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合集下载

战后英国戏剧呈现的畸形心态

战后英国戏剧呈现的畸形心态

战后英国戏剧呈现的畸形心态作者:何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战后英国霸主地位一去不返,人们由此陷入了失望,痛苦,愤怒的境遇。

英国五十年代的戏剧家,不管是“荒诞派戏剧”的大师塞缪尔·贝克特,还是“愤怒派戏剧”的代表约翰·奥斯本,笔下人物都处于互相厌弃,彼此憎恨却不得不相互依存的状态。

通过对五十年代戏剧两部代表作中的相互憎恨又依存的人物关系的分析,力图体现人们在经历二战后的肉体与心灵的创伤,内心世界的颓废,愤怒却又紧紧相依。

关键词:二战;荒诞派;愤怒派;内心世界;厌恶;依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84-01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虽作为二战胜利国,却失去了持续了两百多年的世界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强国。

二战后五十年代的英国戏剧主要有两个流派。

一是以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终局》,哈罗德·品特《看管人》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

二是以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阿诺德·威斯克《大麦鸡汤》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愤怒的青年”一派。

“荒诞派”与“愤怒派”并不是互相驳斥,前者代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英国本土戏剧的影响,后者代表英国本土现实主义戏剧经过二战后的浴火重生,二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不期而遇,预示着英国现代化的正式开始。

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戏剧中的人物的内心都有个共同特征,由于历经战争的伤害,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失望,厌恶身边的人与外面的世界,但人与人之间又相互依存,共同寻求希望生活下去。

一、“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终局》中的汉姆(Hamm)和克劳夫(Clov)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最杰出的代表。

贝克特的《终局》是他本人最钟爱的作品。

在贝克特的戏剧中,语言似乎失去了主导力量,而是通过简单而荒谬的人物设定,阴森且荒凉的场景以及直抵内心深处时的停顿与沉默来激起观众的共鸣——人在荒谬的世界下的尴尬处境。

《终局》:语言的断裂与超越

《终局》:语言的断裂与超越
止 克 劳 夫 出走 ,甚 至 连 出走 的 想 法 也 是 ”l 6 _ 5 。 对 《 终 局 》来 说 , 不 同情 绪 , 比 如 愤 怒 、恐 慌 、 吃 惊 、沮 编 织语 言 的 面 纱 。
哈姆 灌输给克 劳夫的 。在剧本 快结束 的 丧 ,甚至他在讲述 故事 的时候 还显得相 克劳夫也面 临同样 的语言 困境。哈姆是 时候 ,哈姆似乎放弃 了对 克劳夫的控制, 们 已经结束 了。我不需 要你 了。 ”接着 , 哈姆和 克 劳夫 一反 常态地 伤感 了一把 ,
哈姆 : 是 我 们 ,该 互 相 道 谢 。

最后 , 克劳夫发表 了 自己的“ 出走 ” 宣言 :
“ 我在 心 里想 …… 克劳 夫,有 时,你 必 见 了 吧 … …
随后 克劳夫离开舞 台,没有 回应 哈 须 更 好 的 承 受 这 样 的痛 苦 , 如 果 你 希 望 姆的呼唤 ,贝克特也没有 明确告诉读 者 别人厌倦对 你的这种折 磨的话 ……有 朝 克劳夫是 否出走 。剧本 结束 的场景 与剧

克劳夫 : ( 依 然声音 含糊 )……这
你 对我 说 过,友 谊 ,就是 这样 的,
日。我对 自己说 ……克劳夫 ,有 时你 很 简单。 这 种称 谓 的缺 失显 是这样 的,是这样 的,我向你保证 ,你
本开始 时完全一致 ,哈姆 “ 用手 帕盖 住 必须更好 地呆在这儿 ,如 果你希望他 放 脸,让两条胳 膊耷拉在 扶手上 ,不再动 你走 的话 …… ”
回 头 。 略停 )
不动 的客 体状态 。简言之 ,哈姆 的语 言 都是哈姆从 前教过 的,如 果哈姆仍然 要
主 动 富于 变 化 ,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 克 劳 夫 控制 自己的话,那么他就 得教克劳夫 新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

《终局》中的不确定性作者:严红艳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塞缪尔·贝克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贝克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终局》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剧中,贝克特用荒诞和重复的手法描绘出了战后人类孤独、空虚以及绝望的精神状态,同时在荒诞性和重复中又体现了该剧的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分析《终局》中的荒诞性和重复的手法,来阐述该剧是如何体现不确定性的。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终局》;荒诞性;重复;不确定性塞缪尔·贝克特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戏剧导演以及诗人。

