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ppt课件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ppt课件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
1
荒诞派戏剧概况
• 一、概念 •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
行 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现代主义戏 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拒绝用传统 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 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人的存在。
•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
• (5)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
-
20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
• 1.象征性。 • 2.无情节发展线索 • 3.循环式独特结构形式
-
21
-
22
1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2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
15
• “戈多”究竟喻指什么?
•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
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 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 期望着未来能发生一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 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 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 知道。
-
11
• 荒诞戏剧作品: • 《等待戈多》 • 《剧终》(1957) • 《哑剧1》(1957) • 《最后一局》(1957) • 《最后一盘磁带》(1960) • 《啊,美好的日子》(1961) • 《哑剧2》(1964)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

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

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

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

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

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

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

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

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 • • • 荒诞本体的主题表现。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颠三倒四的人物语言。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重要作家: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1912—1994 )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人。写了40多部剧本 。 《秃头歌女》(1950) 《未来在鸡蛋中》(1951) 《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 《犀牛》(1958)
• 主题: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 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 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人物分析: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 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 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 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 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 “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 话。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 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 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重要作家:阿尔比
• 美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阿尔比(1928- )。 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 之梦》(1960)和《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 (1962)。 • 《动物园的故事》
专节作家:贝克特
一、生平和创作
•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家、 小说家、欧美荒诞派 戏剧的主要代表。 • 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
戈多代表什么?Godot
• • • • 象征希望; 象征恐惧; 象征救星; 象征荒诞。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一、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
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 要的戏剧流派。又称为“反戏剧派”或 “反传统戏剧派”。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
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1952年《椅子》上演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 演出成功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出 版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 《荒诞派戏剧》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
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 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 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 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状态和思想情绪。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之墓
《犀牛》 贝兰吉 寓意: 1,法西斯主义反思
2,自觉与变形
《椅子》 寓意: 1,人与世界的虚无
与毫无意义 2,孤独 3,物对人的代替
2、贝克特
3、让· 冉奈 《女仆》
4、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之梦》
《谁害怕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一)生平(19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89)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二)创作
《剧终》 《最后一盘磁带》 《啊,美好的日子》
(三)《等待戈多》
1、创作情况 1948-1952年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人所面临的现
实,荒诞派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 实主义戏剧。”
二、基本特征
1、思想上: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 生存方式的荒诞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 》(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 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
合语法,枯燥重复。
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 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 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何谓荒诞派戏剧

何谓荒诞派戏剧

何谓“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派派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和热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美学原则受到更加激烈的挑战,法国戏剧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戏剧,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剧作,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和追随者。

萨特一生创作十余部戏剧,其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睿智、犀利的笔触,以及充满戏剧性危机和寓意性、哲理性的内涵而见长。

他的境遇剧强调人在一定境遇中的自由选择。

加缪的剧作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荒诞性,以及人类命运的荒诞性。

他的《卡里古拉》和《误会》等剧告诉观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异己的、不合理的、非理想的,仅仅停留在西西弗斯式的清醒意识上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反抗的行动,即面对荒诞,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藐视它,用行动来反抗它,“我反抗故我存在”。

荒诞派戏剧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剧作家们用荒诞的、非传统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孤独、绝望,命运的反复无常,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生的无意义。

总之,“荒诞”就是荒诞派戏剧的母题。

在艺术处理上,因《等待戈多》而赢得国际声誉的贝克特往往采用闹剧的手法来表现具有悲剧色彩的主题,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痛心疾首的表现。

丑与荒诞的变奏:荒诞原指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一个戏剧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一九五三年,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使荒诞戏剧红极一时。

最初这一流派还被统称之谓先锋派戏剧,到了一九六一年英国马丁·埃斯林的名著《荒诞派戏剧》一书的问世,荒诞派戏剧的名称才被固定下来,流传开来。

我这里所说的荒诞,虽然与荒诞派戏剧有关,但它已远远超出戏剧的范畴,已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深刻的重要美学范畴。

它不仅包括荒诞派戏剧,而且包括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所有的文学艺术,乃至一切文化现象,是这一时代的美学主潮,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戏剧 概述
一、产生背景
荒诞派戏剧首先出现于二战后的法国,以巴黎 为中心向外辐射,迅速风靡欧美各国。荒诞派戏 剧是一种把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表现主义的艺 术手法结合起来的戏剧流派,经历了五、六十年 代的冷遇、诘难之后,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 初跻身于现代资产阶级正统文学的行列中,在现 代戏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流派的作家, 一反传统的戏剧模式,标新立异创作出一系列令 世人瞠目结舌的、荒诞不经的作品,以表现西方 资产阶级的精神危机和令人窒息的生存环境,表 现人类生存的“毫无意义”的“意义”。
2、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1)人类在一个“荒漠的宇宙”中对生存 状况的沉思。
(2)“戈多”象征 的是虚无飘渺的人生希 望。
思考
1、 戈多指什么?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1、 戈多指什么? 作者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西方评论家有的认为代表上帝,有的认为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 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 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他们等来的 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 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 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 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 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 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代表永生、理想和幸福。 正是由于这种不 确定性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 2、 两个流浪汉在做什么,有什么用意?
他们是人类的象征,软弱而无力,无法改 变生活,充满了空虚和绝望。
3、 本剧的主题是什么?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 题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 示的世界 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 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 的世界中,人的 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 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 才来……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 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 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贝克特在小说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
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
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
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
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
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
死》、《无名的人》 1951—1953)等。这些小说以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艺术主张
贝克特认为,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 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正是这 种艺术主张的体现。
四、《等待戈多》文本分析
《等待戈多》剧照
《等待戈多》剧情: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 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 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 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 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 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 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 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此时,夜幕 降临,第一幕结束。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 剧”。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 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 第一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 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 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 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 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 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 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 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 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 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 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 真实的生活状态。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Leabharlann 法,枯燥重复。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女仆》
《女仆》是法国人 让·日奈最著名的荒诞 剧之一。它描写了两个 女仆在女主人不在家时, 穿起女主人的衣物扮演 这个让她们既羡慕又嫉 妒的人。它告诉人们, 高贵者不爱低贱者,低 贱者也不爱低贱者的残 酷现实。
贝克特
一、贝克特的生平
贝克特:(1906-1989)法国当代诗人, 小说家、评论家、戏剧家。为西方 荒诞派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年轻时在巴黎结识了乔伊斯。 受这位意识流小说家创作思想的影响,二战期间 曾参加过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的小说和戏 剧具有“新奇的形式”和“希腊悲剧的净化作 用”。贝克特真正具有世界影响,是由于他的戏 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