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ppt课件

-
1
荒诞派戏剧概况
• 一、概念 •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
行 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现代主义戏 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拒绝用传统 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 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人的存在。
•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
• (5)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
-
20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
• 1.象征性。 • 2.无情节发展线索 • 3.循环式独特结构形式
-
21
-
22
1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2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
15
• “戈多”究竟喻指什么?
•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
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 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 期望着未来能发生一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 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 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 知道。
-
11
• 荒诞戏剧作品: • 《等待戈多》 • 《剧终》(1957) • 《哑剧1》(1957) • 《最后一局》(1957) • 《最后一盘磁带》(1960) • 《啊,美好的日子》(1961) • 《哑剧2》(1964)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意义和无目的性的描写而闻名。
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人生的无意义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索贝克特作品中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表现为自我否定。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的自我失败和绝望。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两个主角弗拉达和埃斯特拉决定等待一个叫做戈多(Godot)的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会来干什么,或者是否会来。
这种反常的行为代表了人们等待意义和目的的绝望。
贝克特以一种无助、空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安全和意义的绝望需求,从而呈现了自我否定的特征。
其次,贝克特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
他的剧本经常包含一些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的主题常常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等待戈多》中,弗拉达和埃斯特拉通过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揭示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对人生的虚无感。
此外,贝克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虚无主义和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经常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
《等待戈多》和《疯子的早晨》(Endgame)两部作品的角色都处于存在的边缘,他们的行动似乎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了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怀疑,并强调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
总之,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他通过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颠覆传统戏剧结构等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绝望和混乱。
他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存在的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重要作家: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1912—1994 )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人。写了40多部剧本 。 《秃头歌女》(1950) 《未来在鸡蛋中》(1951) 《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 《犀牛》(1958)
• 主题: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 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 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人物分析: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 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 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 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 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 “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 话。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 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 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重要作家:阿尔比
• 美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阿尔比(1928- )。 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 之梦》(1960)和《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 (1962)。 • 《动物园的故事》
专节作家:贝克特
一、生平和创作
•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家、 小说家、欧美荒诞派 戏剧的主要代表。 • 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
戈多代表什么?Godot
• • • • 象征希望; 象征恐惧; 象征救星; 象征荒诞。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在爱尔兰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所有作品中,《终局》是对“荒原景象”最全面、最完美、最绝望的描绘。
《终局》也称《最后一局》,是贝克特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独幕剧始创于1954年,1956年定稿,1957年4月3日在伦敦皇宫剧院用法语首演。
像荒诞派戏剧的其他作品一样,此剧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意义和主题,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行动,剧中人分为两对:一对是哈姆和与哈姆不可分割的克劳夫,哈姆是一个又瞎又瘫的残疾人,克劳夫是哈姆的仆人兼儿子,他与轮椅上的主人一起等待着世界的“终局”;另一对是哈姆的父母――丧失了下肢的耐尔与纳格,他们被关在两只垃圾桶里,只有偶尔探出头来讨要一些残羹剩粥、说一些无聊往事。
《终局》是贝克特作品中最灰暗荒凉的一部,同时也是剧作家最喜爱的一部。
“终局”本是象棋中的一个术语,指象棋比赛的最后一个阶段。
而戏剧《终局》则一开幕就出现了“终局”的效果,没有任何进展变化:剧中四位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在荒凉世界中等待死亡,观众从一开幕看到的就是死亡世界中的“荒原景象”。
而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都是在诠释和证明这“荒原景象”的触目惊心。
首先,贝克特在场景的设置上给了观众最为直接的“荒原”感受。
荒诞派作家非常强调舞台背景、道具、灯光等综合效果,贝克特把这种舞台语言称之为“直喻”,尤奈斯库称为“语言的延伸”,他们认为直观的舞台效果较之于语言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激起观众的同情,所以荒诞派戏剧往往都会在剧本开头出现大段的场景提示。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舞台场景的具体设置上,尤奈斯库和贝克特这两位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却是截然不同的,尤奈斯库喜欢让他的剧中人在热闹的场合出现,比如吵闹的街区,布置繁琐的房间等,而贝克特似乎更习惯于让他笔下的人物在荒芜的场景中出场。
观众最熟悉的也许是《等待戈多》中那条只有一棵秃树的乡村道路了,两位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就是在这样的荒野中相遇并等待。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一、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
