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审美价值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怪诞审美的一种特殊形态。
文学中的怪诞审美主要是指文学中出现的某些违反常规的奇特事物和异样现象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在文学表现技巧上,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格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所表现的变态,变位和变形,是文学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标签:怪诞文学;怪诞形象;怪诞审美怪诞理论发源于西方。
“怪诞”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用来指代意大利罗马洞穴中发现的装饰画“grottesco”。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中,违反常态就是怪诞的表现形式。
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怪诞的理论,即怪诞由丑恶和滑稽构成,大众对其反应是感到可怕的同时也感到好笑。
怪诞是一种赋予并表现世界恶魔般的品质,并加以克服的尝试。
从文学作品结构上,怪诞将大不相同、互不相容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法消除的冲突;从阅读者的反应上看,怪诞既使读者觉得滑稽,又使他们感到害怕,产生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
多年来,怪诞文学一直不被主流文学研究界所重视,几乎无人问津这种“反常”的文学美,近百年才开始逐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怪诞审美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形式多样且异常的审美形态。
其大多主题离奇且深沉,自然常被主流价值领域的人们视为不易于低龄阅读的类别。
但其实,儿童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也是文学艺术家在文学中反映生活真实和评价生活真实的方式之一。
其怪诞文学中所包含的多样的风格,新鲜刺激的主题和松散的目的性常常吸引了不同类别、年龄的阅读者。
因此,在文学领域中,怪诞文学的题材有增无减,持续且稳定的占据着一定的文学市场份额,并逐步吸引文学研究者们的注意。
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怪诞文学是人自身的异化和局限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是文学作品中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中的怪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怪诞的根源,而文学中的怪诞审美形态是指透过文学形象对现实中荒诞人生事件以审美的方式进行的反思和批判。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一位享誉国际的华语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中弥漫着一种“荒诞性”,这种荒诞不仅源自剧情的碎片化,也源于角色的迷茫和混乱的时空感。
正是这种荒诞性使得他的作品在电影美学上独树一帜,拥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二、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表现1.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情节跳跃、时空交错,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难以捕捉到完整的故事线,却更能引发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2. 迷茫的角色形象王家卫电影中的角色往往处于一种迷茫、失落的状态。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不知道自己的追求,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着。
这种迷茫感与荒诞性相互交织,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3. 混乱的时空感王家卫的电影中,时空感常常被打破和重组。
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观众难以分辨。
这种混乱的时空感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荒诞性。
三、王家卫电影的审美价值1. 独特的视觉风格王家卫的电影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如独特的镜头运用、色彩运用和画面构图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电影的独特魅力,使得他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 深刻的情感表达虽然王家卫的电影充满了荒诞性,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深刻的。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角色塑造,将人物内心的迷茫、挣扎和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共鸣。
3.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通过对角色生活的描绘,反映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对未来的迷茫等。
这些反思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四、结论综上所述,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是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

美学荒诞的名词解释美学荒诞是一种审美思想的流派,它强调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元素与艺术相结合,达到对生活的诗意解读和探索的目的。
在这种审美观念中,荒诞不再是愚蠢和混乱的象征,而是一种能够唤起我们对存在的直观体验的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学荒诞的含义、特征以及其对艺术和生活的启示。
一、美学荒诞的含义美学荒诞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荒谬和无常进行审美化的观念。
从荒诞主义中演变而来,美学荒诞强调虚构和现实的融合、幽默与哲思的碰撞,以及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处。
它带有一种戏剧性和戏谑的情感,让人们反思现实的真实与虚幻,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和固有的惯性,拓宽审美的边界。
美学荒诞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揭示现实生活的深层次意义和可能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去除荒谬的工具,而是将其扩大并置入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创造出令人难以预料甚至违反常理的场景和故事。
从而引发观众对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提供对生活的新的思考方式。
二、美学荒诞的特征美学荒诞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学荒诞的独特之处。
1. 逻辑断裂:美学荒诞通过打破逻辑性和因果关系,制造出令人困惑和疑惑的情节和事件。
在美学荒诞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无意义的对话、消失不见的事物以及随机的行为。
这种逻辑的断裂使观众陷入一种迷茫和思考的状态,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和解读现实生活。
2. 背离常规:美学荒诞倡导解构和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和认知框架。
它通过赋予常见事物新的含义、改变场景的设置和改写角色的定位等方式,带人们走出习惯思维的圈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
这种背离常规的冲击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新的启示。
3. 虚拟与现实的碰撞:美学荒诞常常将虚拟和现实进行融合,打破二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在现实场景中插入奇幻的元素,或者将虚拟世界的设定和语汇带入现实情境,美学荒诞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这种碰撞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观众感受到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和互动。
