这部著作中为浪漫主义鸣锣开道,在20年代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因其观点明显地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该著作又被视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2、人物再现法: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3、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 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二、戏剧对话独特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贝克特节
2006年是贝克特诞辰 100周年,在4月13日 他生日前一个月,都 柏林已经进行了持续 一个月的庆祝活动, 包括当天许多贝克特 迷或凑热闹者装扮成 《等待戈多》里的流 浪汉的模样,捧着书 在大街上大声朗诵台 词。
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
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 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 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 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男孩,第二次 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运儿在全剧只 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 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 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在 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 诞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 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 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 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 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 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 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 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 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 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 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33.狂飙突进运动(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
(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
(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34.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35.俳句(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32.神曲——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著名作品。
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在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下,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
33.社会问题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加深,把创作的重心从中古的历史传说转移到迫切的社会问题上来。
他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伤了一系列剧本,这些剧本中借助艺术形象和情节提出有关政治、法律、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妇女命运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骗诈、自私自利等到恶迹败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由于这些剧本挖掘了社会的弊病,提出许多尖锐深刻的社会问题,所以有“社会的问题剧”之称。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主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到。
3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打捞感觉派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
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打捞感觉派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8-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英语, 担任双目失明的意识流大师乔尹斯的助手, 参与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研 究笛卡儿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8年定 居巴黎,二战期间因参加抗德运动,被迫 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战后一直在巴黎写 作。 • 1989年贝克特在一家简陋的养老院悄然去 世。
• 第十场:讨论《火》诗。马丁太太认为毛骨悚然; 马丁发生认为诗中有某种热情;消防队长认为十 分出色:“是我的世界观,我的梦想,我的理 想。”消防队长临走前点题:“秃头歌女怎么样 了?”史密斯太太:“她总是照老样子打扮,戴 着帽子。” • “秃头歌女”的寓意 •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 意义,但贝克特以此为剧名,便有了意义: • 隐喻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 “秃头歌女”:怪诞、丑陋、可憎、荒谬。“老 样子”喻指生活一如既往的乏味;“戴帽子”喻 指生活丑恶的真相被掩盖,不为人们所认识。
• C、戈多即戈杜。戈杜是巴尔扎克喜剧《自 命不凡的人》中一个神秘人物,人人谈论 又不曾露面,但他不露面胜似露面,就象 卡夫卡《城堡》中的C伯爵,操纵、把握着 很多人的命运,实际上隐喻一种神秘异己 的社会力量,比如命运。 • D、戈多即希望,即“淑女”、“伊人”、 “马林鱼”等理想化的事物,是幻灭的西 方人心中渺茫的救星。但“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 • E、戈多即未来 。
• 三、主要作品介绍 • 贝克特的创作以《等待戈多》(1952)为 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诗歌 和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贝克特的文学 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同时用两种语言写 作,早期用英语,后期用法语。较有代表 性的诗集有:《回声之骨》(1936)等。
