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美学里的丑与荒诞

合集下载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丑和荒诞,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才具有突出审美意义的范畴,也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现代审美精神的美学范畴。

这两个范畴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一、丑1、丑的历史发展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对丑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可以模仿丑的、令人不快的事物。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曾谈到,古希腊人尽管生活在和谐的美的理想之中,但在艺术中还是描绘过丑的,如,鸟身人面的女妖、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等。

古罗马美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丑的问题。

中世纪美学也没有从根本上忽视丑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也没有忽视丑的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广泛运用丑的形式来反衬美。

总结:不过,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承认丑的存在,承认艺术可以表现丑,但是,他们大都是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美的反衬意义,这个上面来谈到丑的,对丑的独特审美价值并没有予以充分承认和肯定。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出现,应该说主要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精神的产物。

其中,莱辛可以说是近代美学史上最早打破丑的禁令,承认丑的审美价值的人。

他认为,美是古代艺术的法则,古典美学的美学观是以美(优美)为唯一律令的,莱辛可以说是宣告了这个传统的结束。

他认为现代诗歌艺术主要不是表现美的艺术,而是表现真的艺术,丑有权利入诗,成为近代诗歌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莱辛以后,康德、席勒、歌德等人都曾经谈到艺术有权利表现丑的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家、美学家在谈到丑时,又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基本上还是在美的艺术范围内谈丑。

在近代美学中,真正赋予丑以崇高地位的是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关于丑的艺术理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几乎成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美学家,他们在美学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受忽视的问题,即丑的问题在美学上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些美学家眼里,丑不再简单地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反衬物的存在,它被接纳到艺术中,有了明确的、积极的、肯定的美学价值。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荒诞”的起源:
西方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是理 性与科学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占据主导 地位的过程。 理性与科学的逐步强大导致人对理性的 普遍怀疑和人的精神支柱逐渐坍塌,由于理 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 (absurd),因而产生了“荒诞”这种审美 形态。“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 意义。
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
庄子:“美”与“丑”相互转化, 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 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 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庄子· 知北游》
太 湖 石 的 瘦 、 皱 、 漏 、 透 : 苏 州 瑞 云 峰
毕 加 索 年 作 品 : 《 拿 烟 斗 的 男 人 》
1968
荒诞感:
荒诞作为一种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体,存在于 西方现当代美学中。
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 个世界种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 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这种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 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
陈洪绶:《罗汉图》
贯 休 : 《 罗 汉 图 》
刘 松 年 : 罗 汉 图
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 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 ——刘熙载
“宁丑勿媚” ——傅山
发掘和显现生活中某些人丑恶 的人性而生成意象 :
西门庆是混账恶人, 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 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 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 敬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 死人,雪娥是蠢人,…… 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 与李桂姐辈一流,总是不 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 辈,皆是没良心的人,兼 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 使,皆是枉为人也。 ——清· 张竹坡

丑与荒诞

丑与荒诞

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
1. 返回自然,拒绝整个社会:嘲笑现实的 荒诞与无意义;
2. 返回自我,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 虚伪,嘲笑这种理性所创造的优雅的文化、 优美的艺术、崇高的精神追求,觉得它们 整个儿显得滑稽可笑。
对于艺术经典的嘲弄
“荒诞”的定义:
“荒诞”不仅仅只是荒诞派戏剧的定义,而且是整个现 代派艺术的定义。 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对人的一个方面 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 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 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 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 自我。”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缪勒
作为审美意象的“丑”的审美价值:
“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 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 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 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 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 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丑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 : 怪诞凶恶,美丑 不分,美丑混杂
满飘 傅 张逸 山 力俊 草 的秀 书 风或 五 格雄 言 。伟 诗 方 正傅 的山 追的 求书 ,法 代打 之破 以了 一以 种前 欹中 斜国 、书 野法 性传 的统 充中 对
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与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 同的审美观。
“清、丑、奇、特”的审美意 象: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 粹的境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康帕内拉: 任何东西都同时是美的和丑的
布瓦洛:能将最丑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博克:“承认丑与崇高部分一致的” 莱辛:丑是达到艺术喜剧性的手段 罗森克兰兹:丑是一种轮廓明的对象 罗丹:艺术的真实可以化丑为美 克罗齐:丑是不成功的表现

