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人教版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洁而直接 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 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出了时间; 而当我们纯洁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 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三、如何理解“等待”的含义?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 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谬 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谬的、残 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为难的, 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 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慢慢变成 了无望。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 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来龙去脉,又文不 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 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 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 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 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 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 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波卓和荣幸儿则象征 着人类的病态——荣幸儿 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 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 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 傲气十足。
戈多虽未出场,但“等待戈多”却是贯穿全 剧的中心线索。历来评论家们对这个人物有过多 种解释:
其一,戈多(Godot)这一名字是从英语“God” 演变而来。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 这一人物暗指上帝;
三、荒谬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 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饱满突出 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情或其他方面的冲 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谬派戏剧则几乎没有 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教学设计2

等待戈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和萨缪尔〮贝克特。
2.阅读剧本节选部分,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剧本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困顿与迷惘。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问题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戈多的含义。
2、理解本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戈多的含义2、理解本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等待,仿佛是生命当中的一个常态。
我们经常会等一个电话,等一趟地铁,等着新年的愿望能够实现,等着和相爱的人,久别重逢。
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并非是触手可及的,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等待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
当然也会有一些等待,是在和幻灭,苦苦做着抗争,经过漫长的等待,用时间等来光明。
我们都有过等待的经历,等待周末,等到考试,等待放假。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等待,为谁风中立中宵,也是等待。
等待是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来感悟贝克特笔下的“等待”——《等待戈多》。
二、作者及剧作简介《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
三、明确学习目标调动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联系剧中人物的经验,以此领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自我和文本的共同丰富。
四、细读文本1.结合自我经历与体验,与伙伴分享自己对印象深刻的部分的感悟。
2.梳理学习中的初步感受,推进文本细读。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贝克特及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理解和分析《等待戈多》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培养阅读、分析和批判文学作品的能力;4.培养对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贝克特及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艺术意义;2.理解和分析《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探究《等待戈多》与当代人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等待戈多》选段,初步了解贝克特及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2. 导入课堂1.以问题导入:你认为戏剧在当代文化中的作用是什么?你喜欢看戏剧吗?为什么?2.讲解贝克特及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背景和意义。
3. 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通过阅读选段,了解《等待戈多》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文学元素。
4. 课堂讲授1.分析《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题;2.探讨贝克特对戏剧的颠覆性创新和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5. 课堂讨论1.学生自由发言,探讨《等待戈多》对当代人的意义;2.小组讨论,探究《等待戈多》和生活、历史的关系。
6. 课堂总结1.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关键点;2.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扩展阅读和资源。
四、学习评价和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反思。
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按照学生的分析和阐述质量进行评价;2.教师从已有的课堂教学经验出发,对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进行评价;3.学生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进行互评,评价对方的参与度、表现和贡献。
五、课后作业布置以下作业:1.以《等待戈多》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小组讨论,分析贝克特对戏剧的贡献和影响;3.搜索相关资源,了解当代戏剧的创作和发展情况,写一篇观后感。
六、教学资源授课教师应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学生所需的教材和教辅材料;2.课堂提示音乐或戏剧视频;3.与贝克特和《等待戈多》相关的数字资源和文字资料;4.学生研究、阅读和分析时需要的辅助工具和软件。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等待戈多 的荒诞戏剧

等待戈多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和希望的无尽思考。
这部戏剧的场景极为简单,一条乡间道路,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在这看似平常却又充满荒诞的环境中,等待着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然而,从始至终,戈多都未曾真正出现。
故事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为何等待。
他们的对话琐碎、无聊,充满了重复和无意义的内容。
一会儿谈论着靴子、帽子,一会儿又纠结于是否要上吊自杀。
这种看似毫无逻辑的对话,其实正是荒诞的一种体现。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许多时候陷入类似的无意义的循环和琐碎之中,却不自知?他们的等待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
尽管不知道戈多是谁,不知道他来不来,甚至不知道等待的意义何在,但他们依然选择等待。
这种等待,反映出人类在面对未知和迷茫时,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愿放弃的希望。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对未来抱有某种期待,哪怕这种期待是模糊不清的,也愿意为之坚守。
《等待戈多》中的时间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
没有明确的白天黑夜,没有具体的时间流逝,只有无尽的等待。
这种对时间的模糊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困境。
时间在流逝,而等待的人却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时间的牢笼中,无法逃脱。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许多时候感觉时间在匆匆而过,而我们却在原地徘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荒诞的典型。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既可怜又可笑,他们衣衫褴褛,行为怪异,却又执着地等待着那个未知的戈多。
而波卓和幸运儿这对主仆的出现,更是增添了荒诞的色彩。
波卓的蛮横和幸运儿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扭曲。
从更深层次来看,《等待戈多》所揭示的是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成长、衰老、死亡,却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又要去往何处。
我们努力追求着各种目标,却在达到目标后感到空虚和失落。
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 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 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 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 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 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 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参考书目:
1、《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欧美文学史》李尚信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3、《外国文学教程》汪介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 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 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 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 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 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 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英国著名戏 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 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 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 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 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 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 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 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下面是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树下见面后的 对白:
• 弗拉季米尔 (伤了自尊心,冷冷地)允不允许 我问一下,大人阁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儿过夜的?
• 爱斯特拉冈 在一条沟里。 • 弗拉季米尔 (羡慕地)一条沟里!哪儿? • 爱斯特拉冈 (未作手势)那边。 • 弗拉车米尔 他们没揍你? • 爱斯特拉冈 揍我?他们当然揍了我。
(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9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48页)

