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中的荒诞

合集下载

论荒诞

论荒诞

旃19茔稚4期2川J4年4H乐山师地学院学报JmlrnalotLeshanI’eacht-rHCollege~ol19N04Apr2004论耄丧王昌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关键词——荒诞的概念界定、产生背景的讨论。

以及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所具有的四种表现形式——心理失序,社会失序,抽象形式,直观表象和它们分别体现出的四种精神内质——白省意识,危机意识.人类意识.批判意识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由此对荒诞遗一新的审美范畴做了现代性的界说,认为它是人生意义的抽象表达.关键词:荒诞;现代派;人生意义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4)04—0030—04尽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种类繁多,流派纷纭,界定上还有所谓“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分,但由于它们都产生于相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理,最终都不约而同地将他们的艺术追求指向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生活在实质上所具有的荒诞性。

于是,“荒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

然而,从词源学上考察,“荒诞”一词来自拉丁文“聋的”(smdus),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不可协调。

60年代,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了一部论述尤金-尤内斯库等人的戏剧创作的著作《荒诞派戏剧》,第一次使用“荒诞”给一个艺术流派命名。

从此,荒诞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了不同的含义。

作家尤奈斯库对此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表述,“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一L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BI(P358)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荒诞与丧失信仰的关系,而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有一个更为精彩的论断:“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熟悉的世界。

可是一旦宇宙中问的幻觉和照明都消失了,人便自己觉得自己是陌生人。

论荒诞

论荒诞

论荒诞作者:辛守辉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关键词:荒诞;审美特点;荒诞感荒诞是一个很难下精确定义的概念,它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的意蕴主要也是西方文化的意蕴。

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从浪漫主义现实特征开始,丑就出现在美的旁边,引起了艺术世界的分裂。

由资本主义带动的世界性和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古典时代有序的等级制度,造成社会的分化。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精神生活中,人文主义对理性的信仰和启蒙主义对理想的期待收到普遍的怀疑。

个体价值的张扬,也带来了个人和世界的分裂。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荒诞和古典时期的悲剧范畴相关,源于时空的无限性、必然性、偶然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的荒谬和个人的孤独。

个体意识的觉醒带着与生俱来的精神痛苦,因为现代科学破坏宗教,引起了信仰的丧失;现代文明破坏理想,造成了理性的沦落。

这样个人自由成为无精神超越、无实体依赖的自由。

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西方现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使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蜕变出一个新的审美形态:荒诞(absurd)——认得存在失去了意义。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收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1]“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可理解的、荒謬的。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点

怪诞艺术美学的感性学特怪诞”(grotesque)广泛存在于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之中,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和后现代文化的骎骎日进,怪诞逐渐凸显为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阐发。

在文艺作品中,怪诞人物形象不仅显着地出现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原始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词汇中,也在立体主义和某些抽象派那儿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在美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人们往往把包括波德莱尔、罗斯金、尼采、弗洛伊德、巴塔耶、巴赫金、克里斯蒂瓦等有着深远影响的着名思想家纳入怪诞研究的传统。

①怪诞理论研究者斯泰格指出,无论怪诞曾在艺术与文学的讨论中充当多么卑微的角色,如今,它已经大致上获得了自己尊贵的地位。

②即便如此,包括文学、绘画、雕塑、电影和摄影等在内的当代艺术领域所呈现的怪诞特性,依然无法通过怪诞术语的词源学考证而揭示出来。

③而且,怪诞也不能被锁定在对特定意义、形式、历史阶段或具体政治功能的描绘上。

甚至有学者认为,任何通过定义方式来锚定怪诞含义的尝试都注定要失败”。

④这源于怪诞术语所描述的对象的广泛性和怪诞定义的开放性。

探讨怪诞的审美特性,不仅对理解怪诞艺术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新媒体、新生物技术和全球化语境中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科技、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种族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开拓出了创造性阐释的空间。

我们用怪诞的感性学特征”置换怪诞的审美特性”,意在回归aesthetics'的原初内涵,即研究感性知识的学科”。

⑤因为,无论将怪诞视为滑稽的和令人厌恶的扭曲”、不一致、荒诞”,还是人类与动物互相交织形成的装饰图案”、扭曲到滑稽的人物或设计”⑥其丰富内涵都是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艺术”的研究)所无法涵盖的。

