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荒诞的艺术

合集下载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椁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截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二.故事梗概《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的对话: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再等……三.相关评论1.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件事:等待戈多.戈多是什么西方评论家绞尽脑汁,作出各种解释,从一个著名的摩托运动员到巴尔扎克的一部不出名的早期喜剧中的一个角色,进行种种类比评析.也有人问过作者: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无常.用剧中人的话说:"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流浪汉等待的希望是渺茫的,今天等不到,明天还是等不来,永远得不到.剧作第二幕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幕的再现,加强了这种观念的直观性,要是继续写下去,第三幕,第四幕,照样还是等待,等待……痛苦加失望,悲惨加迷惘是《等待戈多》内容的突出之点.幸运儿的痛苦直接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是看得见的痛苦.两个流浪汉的痛苦是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来表现的.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无需去记忆,连时间概念都没有.爱斯特拉冈说:"……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难道不可能是星期天或者星期一,或者是星期五 "第二幕中弗拉季米尔问波卓什么时间瞎了眼,波卓大发其火:"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不能满足你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暗."生存即是死亡,时间没有实在意义,是永远停滞的瞬间.为了填补这个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他们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然而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无意义和无目的性的描写而闻名。

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人生的无意义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探索贝克特作品中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首先,贝克特的作品经常表现为自我否定。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可避免的自我失败和绝望。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中,两个主角弗拉达和埃斯特拉决定等待一个叫做戈多(Godot)的人,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他会来干什么,或者是否会来。

这种反常的行为代表了人们等待意义和目的的绝望。

贝克特以一种无助、空荡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安全和意义的绝望需求,从而呈现了自我否定的特征。

其次,贝克特的作品充满了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

他的剧本经常包含一些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的主题常常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在《等待戈多》中,弗拉达和埃斯特拉通过无意义的对话填充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揭示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还展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即对人生的虚无感。

此外,贝克特的作品也体现了虚无主义和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经常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或目的,个体存在于一个没有定义的世界。

《等待戈多》和《疯子的早晨》(Endgame)两部作品的角色都处于存在的边缘,他们的行动似乎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贝克特的作品中反映了对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怀疑,并强调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

总之,贝克特的作品展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他通过自我否定、无厘头的对话、虚无主义和颠覆传统戏剧结构等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绝望和混乱。

他的作品让观众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强调存在的无意义。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作品。

作品于1952年首次在巴黎上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戏剧之一。

《等待戈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同时运用循环和荒诞的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循环是《等待戈多》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整个剧本只有两个角色——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贡(Estragon),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Godot)的人的到来。

这种等待以不断的循环和重复为特点,凸显了人类存在的无尽重复和绝望的感觉。

剧中的对话和动作都是重复的,在短暂的间隙之后又回到原点,形成了一个看似无尽的循环。

循环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等待”的现象。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戈多却从未出现。

这种等待的无果和失望,使得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和绝望。

这种经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循环中,例如每天的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生活习惯、反复发生的事件等等。

人们不断地在循环中重复,但往往感到毫无意义和清晰的方向。

荒诞是《等待戈多》的另一重要元素。

整个剧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荒谬和违反常规的情节和对话。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贡进行了一连串奇怪的对话,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荒诞和幽默。

他们谈论鞋子的大小,却无法确定鞋子的颜色;他们试图寻找一种方式来悬挂自己,但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这些情节和对话的荒谬性使观众感到不可思议和荒唐。

荒诞暗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

人们经常陷入不可理解的情况和无意义的对话中,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贝克特通过极端荒唐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虚无和荒谬。

观众通过观察剧中角色的荒唐行为,对自己的生活和存在产生了反思。

《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是塞缪尔·贝克特希望通过戏剧作品探讨的主要主题。

循环和荒诞不仅体现了人类存在的重复和无意义,也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无尽的重复和虚无。

Samuel Beckett

Samuel Beckett

背景介绍
20 世纪50 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 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 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 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 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 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 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 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简介
萨缪尔· 巴克利· 贝克特(1906 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 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1969年)。他兼用法 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 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 戈多》(1952年)。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 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 终》(1957)、《最后一局》 (1957 )、《呵,美好的日于》 (1961)等。
荒诞派戏剧简介
荒诞派戏剧在 50 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风行于法国、英国、美 国, 60 年代统治了西方戏剧领域,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 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全面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程式,这一派戏剧以存 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 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独辟蹊径,进行了 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创作出了一批离奇怪诞、泅异于传统戏剧的作品,因 此被戏剧评论家们称为“先锋派”、“反戏剧派”。 60 年代初,英国戏 剧家埃斯林将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很快被文学戏剧界认可。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 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 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 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 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 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 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 《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 等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等待戈多》中的荒诞的思想和荒诞的艺术

