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

合集下载

文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

文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

⽂学原理简答题、名词解释1924年的法国,单就⽂学领域⽽⾔,实际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

超现实主义是兰波⽂学主张的直接继承。

兰波在《第⼆种疯癫:字的炼⾦术》(《地狱⼀季》)倡导“凭着幻觉、错觉来写诗”,对超现实主义颇有影响。

但影响更⼤的则是⼀战给青年知识分⼦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来的⾮理性主义思潮。

超现实主义的前⾝是盛⾏于1916-1923年之间的达达主义运动。

达达主义者反对⼀切体系,号称要摧毁⼀切偶像,乃⾄艺术本⾝。

他们以笛卡尔的名⾔“我甚⾄不想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过⼈”为座右铭。

b崇尚梦幻和⽆意识.c反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d ⾃动写作法为了排除规则、惯例等⼲扰,把纯粹的精神活动忠实的记录下来,布勒东等提出“⾃动写作法”,并进⾏了多⽅实验。

他把⼀些朋友集合起来,在半催眠的状态下,写下⾃⼰的真实思想,然后合在⼀起拼成⼀篇⽂字。

结果⾃然是会有偶尔出现的奇妙⽐喻以及⼤量的不通⽂句。

这种写法强调创作的⾃发性、偶然性,反对事后修改删除。

当然,布勒东很快便承认,这种写作⽅法仍是不够完美的,因为即使在最不受⽀配的情况下,总是还有最低限度的理性活动在引导写作。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a存在先于本质—⾏动哲学。

B选择即⾃由。

c⼈不是⾃在的存在,⽽是⾃为的存在。

D ⾃由与责任同在,对⾃⼰负责,也对他⼈负责,是⾃由的应有之义—存在主义是⼀种⼈道主义。

3、荒诞派两巨头:贝克特与尤奈斯库。

(法)4、现代主义⽂艺的基本精神:a从“镜”⾛向⾮镜。

B从“灯”⾛向⾮灯。

C从“⼈”⾛向⾮⼈。

D从艺术⾛向⾮艺术,从美⾛向⾮美。

5、法国杜尚以故意亵渎美的⽅式来宣告对传统的叛逆姿态,他的艺术是晦涩的6、现代派艺术:美→丑,和谐→失谐,规则→叛逆。

7、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学是对现代主义⽂学的叛逆和继承。

8、社会主义⽂学之性质和特点的具体内涵a⾃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社会⽣活的本质规律和历史发展⽅向。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探析——基于恩格斯对《济金根》的批评实践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探析——基于恩格斯对《济金根》的批评实践
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对德国社会各阶级的斗争以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没有全面地予以把握作者仅仅局限于济金根所代表的贵族视角没有将遭到了失败的农民运动的那种斗争的巨大规模与抛弃了济金根的贵族甘心扮演宫廷侍臣的历史角色进行对比因而忽视了真正的革命力量农民运动
‘ ‘ 美学 观点与历史观点”探 析
— —
基 于恩格斯 对 《 济金根 》的批 评 实践
” [ 3 但 是这种 “ 宏伟 的历史观”是在 唯心主义 的 能性 与现实针对性 。 虽然马 、 恩对此没有进行详 细地论述 , 做 基础。 但 是从二人提 出此批评标准的具 体的批 评实践 来看,“ 美 框 架中进行 的, 正如黑格尔论美 时所讲 : “ 美 是理念的感性 学的历史 的”原则是相对 明晰的而且也是可操作的。1 8 5 9 显现 ” , 感 性形 象作 为一种表 现形式 终究 不过 是对作为内
的”这一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 文艺观 对当下进行介人 陛指 而已。 ” [ 2 究 其源头 , “ 历史和美学的”观点是黑格 尔最早
导。国内相关学者对此理论 进行了多年 的思考 和探讨 , 也 提 出的。黑格 尔在讲 授美学 和艺 术哲学 时对 法国人处 理
做 出了很多 有益的成果 。 比如对美 学与历史二 者的关 系 题材所出现 的错 误 这一具 体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其 目的是 的辩证认识 , 对其 蕴含 的基 本 内涵 的解读 , 对何为第一标 防止纯客观或纯主观地看待事物 , 要求还原社会和人 加上很好 的装帧。 ” [ 5 ] 背离美 的 规律而进行的文艺创作易陷人 “ 庸俗化”“ 教条化”误区, 另一方面, 美 的规 律要 与社会 历史 的客 观规 律相 结