作为一位剧作家,贝克特是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和出版了众多作品;在其众多作品中包括数部反映二战后人类现实生存和精神世界的先锋剧。

放弃和颠覆传统戏剧的因素,贝克特开创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荒诞派戏剧”。

因为贝克特放弃了传统的戏剧模式,所以对评论家来说很难对他的作品作出合理的评判。

贝克特的作品从来不会向读者解释其中的意思和给出可决定的意义。

相反,他的作品倡导让读者和观众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残废者和老人,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也大多不连贯,看起来好像毫无意义,但是颠覆传统的贝克特并不追求在文本中给出既定的解释,而是坚持自己的信条:“我戏剧中的关键词就是…可能‟”。

(Reid ii)这里贝克特所说的“可能”就是不确定性或者可能性。

贝克特的大多数戏剧作品中都表达了不确定性的主题,被看作其代表作之一的《终局》也不例外。

《终局》1957年在法国出版以后,不容置疑地成了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

贝克特自己也认为,《终局》相比其他作品更加晦涩难懂,但是却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部剧作品。

起初,《终局》使用法语创作,之后贝克特本人把它翻译成了英文。

通常,《终局》和《等待戈多》一起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贝克特有重大意义的两部作品。

《终局》中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研究

《终局》中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研究

《终局》中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研究《终局》是贝克特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呈现了他的独特哲学思想和艺术理念。

在文学作品中,贝克特始终关注人类存在的含义与意义,他的存在主义倾向更加突出。

在《终局》中,贝克特以互不信任、冷漠相待的策略将人们阻隔在一起,无论他们如何尝试,都无法真正与彼此建立联系。

面对这种无助的境遇,贝克特提出了一种伦理观,即向无为而生的伦理观。

贝克特的这一伦理观是对传统伦理思想的一种颠覆和重新解读。

在传统的伦理观中,获得成功和幸福常常意味着基于规则和标准成就个人目标和利益。

然而,在贝克特看来,人类的生命本质上是无意义的。

因此,传统伦理学的任务是让人类感受到这种无可避免的无意义。

人生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必须如何继续?然而,人类的所有种种追求——物质属于、社会地位、权力、知识、爱情、手艺等等——都过于微不足道,尤其是面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时候,这些欲望甚至变得可笑。

贝克特认为,人类总是在做一个无意义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呢?这里有很多答案:赚钱、成为别人仰慕的对象、借由助人达到内心平衡的满足。

但是,这些答案都是外在因素的结构化表达。

在个人层面上,人类的发展方式就是一直挖掘自己,反复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补充自己。

所以符合人类自然繁荣的“玩个没完没了”的愿望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种游戏从来没有回报我们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呢?对贝克特来说,答案就是深入“自我”,避免寻找外在的意义。

可是,个人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如何才能打破自身的限制呢?这就是贝克特的伦理观里所谓的“无为而生”之意。

我们必须静下来,了解自己。

这是唯一通向新生的方式。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超越外界的束缚。

在《终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无为而生的伦理观被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甚至可以说,《终局》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种“无为而生”的表现形式。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囚犯们过着荒诞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的场景。

《终局》中塞缪尔的反戏剧文化内涵表达手法透析

《终局》中塞缪尔的反戏剧文化内涵表达手法透析
廖舒晗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广州 510520)
摘 要: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近代爱尔兰最伟大的小说、戏剧创造者之一,以其独特的荒诞写作方法受到了广 大读者的喜爱。《终局》作为塞缪尔的代表作品,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非逻辑、非理性文学元素,与传统的戏剧创作完 全不同,作者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刻画出了战后人们扭曲的社会价值观与人际关系,以反戏剧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自己 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以《终局》为研究方向,分析作者塞缪尔的创作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文学爱好者阅读提供可 以参考的理论依据。
这段对话是剧中主人公父母纳格和内尔的对话,可以看 出两人之间的对话前后没有逻辑性,互不影响,但是两人的 问答交流确实是比较正常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塞缪尔在进 行剧本创作时,整体的行文风格是类似于意识流形态的,但 是人物的对话确实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这样的文字使用,虽 然营造了比较荒诞且无逻辑的对话环境,但是不会影响剧本 信息的传递,观众依然可以了解到两人之所以残疾是因为一 次自行车事故,以及哈姆父母喜欢吃甜食等兴趣爱好。
1文字无逻辑,写作思路荒诞 在《终局》戏 剧 创 作 中,作 者 塞 缪 尔 反 传 统 戏 剧 的 第 一 种表现就是文字应用的混乱且无逻辑性,并且剧中人物的对 话存在矛盾性,这其实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荒诞性表达,之 所以会形成这 种 风 格,其 实 与 塞 缪 尔 的 文 学 特 点 有 很 大 关 系,塞缪尔在戏剧创作上追求形式的创新,他继承了卡夫卡 等文学大师的写作风格,通过意识流的叙事方法,使得剧中 人物思维毫无逻辑,最终让观众感受到不同于传统戏剧的荒 诞性特点[4]。 在《终局》中有一段关于纳格与内尔过去回忆对话的描 写:纳格首先询问纳尔是否还记得两人过去的一些事情,特 别是那段关于自行车事故的经历,虽然内尔一开始表示不记 得,但是随着纳格的讲述,自己慢慢回忆起来;然而随着对话 的进行,两者所探讨的内容不再是自行车事故,而是如何去 分配自己的饼 干;最 后 两 人 关 于 自 己 的 订 婚 经 历 展 开 了 对