《等待戈多》中的荒诞的思想和荒诞的艺术
的思 想和 荒诞 的艺术 形 式 的高度 统 一 , 鲜 明地 表 达 了作 者 的哲 学 思 想 :人 与 生 俱 未 就 处在 荒 诞 中 ,而 且还 将 永远 处在 荒 诞 中 ,在 劫 难 逃 。在 一个 荒 诞 的世 界 中 ,生 活 本 身 就 是荒 诞 没 有 意
何 度 过 这 等待 的 时 光。 他 们 为 了打 发 这无聊 时 光 ,就 没事 找事 ,没话 找话 。 他 们 嗅鞋 子 ,闻 帽 子 ,想 上 吊 ,啃 胡
毫一
" ,l t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一 t ' g
等待戈多 中的莞诞的思想和荒诞的艺术
【 要 】 贝克特的 《 摘 等待 戈 多》突出地体现 了作者本人 的哲学思 想,即这个世 界是 荒诞 的 ; 生是 悲哀的 ,不再有 意义和永 恒的价值 : 人 人类被铺 天盖地 的荒 诞 包围着 ,人类 怀着希望 生活着 ,等待到 的却是更 多的失望 ,并 由此 而绝望 : 人被孤独 ,冷漠 ,虚无 ,晦暗 包围着。此戏剧是荒诞的思 想和 荒诞 的艺术形式 结合的典 范之作 ,更好地表达 出了作者的哲学思想。 【 关键词 】 《 等待 戈多》 荒诞 等待 意义
断地 重复 这 些 无 聊 的言 行 ,却 无 法 找
到 摆脱 无 聊 、空 虚 、 绝 望 等 的 方 法。 当他 们 想 到 戈 多 或许 不 来 时 ,他 们 不 禁恐慌 起来 ,不 由绝 望起 来 ,想 自杀 ,
特 征 的 等 待。 在 我 们 整 个 一 生 的漫 长 过 程 中 ,我 们 始 终 在 等待 什 么 ;戈 多
全 剧 的 中 心 线 索。 对 于 戈 多这 一 形 象 耗 尽 了 生命 。 希 望 等 于 无 望 ,绝 望 中 的 解 说 更 是 众 说 纷 纭 :有 人认 为 , 戈 又 不放 弃 等 待 ,时 间 由此 变 得 毫 无 意 多就 是上 帝 ,因为戈 多 ( d t Go o )就是 义。 生 活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存 在 是 极 其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尤涅斯库《秃头歌女》
• 尤涅斯库的开山之作《秃头歌女》此剧描 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 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 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 1950年5月,尤涅斯库的第一部荒诞剧 《秃头歌女》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上演, 观众们感到被这部莫名其妙、语无伦次, 既没有歌女、更没有秃头歌女的戏剧愚弄, 纷纷退场。
《等待戈多》
• (1)情节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戏, 有五个人物:两个老流浪汉爱 斯特拉冈(又叫戈戈)和弗拉 季米尔(又叫迪迪)、奴隶主 波卓、奴隶幸运儿、一个孩子。 其舞台布景极其简约,第一幕, 舞台提示为: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第二幕的舞台 提示是“次日。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但枯树上一夜之间 长出了四五片树叶。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
• 荒诞派戏剧在文学剧本内部“对此前荒诞主题作品的 超越”表现为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三个方面。
• 1.反情节: • 在认为世界不可理喻、人生本无目的的荒诞派戏剧家 那里,题旨明确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人为的任意剪裁, 充满了虚假的成分,赋予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的努力 无疑是徒劳的,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因此荒诞剧打 破了情节中心论,抛弃所谓的客观生活逻辑,采用了 无矛盾冲突、无跌宕起伏、甚至无头无尾的反理性的 戏剧结构。
让· 热奈的《女仆》
4.哈罗德· 品特
• 哈罗德· 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 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家。生于伦敦一个 贫苦的葡萄牙犹太移民家庭,自幼常 见各种暴力行为,因此,安全感的缺 乏成为他剧中人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房间》 (1957)、《生日晚会》(1958)、 《升降机》(1960)、《看管人》 (1960)、《侏儒》(1961)、 《茶会》(1964)、《归家》 (1965)、《地下室》(1966)、 《虚无乡》(1975)等。2005年 10月,品特因其剧作“揭示了掩盖于 日常空谈下的危机,以及努力进入浓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

【课外阅读】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

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

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

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俩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他们一会儿谈到忏悔,一会儿谈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讲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还说这样一些话:“我觉得孤独”,“我作了一个梦”,“我很快活”——并且没事找事,做出许多无聊的动作:狄狄脱下帽子,往里边看了看,伸手进去摸,然后把帽子抖了抖,吹了吹,重新戴上;戈戈脱掉靴子往里边瞧,又伸手进去摸……可是戈多老是不来,却来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