“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有机统 一
早在 1 8 4 7年, 恩 格斯就 在 《 诗 歌和 散文 中的德 国社 不仅不能产生 “ 美”的作 品, 也不能产生 “ 美”的观众。 会主义 》中批评卡 尔 . 格律恩 《 从 人的观点论歌 德》: “ 我 们决 不是 从 道 德 的、 党 派的 观点 来责 备 歌 德 , 而 只是从 合, 重视 文艺作品所体 现出的历史价值 。别林斯基将黑 格 美学 和历史 的观点来 责备 他 ; 我们并不是 用道德 的、 政治 尔的理 念辩证法 作了唯物主义 的改造并 运用于民主主义

第三章第五节

第三章第五节

加过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发展历程: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
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
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
的批判性研究。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
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
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
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
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
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
政府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
卡尔·倍克(1817-1879)
德国小资产阶级诗人,19世纪30年代曾参加“青 年德意志”文学运动,至19世纪40年代中期,又成 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诗集《穷人之歌》 。
他在诗集《穷人之歌》中歌颂小市民的“鄙俗 气”,受到了恩格斯的批判。
“鄙俗气”:指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下小资产阶级所 特有的气质、思想方式和习惯。这个阶级由于它所 处的经济地位,形成了一种狭隘、保守、自私自利、 耽于幻想以及对封建反动势力奴颜婢膝等庸人习气。 由于德国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极其广大的阶层,这种 庸人习气渗透到了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 德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一种时代病。
在他的著作中,格律恩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这一概念,而后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延用,并逐步取代过去的“乌托邦” 或“空想社会主义”,以后得到了社会主义者公认。格律恩从人道和人 性出发,主张以此实现人的解放。他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否认在 德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一书出版 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许多报刊都发表了介绍和评论,甚至费尔 巴哈一段时期也“致力于”研究此书,还把它送给“尊敬的亨利希·海 涅”。该书的出版社受格律恩的委托将书寄给了马克思。马克思不仅立 即阅读了该书,而且毫不迟疑地把它视为进行一场原则性争论的契机。 现在流传下来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第四章的对格律恩的观点 进行了批判。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

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

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

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

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

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

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已提出这一原则。

当时,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评论家白尔尼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他们或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攻击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或从人的观点出发,说他是“人的诗人”等等。

面对这种歪曲,恩格斯在书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一次提到这一原则,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和批评实践,可以认为文艺批评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如道德的、政治的、抽象人性的,等等,但是真正科学的文艺批评只能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批评。

那么,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呢?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此作出直接的、正面的阐述。

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中,特别是在对歌德的评论和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分析中,却严格地贯彻和体现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原则,可以使我们从中把握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基本精神。

一、关于美学观点的批评所谓美学观点,通常是指在对艺术和审美的理性概括和个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观念。

从理性概括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包括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性把握,从个性经验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又因对艺术和审美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为某些观念上的特殊性。

所以,美学观点既有其普遍的相通性,同时又有其时代或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群体的特殊理解的具体性。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普泛性范畴,而同样应该是历史的具体性范畴。

美学观点可能是科学的、进步的,也可能是不科学、落后的。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的原则是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

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1)美学的原则强调文学代表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的或审美的尺度。

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等,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为起点进入批评并贯穿于全过程。

(2)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把文学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因此,需要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

(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

美学的原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升,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文学批评既是艺术形式的批评,也是思想内容的批评;既是审美的批评又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