同时,强调怪诞的感性学特征,也意在将对怪诞的审美思考沉降”到怪诞自身身体-物质”的低级但更根本的层面上。

具体说来,本文旨在从三个层面探讨怪诞的感性学特征:首先,简要梳理西方怪诞研究对它的经典定义,指出这些定义的共性在于从审美效果”或审美感受”角度展开论证,认为怪诞是可怕的”与可笑的”相混杂,这涉及的是怪诞的主观感受层面,可概括为可笑可怕性”其次,针对西方界定怪诞的上述倾向提出怪诞的可感性(sensibility)问题,我们称之为经验可感性”具体分析影响主体对怪诞艺术感知的基本要素;最后,指出怪诞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异质杂合性”或混杂性(hybridity),怪诞艺术在媒介、元素、主题、形式和身份等五个层面上具有混杂性特征,而这五种混杂性”的进一步混杂”开启了一个新颖的审美领域。

怪诞美学的特点

怪诞美学的特点

怪诞美学的特点
1. 怪诞美学有着夸张的表现啊!就像毕加索的那些画作,把人物的形态夸张到极致,不是很让人惊叹吗?
2. 它充满了奇特的组合呀!就好比把一个大象的头安在人的身体上,是不是超级怪异但又很有意思?
3. 怪诞美学常常有诡异的氛围呢!像那种黑暗中闪烁着奇异光芒的场景,难道不会让你觉得毛骨悚然又欲罢不能?
4. 还有那种扭曲的形象呀!类似达利画里那些软塌塌的时钟,多让人摸不着头脑又特别好奇啊!
5. 怪诞美学会有荒诞的情节哟!比如一个人突然长出翅膀在城市中飞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设定啊!
6. 它会带有神秘的色彩吧!仿佛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像古老城堡里的那些神秘传说,超级吸引人啊!
7. 有着反常的逻辑也很怪诞呀!像是人可以在水里呼吸而鱼却在陆地上行走,是不是太奇怪了但又超有魅力呢?
8. 怪诞美学绝对少不了奇异的音效呀!像那种忽远忽近、忽高忽低让人心里发毛的声音,难道不让你沉醉其中吗?
我觉得怪诞美学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又无法抗拒的元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感受那奇妙又神秘的世界。

色彩·荒诞·情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美学格调之显

色彩·荒诞·情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美学格调之显

90《布达佩斯大饭店》是韦斯·安德森的巅峰之作,他的美学理念也在该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观感上看,以红、黄、蓝为基础的色彩选取,整体搭建了暖色调的复古氛围;广角镜头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色彩的氛围感,使人产生了审美所必备的浪漫情绪。

从叙事上看,怪咖云集的主体叙述和时空交割的剧情发展,完全不避讳艺术的刻意性和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而无论是故事情节本身,还是其背后深意,都无疑地彰显着韦斯·安德森的人文情怀。

韦斯·安德森走入人们的视野,仰仗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获成功。

这一年,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韦斯·安德森已年近半百。

在中学时代,韦斯·安德森就活跃于学校的文艺圈子,他用父亲买的机器创作短片影像,在学校中组织学生创作和参演话剧。

德克萨斯大学是韦斯的母校,在这里他的专业是哲学,但同时他也辅修了自己最爱的剧本写作,在校期间对于电影、历史、文学等艺术形式多有涉猎。

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成就了韦斯的个人魅力,也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养料。

从宏观上来审视电影美学,它主要表现为针对现实生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维度思考和辩证的一种艺术形式。

[1]在研究电影美学的过程中,行家们往往将侧重点放到电影文本本身的创作背景、影视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观众在审美表现上的规律性变化等等。

由此可见,电影美学并不是简单的欣赏电影,而是综合了哲学、艺术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审美。

从归属上看,美学被纳入到了哲学的范畴之内,但电影美学却不单单是纯粹的哲学,一些哲学上所崇尚的真理只有经过电影文本的修饰和改造之后,才能够被称之为真正的电影美学。

[2]一、 色彩之于镜头的视觉盛宴(一)独特的色彩审美意识在一部分时尚人士的心中,韦斯如果不做导演【作者简介】蔡卫华,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色彩·荒诞·情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美学格调之显蔡卫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海报第24期的话,去当一名室内设计师也一定能够安然度日,因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对色彩的那种独特审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复刻。