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 要的戏剧流派。又称为“反戏剧派”或 “反传统戏剧派”。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
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1952年《椅子》上演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 演出成功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出 版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 《荒诞派戏剧》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
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 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 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 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状态和思想情绪。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之墓
《犀牛》 贝兰吉 寓意: 1,法西斯主义反思
2,自觉与变形
《椅子》 寓意: 1,人与世界的虚无
与毫无意义 2,孤独 3,物对人的代替
2、贝克特
3、让· 冉奈 《女仆》
4、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之梦》
《谁害怕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一)生平(19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89)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二)创作
《剧终》 《最后一盘磁带》 《啊,美好的日子》
(三)《等待戈多》
1、创作情况 1948-1952年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人所面临的现
实,荒诞派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 实主义戏剧。”
二、基本特征
1、思想上: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 生存方式的荒诞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模式,为戏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进行概述,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期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伊诺普(Anouilh)、贝克特(Beckett)和尤内斯库(Ionesco)等。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它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内斯库的《犀牛》是其典型。
以《等待戈多》为例,该剧的情节荒诞无序,人物无法确认身份,风格抽象而怪异。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诞性,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语言往往模糊、含混,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让观众难以捉摸。
修辞手法夸张、变形,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结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让观众自行拼凑剧情。
情感表达则是冷漠、迟钝的,给观众带来疏离感。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它认为人类存在是荒诞的,毫无意义和目的。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面对无限重复和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它还质疑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理论探索和作品实践,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揭示了现实的虚无和荒诞,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不仅为戏剧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其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
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
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
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
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
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
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
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
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
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
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
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
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
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
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
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
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
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
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
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
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
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或者一种预言式的思想内容。
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人类想从生活的死胡同中走出来是很困难的。
所以他们的戏剧结构是圆形的,人们从头到尾只是转了一个圈,即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到什么地方结束,或者说剧本的结局就是它的开端。
在剧本中,作者注意创造紧张情境和悬念,提出问题,不作答案,由读者和观众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加以解释。
综观上述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荒诞派戏剧的一些基本特点。
下面让我们首先谈谈贝克特及其主要的戏剧创作。
贝克特.S.(1906—1989)是爱尔兰──法国诗人,评论家,小说家和戏剧家,1906年生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艺术系,第二年被学校送往法国讲学深造,从此和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巴黎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鼎鼎有名的詹姆斯·乔伊斯在内,这位意识流文学大师对他有着深刻影响。
1930年,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教,并继续读得文学硕士学位,到了1932年便离开学校去从事专业创作活动。
他从都柏林去伦敦,法国和德国,最后决定永久地定居法国;但是他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和第一部小说都是用英文写的,而且是在伦敦出版的。
1939年,正当贝克特返回老家去探望他的母亲时,忽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于是很快就怀着对纳粹德国的刻骨仇恨,赶回法国参加抵抗运动去了。
大战结束以后,他集中精力写作,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用法文写,并将他的第一部小说译成法文。
他开始写戏的时间较晚,第一个剧本系从1946到1948年写的,它既未出版也未上演,因此他1952年写的第二个剧本《等待戈多》往往被看作是他的第一个剧本,这时他已46岁了。
但是这个剧本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却使他成了最有影响的荒诞派戏剧家之一。
它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一演就是四百场,轰动了西欧各国,此后在二十多个国家上演,五年间拥有观众一百多万人,这应该说是现代西欧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半个世纪的创作活动中,贝克特写下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作品,包括二十多个剧本,其成就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1969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的戏剧创作当中,《等待戈多》无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许多评论家也把它看作最有代表意义的荒诞派戏剧。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值得研究的作品。
(选自《西欧戏剧史》第十五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