美学原理第十一章

美学原理第十一章

傅山《草书千字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 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 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 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 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 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 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 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 2 是返回自我,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 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 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常用象 征、暗喻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 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四、荒诞的审美特点
❖ 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 ❖ 平面化:不把实体看做是完整的整体,看到
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1)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 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
(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 也是人类造灾难的时代
(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重重的 纪行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 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人与人之 间,老死不相往来
丑也可以成为美 ❖ 米芾,刘熙载
二、丑显示了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 力量
❖ 庄子在《人间世》、《德充符》写了一大批 残缺、畸形、外貌丑陋的人,但是却有很高 尚的品格
❖ 庄子认为人的外貌的丑,更加能突出人物的 内在精神的崇高
❖ 这种审美观使得中国古典艺术的长廊里增添 了一系列的清丑奇特的审美意象

3丑和荒诞解析

3丑和荒诞解析

(二)审美价值 1、传统观点 ❖ (1)将丑作为美的对照和衬托 ❖ (2)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2、辨析 不能揭示丑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本身的价值
3、丑的审美价值
❖ (1)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 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
❖ (2)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如外形上的奇特、怪异、缺陷、任性,以及生理上的畸 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
缺乏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 的审美理想观念。
2、概念辨析 ❖ 丑作为审美形态之一,不是一种客观物理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不等同于伦理学领域的恶。丑恶可相连,也可不相连。 ❖ 丑的概念很早就有,但作为审美形态,却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
2、广义荒诞的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 荒诞可以产生于一种人生的现实境遇,也可以表达人处于某种生活场景中的特殊感受,即荒诞感。 ❖ 它既可以蕴涵在喜剧之中,也可以包含于悲剧之内。
荒诞与悲喜剧的区别
❖ 荒出现于喜剧人物和悲剧人物的生存状态在认 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二)丑与荒诞的共同特征 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 如果说丑是一种不和谐的话,那么,荒诞就是一种虚假的和谐; ❖ 如果说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的话,荒诞就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和失落。
二、丑
(一)概念 ❖ 1、含义 ❖ 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
( 法 ) 马 蒂 斯
《 马 蒂 斯 夫 人 像 》
《戴帽子的妇人 》

丑与荒诞

丑与荒诞

丑从本质上说,丑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

丑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客观地存在着丑的事物、现象和形式,它们同人类正常健康的生命发展、善良美好的生活理想相对立,既不合人的生命目的,也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合理性,所以令人普遍反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类型,丑有其不可或缺的特殊价值。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便常常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不但使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情调,而且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力。

它作为艺术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便可以极大地丰富艺术内容,加深艺术的内在意蕴。

再次,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虽然,丑在形式和本质上都与人的生命需要、审美理想相抵触,但是,对丑的体验又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刺激、审美震撼。

“我们不可能喜欢它们,但它们却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

”荒诞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第一.荒诞展现为一个无理性、不正常、杂乱无章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非理性的、盲目而又险恶的力量,它不可克服地控制了人们,世界因此变得陌生而不可理喻,而人本身也似乎是不明不白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其行为是无意义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由此充满了对世界与人自身的厌恶之情。

第二.荒诞的痛感具有与悲剧所不同的复杂内涵。

在荒诞艺术中,它的一个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悲喜剧的混合。

第三.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但从这种无意义中恰恰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

在荒诞艺术里,艺术的内蕴具有某种哲理性,表现方式具有非直接性,人物形象具有非确定性。

象征、暗示、隐喻、梦幻是荒诞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

荒诞艺术注重“情境”,而不是具体明确的人物、情节。

但是他们又往往象征性整个人类,其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他们超越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因而具有更深的真实意义。