荒诞与真实——安迪·沃霍尔艺术美学阐释

荒诞与真实——安迪·沃霍尔艺术美学阐释

霍尔艺 术第 一次 如此直 观 、 完整地 呈 现在 中 国观 众面 前 , 也
引 起 学 界 的 热 烈 关 注 。 沃 霍 尔 艺 术 给 人 最 直 接 的 印 象 就 是
“ 无深 度” 、 “ 浅 表化” , 以及情 感的冷漠 与疏离 , 这也 是其广 受
争议 的焦点 所在 。但无论 喜欢 与 否 , 安迪 ・ 沃 霍 尔 都 以锐 不 可 当之 势 征 服 了世 界 .其 在 世 界 艺 术 史 上 的地 位 甚 至 与 立
2 0 1 3 年 第 2 I 期 ( 总 第 6 l 7 期 ) 夫教货 辫
凹哥凹玢亚 搬囝






安迪 ・ 沃霍 尔艺术 美学 阐释
单 艳 红
( 中国传媒 大学 南 广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7 2 ) 摘 要 :“ 无深度 ” 、 情感的疏 离是安 迪 ・ 沃 霍 尔艺术 重要 的审美特征 。 本 文在解读安 迪 ・ 沃霍 尔艺术 荒诞 审 美内涵的基础 上. 思考蕴含其 中的 “ 反叛 ” 美 学品格 及 艺术家关 于“ 真 实” 的 艺术理念。
人 与对象 的疏 远和分 离 ; 在意蕴 上藏 得极 深 . 必 须借助 于理
性 的 思 考
1 . “ 无深 度 ” 的 艺 术
切都是 等值 的 , 或 者说 , 平 板上 的一 切都 是无 价值 的 ” , …
价 值 削 平 是 荒 诞 在 形 态 上 重 要 的 表 现 特 征 .也 极 为 突 出 地

艺术 崛起 、 兴盛 于后现代 文 化语境 中. 其代 表 的波普 艺术 更 被 公认为 典型 的后 现代艺 术流派 。安迪 ・ 沃霍尔 艺术集 中体 现了 以荒诞 为核 心的时代 审美 内涵 。荒诞 , 在形 态上最显 著

西方基本审美

西方基本审美

谢谢大家!
(四)荒诞作为现代意义的哲学,美学范畴的形成:
• 荒诞是一个现代意义的哲学和美学范畴,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 方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存在状态。两次世界大战,人口爆炸,环境污 染等,让人们感到社会历史荒诞的一面,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根本的 荒诞性,不仅世界不合理,而且存在本身也变为无理由了,在一定程 度上人变为“非人”,丧失了自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 异化。 • 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 • 第一.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 • 第二.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 基础。 • 第三.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 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 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 荒诞,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哲学,美学范畴,正是在这一社会文化背 景下形成并得到强化的。
(二)哲学思想传统—理性主义:
• 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实际上还有一个深 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 性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 的果实。荒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不仅是因为荒诞存在, 而且人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荒诞的实质。正是基于这样一 种理性的认识,荒诞艺术作品多数在标榜个性,提倡自由, 呼吁选择和赞美超越的同时,辛辣的揭露现实,并在审美 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艺术作品富于个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如萨特《恶心》的主角洛根丁的“恶心”不仅是一种生理 现象,而且富有哲学意味,是对自己存在的厌恶感的发作。 荒诞艺术创作包含着一种倾向,即重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 内涵,反对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纯粹艺术和纯粹的审美 态度以及享受态度。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际 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构起审美价值的,也正是通过否定荒 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美感简介 一、荒诞的产生 (一)荒诞(absurd) 荒诞(absurd)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的意蕴主要也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意蕴,然随着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传播,在这种物质生产方上组建的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产生了荒诞的产子、荒诞感已不只是存在于现代西方世界里,也并非体现西方人甚身上,它是现代人背心深处固有的因子和情愫,它已经成了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处境。

(二)产生背景 1、资本主义是按照希腊理性要求和启蒙思想的蓝图下发展起来的,合理的生产秩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但是人却遭到了普遍的异化,在庞大的社会组织系统中,每个人只是一个可有可无可随时替代的零件,来自物质的巨大排挤和压迫,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难以沟通和理解,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只不过成为了一个影子,按照理性构建的社会却把人抛了出去,真正无家可归,面对一切人类的崇拜理性的回赠,人们开始怀疑理性了。 2、作为西方人精神生活的另一根支柱-----宗教。在近代也没落了,它不再是人生生活独一无二的中心与统治者。科学与理性的入侵,引起了信仰的丧失,它不仅改变了宗教生活的面貌,更深刻的是它穿透了人类心灵生活的最深处,人失去精神支柱,成为了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灾难的阴影、理性与信仰的失落,这种断裂使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蜕变出一个新的审美形态,荒诞——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正如荒诞派作家尤奈斯库说的“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

