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审美观念

合集下载

中学生审美观

中学生审美观

中学生审美观中学生审美观一、理解审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审美无处不在,无论是衣着搭配、家居摆设还是艺术品欣赏,都存在着审美的因素。

而中学阶段,对审美的理解尤为重要。

审美不仅仅是对美的感觉,更是对事物内涵与情感的把握。

在学习中,理解审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创造、表达和交流。

二、审美标准与多样性众所周知,美是主观的,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

因此,中学生要注重审美多样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的审美品味。

而审美的多样性,也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与眼界,拓展创作领域。

三、审美品味的培养细心观察、持续学习往往是培养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

而阅读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人文类的书籍,都可以有所收获。

此外,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看电影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四、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的培养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从绘画中了解历史、文明等文化涵义,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

这些都是中学生在审美观培养中应该重视的。

五、审美与成长最后,审美观不仅是一种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待社会人文方面,优美的艺术品可以让我们对美好的世界、追求更高的理想充满信心与热情。

在思考道德端,审美的激发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能力分辨正与反,拥有更多的行为准则和哲学底蕴。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审美观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理解审美、多样性、品味的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以及与成长有关的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借助各种资源、积极开阔自己的视野,将会使得审美观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中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审美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生阶段进行审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中学生审美培养的一些重要意义。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通过美术教育和各种文化体验,中学生可以学会欣赏美、辨识美,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标准,避免盲目追求低俗或不良文化。

2.提高审美创造力:审美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增进文化素养: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促进情感发展:艺术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的情感,通过审美体验,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和表达情感。

5.提升生活品质: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

6.培养批判性思维:审美培养还包括学会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生涯都是一种宝贵的技能。

7.促进跨学科学习:审美培养不仅限于美术课程,它还可以与文学、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8.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合作、沟通和表达,这些社交技能对于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和职场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中学生的审美培养不仅关乎个人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社会的文化进步和文明程度。

通过有效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中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

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美术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绘画、设计和创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美术课堂,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学会欣赏、理解和评价艺术,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修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建筑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美术馆、画廊等艺术场所参观展览,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内涵的绘画作品,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解读,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的细微之处,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引导他们思考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深层理解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让他们通过实际的绘画、设计和手工制作,感受艺术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老师还可以进行创作指导,给予学生艺术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绘画和设计水平。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3页word文档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3页word文档

如何培养中学生审美素质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盛行。

多元素混合文化正在形成并成为当今文化发展主导趋势。

面对这种变化快速、种类繁多、文化元素混杂文化现实,我们显得有点目不暇接、手忙脚乱。

如果没有较为稳定、正确审美观作为衡量标尺,我们可能会迷失在这股文化洪流中。

作为中学生,其审美观正处于形成期,且其生性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中学生在面对今天文化现状时,更显得无力应对、且更容易随波逐流。

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广泛展开审美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其中,中学语文教育由于其独特优势――教学对象多数为美文学作品――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审美教育,所以它更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重任,为培养中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提升中学生审美素质作出应有贡献。

2019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审美意识与高尚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能力。

” 那么,在具体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贯彻实施审美教育,进而来培养中学生审美素质呢?实际上,无论是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还是其审美能力提高,都必须让学生处于自身具体审美活动中才有可能实现。

而一个具体审美活动展开,首先必须有审美态度作为前提,一个人能不能进入审美情境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审美态度;审美主体会选取什么样事物作为自己审美对象,取决于他审美趣味;审美主体能否从对象身上体会到美存在,则取决于审美能力高低;而在这三个环节中审美情感始终存在于其中。

由此可见,审美素质培养并不仅仅是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或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情趣,它是一个综合素质培养。

所以在具体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美态度确立、审美趣味引导、审美能力提高与审美情感培养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培养中学生审美素质,这四个因素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确立其审美态度呢?所谓“审美态度”,简单地讲,就是指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对象保持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态度,所以引导学生确立审美态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摆脱日常生活种种局限,沉浸到艺术世界中,用情感性态度去体验对象,而不是用实用或者科学态度去思考对象。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7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7篇)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篇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

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我们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

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

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

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

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同学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

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我们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

我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

因此,许多同学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

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

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我们中学生只有学会审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那么,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呢?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我们中学生的美应该与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相适应,我们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

