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审美观念的变迁
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太年轻的审美品味

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太年轻的审美品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他们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对于音乐、电影、时尚、艺术等领域的追求和喜好有着独特的审美品味。
然而,有时候年轻人的审美品味被人们认为是“太年轻”,过于崇尚流行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忽视了传统和高雅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和审美品味,同时也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趋势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他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他们更加追求时尚、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音乐方面,流行音乐、嘻哈和电子音乐等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电影方面,超级英雄电影、科幻片和爱情片等具有强烈情感和视觉冲击的影片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时尚方面,潮流服饰、明星偶像和网红文化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二、审美品味的塑造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首先,社交媒体在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这些互动过程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喜好和追求,也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引导。
其次,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和娱乐产业对年轻人的审美品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商业推广和宣传使得某些文化产品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三、太年轻的审美品味?然而,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太年轻”,过于崇尚流行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缺乏对传统和高雅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一些传统的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被认为是冷门、陈旧甚至无趣的。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对于文化产品的选择和偏好,但也引发了对于审美品味的争议和批评。
四、思考与建议对于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和审美品味,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思考和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是重要的价值观。
年轻人应该开放心态,不仅追求流行和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也要关注和尝试传统和高雅的艺术形式。
通过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表达,年轻人可以拓宽视野,培养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审美品味。
“娱乐至死”与虚无的沉醉——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泛化与审美异变

张富宝
消费时代的 “ 快乐崇拜”与 “ 娱乐无意识”
无 可 否 认 , 在 现 今 时 代 模 仿 、 复 制 、 拼 贴 、 戏 说 、 大 话 、 恶 搞 、爆 笑 已经 成 为 大 众 的 日常 生 活 方 式 ,想 想 那 些 山 寨 版的春 晚,想想那些充满 游戏与叛逆精 神的恶搞视频 ,想 想那些近乎 泛滥的 “ 模仿秀 ”,它们无不 在 向我们 宣告:这 既是一个世 俗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追求狂 欢的时代 ;既是一 个 “ 快乐崇 拜 ”的时代 ,也是一个 “ 娱 乐至死 ”的时代 !越 来 越 多 的人 正 在 以一 种 草 根 的 精 神 、游 戏 的 姿 态 到 处 去 贩 卖 快 乐 , 营造 出 一 种 全 民狂 欢 的 幻 象 , 于 是 “ 笑 ”成 为 我 们 这 个 时代最 为 壮丽 的 “ 景观 ”, “ 笑 ”成为 政治 、文 化 、经 济 、美 学等 各个领域争相追 逐的焦 点。新闻娱乐化 、电视节 目娱 乐 化 、 电 视 剧 电 影 娱 乐 化 等 , 以 及 大 量 烂 俗 的 相 声 小 品 、文 艺表 演都 在 以一种 “ 文 化 工 业 ” 的 方 式 进 行 疯 狂 的 自我复制 …… 这种 “ 娱 乐化 ”可 以说 是2 O 世 纪9 0 年代 以来 中国大众 文 化和 娱 乐艺术 的典型 特征 之一 。如央 视 的电视 节目“ 过 年七 天乐 ”、 “ 笑 星大联盟”、 “ 咏乐汇 ”、 “ 星 光 大 道 ”、 “ 非常6 + 1 ”, 改版 后 的 “ 欢 乐英 雄 ” 、 “ 欢 乐 一 家亲”、 “ 我 要 上春 晚 ”等 都 把 快乐 放 在 中心 的位 置 ; 如湖 南 卫 视 的 陕乐大 本 营 ” 、 “ 天 天 向上 ” 、 “ 快乐无 极限 ”、 “ 我们 约会吧 ”、 “ 快乐女声 ”、 “ 快 乐 男 声 ” 等 , 台湾 的 “ 我 爱黑涩会 ”、 “ 模 范棒棒堂 ”、 “ 娱乐百 分百”、 “ 完 全 娱 乐 ” 等 ,它 们 也 都 是 在 使 出 浑 身 解 数 推 行 娱 乐 经 济 、 眼 球经济 ,创造着一个又一个 “ 娱乐神话 ”。 台湾歌手潘玮 柏在 《 快 乐崇拜》 中唱道 : “ 忘记 了姓 名 的请跟 我来/ 现在 让我们 向快 乐崇拜/ 放下 了包袱的请跟我 来/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大众文化以其广泛传播的力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
大众文化即面对大众,经过市场化而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已渗透进当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深层原因,并展望将来文学进步中的挑战与变革。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以商业化的方式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形成了大量的畅销作品。
这种市场化的倾向使得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地重视商业价值和读者需求,尤其是一些大众文学作品屡屡追求畅销而牺牲了艺术性。
2. 流行文化元素的引入: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渗透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为作品主题、情节或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比如,网络文学借鉴了大量的网络流行文化,融入了明星、娱乐八卦、游戏等元素,从而更能迎合读者口味。
3. 媒体技术的影响:大众文化离不开媒体技术的进步,特殊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多媒体化。
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视图文并茂、互动性和即时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造成深刻影响的原因如下:1. 消费主义的触角: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产物,现代社会重商业价值的追求,文化艺术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费主义的泛滥使得市场需求左右文学创作,畅销作品往往更符合商业化的审美趋势。
2. 传播途径的改变:信息科技革命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传媒途径的多元化使得大众文化无孔不入。
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到,但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的地位受到冲击,对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了新的挑战。