二、审美特点 (一)平面化 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者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的系列,宗教的、立体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被取消存在着的只是面——或者是立体被压成的面,总之,单面的存在、单向度的存在——他们要不就稠密的毫无秩序,要不就空虚的毫无实质。 (二)平板化 由于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出现,在古典理性看来,所谓整体,所谓完整性,就是空间上有中心,时间上有高潮的秩序结构,只有这样才是合乎理性的,可以理解的,然而在现代派的艺术家看来,平板、稠密、不可理解才是我们生命的真正形式,生活与生命没有目的,当然也没有方向。 (三)价值削平 在荒诞一书中,平板上的一切都是等值的,或者说平板上的一切都是等值的。 三、荒诞感 德国学者凯塞尔认为,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世界中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长生一种生存的恐惧。英国评论家埃斯林则认为荒诞感展现了“人类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的苦闷。 这种复杂的荒诞美感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长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

四、荒诞戏剧——荒诞艺术的一个表现 荒诞派戏剧围绕“世界荒诞,人生痛苦”展开,注重表现“现代人孤独、焦虑、恐怖和痛苦”、“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等待”、“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与理解”。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代表性的作品,该剧描写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从未见过面的人——戈多。表现他们俩在等待过程中的无聊、痛苦、失望和希望交错相间的复杂心情,在整个故事中,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或无聊闲谈,或做些毫无意义的举动,最终就是该剧中什么都没发生,整部剧中故事、情节和冲突都被淡化。最终表现的是人类生存的处境与状态,空虚、琐屑、孤独、无意义、焦虑与痛苦。虽然“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虽然等待包含着消极、尴尬、无奈和痛苦,但等待还蕴育着生活的寄托。 作家贝克特坚信,人类无论“经历怎样的折磨,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拿不走的,那就是希望”。犹如希腊神话中美丽女妖潘多拉,她把所有灾难都放在了人间,却把希望永久锁在盒里。这恰恰给人类带来了希望,给人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五、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 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中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同时也是荒谬的,我们无法为它为何如此存在做出终极的解释。人类中弥漫着的无意义、空虚、琐屑、孤立,交流障碍,产生了焦虑、厌倦、自我怀疑和绝望。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没在不得不面对重大而具体的伦理、宗教困境时,绝望是不可能避免的结果。尘世中没有什么能拯救一个人脱离绝望的苦海。世界就是这样痛苦,恐惧和厌倦之所在。你才认为人次而怜悯的上帝“死了“,而这曾是价值来源的丧失,也就是意味着人间值得空缺。 (二)、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Jean-Panl Sartre,1905-1980)说,人是被抛的(abandoned),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是“上帝不存在”。 1、没有创造者 由于上帝不存在,也就不存在什么人类的创造者和用来创造人类的人的神圣和概念,不存在什么可以界定人类的具体本质。同时不存在上帝根据人的神圣概念创造人来这一事实,所以人类必须创造出自己的本质。于是萨特就人类的本质写道“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意思就是,你创造了自己,你就是你所创造的自己。 2、 没有原因 由于上帝不存在,事物为什么这样发生而不是那样发生也就不存在什么终极原因。这意味着个体实际在缺乏任何存在的真正理由的情况下,已经被抛入了存在。但是萨特看来人类不单是存在,即不仅拥有“自在的存在”,还拥有“自为的存在”,就是说人不像无生命的物体或者植物那样,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能够创造自己的未来。 3、 没有结果 由于上帝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存在规定什么必须发生的神圣计划,“决定论不存在”,萨特写道“人是自由的”,实际上,人是被判为自由的(condemned to be free)。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强迫的结果,他说:“我们独自一人,没有任何借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我们不能把我们为环境所迫,受欲望驱使或者其他原因当作借口,为自己开脱。 4、 没有标准 由于上帝不存在,那么就不存在任何价值的客观标准,随着上帝的消失,寻找价值的种种可能性也一去不返了,不再有先验的善。其结果就是由于无神的世界缺乏客观的价值,我们必须亲手建立或创造(invent)自己的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为了对与错,善与恶的普遍立法者。 尽管我们起初发现身处在不是由于自己选择的荒谬世界中,我们却能通过选择和行动重新创造这个世界。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却必须这么做。