4. 幽默与讽刺:美学荒诞中的幽默和讽刺不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更是一种对现实中荒谬和矛盾的嘲讽和呈现。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一位在电影界独树一帜的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描绘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荒诞性,却又在荒诞中透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探讨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以期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理解和欣赏的角度。
二、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出现模糊的时空背景、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难以捉摸的命运。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
1. 模糊的时空背景王家卫的电影往往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使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变得模糊。
这种模糊的时空背景使得观众无法确定故事的真实性,从而产生一种荒诞感。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观众无法确定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故事更加具有荒诞性。
2. 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情节的展开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规律,使得故事更加具有荒诞性。
例如,《花样年华》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方式展现故事,使得观众无法确定事件的先后顺序。
3. 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是重要的表现内容。
他善于通过细节和画面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得观众无法完全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世界使得电影更加具有荒诞性。
三、王家卫电影的审美价值尽管王家卫的电影具有荒诞性,但却在荒诞中透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1. 美学风格的独特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音乐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和情感。
他的电影画面美丽而富有诗意,音乐悠扬而富有情感,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2. 人物形象的深刻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情感世界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得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和思考。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作为当代华语电影的领军人物,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审美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富有魅力的作品。
他的电影中充满了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不仅体现在情节的离奇和人物的复杂,更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和审美价值的独特呈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探讨其电影的独特魅力。
二、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1. 情节的离奇与人物复杂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使得情节显得离奇而富有张力。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时间的错乱、空间的跳跃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都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荒诞感。
此外,他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重的性格特点,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2. 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王家卫的电影中的荒诞性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感,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
他的电影往往以都市为背景,通过对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例如在《阿飞正传》中,对人生无常、命运不可捉摸的思考,以及对现代都市人孤独、迷茫的描绘,都使得电影具有了深刻的荒诞性。
三、王家卫电影的审美价值1. 独特的视觉风格王家卫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视觉风格,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元素来营造氛围。
他的电影往往色彩鲜明、光影斑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运用大量的色彩对比和光影变化,使得整部电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2. 深邃的情感表达王家卫的电影中充满了深邃的情感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情感纠葛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具有深度,而且具有共鸣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结论综上所述,王家卫的电影具有鲜明的“荒诞性”和深邃的审美价值。
他的电影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离奇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荒诞感的世界。
同时,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和独特的视觉风格,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深邃的审美价值。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

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开题报告题目: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作品《局外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摘要:阿尔贝•加缪在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文坛上以其充满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著称,其中《局外人》成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主角梅尔索的荒诞人生,以及他在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状态。
本文将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认为其中所展现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存在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荒诞之美;审美价值取向;阿尔贝•加缪;《局外人》正文:一、荒诞之美的概括荒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倡导摆脱传统逻辑和价值观,展示一种荒诞和反常的存在状态。
荒诞之美是荒诞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指的是在荒诞和矛盾的现实中,透露出的一种意外的美感或艺术审美价值。
荒诞之美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也不是丑陋或丑恶的呈现,而是一种寻求个性、追求自由、反叛与狂欢的美学体验,是对社会僵化和繁琐秩序的反抗。
二、阿尔贝•加缪及其作品《局外人》的简介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1942年,他发表了小说《局外人》,该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的荒诞人生和他在法国社会中的局外人存在。
梅尔索是一个在社会上孤独、冷漠、无情的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自我存在才是最重要的价值。