解读萨缪尔·贝克特《终局》中的“终局”隐喻

解读萨缪尔·贝克特《终局》中的“终局”隐喻

解读萨缪尔贝克特《终局》中的“终局”隐喻
宋婧婧
【期刊名称】《青年作家》
【年(卷),期】2015(0)8
【摘要】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1989)是爱尔兰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荒诞派剧作家。

他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代表作品为《等待戈多》。

《终局》是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第二部作品,于1956年定稿,1957年首次在伦敦皇宫剧院用法语首演,主要讲述现代社会仅存的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如何苟延残喘的在毫无生机和意义的世界生活到最后一刻。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萨缪尔;贝克特;荒诞派;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巴克利;双目失明;高窗;最后一局;正中央
【作者】宋婧婧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终局》中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探析 [J], 徐俊林
2.从等待走向终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与《终局》的比较分析 [J], 李晓;丁立群
3.浅析贝克特戏剧《终局》中的荒诞主义思想 [J], 纪聪
4.“一裁终局”将遏制一些用人单位“滥诉”——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一裁终局”制度 [J], 张智君
5.浅析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荒诞感——以《终局》为例 [J], 银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

从《终局》看贝克特戏剧中的荒原景象在爱尔兰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所有作品中,《终局》是对“荒原景象”最全面、最完美、最绝望的描绘。

《终局》也称《最后一局》,是贝克特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独幕剧始创于1954年,1956年定稿,1957年4月3日在伦敦皇宫剧院用法语首演。

像荒诞派戏剧的其他作品一样,此剧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意义和主题,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行动,剧中人分为两对:一对是哈姆和与哈姆不可分割的克劳夫,哈姆是一个又瞎又瘫的残疾人,克劳夫是哈姆的仆人兼儿子,他与轮椅上的主人一起等待着世界的“终局”;另一对是哈姆的父母――丧失了下肢的耐尔与纳格,他们被关在两只垃圾桶里,只有偶尔探出头来讨要一些残羹剩粥、说一些无聊往事。

《终局》是贝克特作品中最灰暗荒凉的一部,同时也是剧作家最喜爱的一部。

“终局”本是象棋中的一个术语,指象棋比赛的最后一个阶段。

而戏剧《终局》则一开幕就出现了“终局”的效果,没有任何进展变化:剧中四位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在荒凉世界中等待死亡,观众从一开幕看到的就是死亡世界中的“荒原景象”。

而剧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都是在诠释和证明这“荒原景象”的触目惊心。

首先,贝克特在场景的设置上给了观众最为直接的“荒原”感受。

荒诞派作家非常强调舞台背景、道具、灯光等综合效果,贝克特把这种舞台语言称之为“直喻”,尤奈斯库称为“语言的延伸”,他们认为直观的舞台效果较之于语言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激起观众的同情,所以荒诞派戏剧往往都会在剧本开头出现大段的场景提示。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舞台场景的具体设置上,尤奈斯库和贝克特这两位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却是截然不同的,尤奈斯库喜欢让他的剧中人在热闹的场合出现,比如吵闹的街区,布置繁琐的房间等,而贝克特似乎更习惯于让他笔下的人物在荒芜的场景中出场。

观众最熟悉的也许是《等待戈多》中那条只有一棵秃树的乡村道路了,两位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就是在这样的荒野中相遇并等待。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生存在的深刻探索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无奈、虚无和孤独的思考,在艺术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个与贝克特的作品和思想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和思想。

1. 虚无(Nihilism):虚无是贝克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缺乏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贝克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孤独、绝望和无望的情境,这些情境反映了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

