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合集下载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意义和无目的性的描写而闻名。

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人生的无意义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索贝克特作品中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表现为自我否定。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的自我失败和绝望。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两个主角弗拉达和埃斯特拉决定等待一个叫做戈多(Godot)的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会来干什么,或者是否会来。

这种反常的行为代表了人们等待意义和目的的绝望。

贝克特以一种无助、空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安全和意义的绝望需求,从而呈现了自我否定的特征。

其次,贝克特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

他的剧本经常包含一些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的主题常常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等待戈多》中,弗拉达和埃斯特拉通过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揭示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对人生的虚无感。

此外,贝克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虚无主义和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经常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

《等待戈多》和《疯子的早晨》(Endgame)两部作品的角色都处于存在的边缘,他们的行动似乎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了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怀疑,并强调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

总之,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他通过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颠覆传统戏剧结构等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绝望和混乱。

他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存在的无意义。

Samuel Beckett

Samuel Beckett

背景介绍
20 世纪50 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 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 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 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 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 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 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 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简介
萨缪尔· 巴克利· 贝克特(1906 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 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 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 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 戈多》(1952年)。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 终》(1957)、《最后一局》 (1957 )、《呵,美好的日于》 (1961)等。
荒诞派戏剧简介
荒诞派戏剧在 50 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 国, 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 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 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 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 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怪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 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 60 年代初,英国戏 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 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 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 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 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 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 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 《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 等等。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

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

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

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

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

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

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

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

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

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

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一、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兴起于法
国、50-60年代风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 要的戏剧流派。又称为“反戏剧派”或 “反传统戏剧派”。
1950年5月11日巴黎梦游人剧场上演了
尤奈斯库的独幕剧《秃头歌女》 1952年《椅子》上演 1953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巴黎 演出成功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出 版研究荒诞派戏剧的经典性理论著作 《荒诞派戏剧》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
人物的动作被压缩到最 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 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 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 状态和思想情绪。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尤奈斯库
尤奈斯库之墓
《犀牛》 贝兰吉 寓意: 1,法西斯主义反思
2,自觉与变形
《椅子》 寓意: 1,人与世界的虚无
与毫无意义 2,孤独 3,物对人的代替
2、贝克特
3、让· 冉奈 《女仆》
4、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之梦》
《谁害怕弗吉尼
亚· 伍尔夫?》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一)生平(19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89)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二)创作
《剧终》 《最后一盘磁带》 《啊,美好的日子》
(三)《等待戈多》
1、创作情况 1948-1952年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人所面临的现
实,荒诞派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 实主义戏剧。”
二、基本特征
1、思想上: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
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 生存方式的荒诞

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

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

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作者:杨帆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7期【摘要】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是爱尔兰著名的作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其主要创作涉及戏剧、小说和诗歌,但尤以戏剧见长,其中《等待戈多》(1953)是其戏剧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荒诞的意味,而《等待戈多》则集中体现了其戏剧创作的荒诞性。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荒诞性【中图分类号】J817 【文献标识码】A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清晰地阐明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和哲学思想,即世界、人生的本质是荒诞的。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它以荒诞的情节内容、荒诞的语言,通过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的世界和人生。

一、情节(内容)的荒诞性《等待戈多》的荒诞性首先体现在戏剧的情节、内容上。

贝克特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程式,既没有设置开头也没有交代结局,内容情节更是荒诞不羁。

戈戈和狄狄是谁,他们从何而来,戈多又是谁,又为何要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做什么,戏剧里一概没有交代,至于情节内容更是支离破碎,毫无头绪的语言、无聊的小动作和各式人物的杂耍构成了戏剧的全部和核心。

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把靴子穿上,脱下帽子抖抖,往里看看,吹口气,又带上,无聊而可笑。

在等待的过程中,波卓与幸运儿的出现并没有给这部戏剧增添些许正常,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牵着,手上提着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沉甸甸的箱子,箱子里面却装满了泥土。

戏剧只有两幕,表现的是两天之内的事情,但是在第二幕中,戈戈和狄狄在第二天却又互相不认识,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一夜之间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尽管戏剧的时间长度设定为二天,第二幕发生在第二天,但是次日却是不确定的存在。

传统的戏剧为了确保演出结束以后能在观众脑海中形成印记,作家通常会设置完整的故事情节、连贯的思维逻辑,特别是一定要明确空间的界限和时间点。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夸张、荒谬、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性而著称。