审美形态表现之丑和荒诞

审美形态表现之丑和荒诞

• 柯列乔 《朱庇特 与伊俄》
• 第三,以丑为美
• 罗丹 《断鼻梁的男人》
• 罗丹 :希腊雕像的美 是在完全忽视了奴隶 的苦难,忽视了寻常 人的生活的忧烦而形 成的一种超然绝世的 美,这种美当然缺少 一种现实的生机和生 气。
: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法)罗丹
• 怪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便是 美到极处。一丑 字中丘壑未易尽 言。
——清·刘熙载 《艺概》
• 第四,美丑辩证统一。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 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 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庄子·知北游》
美与丑
• 相反冲突的美与丑有着内在的关系,因此 在艺术世界中两者能组合成统一协调的意 象。正是丑与美之间的张力运动赋予了艺 术世界美的意象的无限丰富性和生气。
——加缪《西西弗斯神话》
• 二,荒诞形态特点是无秩序和不确定性。
有生命的事物和无生命的事物,人和物之 间就像是流体一样的在不断地交换、转化 着。世界原来所具有的确定性不存在了, 留下的是一个无限的梦幻般的世界。
• 面部幻影和水果盘
• 达利《内战的先兆》
• 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1931),
• 如果美本身沿着完美、优雅、 妩媚、感动 等感官娱乐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美 自己扼杀了自己的生命。
• 美不仅传达着死亡的信息而且它实际上把 自己变成了一个死亡事件。
——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多诺
• 第二,美丑对比。
• 丑和美对比中形成张力。
• 把这种张力(矛盾关系)展现为美和丑相 辅相成的、积极的互相提升创化的过程。

65丑与荒诞PPT课件

65丑与荒诞PPT课件
• 例1:二战期间德国青年对于希特勒的极端 崇拜和疯狂追随;
• 例2:中国“文革”期间的串联造反和领袖 崇拜。
8
在你的生活中,是 否遭遇过荒诞的事情?
9
三、荒诞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 有的不同意义与内涵
• 古希腊柏拉图——荒诞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爱和诗与他理想境界中的禁绝欲望、纯而 不杂的爱和诗的巨大差异。
• 荒诞派戏剧、荒诞艺术、黑色幽默小说、 存在主义哲学
13
萨特:“他人即地狱!”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 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 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 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 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 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 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 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 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 止。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 夫·海勒)
• 人类对自身理性与逻辑能力的自信——人 类理性与逻辑能力的局限性——行动的盲 目性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犹太 谚语
5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 人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结 果并不一定真正能够达到真理的显 现,反而可能会由于认识和行动的 盲目性,导致真假不辨、善恶不分、 美丑颠倒,于是,荒诞得以产生。
6
二、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 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 荒诞可以产生于一种人生的现实境遇,也 可以表达人处于某种生活场景中的特殊感 受,即荒诞感。
• 它既可以蕴涵在喜剧之中,也可以包含于 悲剧之内。
7
荒诞与悲喜剧的区别
• 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做 正剧的时候,出现于喜剧人物和悲剧人物 的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 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美学里的丑与荒诞
我们知道了“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都是审美形态,但是提到“丑”和“荒诞”却很让人迷惑。

从字面看来,“丑”就是不美好的东西,一般认为它是和“美”对立存在的,是通过和美的比较来获得的。

而“荒诞”至今一些人都还迷惑,不明白其产生之根源,猜测它是否是人生荒唐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二者真的和“美”有关吗?它们也是审美形态?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该如何才能在艺术家关于“丑”和“荒诞”的作品中找到“美”,并获得审美体验呢?现在就介绍一下“丑”和“荒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该如何“逆向审美”。

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生的荒谬、无奈,人性的丑恶,人对非人的负面价值的追逐,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因此,对于这些现象的超越和否定,在超越和否定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在,也就成了现代美学思考的基本主题,丑和荒诞等就成了一种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

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有关。

凶残的自然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不是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

在原始巫术与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

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意义。

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生存实践。

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丑的特点首先是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这种情绪感受与现实的反感不同,它包含着人对生存实践的体悟和观照,在这种生存体悟的观照中,人获得的是精神的自由,这种对丑恶的事物和对立的力量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审美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从中获得了一种肯定的价值。

作为丑的审美形态热爱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丑恶等,都给人以不和谐感。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这些丑的形式经人的内在心理的转换,成为美的形象。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丑的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因此,丑不管怎样,总是人们的一种生存实践的表达形式。

古希腊时期的美学理论框架中,对丑的认识是从形式的关系入手的。

形式被认为指的是比例、匀称和适度。

赫西奥德在《神谱》中讲:“对任何事物,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适度是最好的。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无秩序”和“不匀称”和不合尺度是丑的。

亚里士多德就特别欣赏“体积与面积”的安排的美,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只需、匀称和明确性。