3. 价值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和变迁,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导向也在不息演化。
文学作品需要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下社会的价值趋势,以便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共鸣。
浅析社会审美风尚变革产生的影响

浅析社会审美风尚变革产生的影响【摘要】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审美观念的制约逐渐被打破,大众文化和科技发展促使审美标准不断更新与多元化。
全球化的影响使各国文化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社会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风尚也因此不断更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风尚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人们应该积极适应变化,尊重多样性,从而共同推动社会审美的进步。
审美观念的变革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为个体与社会的审美体验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审美风尚、变革、传统审美观念、大众文化、科技发展、全球化、审美标准、社会文化、个体审美观念、不断更新。
1. 引言1.1 社会审美风尚的概念社会审美风尚是指在特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共同认同的、普遍存在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势。
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特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
社会审美风尚不仅包括对艺术、文学、音乐等高雅文化的评价,还涵盖了对时尚、生活方式、消费品的偏好和态度。
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审美风尚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时代性,受到历史、地域、民族、阶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审美风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革新,不断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对社会审美风尚的观察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提升。
1.2 变革的必要性社会审美风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审美观念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需要不断更新和改变。
变革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审美要与时俱进,否则容易滞留在过去的观念中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审美的变革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交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随之改变,需要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新审美观念;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得不同地区的审美风尚相互影响,需要更加开放包容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消费观念的演变

消费观念的演变消费观念的演变 第⼀个时代:理性消费时代 在这个时代,⼀⽅⾯,由于⽣活⽔平低,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
因此,产品的“好”与“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
另⼀⽅⾯,由于市场刚刚启动,⽣产企业和⽣产能⼒都很有限,⽽消费者的需求⼜极⼤,因⽽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卖⽅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及欲望并不受到⽣产者的重视,在⽣产者看来,只要他们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市场接受,⽆论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根本不⽤担⼼消费者会有其他额外要求,因⽽⽣产者只是从企业⾃⾝出发⼒求产品标准化,提⾼效率,通过⼤规模⽣产来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形成了⼀种重⽣产轻市场的“以企业为中⼼”的市场营销观念。
即“产品导向阶段”。
第⼆个时代:感觉消费时代 这个时代由于⽣活⽔平的改善和提⾼,⼈们消费观念发⽣了很⼤变化,消费者开始注意同类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并对创新的产品表现出极⼤的兴趣,他们宁愿花⾼⼀点的价钱去购买质量较⾼和⽐较新型的产品。
“重品牌,重式样,重使⽤”,成为⼈们消费观念⾸先或主要的内容。
因此,“喜欢”与“不喜欢”成为消费者的购买标准。
对⽣产者来讲,⽣产再多产品也能卖出去的好时光已经渐渐消逝。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产者的劳动⽣产率和产量迅速提⾼,这就使⼤量产品充斥市场,出现了供⼤于求的现象。
买卖双⽅的位置也因此发⽣了显著的变化,市场状态由原来的卖⽅市场转化成了买⽅市场。
买什么、买-谁的、买多少都是由消费者在更⼤的选择范围中作出决策。
所以,⽣产者的⼯作重点乃是⽤尽⼀切⼿段去刺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使公司现成的产品能尽快地⼤量推销出去,成为“销售导向”阶段。
他们花⼤⼒⽓成⽴专门的销售部门,或者不惜让批发商、零售商们分享利润,使⽤各种推销和促销⼿段,如⼴告、打折、赠送礼品、推销员上门游说等,来达到⽬的:实现最⼤的销售量。
⾄于产品是否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消费者买后是否会后悔或觉得上当,则不予太多考虑。
时尚趋势的变化与发展

时尚趋势的变化与发展时尚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衣着、饰品的搭配,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趋势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本文将从时尚趋势的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时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时尚趋势的变化原因1. 社会变迁的影响时尚趋势的变化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也直接影响了时尚的发展。
2. 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时尚趋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过去,人们对于时尚的认知偏向于追求奢侈品和名牌,但如今,更多的人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舒适度。
这种转变推动了时尚产业朝着更加多元化、适应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3. 媒体的影响媒体在时尚趋势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电视、网络还是杂志,它们都成为了时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当一位明星穿上一款新品牌的服饰,或是某位设计师的作品成为了热门话题时,这些信息会快速传播并影响大众对时尚的认知和追求。
二、时尚发展的影响1. 经济效益时尚产业作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时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服装制造、设计、零售等环节的发展,为就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2. 文化传承时尚不仅仅是一种流行,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时尚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能接触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3. 个人表达与自信心时尚给了人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搭配和风格,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时尚的发展也促使人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和自己,提升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感。