荒诞派戏剧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常规,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魅力。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和颠覆荒诞派戏剧通常以夸张和颠覆传统为其特点。

它们对现实和人物描写进行了夸张和颠覆,通过对生活的颠倒、对常识的否定,刻画出一种与传统戏剧形式迥然不同的画面。

这种颠覆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荒诞派戏剧多情节诡异,人物古怪,语言滑稽,和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荒谬或是现实感到混淆。

2. 反映现实的扭曲荒诞派戏剧通过扭曲、颠覆和夸张来反映现实,探讨人生、社会和政治议题。

它们渴望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谬,从而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

3. 语言的创新荒诞派戏剧在语言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们常常使用荒谬的对话和语言,或者用新的语言形式来探索和传达其内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戏剧文本中,还体现在对话和表演中。

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它们可以是具有极强戏剧性的剧本,也可以是不具实际动作的纯粹戏剧形式,还可以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和多变的现代舞蹈或者录像艺术等。

意义和影响荒诞派戏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和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意义。

1. 对传统戏剧的挑战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形式构成了巨大挑战。

它们通过对戏剧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颠覆和夸张,使传统戏剧在审美上受到冲击,激发人们重新审视戏剧和现实的关系。

4. 唤起观众的思考荒诞派戏剧通过其夸张、颠覆的表现手法,常常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产生自我反思,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荒诞派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为现代戏剧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其代表作品涵盖了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赛缪尔.贝克特,荒诞剧,荒诞,终局一、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最初是英国剧作家马丁·埃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提出的。

他将这一流派产生的时间界定为1952 至1962 年,因为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这一年在巴黎上演并大获成功,旋即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而实际上,尤奈斯库早在1948 年就已经创作出了被后人大为推崇的、被誉为荒诞派经典作之一的《秃头歌女》。

所不幸的是,该剧1950 年在巴黎上演的时候遭到了惨败,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寥寥无几,有时因为到场的观众太少,剧场不得不将票款退还给观众并关门停演。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荒诞剧的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热烈的欢迎。

马丁·埃斯林虽然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将贝克特、尤奈斯库、亚当和日奈划归为荒诞派。

但实际上,这些剧作家一直都将自己视作孤独的、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作家,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各自的世界里,与外界隔绝。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主题、创作题材以及创作背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共同遵循的创作纲领或艺术原则。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关注人的本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作品中都渗透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在创作上,他们一反传统的戏剧创作模式,将情节、悬念、人物刻画等必不可少的戏剧因素统统抛弃,用最直白的语言、最平凡的事件、最不具戏剧性的情节,表现最真实的生活,揭示出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剧作,在西方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些剧作就像一面镜子,它使人们透过舞台,看到了自己,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现实世界。

之所以称之为―荒诞派‖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试图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人的存在是没有目的的,没有意义的,人在世界上经常感觉到不知所措,不平静和受到威胁。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 剧”。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 丁· 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 第一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 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 合语法,枯燥重复。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贝克特认为,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
在《等待戈多》的尾声 有人冲上了台 出乎了“出乎意料” 在令人振奋 此来者不善 乃剧场看门老头儿的傻 公子 拦都拦不住 窜至舞台中央 喊着叔叔 哭着要糖 “戈多来了!” 全体起立热烈鼓掌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 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 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哑剧ii1957最后一局最后一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尸骸1959哑剧iii1959呵美好的日子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歌词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乔1968等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反戏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11-16作者简介:张红军(1971-),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张红军(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荒诞派戏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舞台上风行一时。

它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所进行的挣扎。

在荒诞派剧作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空破碎的世界里,人的生存的尴尬,他要人们正视活生生的现实,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特征中图分类号:I56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3)02-0052-03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

但它却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

传统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

这一新的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在所有荒诞派艺术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他的作品里,人的灵魂的孤苦、肉体的衰老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是永恒的主题。

这位客居巴黎的爱尔兰籍剧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著名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连同他的《最后一局》、《快乐时光》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的扛鼎之作。

本文拟从这三部作品出发略析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英国作家马丁・埃林斯指出,荒诞派戏剧的主题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1](p.69)。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

《最后一局》揭示的是困陷着人的恶性化世界。

整个物质世界正走向零度后的死寂,所有的人面临的是衰老、死亡和幻灭。

《快乐时光》表现的是女主角维妮内心的活动和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处境。

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这就是人的基本境遇和人的基本境遇的恶化。

作为艺术上的基本论者,贝克特通过对生存的尴尬境遇里,人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表现,否认了数世纪以来支撑西方人精神大厦的宗教理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