在小说中,梅尔索因为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而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他对此毫不在乎,任由法律对自己进行惩罚。
最终,他被判处死刑,也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无情和孤独。
三、《局外人》中的荒诞之美阿尔贝•加缪通过《局外人》中的荒诞形象和情节,展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价值。
第一,该小说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具有极端个性和精神性,他不受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束缚,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种自由与反叛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第二,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也呈现出荒诞和反常的状态,正如梅尔索杀了阿拉伯人却毫不介意自我惩罚一样,这种失调和矛盾加深了作品中的荒诞之美。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篇一一、引言王家卫,一位享誉国际的华语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他的电影作品充满了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不仅体现在情节的跳跃与模糊,更体现在人物内心的复杂与矛盾。
本文将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探究其电影创作的独特魅力。
二、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特点1. 情节跳跃与模糊王家卫的电影中,情节往往呈现出跳跃与模糊的特点。
观众常常无法明确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和因果关系,这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荒诞感。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电影的情节并不按照常规的线性叙事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情节的因果关系进行淡化处理,让观众在迷茫中感受情节的跳跃与模糊。
2. 人物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复杂且矛盾重重。
人物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情感纠葛难以言喻。
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荒诞性。
例如,《花样年华》中的男女主角在复杂的情感纠葛中挣扎,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复杂和矛盾,这种内心情感的呈现方式使电影更加具有荒诞感。
三、王家卫电影的审美价值1. 艺术风格独特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的电影画面唯美、色彩丰富,音乐和画面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众多电影作品中独树一帜。
2. 情感表达深刻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情感表达深刻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荒诞的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内涵。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结论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性”和审美价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种荒诞性不仅体现在情节的跳跃与模糊,更体现在人物内心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也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王家卫的电影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
《2024年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范文

《王家卫电影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篇一一、引言王家卫,这位独特的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描绘,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影片。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荒诞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赋予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探讨王家卫电影中的“荒诞性”及其审美价值,从电影的叙事、角色塑造、视觉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王家卫电影的叙事荒诞性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充满了荒诞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疑惑和思考。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影片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故事片段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错乱而富有张力的氛围。
这种荒诞性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影片更具吸引力,也使得观众在思考中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三、角色塑造的荒诞性王家卫电影中的角色往往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充满了荒诞性。
这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但却又如此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例如,《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徘徊,让人感到既真实又荒诞。
这种荒诞性的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四、视觉风格的荒诞性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而著称,其画面美学充满了荒诞性。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营造出一种梦幻而现实交融的氛围。
例如,《花样年华》中的老上海街景和斑驳的色彩,给人一种怀旧而略带忧郁的感觉;而《重庆森林》中则通过冷冽的色调和快节奏的剪辑,营造出一种现代都市的疏离感。
这些视觉元素使得影片具有了荒诞性,也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审美冲击。
五、荒诞性的审美价值王家卫电影中的荒诞性为其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荒诞性的叙事方式和角色塑造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广度,让观众在思考中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其次,视觉风格的荒诞性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了美学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的审美价值
摘要:“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
特别是贝克特《等待戈多》(1953)的成功上演,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存在的荒诞感,领会了人生的荒诞和存在的虚无,人生就像永远等不来的戈多。
艺术家以对时代的敏感,塑造了一系列病态、丑陋的人物形象,以荒诞不经的语言揭示出丧失自我本质的人的无可奈何的荒诞境遇。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荒诞、文学艺术、现代美学
一、荒诞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特定时期和状态的产物。
荒诞的观念及其显现形式古已有之,且是伴随人类历史性生存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荒诞感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来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得以确立的现代性事件。