(三)、《等待戈多》中的自我创造 所以,在《等待戈多》剧中,两个主角虽处于一种荒诞的现实世界中,但仍拥有着强烈的自省精神,人生就在织梦与梦破相交替的境遇中挣扎与徘徊,期望明天能从今天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理想化人生。 《等待戈多》以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世界,但贝克特没有以荒诞态度来写人生,等待被赋予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一种无视荒诞现实的胆识,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决心,一种虽无力却包含希望的抗争和执著追求,这就是一种对荒诞世界的反抗,通过选择和行动重新创造世界,通过等待来创造自身价值,构建自我和伦理。 荒诞派戏剧,用一种催人猛醒的艺术样式深刻揭示与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精神性困惑,和对残酷命运的无视、警惕和反思。

六、总结 施太格缪勒认为,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陷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我们生活在荒诞的世界中,在荒诞派艺术中,不仅只是表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人由此造成的心理苦闷,还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论文全文数据库 > 文艺理论研究

“荒诞”的多维解读 李琳 内容提要 有关“荒诞”的论述,总是侧重于不同范畴内容的指向。“荒诞”来源于人类生活自身,并抽象于哲学、美学意识,形象于艺术表现。我们在着眼于古今中外之意识、哲学、美学与艺术思索异同的梳理审辨之时,可以通过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意蕴、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和荒诞的中国化样态五个部分来揭示“荒诞”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 荒诞;荒诞感;荒诞艺术;荒诞哲学

“荒诞,,在加缪作了绝妙的哲学注脚,艾斯林将其引入戏剧之后,开始从人类生活处境的荒诞感上升为形而上学的哲思,从日常的感觉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流派思潮的概念界定衍变为一种审美观念的确立,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艺术研究领域内的热门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人生处境的荒诞感、荒诞的哲学运思、荒诞作为审美观念、荒诞的艺术变奏以及荒诞的中国化样态来揭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内涵。

一、“荒诞”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凸显,来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存价值的追寻。“荒诞感”在其现实性上,是伴随着现代人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产生的,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中“异化”这一主题的发现与定义。在精神层面上,“荒诞感”的产生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固有的理性与信仰的情结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变异,即理性变为非理性,信仰陷入危机的结果。加缨认为“荒诞,就是没有上帝的罪孽。”尤奈斯库也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在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这两段话就表明了“荒诞感”的产生与现代人们信仰缺失的直接因果关系。尼采勇敢地宣称“上帝死了”,可人们却在失去信仰和价值依托中变得孤独无助。由于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中,人以通向上帝、追求自由为其生存的目的,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整个世界的完整性与确定性被解构了,呈现出偶然性与非逻辑并存,非本质与无中心共生的特点,人们只能以“荒诞”来处理生活中的焦虑,这也是从否定的方面来呈现人们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与自我价值失落的困境。正如埃斯林所说的那样,“荒诞”是在宗教信仰衰落后,人们在生活中无法接受简朴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和神圣目的的启示时,就只能面对终极的赤裸裸的现实。 因此,在这个人类精神逐渐走向荒野的社会里,个体的孤独感、恐惧感、恶心感、无助感等精神状态一涌而出,更加感觉自己是被“抛入”了这个非理性的世界,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渐渐成为生活的局外人,只能无奈且荒诞地延续生活并最终走向虚无。而人的物化,宗教的衰落,理性的衰减,传统价值的瓦解,以及人类生存的合法性,却只能是由人类自我面对和思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综合作用下,“荒诞”成为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之一。

二、“荒诞”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出现,是由生活处境中的荒诞感,上升为对人类存在的形而上学哲思。“荒诞”一词从音乐不和谐的本义,到现代不合逻辑、不可思议、无意义、无价值的引申,渐渐从词汇学转变为具有哲学意蕴的概念。众多哲学家也都把“荒诞”置于人类整体生存境遇的意义来探讨,从而使现代社会所暴露出的荒诞体验、信仰缺失、理性主义的困境,得以在理性思辨的高度加以把握,这反过来又使荒诞世界更加深刻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成为“荒诞”在现代大行其道的催化剂。 马塞尔将“荒诞”解释为一种生命神秘的象征;帕斯卡尔认为“荒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人类处境的荒诞引起了人们无聊不安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强调“荒诞”是人类所必须承担的“事实”,即人类被荒诞地抛入这个世界,维持着既如此又不能如此的状态;萨特则将它用在“生命与存在”方面,认为人类在面对日常生活现实的同时,还面对着语言和人类理智的哲理化再现,而当我们感到不能凭借语言和概念来思考世间事情之时,荒诞感就产生了。真正将“荒诞”在哲学层面上全面探讨的是加缪,他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着手来分析荒诞,认为“荒诞”的实质就是“世界的不合理性与人的灵魂深处竭力追求合理之间的冲突。”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当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内审自身行为并力图使其回归合理的轨道时,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