他在剧本《等待戈多》中写道:“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我为自己已经得出这个结论。

”贝克特通过其作品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人的存在本质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是虚构的。

2. 孤独(Solitude):贝克特的作品中,孤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

他通过描述人物与自己和世界的脱离来表达这种孤独感。

孤独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贝克特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置于一个荒凉、无人的环境中,与其他人隔绝并处于无尽的等待之中。

在剧本《等待戈多》中,主人公们不断地等待戈多的到来,而这个等待只是一种无尽的徒劳。

孤独成为了他们存在的代表,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3. 演员(Actor):贝克特在剧本中对演员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演员的行为和言语来传递他的思想。

在贝克特的作品中,演员经常出现在一个空无一物、无意义的情境中。

演员不仅是一种表演者,更是一个承载作者思想的媒介。

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的角色表达了演员的困境和无助,强调了演员在表演艺术中的困扰和挣扎。

4. 自由(Freedom):自由是贝克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传统定义有所不同。

在贝克特的世界里,自由不是指人的意志和行为完全自主的状态,而是指摆脱机械反应和固定模式的束缚。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经常沉浸在习惯和惯例中,缺乏真正的自由。

贝克特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常规和惯例的框架,寻求真正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赛缪尔.贝克特,荒诞剧,荒诞,终局
一、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最初是英国剧作家马丁·埃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提出的。

他将这一流派产生的时间界定为1952 至1962 年,因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这一年在巴黎上演并大获成功,旋即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而实际上,尤奈斯库早在1948 年就已经创作出了被后人大为推崇的、被誉为荒诞派经典作之一的《秃头歌女》。

所不幸的是,该剧1950 年在巴黎上演的时候遭到了惨败,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寥寥无几,有时因为到场的观众太少,剧场不得不将票款退还给观众并关门停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荒诞剧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热烈的欢迎。

马丁·埃斯林虽然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将贝克特、尤奈斯库、亚当和日奈划归为荒诞派。

但实际上,这些剧作家一直都将自己视作孤独的、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作家,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各自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创作背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共同遵循的创作纲领或艺术原则。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人的本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作品中都渗透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在创作上,他们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模式,将情节、悬念、人物刻画等必不可少的戏剧因素统统抛弃,用最直白的语言、最平凡的事件、最不具戏剧性的情节,表现最真实的生活,揭示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剧作,在西方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些剧作就像一面镜子,它使人们透过舞台,看到了自己,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现实世界。

之所以称之为―荒诞派‖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人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意义的,人在世界上经常感觉到不知所措,不平静和受到威胁。

‖ (王左良,472)
二.显著特点
贝克特创作的另一个就是故事场景的荒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

孤独、寂寞就像一块怎么也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着贝克特的全部作品。

这种凄惨孤独的场景在贝克特的另一部剧作《终局》中得到了更好的表现。

在一间空荡荡的、只在高
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房间里,双目失明的哈姆瘫痪在轮椅上,他的双亲早年在骑双人自行车时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现在只能呆在墙边的两只垃圾桶里,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洛夫却不能坐下来。

房子外面发生的灾难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灭绝,而他们是仅有的幸存者。

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是他的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这儿。

但如果他决然离去,哈姆就必死无疑,因为克洛夫是唯一能够伺候他的人。

但是克洛夫却始终没有离开,因为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生命了,如果他离开,等待他的也是死亡,而这儿还存有吃的东西,虽然已经不多了。

《终局》中的这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就这样苟延残喘,为过去的事情争吵着,发泄着彼此间的怨恨。

最后,克洛夫透过他架在窗户上的望远镜,似乎看见了远处有一个小男孩。

这太不可思议了,以至他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看清了这象征着生命延续的景象。

克洛夫终于下决心要离开这生不如死的坟墓,他穿戴整齐,打开关闭已久的房门,然后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听着哈姆的长篇大论。

直到大幕落下,他还在那儿,进行着最后的抉择。

当世界已然死亡,新生活显露曙光,这些浑陷绝境中的畸零人,能否冲破茧缚,走出终局,剧作给观众留下回味与遐想。

在此,人物、事件和情节都不是荒诞剧作家所要注重表现的,它们不过是用来表现世界、表现人性的某个层面或特点的手段而已,只有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较完整地体现剧作家的某个思想。

因此,荒诞剧也就不注重具体事件的开头和结尾,而是将笔触停留在不断重复的、没有实质性变化的各种状态上。

这种等待、希望、失望的循环交错的过程,这种交织在人物性格中的爱与恨的情感,不正是人类社会浓缩并被衍变为具象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吗?
三.成对关系
是贝克特戏剧中人物安排的重要特征。