浅谈中学生审美、鉴赏情趣的培养何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做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本应该是用一副灵动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用一颗思维的大脑,去思索现实里好的事物;他们应该凝视着一行白鹭直上蔚蓝的天空,定格为一幅和谐的图画;他们应该沉醉于两岸清猿的啼鸣,留与清风明月诉说不老的童话;他们应该畅游在清澈无痕的小溪,感觉鱼戏莲叶东西南北的惬意;他们应该在碧绿的草地上,放飞风筝的希望;他们应该在无垠的大海里,探索蕴育生命的真谛;他们应该在巍峨的山巅上,凝视宇宙的博大……然而,如今他们的心灵不再澄澈,他们的情怀不再浪漫。

他们的内心早已静如止水,波澜不兴。

他们那敏锐的眼光和灵动的思维已经被各式各样的资料所阻塞;被各级各类试题所禁锢。

于是他们变得机械而呆板,麻木而迟钝。

在泯灭智慧和勇气的传授中疲于应付;在缺乏独立和个性的教育中畸形生长。

如何引导学生与祖国传统文化对接,如何激发学生与高贵灵魂对话,这便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实际教学中,我的浅识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灵情感进行熏陶和感染。

一、语言美之品味大凡优秀作品,在语言形式上,各尽不同,各尽其妙,小径之幽雅,大海之豪迈,秋风之沉郁,白云之飘逸。

可谓千变万化,形态迥异。

学生可以在品味优美的语言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怀,李白的洒脱与杜甫的沉郁完全各领千秋,苏、辛的豪放与周、秦的婉约也不一定水火不容。

那“青云独去闭”的闭适;那“波撼岳阳城”的雄浑;那“采菊东篱下”的淡远;那“青霭入看无”的雅趣;那“只有香如故”的从容;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虚无;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热烈;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情……这些都能使学生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游思千载,漱涤万物。

这些亦使学生周身涌动出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忠诚祖国,眷恋家乡,珍惜青春,热爱生命,乐观豁达,昂扬向上……让人类最原始的真善美,回归到学生身上;让世人最纯澈的情、性、灵充溢到学生体内,唯此,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才得以发掘。

有关审美的学习计划中学生

有关审美的学习计划中学生

有关审美的学习计划中学生第一部分:审美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美的事物、现象的感受和判断过程。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感知,更是一种能力,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美的存在,从而提升我们的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审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人们不仅要有审美的眼光,更要有欣赏美的能力。

第二部分:审美的基础知识1. 美学的基本概念2. 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 线条、形状、颜色等审美元素4. 美的文化渊源和演变历程第三部分:审美的认知和认识1. 观察和感知美的能力2. 理解美的内涵和意义3. 分析和评价美的品质4. 构建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第四部分:审美的修养和提升1. 欣赏美的作品和艺术品2. 增强审美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3. 培养审美的品味和审美的修养4. 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第五部分:审美的实践和体验1. 旅行和游览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2. 参与美的创造和艺术实践3. 体味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4. 培养审美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第六部分:审美的价值和意义审美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和情趣,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共享。

通过审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社会价值。

审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美的存在,体验美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审美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我们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动力。

第七部分:审美的实践和思考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增强自己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情趣,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格,从而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气质、有魅力的人。

审美的学习不仅可以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审美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享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情感,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中学生审美观

中学生审美观

中学生审美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变化。

而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审美观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学生的审美观更加注重个性化。

在这个时代,个性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中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不愿意被人看作是一个普通人。

因此,在审美方面,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说一些独特的服装、饰品等等。

中学生的审美观更加注重实用性。

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学习和生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此,他们在选择服装、饰品等物品时,更加注重实用性。

他们会选择那些既能够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又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的物品。

中学生的审美观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

在这个时代,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而中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因此在选择服装、饰品等物品时,会选择那些环保、健康的物品。

中学生的审美观更加注重文化和历史。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文化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在审美方面,他们也会注重文化和历史的元素。

比如说,在选择服装、饰品等物品时,他们会选择那些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物品。

中学生的审美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但是,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审美观更加注重个性化、实用性、健康和环保、文化和历史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学生的审美观,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都知道九中“一日常规”,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遵守了呢?上面明确的说明了在教室走廊里不追逐打闹、喧哗,不讲粗话脏话,不开无聊的玩笑,不玩不正当的游戏,做到讲话轻一点,语言文明一点,走路慢一点;可是我们的行为又是怎样呢?似乎完全相反了吧!
注意仪表,穿校服,戴校徽,举止文明,见师长同学应主动问早、问好,进校后要使用普通话交谈。

校服,不仅仅是穿,还要穿的符合中学生的要求。

现在,改校服的问题日益严重,校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它能反映出一个学校所独具的风格特色。