第三,寓意与象征。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 待”。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 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弗拉季 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 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在畸形发展的 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后的西方社会里, 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罪恶和灾 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他们处在一种生 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 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 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 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 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 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 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 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 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
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其艺术特
点为:1. 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
上的逻辑性、连贯性。2. 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 表达主题。3.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 主题。
二、《等待戈多》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 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 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 统的艺术主张。
知识链接
一、荒诞派戏Leabharlann (absurd 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 (absurd )一词 由拉丁文(sardus)( 耳聋 )演变而来 ,在哲 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一词最 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 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 《荒诞派戏剧》一书。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课件1

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专家点评:《艾斯林揭密戈多之谜》!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 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 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 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 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 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 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 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 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 《论荒诞派戏剧》英国剧评家马丁· 艾斯林
专家点评:《艾斯林揭密戈多之谜》!
两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 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 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 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如此看来,剧 中的两个流浪汉正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的缩 影”;他们无聊的动作、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正是 人们精神空虚的外化;他们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 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 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 心理。 ---- 《论荒诞派戏剧》英国剧评家马丁· 艾斯林
“戈多”的寓意:
“戈多”到底是什么?戈多其实 什么也不是,但我们就从剧中人物对 话看,等待的地点、时间以及为什么 等待,需要等到什么时候,这些都是 模糊不清的,读者只能从他们的对话 中体会出他们等待的迫切性。“戈多” 实际上只是一个不甚明确的,也永远 不能实现的愿望的代名词。
“等待戈多” 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和热内等。
荒诞派戏剧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剧作家们用荒诞的、非传统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孤独、绝望,命运的反复无常,世界的不可知和人生的无意义。
总之,“荒诞”就是荒诞派戏剧的母题。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
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等等。
一、生平与创作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
贝克特出生于都柏林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
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深造。
1927年毕业,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次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
此间,他结识了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他的秘书,并将他的作品译成法文。
1931年,他回都柏林任教。
1938年定居巴黎。
德军占领期间,他参加抵抗运动。
组织暴露后,他曾隐居农村。
1945年返回巴黎,专事文学创作。
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剧本《等待戈多》(1952)名震西方文坛。
此后,他写出《啊!美好的日子》等剧作。
贝克特创作接近存在主义,主要表现人生的荒诞、客观世界的残酷和人无力拯救自己等主题。
他认为,既然作品内容
是荒诞的,那么剧作的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尤其是他的戏剧,往往追求怪诞夸张的舞台效果。
1969年,他因“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以及戏剧的“希腊悲剧式”“净化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等待戈多》赏析
1、情节。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
弗拉基米尔(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
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狄狄和戈戈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个男孩,他是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两个可怜的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天晚上准来。
第二幕的内容仍然是狄狄和戈戈等待戈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场景的变化只是那棵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他们继续等待戈多,为了打发烦躁与寂寞,他们继续说些无聊的话,作些荒唐可笑的动作。
这时候,波卓和幸运儿又出现了,只是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最后又等来了那个男孩,他告诉狄狄和戈戈,今天戈多不会来了,但他明天准来。
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美国圣昆延监狱的犯人
演出效果、普通观众、监狱囚犯。
2、思想。
精神流浪汉,等待意识。
该剧中心人物戈多所代表的意义至今仍不确定。
戈多到底是谁?西多评论家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戈多”(Godot)由上帝一词演变而来,暗指上帝;有人认为他象征着死亡;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各种解说不一而足。
在一次采访中贝克特被问到“戈多”到底是谁,他坦言:“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
3、艺术特色(反戏剧):①淡化情节、缩减动作,成为了一种静止的戏,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戏。
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戏剧冲突,甚至谈不上有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重复手法。
②剧中人物个性模糊、性格破碎,一反传统戏剧要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的要求。
③荒诞的没有逻辑的语言。
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
如一开场戈戈、狄狄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
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
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
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请看剧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一段对话: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在树枝上?我信不过它。
爱: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弗:那就试吧。
爱:你先来。
弗:不,不,你先来。
爱:干嘛要我先来?
弗:你比我轻。
爱:正因为如此!
弗:我不明白。
爱:用你的脑子,成不成?
弗:我想不出来。
爱:是这么回事。
树枝……树枝……用你的头脑,成不成?
弗:你是我的唯一希望了。
爱: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
狄狄重——对比树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一个人。
可是——
这些话表面上胡言乱语,实则寓有深意,包含哲理:即使到了绝望的地步,谁也不愿先死。
人表面上是白痴,实际很清醒。
④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