它始自存在主义文学(哲学)继而在现代派诸艺术流派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以悲、喜、丑相杂糅的审美意蕴生成了它的审美价值。
尽管荒诞现象早就存在,但直到现代派艺术出现它才走到历史的前台。
“在他们那里,荒诞已从一般的历史社会范畴上升到人类存在的范畴,从一种批判意识发展成为一种彻悟意识;在他们那里,荒诞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事物,而在于人的整个存在,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与活动。
”【摘自:百度贴吧】
“荒诞”在《简明牛津辞典》(1963年版)中有两个义项:(音乐)不和谐;缺乏理性或恰当性的和谐(当代用法),经现代派艺术才提升到哲学、美学高度。
“荒诞”的美学命名源自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个流派——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战后最重要的戏剧流派,它和其他艺术流派一同生成了西方美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荒诞。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
二战的恶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
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
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
荒诞,无用的主题”。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
其艺术特点为:第一,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第二,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第三,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代表作家有S.贝克特、E.尤内斯库、J.热内等。
代表作品有《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椅子》、《阳台》、《屏风》等。
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声誉,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则已成陈迹。
【摘自:百度百科】而卡夫卡的《城堡》、《审判》更是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孤独和荒谬处境,一种无可奈何不可理喻的悲剧性困境。
这股弥漫在欧洲上空的荒谬感随着文学作品很快漂洋过海,并在北美大地生根发芽。
二、荒诞的文学艺术在形式上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
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从辞源上来说“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聋的”,原本用来描写音乐上的不和谐。
字典上注明它是“不合道理和常规,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
在英语中,“荒诞”一词可简单解释为“荒谬可笑”。
贝克特、尤奈斯库们的戏剧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又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他们不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
而荒诞派戏剧则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他们凭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努力来解决矛盾。
他们放弃了关于人类处境荒诞性的争论,而以具体的舞台形象直接表现存在的荒诞性。
所以,在他们的戏剧舞台上常常出现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场面,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什么开场、高潮、结局,没有符合现实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
剧
中没有鲜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却充满了破碎的舞台形象,人们好象都成了神经病、瘦弱的老头、肮脏的流浪汉,他们只是机械重复动作和语言的“木偶”。
比如《秃头歌女》中无数个工作、外貌均相同的勃比.华特森;全剧开头结尾场面相同,只是人物由史密斯夫妇换成了马丁夫妇,剧中人物可以随便更换。
这些表现剧作家们对现实状况的认识,人已经失去了自我和个性。
《等待戈多》中狄狄和戈戈亦是如此。
剧作家们认为,在荒诞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内心深处的生活才具有意义。
因此,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恶梦、幻想、反映、横态或者附庸品而已”。
贝克特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
”他的确把《等待戈多》的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这出戏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
用剧中人物戈戈在第二幕的话说:他们在前一天“谈了一天的空话,”“作了一场恶梦”,但今天又是这些空话和恶梦的重复。
这正是贝克特虚无主义人生观的体现,这种虚无主义包含着对现实的极端不满情绪,他笔下的人物最不堪忍受的是生活既空虚又可恶:“我们腻烦得要死,这是没法否认的现实。
”“咱们已经失去咱们的权利。
”“我一辈子到处在泥地里爬!瞧瞧这垃圾。
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剧中主人公狄狄和戈戈总是唠叨不停,这样可以证明他们自己还存在,可以不必思想,不必听别人说话,从而逃避现实。
他们的唯一希望是等待戈多,可戈多究竟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观众更是无人知晓。
【摘自:/view/72055.htm】
总而言之,传统戏剧中的一切在荒诞派戏剧中都不见了。
非理性的结构,非逻辑的语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使同样经历了战争灾难的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
三、荒诞的文学艺术是西方艺术史和审美关系开始转型的表征。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关系的发展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关系、从艺术形式与社会内容的丰富联系,向艺术越来越自律化、形式化的方向发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越来越向形式一极倾斜的过程。
事实证明这种倾
斜和断裂是不合理的,是现实社会的畸形发展的一种表现。
荒诞象征了这种不合理性和社会畸形发展对人自身的巨大伤害。
荒诞所着重表现的现实和世界的无意义性,在对社会进行颠覆和批判的同时,也把对人生和世界的意义、历史进步的合理尺度等重大问题鲜明地凸显出来,把艺术形式、审美体验与人生意义、历史合理性等社会价值问题重新联系起来。
【摘自:《文艺美学教程》主编:曾繁仁】荒诞作为现代美学——感性学的一个范畴,在现代一后现代社会境遇中对悲剧和喜剧有一种大跨度衔接,可以说是审美合乎时代境遇的一种创生。
它的形式近乎喜剧、滑稽的摹仿,但其底色却是悲、丑的杂糅。
无望的荒诞往往转化成焦虑,一种对世界、人自身生存的危机感,但它又有一丝反思,所以荒诞中没有单纯的哭和单纯的笑,没有优越感,没有快感,没有精神的酣畅淋漓,有的只是哭笑不得的难受。
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直接呈现,它给人的不是古典式的审美愉快或者痛感升华,而是一种不置可否的破碎感、荒谬感,一种生命力的长期阻滞和无法摆脱的压抑感。
这实际上是从否定视角对人的尊严的渴望和对压抑的抗争,表征了一丝尚存的主体意识。
作为一种酵素它可能早就存在,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却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是特定历史境遇的一种审美自觉,也是审美意识突破美学封闭体系、契合感性学崛起的表征。
荒诞的被命名和历史性出场是对美学如何界定美、丑的突破,它的杂糅性使其无法在传统美学体系中得到合理阐释,它的巨大空洞滑稽的形式使对悲、丑的内容无力担当,被无力感、无奈感压抑到虚无边缘的主体几近崩溃,漫无边际的绝望感昭显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
这种审美新质的生成如同丑的价值,可以给板结和凝固停滞化的美学以冲击和活力。
荒诞把世界本源和人生本有的荒谬性以极端形式揭示出来,凸显人的无根的被抛状态。
正是此一在之“此”的当下既有且无的被抛,展示了存在的不和谐的荒诞状态,它可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从认识论视角是对荒诞感的认知;一方面从存在论视角是对荒诞状态的存在揭示。
在荒诞状态的敞开中,各种疏远感、陌生感、焦虑感掺杂着哭笑不得的无奈感,把人引向一种反常心理状态,一种虚无式恐惧和可怕的空洞,由此显现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的复合型审美价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