所以,校服的合适与否,美观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衣着打扮要符合自身特点。

中学生就像高粱拔节,本身就具有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

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我觉得把它引伸到衣着打扮上也是合适的。

中学生的美不在于华贵,带耳坠、戒指反而让人看了别扭。

中学生的美在于自然、青春、朴素。

大家都不喜欢校服吗?是校服的问题?还是我们审美问题?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

目前,一部分学生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爱慕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中学生正确的服饰审美观念要在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一、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其次,审美个性受到学校文化、学习者、消费者、自身自然条件、年龄、性别、时代特色因素的制约。

中学生在服饰审美方面,如果能把握这样一个总原则,就可以逐步提高服饰审美素质,形成良好的服饰审美修养。

服饰要与本人的年龄、身材、时令场合等因素相吻合。

比如,有一些同学的头发搞得怪怪的。

于是我就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开一个座谈会告诉学生这样的头发很很难看。

但这些学生却说:“老师,你不知道这是风度。

”我觉得中学生对真正的风度没有理解。

我就告诉他风度是指人的举止姿态,通常用潇洒、端庄、大方等溢美之辞形容风度之美。

如举止彬彬有礼、仪态淳朴大方、谈吐高雅有致,风度并不是虚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的自然延伸。

你们学生的风度,应该具有学生和青春、自然、朴素的特点,在学习、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勤奋向上、进取、求实、朴素、大方、乐观、谦和、活泼的精神风貌。

相反,沉迷于模仿明星的举止仪态会使人感到装模作样。

同时我还告诉中学生语言是人的心灵之窗,语言的文雅得体或粗俗失当也反映人的外在形象的重要方面。

因为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知识素养和性格气质的外露,语言是外在形象的重要标志。

行为是一个人最直接最实际的表现。

行为美最能反映人的心灵美。

二、我认为应该鼓励中学生爱学校,穿校服。

因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青春活力的美感。

穿校服能令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以朴素大方为主,因为校服是朴素的,而学生经常穿校服也是想学生明白穿校服是一种美德。

校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校服不但能让别人知道这学生就读的学校,更让学生在穿校服时记起自己的学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想,可以令他们对学校培育出一份情。

穿校服最重要的优点便是能给其它人一个有礼貌的样子,因为校服穿得整齐便能给人有一个好印象。

可以说穿校服是中学生的责任,而穿校
服能培养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服饰审美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着时代的发展,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

一些初、高中和中专、职校的学生,纷纷把追逐时尚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

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成了校园内外的“奇特景观”(本文所说的“奇装异服”,不仅指穿得“怪”,亦指片面追求名牌穿着;学生在校内虽大多统一着装,但出了校门便在衣着上大肆攀比,甚至有学生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以示“个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分析学生“奇装异服”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心理原因分析
1、审美偏差。

希望自己的穿衣风格能得到同学的认同、赞美和羡慕,从而提高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地位,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2、疯狂“追星”。

追星”的方式通常是,名人、明星穿什么,他们也要学着穿什么。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穿着NBA球星的队服(仿制)或由明星代言的名牌服装来学校,甚至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来“吸引眼球”。

3、攀比炫耀。

有些中学生一看到别人穿着名牌服装就眼红,于是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社会上的各种流行服饰,他们根本不顾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在人前“扬眉吐气”,和别人比“阔”、比“美”、比“富”。

4、一味追“新”。

一有机会就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挥霍金钱,追求高消费,用金钱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服饰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

有些学生甚至到了“不奇不爱,无奇不买”的地步,走上了追求怪异服饰的歧途。

5、盲目求“异”。

这里的“异”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标新立异的“异”,二是指异性同龄人。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开始对异性同龄人产生兴趣和好奇,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们在口头上不敢表达,但常希望通过“美好的装扮”来展示自己的魅力。

于是,有的学生在穿着上选择了“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这是其不成熟心理和幼稚行为的表现。

未成年学生不宜穿奇装异服。

主要原因有:
一、挤二、开支加大,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二、开支加大,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可能会“顾''外''失''内''”。

培根说过: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形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

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不顾“家情”硬缠父母,或是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

四、会给学习、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甚至会影响、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

如身穿特长、特宽的长裤,无领、无袖的短衫等奇装异服,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溅伤等事故,伤了自己还殃及他人。

总之,学生的穿着打扮应以朴素、简约、整洁、合身为原则,不宜穿奇装异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