宗教的呼唤把人的主题世界无限地延伸到一个脱离了世俗、纯精神的乐园,它长期给心灵受挫、不甘忍受俗世生活的人提供着爱的最后避难所。

改革社会的愿望则强调人类社会自我改良、自我发展的潜能。

为了达到对这两点的根本否定,贝克特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

其中最显著的是,戏剧人物的抽象化、宗教性隐喻、类比和反讽。

首先,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人”。

通过抽去人物身上现实存在的个体性特征,人物成了第14卷 第2期2003年4月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URNAL OF J IAN GSU RADIO &TEL EVISION UNIV ERSITY Vol.14No.2Apr.2003抽象化的人,或集体性的人。

同时,不同人物又象征性地相互对应:动作和思想、理性和非理性、肉体和灵魂。

例如《等待戈多》中的4个人物的任命分别暗指俄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

埃斯特拉贡代表的是人的动作、非理性、肉体,符拉季米尔代表的则是思维、理性及灵魂。

所有的人物象征性地代表了整个人类。

其次,大量引用宗教性隐喻和类比。

《等待戈多》中,一棵光秃、黝黑的树始终占据了观众的主要视野。

对西方人来说,这无疑是对圣经事件的双重引喻并暗指基督教传统教义上的两点。

一方面,它是对《创世纪》中伊甸园事件的隐喻。

伊甸园中的禁果之树使人在获得理性和人性尊严的同时,也使被逐出乐园的人从此踏上一条忍受尘世苦难、等待重返天国的无尽旅途。

正是在这一点上根植了传统基督教神学呼唤信众虔心受苦、等待救世主的救赎说教。

另一方面,这树又是对圣子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事件的隐喻。

这又根植了基督教有关显灵、道成肉身的信条。

《最后一局》里最明显的圣经事件类比,是对《旧约》中洪水事件的类比。

《创世纪》中说:“汉姆,迦南之父,看见裸睡的父亲,转而告知他的兄弟。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一局》中的汉姆已双目失明,无兄弟姐妹,他的迦南就是那间与世隔绝的屋子。

不同于洪水事件,《最后一局》的整个世界正在走向零度后的死亡,人终究无处可逃。

最后,大量运用反讽的方法。

作为绝大部分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因素被交织在三部作品的世界里。

所有的人物犹如在急流中的漩涡里挣扎,宗教的安慰、救赎的希望与他们无缘,展示在他们面前的只是一片虚幻的世界。

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上帝再也无缘眷恋他们。

宗教的伪善与无能被艺术性地披露无余。

诚然,作为西方主要信仰的基督教出路何在?怎样才能填补因对传统神学质疑而留下的心灵空白?这是20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们的课题。

他们或许能使基督教思想在现代神学的阐释下起死回生。

但作为艺术家的贝克特所关心的是在现代戏剧艺术中人本体存在的维度和真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质疑和否定不是目的,也不是盲目地步19世纪末尼采、叔本华之类悲观哲学家的后尘。

二、艺术形式:游戏、虚幻、时间在《等待戈多》中,埃斯特拉贡和符拉季米尔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通过自杀的方式获得自我拯救的意义,这种看似滑稽的行为增加了作品的悲喜剧色彩,使得原本悲壮的自杀行为蜕变成一出滑稽、无用的游戏。

这是贝克特为了突出游戏感而在三部作品中刻意追求的一种技巧。

一个起初高尚的、有意义的行为变成了荒诞的表演,一种严肃的情感荒谬地与滑稽的行为并列在一起。

“游戏”可能是人物滑稽的动作,也可能是喋喋不休、毫无疑义可言的对话或独白。

纵观这部作品,总的趋势是:当人物失去了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活动的自由时,“游戏”的模式便开始显现,最后如同《快乐时光》里的维尼一样,只有不停地重复祈祷词般的胡言乱语。

剧作可能并不直接对“生存尴尬”的问题进行回答,而仅仅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

然而,剧本所体现出的“游戏感”并不仅仅是滑稽的动作和无意义的空话本身,它们通过人物生活中功能性的意义获得了价值,极大地拓展了蕴含在作品中的艺术世界,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人物内心的世界和境遇。

虚幻性是贝克特三部作品的又一重要特征。

首先,这三部作品中每一部的背景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等待戈多》中的背景像是一片荒原,《最后一局》的背景是一幅荒谬无比的人类生存世界的图像,《快乐时光》中地狱般的火焰与天国之光构成了具有强烈对比性的背景。