波卓用一条绳子牵着幸运儿,并挥舞一根鞭子威胁他。

幸运儿拿着行李,唯命是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对话、独白颠三 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 而混乱。如一开场两个流浪汉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 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 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 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 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 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 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 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剧本:《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
《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 (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 《歌饲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 (1964)
电视剧:《迪斯·乔》(1968)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 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戈多”作为一个代名 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 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 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两个流浪汉 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 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 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 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两个流浪汉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 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 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
2、荒诞派的高峰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 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它于1953年在巴黎首演,立刻 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引发评论 家群起而攻。1956年在纽约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 路不明的戏剧”。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 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 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 出解释。 贝克特后期的剧作,如《剧终》等,基本也都延 续了《等待戈多》所奠定的风格基调。从某种程度上看,贝 克特的创作思路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 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 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演
为标志而被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创作小说,而后 期则主要写剧本。尽管如此,贝克特的文学风格却始终没有 很大变化,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 道路。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实主义 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 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 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 因此,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 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的困 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哀。 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的小说 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勃兴的意 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一出两幕剧,登场的 人物共有五个:两个 流浪汉——爱斯特拉 冈和弗拉季米尔,波 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还有一个小男孩,故 事发生在荒野的路 旁……
第 一 幕
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
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 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 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 动作。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 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 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 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 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 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1、三部曲系列 贝克特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三部曲系列《莫洛瓦》 (1951年)、《马龙之死》(1951年)和《无名氏》 (1953年)。这三部小说在形式上吸取了法国诸多文学流 派的元素,包括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技法。在内容上,故事 和情节已经被彻底淡化,主人公被限定在极小的空间内, 甚至形体本人也已经非人化,如同是一些在寻找替身的符 号系统。这种特质已经远远超出了现代主义的范畴,而是 已经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气质了。 此外,他的小说大多 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 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 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 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进入50年代后,贝克特意识到自己的小说实验已



经没有继续前行的可能了,于是开始转向戏剧创 作。 1953年,凭借《等待戈多》声震文坛。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得到诺贝 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 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 贝克特1980年的剧作《一句独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开篇词:“诞生即是他的死亡” (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爱丁堡 戏剧节上花上一小时阐明的存在主义,贝克特一 句话就解决了。”尽管讨论的是人类的虚无境遇, 但贝克特对措辞却是斤斤计较。 1989年12月22日,贝克特在法国巴黎逝世。
有人说,戈多(Godort) 就是上帝(God)。尼 采早就宣布:“上帝死 了!”由此可以断定: 戈多永远不会来了。但 人们依然会等待,通过 等待消解现实的痛苦和 绝望。
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 是戈多。波卓是世俗化 了的戈多,是理想戈多 的现实化身。表明即使 等来了戈多,生活也未 必美妙。
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 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 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 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 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 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 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 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诗作:《婊于镜》(1930) 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 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
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
(1946)
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
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 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
第三,寓意与象征。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 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诞概念中 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两个流浪汉象征着 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 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 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 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社会 已成为一个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世界。他们只不过 生活在荒野中的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生活在 空虚之中!”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 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 中死去、消亡。
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
一味的苦苦等待。其中一个流浪汉说:“咱们不再孤独啦, 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 不来,说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 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流浪汉的穿着更破烂,生存 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剧中的两 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 来,苦死了等他的人”。《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 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 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 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 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 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1、贝克特是悲观主义者吗?
很多人认为贝克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痛苦主义者和悲观主义 者。我认为,这种误解源于对贝克特作品的误解,同时,也 源于对贝克特个人的复杂性格缺乏了解。贝克特确实显得非 常忧郁、严肃,而且经常会陷入沉思。他笔下某些最伟大的 作品正是来源于这种失落之感。但是无论是在贝克特的作品 中,还是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是到了最困难的关头,他都有 着一种不怕逆境、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75岁高龄的 时候,他引用了《李尔王》一剧中埃德加的一段话:"谁能 肯定我现在的处境最糟?";"只要我们还懂得说最糟糕,就 说明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在他的作品中,甚至是 在那些最黑暗的、最萧索的句子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种形 态、一种能量和一种活力,它们抵消了作品中的虚无主义 。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戏剧倾向,具有浓郁的 荒诞性特征。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 潮,也无结局。两个流浪汉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 都一概不知。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 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 替。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抖抖帽子,在 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充满滑稽与无聊。两个流 浪汉在一起等了一天,第二天见面时却互不相识。一夜之隔, 枯树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幸 运儿替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那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着 沙土。戏剧只展示了两个傍晚,但次日却是个不定数。戈多 托小孩带来口信,说明天要来,却又总不来。失望的戈戈和 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付诸行动。杂 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 诞。
1906年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
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院,获法文和意大 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 语言的贝克特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 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 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 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 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二战结束后,曾 短暂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 成为职业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