正式由于形
式与内容的不可背离,所以,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

”德谟克利特也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古希腊时期审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律主要表现在审美标准所包含
的人本主义精神。

即美与丑的区分不仅是由于对象的物性不同所致,而且也是人参与其中的结果。

所以,在智者的运动中,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如何非存在的尺度。

”因而,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美的或完全丑的,只是那掌握并区分它们的准则不同。

对于智者的美丑观黑格尔有一段很精辟的评价,“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包含着特殊的东西。

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

”一旦美丑从物性和主观性开始分离出来时,就意味着美丑在哲学意义上的产生。

荒诞,最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的本意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

从形式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合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违背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与悲,因为换单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

但换单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那样去抗争与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

因此,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作为现在审美形态的荒诞,不像悲剧那样通过理性达到超越,荒诞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

它包含的是人生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和无助感。

荒诞审美情感的产生,与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的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

在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加剧,在理性化的存在感之中,人被彻底的工具化、物品化。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自身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现代社会的而理性主义发展的显示粉碎了各种理想主义的说教,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以“物的统治”的形式加速了人在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全面异化。

使人们时刻感受到存在不再是人的存在,而是物的存在。

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的西方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本体论转向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的探究,而荒诞正是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在1952年,法国剧作家贝克特创作了《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的代表作品,由戏剧开始,荒诞开始在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中风行。

此后更多作家开始尝试荒诞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如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里就用象征和荒诞表达了一个全面异化的“小人物”格里高尔变成可怜的“甲壳虫”的故事,再如尤奈斯库的小说《秃头歌女》从情节、内容到人物的性格,甚至小说的名字全部都是荒诞的、象征性的。

绘画、音乐、电影等各种艺术样式,也都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的迥然不同,它们把人生的无意义和不可捉摸的命运最为基本的表达主题,展现了人生存在的非理性的一面。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荒诞感是复杂的,但其基本的感受必定是孤独、恶
心、烦、畏惧、绝望等,因而其生理、心理的表现也是独特的。

非理性的荒诞的形式与同样荒诞的内容,使人感到的是愕然,是不可思议,因而会笑。

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

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

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

荒诞也有一种悲剧感,但悲剧感在悲情中存在希望,荒诞是无望的;它也不会让人感到悲情,它只是让人欲悲不得,陷入一种尴尬困窘的境地。

对荒诞的表现和感受,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满、忧虑、恐惧、迷茫甚至绝望,但在荒诞的形势下又隐隐透出了人类对自身的完整性、自身的自由和解放的潜在的迫求。

荒诞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给予在荒诞中生存的人以反抗的勇气和力量。

荒诞作为审美形态,其基本特点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人对存在感到恐怖和无所适从,这种恐惧不是对对象的害怕,而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感受。

人无法了解世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生存的意义也不复存在,生命仅仅是成为肉体的存在,人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物品”,这就是存在的无根状态。

正如卡夫卡所言:“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情,叙述一些藏在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所经历的一切。

是的,也许其实这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如此频繁地谈及的、但已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也是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

”卡夫卡正试图传达他那内心的冲动着的荒谬可笑情绪,但又无能为力的存在状态。

不置可否,这就是荒诞感在起作用。

其次,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荒诞表达的是生存意义的虚无化,那些被抽象和扭曲的艺术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对人类绝望处境的象征,物质对人的压迫和异化等等。

第三,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表现了怪诞的艺术形象,以表现异化的世界。

所以,荒诞总是体现为不合理的,违背的,可笑的荒唐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盲目的,不知所措的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状态。

以上简介了“丑”和“荒诞”的产生根源和审美价值。

相信读者对于如何审“丑”和“荒诞”也具有了一定认识。

在读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的时候,就可以更好的体察作者内在的荒诞意识和象征意义,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

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洛根丁的《恶心》等看似不好理解的著名的荒诞作品,理解起来也就不算太难。

而认识和了解关于“丑”的审美形态,也可以用“审美态度”来欣赏像贾平凹的《丑石》这样的作品了!在“丑”中发现“美”,增加了审美素质,培养对“荒诞”艺术和“丑”的艺术这样高层次的审美感觉,逐渐的建立起“逆向审美”的能力,是成为好的艺术欣赏者不可缺少的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