其次,时间的割裂感贯穿于几个作品。

《最后一局》中所有过去的经历惟有被保存在神话般的故事里。

《等待戈多》中人们的记忆变得支离不全,两个主角永远被滞留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戈多是一个幻想,这一意象强烈地衬托出他们“等待”目的的虚幻色彩。

第三,作品中还有一系列虚幻的生命意象。

如《等待戈多》中的小男孩,《最后一局》中的老鼠、跳蚤等。

这些意象相互交叠,反映了过去与现在的断裂终究是不可逃避的现实。

面对无望的、不确定的将来,他们的生存意义由对将来的渴望变成了惯性驱动下的机械重复,等待变成了无止境的“等待着”,结束成了被延缓到极慢速的“结束着”。

因为戈多不来,等待便毫无意义,而戈多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被追求的对象,他究竟是谁,甚至连作者本人也不知道。

贝克特说,要是他知道的话,他早就・35・第2期 张红军: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在剧本里说出来了。

失去了对将来的希望和对过去的确定感,他们所有的就是赤裸裸的现在。

尽管他们拥抱的是一个虚幻的梦,但他们还是在现存世界中寻找着支撑点。

只有与人的生命世界相连,时间才从虚幻世界里获得意义。

在这三部作品里,时间体现为破坏性的力量,它无情地把人、把整个世界推向宿命的终点。

贝克特选择的表示时间的意象主要是实物意象,如树、表、闹钟、铃声等等。

《等待戈多》中的那棵树就是时间的意象。

短时间的流逝与树叶的变化正体现出超越自然的另一种现实,这使得时间被赋予了双重意义:转瞬即逝和永恒。

三、荒诞实质:现实的真“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它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2](p.283)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空破碎的世界里,人们依然希望能捕捉到存在的真实或赋予存在的意义,所以他们等待戈多,所以他们沉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但是随着时间的循环往复,空间只是一片空白,人最终被时间融入虚无之中。

这正是艺术家想要表现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现代人与其休戚相关的客观世界相脱节,宇宙间的幻觉和光明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人变成了陌生的人,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本质,也就是丧失了“自我”。

贝克特的名剧《等待戈多》中的一个人物爱斯拉冈甚至这样评论说:“人是极蠢的猿。

”人一旦与客观世界相分离,他的形象便会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不可知。

贝克特用了许多象征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

在《不是我》一剧中,全黑的舞台中央悬露着一张嘴,里面传出一个老妇人喋喋不休的声音。

在《脚步》一剧中,舞台中央一束光下只有一双女人的脚在来回走动。

在《那时间》一剧中,一个白胡子老人的头颅正在倾听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来自左、中、右三个方向。

作为一个艺术家,贝克特并不想解释这个虚幻的世界,但他凭着艺术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刻骨铭心的感受,艺术地表现出了这个令人失望的、异化和畸形的世界。

他用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人虽然处于一个荒诞的空间中,但人们从来没有失去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荒诞的存在并不是人的存在本身荒诞,而是人在荒诞世界理想无限的冲击和超越。

正是这种艺术追求,使得贝克特成为荒诞艺术中的佼佼者。

荒诞派戏剧虽然脱颖于传统,但它所反映的却是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分离、人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物欲主义对人造成的危害。

荒诞派戏剧的确表述了人认识到自己处于无法超越的黑暗中所表露出的焦虑与恐慌,同时还在剧中提出人永远不会了解自己的本质和目的,决不会有人提供能够指导他人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但所有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荒诞派戏剧仅仅描述人生的阴暗方面,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剧作家要做的正是要人们正视活生生的现实,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

表面的物质满足,虚假的现实解释,以及经不起推敲的思想意识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人们承受信仰消失及道德沦丧造成的后果。

正是因为这一点,荒诞派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正是它的生命力及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1] [英]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2] 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精义[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T h e W orks of S amu el B eck ett and th e F eatu res of th e T h eatre of Absu rdZHAN G Hong 2ju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e Theatre of Absurd was in popular in 60s in Europe.It represents the struggle of individuals in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for their own ego.Samuel Beckett was a s pecial and typical one among those Absurd Theatre authors.His works show the embarrassment of human being in a broken world made up by games and illusions.K ey w ords :the theatre of Absurd ;Samuel Beckett ;features(责任编辑 丰 余)・4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