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常常成对出场,如汉姆与克洛夫,威利与维尼,迪迪与戈戈,在《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中,过去的自我与现在的自我也是成对出现。

这种成对关系不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其确立主要是出于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贝克特笔下的人物都缺乏形而上的精神寄托,必须依赖成对关系这一最小的人际关系单位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他们并不是意气相投的至交,而是无法独立面对痛苦的人生;他们只有确知对方的存在,并通过与对方的相互关系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才能在荒诞的世界中得以生存。

毕竟,―存在就是被感知‖。

但贝克特并未把成对关系当作笔下人物最后的避风港,而是将异化主题深入渗透到了这一最小的人际关系单位,使荒诞,孤独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绝对存在。

在《快乐的日子》里,作为夫妇的威利和维尼竟然同陌生人一样,缺乏互相间的心灵沟通。

甚至同一人的两个自我也已疏离,如同互不相知的他者:在《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中,人物现在的自我竟咒骂过去的自我是―愚蠢的私生子‖,这明显表露出两个自我之间的隔阂与陌生。

从人与外界的分离到人际间的心理隔
阂,再到个人内心两个自我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无不是异化的恶果。

在作者笔下,异化是绝对而彻底的。

四.《终局》的深刻含义
―终局‖是国际象棋中的一个术语,是指象棋比赛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候棋盘上的大多数棋子都已经被挪走了(Fidel Fajardo- Acosta) 。

和在下象棋一样,两人轮流下棋,在《终局》中,―哈姆总是在故事发展前宣布―我下了‖(Me to play), 虽然不同是―他要结束的比赛是他自己的生命‖ (A. Alvarez 90)。

贝克特用这个词,是比喻人们在这段时期中的两难境地。

贝克特试图描述的就是―人类灭绝之前的时刻‖ (Homan 1269).二战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长久的阴影,人类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怀疑。

他们怀疑社会是否真的在进步,怀疑世界上有没有可信的领导或权威。

他们始终找不到答案回答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公? 人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于是西方世界霎时间丢掉了信仰,一切的文明和发展都成了谎言。

因此,人们在混乱的战后生活中手足无措,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布赖恩·阿普里亚得)。

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们陷入了绝境。

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果都将是一样的。

即使选择继续游戏,唯一的区别就是时间的延迟,延迟了那个无可避免的结局。

所以,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

然而,事实上人们所面临的是关于生存的问题。

经过了无数次梦魇般的战争和动乱,人们要做的抉择却始终未变———死亡或生存。

如果选择死亡,那么所有的痛苦和不安都还将持续,况且死亡不是人类另一种更巨大的痛苦吗? 人们都惧怕遭受痛苦,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选择死亡;但如果选择生存,那么如何继续生存,是维持这种残破现状还是终止它,重新开启一个新局面? 因此《终局》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复杂问题。

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例如,剧中人克劳夫(Clov) 虽然多次声称他将要离开,可他却始终未能迈出门去,在戏剧的结尾他仍然守在门旁,谁也无法确信他是否真的要离开。

《终局》的开始和结尾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戏剧最终将这个生存的问题带给了观众。

正如爱斯林所说:―我们当今的西方社会缺乏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或哲学标准,因此当代戏剧只是提出问题,却不提供解决方案。

‖所以,人们不得不思索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关注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终局》中的结局是指死亡,那么其中的人物便是在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们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死亡感到迷惑和恐惧。

《终局》所表现的是人在寻求生存意义所感到的迷惑和烦恼。

这种状态―源于人在宇宙中所处的模糊位置,源于人对死的恐惧以及人渴望获得绝对真理的本能‖。

随着西方世界信仰的丧失,统一体制的崩塌,人们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最后,让我引用Richard Server的话来总结贝克特的戏剧的意思:―贝克特的戏剧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意义就在于缺乏意义‖ (Alvarez 85)。

贝克特的戏剧让我们笑得很尴尬,我们嘲笑剧中人物的荒诞,然而在反思时我们会感到胸口隐隐作痛。

参考文献
[1]Alvarez, A.Beckett . Glasgow: Fontana/Collins, 1973.
[2]布赖恩·阿普里亚得.生存的边缘[N ].伦敦泰晤士报,1982 - 11 – 09。

[3]Homan, Sidney. ―The Ending of Endgame‖, ed. By Lawrence Graver, and Raymond Federman. Samuel Beckett: The Critical Heritage. Detroit: Wayne State UP, 1973.
[4]王左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