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与《《等待戈多》综述

荒诞派戏剧与《《等待戈多》综述
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保持了 对小说形式可能性的探索的小说。
弗拉季米尔(狄狄); 过路的主仆:波卓和“幸运儿”
(后来变成瞎子和哑巴); 送口信的孩子
第一幕开始的时候,大幕拉开,是在一个乡间的大路旁,天色已 近黄昏,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都是流浪汉,爱斯特拉 冈坐在土墩子上,弗拉季米尔走了过来和他闲扯。
他们无所事事,一个脱下靴子往里面看,一个脱下帽子又是敲帽 顶,又是往帽子里吹,两个人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开了。
先生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等待戈多》:荒诞与虚无
“纯粹的戏剧性”:虚拟化与无序
化 (情节、人物、语言、时间)
“内心世界的舞台外化”:荒 诞的世界、痛苦的人生:
彻悟后的直觉表达
“希望,
苦死了等待的 人。”
无聊、寂寞、 孤苦、无奈
关于时间
在剧本的第二幕里,弗拉季米 尔问波卓是什么时候瞎了眼的, 波卓顿时就大发脾气:
真实,极不近情 理” 哲学层面的荒诞: 西西弗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纯粹的戏剧性”
场景、人物、语言、情节的
虚拟化与无逻辑性
内心世界
在舞台上的外化
世界是荒诞的 ,没有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延伸和转型 1、思想理论上:解构主义及其他 2 、反传统上:否定和颠覆一切 3、姿态或心态上:无奈、颓废地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
学习目标
赏析《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特点;把握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 剧特征;20世纪现代文学的再认识
重点: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特征 难点:荒诞的内涵; 《等待戈多》
的主旨
关于荒诞派戏剧
产生的时间 发展及影响 代表作家、作品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意义和无目的性的描写而闻名。

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人生的无意义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索贝克特作品中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表现为自我否定。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的自我失败和绝望。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两个主角弗拉达和埃斯特拉决定等待一个叫做戈多(Godot)的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会来干什么,或者是否会来。

这种反常的行为代表了人们等待意义和目的的绝望。

贝克特以一种无助、空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安全和意义的绝望需求,从而呈现了自我否定的特征。

其次,贝克特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

他的剧本经常包含一些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的主题常常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等待戈多》中,弗拉达和埃斯特拉通过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揭示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对人生的虚无感。

此外,贝克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虚无主义和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经常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

《等待戈多》和《疯子的早晨》(Endgame)两部作品的角色都处于存在的边缘,他们的行动似乎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了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怀疑,并强调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

总之,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他通过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颠覆传统戏剧结构等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绝望和混乱。

他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存在的无意义。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终局》1 荒诞派戏剧概述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

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

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

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

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

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

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

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

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

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 • • • 荒诞本体的主题表现。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颠三倒四的人物语言。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重要作家: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1912—1994 )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人。写了40多部剧本 。 《秃头歌女》(1950) 《未来在鸡蛋中》(1951) 《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 《犀牛》(1958)
• 主题: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 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 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人物分析: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 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 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 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 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 “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 话。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 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 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重要作家:阿尔比
• 美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阿尔比(1928- )。 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 之梦》(1960)和《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 (1962)。 • 《动物园的故事》
专节作家:贝克特
一、生平和创作
•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家、 小说家、欧美荒诞派 戏剧的主要代表。 • 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
戈多代表什么?Godot
• • • • 象征希望; 象征恐惧; 象征救星; 象征荒诞。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荒诞本体的主题表现。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颠三倒四的人物语言。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重要作家: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1912—1994 )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人。写了40多部剧本 。 《秃头歌女》(1950) 《未来在鸡蛋中》(1951) 《椅子》(1952) 《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 《犀牛》(1958)
• • • • •
重要作家:品特
• 英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品特(1930—), 2005年诺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一间屋》 (1957)、《送菜升降机》(1957)、《生日晚 会》(1958)、《地下室》(1966)和《昔日》 (1971)等。 • 他的作品着重表现外界对人的挤压与威胁,有 “威胁的喜剧”之称。剧中人物总是处于没有来 由的严重威胁之下。作家成功的把这种主观心理 体验“直喻”为夸张的舞台形象。 • 《送菜升降机》
二、戏剧创作
– 戏剧简介 – 戏剧形式方面: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 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 – 人物塑造方面:贝克特别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 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
代表作:《等待戈多》
一、剧情梗概 • 两幕 • 人物:戈戈、狄狄、 波卓、幸运儿、 (没有出场的戈多)
重要作家:阿尔比
• 美国最著名的荒诞派作家是阿尔比(1928- )。 主要作品有《动物园的故事》(1959)、《美国 之梦》(1960)和《谁怕弗吉尼亚· 伍尔夫?》 (1962)。 • 《动物园的故事》
专节作家:贝克特
一、生平和创作
• 塞缪尔· 贝克特 (1906-1989) • 爱尔兰裔法籍剧作家、 小说家、欧美荒诞派 戏剧的主要代表。 • 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
课程论文要求
• 论文各部分包括:题目、个人信息、内容提要、 关键词、正文、注释(与正文中上标的数字符号 一致)。 • 字数:3000字左右。 • 注释体例:注释采用尾注。注释的顺序为作者和 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引文所在页码,各项 之间用逗号隔开。例如:[1]刘俊《悲悯情怀:白 先勇评传》,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301页。 例如:[1]彭知辉《论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尚俗观 及其演变》,《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 • 交稿日期:第十八周。
• 小说:长篇小说《莫菲》(1938)、长篇 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 和《无名的人》(1946—1950)等。 • 戏剧:使贝克特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 戏剧创作。《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 特的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 (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 《阿!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剧》 (1964)等。
• 主题: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 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 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 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人物分析: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 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 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 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 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 “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 话。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 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 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爱斯 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 • 主要作家 • 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其主 要作品是《百年孤独》 •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1899—— 1974),其主要作品有《玉米人》、《总 统先生》等。
再也没有比不幸更可笑的了。 ---------贝克特
第七讲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一、荒诞派戏剧概说(The Theatre of Absurd)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欧 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 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 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 沟通的。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阿尔比等。 二、词源学解释 • Absurd(荒诞)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 用来指音乐中的不谐调音。后来引申为“不合道理和常规, 含有不可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等意思。 • 荒诞派没有统一组织,没有共同宣言。尤奈斯库等人称自 己的戏剧为先锋派或实验派戏剧。 1961年,英国著名戏 剧理论家马丁· 艾思林写《荒诞派戏剧》,流派由此得名。
戈多代表什么?Godot
• • • • 象征希望; 象征恐惧; 象征救星; 象征荒诞。
• 艺术特色
– 剧作找到一了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 – 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 1969年:“他的作品以 一种新的形式,使现代 人在困境中得到了振 奋。”

头歌女》的上演 • 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了世界的荒谬, 存在的无意义,人生的惶惑和痛苦,人际关系的 无法沟通等。 • 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意识还表现在戏剧形式方面, “公然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所意识 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
四、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