三、未来时尚趋势的展望1. 可持续时尚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时尚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服装的生产过程、材料的选择以及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
消费者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的差异

消费者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的差异审美观是文化的深层次,它与价值观、消费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极为亲密的联系。
文化不同,这些基本内涵不同,审美观也会有极大的差异。
例如,缅甸的巴洞人,以妇女长脖为美;非洲的一些民族以文身为美;西属撒哈拉的土著人则是以妇女肥胖、丰腴的程度作为推断美的标准。
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产生于消费活动的各个阶段中。
消费审美取向是指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美的观赏和情趣的感知。
松下幸之助说:“当今社会,纯以产品性能来满意官能需求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必需在运用之外加上美观,这是一种‘美的文化’标准,也是时代消费的大趋势、大方向。
”审美差异性是指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审美力量与不同共性的消费者,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熟悉与美感,这是审美活动中常见的心理表现。
(1)审美心理的时代差异性。
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社会消费实践的产物,而社会消费活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和进展之中。
因此,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也绝不会永久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它必定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形成不同的、更新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不断在消费过程中制造出更新奇、更丰富多彩的美。
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月以朴实为美的审美观被八九十年月的新奇、时尚的审美观替代,正是时代审美心理差异的典型反映。
在精神消费中,这种时代差异性的表现则更为突出,由“八大样板戏”的美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都是时代的写照。
(2)审美心理的民族差异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语言、经济生活、消费方式、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上所形成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且已经被人类进展的历史所证明。
中华民族以表示赤诚热闹的红色为美,而西方一些民族以表示名贵纯净的白色为美。
在这种审美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在喜庆季节多喜红色服饰与装潢,而西方则以白色的服饰和高雅的气质为美。
在中国,妇女喜爱把饰物佩戴在耳朵、脖子、手指上,而在印度,女性还要在鼻子、脚踝上配以各种饰物。
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审美观念已经成为了我们消费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变化,这反过来又对我们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并从品味、个性需求、绿色消费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美学品味的不断追求上。
美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审美观念就是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当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时,他们对美学品味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简约、现代风格的设计越来越钟情,这就促使了市场上大量以简约风格为主的产品出现。
而在旅游领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体验式旅游,追求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就引发了一系列旅游产品的改变和升级。
其次,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个性需求的追求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
他们不再甘于平庸和标准化,而是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消费品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服装和配饰,他们喜欢独具风格的衣物和饰品,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这就催生了一系列以个性化为卖点的品牌和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满足个性需求的选择。
另外,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还体现在对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上。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受到绿色环保理念的影响,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他们愿意为了环境保护选择这些产品,并从中获得审美上的满足。
这就促使更多的企业将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他们的经营策略中,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的需求。
综上所述,审美观念对消费需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审美观念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呈现,也改变了人们对消费品味的要求和品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时代:一种特殊的文 化语境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除了引起 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 化、媒体普遍化等现象的出 现外,消费意识形态的扩展、 乃至消费文化的出现,已成为 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特征。 应当说,无论是民族艺术与文 化的变化,还是人类审美的发 展,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消费 时代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并 无一例外地受其影响与制约 。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 “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 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 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 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 下去的双乳,现在可以骄傲 地挺立在旗袍之下。
林 徽 因
1930—1939