• (一)剧情 第一幕:等待 • 两幕剧: • 第一幕:黄昏乡间小路旁。四野空旷,只 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 狄)和艾斯特拉冈(戈戈)在等待戈多。 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了消 磨时间,脱靴子,察看帽子,斗嘴。 • 来者不是戈多 • 不久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前者是奴隶主, 后者是奴隶。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用 鞭子打着幸运儿,声言要卖掉他。幸运儿 哭泣。 一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
• 第二幕:继续等待 • 第二幕: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同样的人物。把第一幕的情景重演一遍。 • 所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一天,树上长出几 片树叶,狄狄,戈戈在等待戈多的现实痛 苦上,又增加了记忆的痛苦。感到可怕。 • 戈多又不来 • 波卓主仆上场,前者已盲目,后者气息奄 奄。 信使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场上人物失望而归。
• • • •
《等待戈多》: 1 无望的等待是现代人的根本精神生活。 2 希望是幻觉,压迫和痛苦是人生的主调。 3 由于无法发现真相,现代人无法选择死亡。
• 第七场 • 第七场:主客相见。马丁夫妇分别讲了所谓“特 别和更特别”的故事。 • 故事一:在咖啡馆旁边,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先 生,50上下年龄,单膝跪地,身子前倾。我走近 他身边,看看他在干什么。原来他鞋带松了,正 在系。 • 故事二,在地铁里看见一位先生坐在长椅上静静 地看报。对如此普通的事感到“特别”,说明贫 乏现实之乏味。 • 寓意 • 马丁夫妇的故事,说明现实之乏味无聊,没有 “特别”的事,没有传奇和诗意。 正如《圣 经· 旧约· 传道书》所言:“日光底下并无新事”。
• 墙上大钟按英国方式打了17下。 • 史密斯太太打破了英国式的长时间的沉默说:啊, 九点了。 接着以英国式的冷静、索然无味的口气, 沉完没了地谈着晚饭时的菜肴:土豆肥肉片真好 吃,英国色拉油不错,鱼挺新鲜,汤里的盐比史 密斯身上的还多…… • 接着谈到博比· 沃森的死:史密斯先生说:他去世 已经两年了。我们参加他的葬礼已经一年半了。 人们谈起他的死已有三年了。可怜的博比,他去 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后来发现博 比夫妇一家及其亲属全叫博比· 沃森…… • 夫妇俩谈论的尽是诸如此类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彼此矛盾的乏味话题。
• 第八场 • 第八场:消防队长前来拜访,五个人物之间(玛 丽不在场)毫无意义地就无聊琐事进行争论,对 话充满悖谬、荒唐、反逻辑特征。消防队长讲的 故事:“一头小牛吃了过多的碎玻璃。因此,他 不得不生产了。他生下了一头母牛。可是小牛是 个男孩,母牛不能叫他‘妈妈’。母牛也不能叫 小牛‘爸爸’,因为小牛太小了。所以,小牛只 得和一个人结了婚,市政府当时采取的所有措施 都是按时行的情况所规定的。” • 该剧表明:世界是荒谬的,毫无理性,毫无逻辑 的。因此人对荒谬世界的描述也必然是荒谬的。 而荒谬中包含的“寓意”,需要象消防队长所说 的那样:“要由你们把它找出来。”
• 英国的哈罗德· 品特
法国的尤奈斯库
《秃头歌女》赏析
• (一)剧情及寓意 第一场 • 独幕剧:分11场。 • 第一场: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琐事: • 在英国伦敦郊区:接近大自然,但史密斯夫妇都关在屋里, 过着封闭、乏味的生活。 • 住着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饮食终日,无所事事。 一间英国式的中产阶级起居宅。 • 史密斯先生靠在英国式的壁炉边。 • 坐在英国式的扶手椅上。 • 抽着英国式的烟斗。 • 看着一份英国报纸。 • 他妻子坐在他身边,正缝补着英国式袜子。
• 第一幕寓意 • 反复强调“英国式”,即强调生活的 单调、沉闷、乏味、枯燥、无聊。 对 博比· 沃森死讯的荒谬谈论,则表现了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对死亡的淡 漠。
• 第二至四场 • 第二至三场:玛丽报告马丁夫妇来访。 • 第四场:马丁夫妇对白。但二人不认识, 经过烦琐、曲折的对话,最后发现原来二 人“住在同一间房,而且睡同一张床,有 一个共同的女儿,是夫妻”。 • 寓意 • 说明人与人之间惊人的隔膜。 • “夫妻形同路人”,便是这种隔膜最深刻 的写照。
Hale Waihona Puke • 戈多是谁?有人问贝克特,他说他也不知 道,如果知道,早就在剧中说出来了。 • A、戈多即上帝, • B、戈多即波卓,代表爱情权力地位荣耀等 世俗理想。 • 剧本第二幕波卓上场,戈戈和狄狄以为是 戈多,觉得得救了。剧本的法文手稿中, 波卓也自称是戈多。 可以如是理解:波卓 是世俗化了的戈多,是理想戈多的现实化 身,表明即使等来了戈多,生活也未必美 妙。
• 《秃头歌女》: • 1 现代人的绝对孤独不可交流导致的 人伦关系的荒谬感。 • 2 生活的庸俗乏味,人生的抗争以及 无可抗争。
• 《椅子》: • 1 人在意义追寻中在反抗荒谬中最终依然沦 为荒谬,丧失自我,追求奋斗也是荒谬的。 • 2 人和人无法沟通,即使真的有拯救人类的 途径和希望,即使真的有真理,也和现代 人毫无关系。
• 第十一场:两对夫妇相对而笑,各说各的, 无法勾通、交流。史密斯先生突然大喊: “打倒鞋油!” • A、毫无意义,仅仅表现思维的无理性; • B、有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 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成了一句革命 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 荒诞的生活,是被压抑生活的揭竿而起, 具有反叛意义。
• 第九场 • 第九场:玛丽与消防队长重温旧情,玛丽朗诵诗 歌《火》:各种灰烬在树丛中闪耀发光,/一块石 头起了火,/城堡起了火,/森林起了火,/男人们 起了火,/女人们起了火,/鸟儿起了火,/鱼儿起 了火,/水起了火,/天起了火,/灰起了火/,烟起 了火,/火起了火,/一切都起了火,/起了火,起 了火。 • “火”的寓意 • 正面意义:激情、理想;反面意义:欲望、愤怒、 狂躁、灾难。佛家所谓“三界如火宅。”消防队 长“灭火”的寓意:一为熄灭热情、活力;一为 消灾。 剧本描述了现代生活的两个极端:灰烬和 火;无聊、乏味和狂躁、反悖。
• 第五至六场 • 第五、六场:马丁夫妇睡着。玛丽向观众 旁白:他们不是夫妻,马丁的女儿右眼白 左眼红,而马丁太太的女儿左眼白右眼红。 • 寓意 • 其一再次重申人与人之间之隔膜,人际关 系之虚伪甚至恶劣,好朋友竟然不能确定 对方的身份;连对方身份都不能确定,却 登门造访,佯装亲密;既然是好友,何必 趁其熟睡,发人隐私。 其二说明世间真相 之难明,从观众角度看,始终不能确认马 丁夫妇关系之真伪
• 结尾1及寓意 • 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 极点,狂呼:不从那儿子走,从这儿走…… “那 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死水般的生活;“这儿” 指希望和新生活。——这是对荒谬生活的突围。 • 结尾2及寓意 • 当喊声停止,灯光复明,马丁夫妇重复着史密斯 夫妇开头的生活,准确无误地重复着史密斯夫妇 的对白。 说明反抗失败,希望幻灭,混乱、乏味 的生活在继续。
• 一、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 • 塞缪尔· 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剧作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原因: “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性 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 • 二、生活简史 • 1906年4月13日,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都柏 林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 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