(4)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涵着具体的历史内容。

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
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现实生活为题 材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追求恋爱 自由,憎恶等级特权,争取做人的权利。 但是,在当时德国一切都烂透了的环境 里,无法存身,终归自杀。
《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追求 真理的过程,概括地表现了从文艺复兴 到19世纪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理想,深刻地描写了 德国广阔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遵循美的法
则,从审美的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审 美分析和审美评价的。 拉萨尔剧本《济金根》——被描写得 太抽象了
2. “历史观点”的内涵
所谓“历史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文艺批评活 动中的具体运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 批评中坚持运用历史观点,要求把文艺现 象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进行考察。也 就是要求结合作家生活的整个时代、前辈 和同代人来评论作家及其作品,从作家的 生活道路和创作发展上结合其社会地位来 考察其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和表现的 思想倾向,从而确定其社会价值。
3.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观点”评 价歌德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 重视作家所置身或作 品所反映的社会环境 和历史条件。他们评 论歌德,不是孤立地 谈论作家,也不是就 作品而论作品,而是 把歌德置身于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结合着 这个时代的特点,对 他进行分析、评价。
第一,他们揭示了歌德出现的历史必
然性,指出歌德是时代的产儿。
作家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是否有
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文艺批评是一种审美评价活动,必须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在马克思看来,
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就 是能否按照美的法则自觉地进行物质 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创造。对文艺来说, 美的法则更具有特殊的制约作用。在
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家的使命就是追
求美,发现美,表现美。
歌德处于欧洲封建制度日趋崩溃、资 本主义逐步上升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 代。当时的德国基本上是落后的封建 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开
始形成。资产阶级很软弱, 却又要革
命。
德国没有见诸政治行动的社会积极性,
而把它的光芒折射到幻想上面,就在
文学里创造自己的理想图像。正如恩
格斯所说,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 面是可耻的,但是在文学方面却是伟 大的。歌德就是这种特定的历史时代 所创造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的 带有两重性的,而这种两重性是那个 时代德国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是当 时德国落后的经济、政治条件下新兴 市民阶级的矛盾的集中反映。
歌德的创作不是统一的,而是矛盾的,不是 凝固的,而是变化的。歌德有时敌视、讨厌、 逃避、反对现存社会,有时又亲近、迁就、 称赞、保护现存社会;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也 表现出这种倾向性。
马克思也发表了和恩格斯相类似的看法。 他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用诗 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就 出色地运用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 原则。
“二 历、 史怎 观样 点理 ”解 “ 美 学 观 点 ” 和
1. “美学观点”的内涵 所谓“美学观点”,就是要求按照文 艺反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来分析、评 价文艺作品。它主要是鉴别作家按照 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成败得失,衡量
别林斯基讽刺门采尔
第二,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的基础上的 不少评论家,认为文艺批评是一种审 美活动,把文艺作品作为主要评论对 象。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忽
略了对文艺作社会历史分析。
丹纳的文艺批评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给社会 生活以伟大的影响,但是文学的普遍 繁荣归根到底是经济高涨的结果,是
2.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 1846年底至1847年初,恩格斯在《诗歌和 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主张用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歌德。 1859年,恩格斯在评论历史剧《济金根》 时,更明确地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看作是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他对拉萨尔 说:‚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 品的‛。
种合作,‘青年德意志’的目标更明显地 形成了,这就是在他们心目中意识到的 ‘时代观念’。‛
“青年德意志”是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
一个文学团体。所谓“时代观念”,就 是这个派别的争取政治自由民主的共 同目标。这是一个反对封建专制的、 浸透着自由民主精神的、与社会现实
斗争相联系的概念。青年恩格斯以这
种批评原则,从当代的真正精神出发 评价作家作品的。
批第 评五 标讲 准 美 学 观 点 和 历 史 观 点 的
一、 从“时代观念”到“美学观点和
历史
观点” 二、 怎样理解“美学观点”和“历史 观点” 三、“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 思 主义文艺批评的科学的标准
文艺批评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性质 的文艺批评都有一定的标准,没有一
定的标准的批评家是不存在的。在马
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精神
产品,文艺批评必须注意文艺这种特
殊性。文艺批评是一种审美的评价活
动。它应当分析、评价作品本身及其 艺术品格,从而考察它们的美学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意用“哲学体系” 衡量作家,不同意用道德的尺度和政
治的尺度衡量作家。因为这些尺度都
忽视了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评论艺术家,应以他的艺术品为依据, 评论艺术品应看它的审美价值。
克思、恩格斯看来,文艺批评需要一
定的标准,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就是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
点一 和、 历从 史“ 观时 点代 ”观 念 ” 到 “ 美 学 观
1.“时代观念”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
是不断总结文艺创作经验和概括文艺 规律而日趋完善的。 早在1839年,恩格斯就提出“时代观 念”作为批评的原则。他说:‚由于这
受经济发展所支配的。只有用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地揭示
文艺与时代的辨证关系,才能对文艺
作品作正确的评析。
第二,歌德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
整的一个时代,表现了反对封建暴政的
叛逆精神,表达了这个时代人民的理想
和愿望。
歌德作为年轻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 物,竭力宣扬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歌颂人民反对封建暴政的斗争。
历史剧《葛兹》的主人公,是一个穿着 骑士服装的高呼自由的资产阶级革命者 形象。它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割据和渴 望祖国统一的革命思想。
被恩格斯称为市民牧歌的《赫曼与窦绿
苔》就是突出的例子。
它一方面颂扬了窦绿苔未婚夫那样为创造 新世界而开出血路的高贵者;另一方面又 着力渲染因受法国人革命浪潮冲击而哭哭 啼啼的难民的不幸遭遇,流露出对革命的 恐惧。它一方面赞扬了名望超群的豪杰之 人拿破仑;另一方面,又咒骂参加革命起 义的群众为“不良之辈”。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艺批评的两
个标准,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互 相渗透的、融合的,不是互相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美学评价不能离开文艺 作品的历史内容,而历史评价总是结
合着艺术对象的美学特点进行的。
主三 义、 文美 艺学 批观 评点 的和 科历 学史 的观 标点 准是 马 克 思
第一、它符合艺术的特殊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