当时认为中西合璧名女人最 美。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 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 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 璧。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 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 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 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 油、凡士林等。
王 晓 棠
1970—1989
美丽、爱情、感情生活…… 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 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 的“时尚”。爱情也在大众 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 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 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 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乞丐 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 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 尚过去以后,“物质文化” 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 次有了不菲的标价。
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践论美学应有自己的问题性,这就 是关注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领域,关注当代人的感性生 存,关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走向。只有对这些 问题的进一步的思考与解决,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坚实 可靠的价值根基与生性 的美丽是这个美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THANK YOU
王 敏 彤 (完颜立童记)
1910—1919
在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 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 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 ”对这个时期的女性影响 很大,这个时期的女子 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 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 ,衣衫比较朴素。这种 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 有名词:“文明新装”。
杨 步 伟
1920—1929
消费时代审美观念的变迁
T h e c h a n g e o f a e s t h e t i c i d e a s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 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 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 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 泛的文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 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 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 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
胡 蝶
1950—1969
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 天。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 、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 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 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上世纪 60年代的中国女性对于时尚 与美的认识基本属于淡忘的 状态,连最需要装扮的文艺 工作者也积极投身于工农革 命中,她们在大生产中不再 被束缚,充满激情和活力。
邓 丽 君
1990——
上世纪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 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 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 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 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 ,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 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 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女的 标准就是“没有标准”。
朱 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消费时代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 化语境,它在不断涌现出大量新的审美观念与现象 的同时,由此也给审美实践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 就普遍状况而言,消费时代的审美正在把传统审美 中的教育功能转化为享受功能;把传统审美中富有 个性特征的创造功能转化为具有文化工业性质的 机械复制功能并产生出新的问题与现象。
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的关注,滥觞于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 个流派,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批判理论,重新评价和认识进入晚 期资本主义即消费时代后,人类的意识、文化精神及文学艺术所发生 的重要变化。
时代女性审美的变迁
• 自1898年有了新式女学之后,被封建思想桎梏数千年的中国女子开始走出闺房,走进课堂 ,享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一二十年之后,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女性开始登上了历 史舞台,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女性。她们不仅以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社会认可,而且还以独特 光彩和魅力丰富了历史,成为那段动荡历史底片中柔和而温暖的色调。从声名显赫的大家 闺秀(如“宋氏三姐妹”)到风华绝代的电影明星(如胡蝶、阮玲玉),从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如 冰心、丁玲)到满怀爱心的女医生(如林巧稚),从办公室里的职员到战场上的战士,女性的 身影遍布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从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女性在这一百多年间所 经历的变迁比以前两三千年所经历的变迁还要多,还要大。可以说,中国的女性解放既是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同时它又反过来丰富甚至影响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民国时代杂志
1900—1909
每个时间段的美女标准是不 同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变 迁,美女标准往往会有很大 的变化,就拿中国来说,大 家都知道唐朝的人是以胖为 美的,而现在大家都在拼命 减肥。 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 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 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 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 生,该书主张妇女“剪发、 读书、参政”。这是一个新 陈代谢期,至少在青年人的 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 以画上等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