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荒诞之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

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审美怪诞审美的一种特殊形态。

文学中的怪诞审美主要是指文学中出现的某些违反常规的奇特事物和异样现象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在文学表现技巧上,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格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所表现的变态,变位和变形,是文学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标签:怪诞文学;怪诞形象;怪诞审美怪诞理论发源于西方。

“怪诞”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用来指代意大利罗马洞穴中发现的装饰画“grottesco”。

在艺术和文学领域中,违反常态就是怪诞的表现形式。

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怪诞的理论,即怪诞由丑恶和滑稽构成,大众对其反应是感到可怕的同时也感到好笑。

怪诞是一种赋予并表现世界恶魔般的品质,并加以克服的尝试。

从文学作品结构上,怪诞将大不相同、互不相容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无法消除的冲突;从阅读者的反应上看,怪诞既使读者觉得滑稽,又使他们感到害怕,产生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

多年来,怪诞文学一直不被主流文学研究界所重视,几乎无人问津这种“反常”的文学美,近百年才开始逐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怪诞审美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形式多样且异常的审美形态。

其大多主题离奇且深沉,自然常被主流价值领域的人们视为不易于低龄阅读的类别。

但其实,儿童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也是文学艺术家在文学中反映生活真实和评价生活真实的方式之一。

其怪诞文学中所包含的多样的风格,新鲜刺激的主题和松散的目的性常常吸引了不同类别、年龄的阅读者。

因此,在文学领域中,怪诞文学的题材有增无减,持续且稳定的占据着一定的文学市场份额,并逐步吸引文学研究者们的注意。

怪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怪诞文学是人自身的异化和局限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是文学作品中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现实中的怪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怪诞的根源,而文学中的怪诞审美形态是指透过文学形象对现实中荒诞人生事件以审美的方式进行的反思和批判。

美学怪诞的名词解释

美学怪诞的名词解释

美学怪诞的名词解释美学怪诞是美学中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概念,它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的定义和界定,对审美体验提出了新的思考。

美学怪诞相对于传统的美学范式,更注重对审美经验中的异象、反常与荒诞进行探究,以及对美学创新的尝试。

一、美学怪诞的起源美学怪诞作为一个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早期由法国哲学家乌尔巴诺·庞吉(Olivier de La Tulipe-Piot)提出。

他认为,美学怪诞是对从传统美学中所忽视的审美经验进行重新思考的一种方式。

庞吉的观点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美学怪诞的研究和论述,逐渐形成了美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二、美学怪诞的特征1. 反传统的审美标准:美学怪诞通过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探索非传统美的可能性。

它关注审美经验中的奇异、反常和自然之外的元素,以及荒诞、噪杂、恶趣味等常规审美观念中的偏离。

2. 异象与荒诞的体验:美学怪诞强调审美经验中的异象与荒诞,通过对奇特、怪异或无意义的图像、声音或形状的感知,让观者重新审视美的边界,并体验一种令人震撼或无法理解的审美情感。

3. 创新与反叛:美学怪诞鼓励审美创新和突破常规,它挑战现有的美学观念,以寻求新的审美可能性。

美学怪诞作品通常具有与主流文化、艺术流派格格不入的特点,通过艺术家对传统的冲击和颠覆来达到审美体验的创新。

三、美学怪诞的跨学科研究美学怪诞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通过跨学科的探索和交叉思维,美学怪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审美和文化的多样性。

四、美学怪诞的实践与应用美学怪诞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它在实践和应用上也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美学怪诞的理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观者可以在观赏过程中体验到美学的新奇与刺激,从而打破审美的常规和固化的惯性思维。

美学怪诞的实践还可以应用于设计、广告、电影等领域。

例如,在设计中加入怪诞元素可以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在广告中运用怪异的形象和情节可以引发观众的注意和共鸣;在电影中描绘荒诞的情节和角色可以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荒诞审美范畴浅析

荒诞审美范畴浅析

荒诞审美范畴浅析作者:李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表现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母体,文学作品从一开始的表现荒诞意识到着意去刻画世界、人、生存的荒诞,共经历了过6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荒诞的内涵得到不断的确证,逐渐由一个语词上升为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荒诞;非理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80-0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批描写技法独特,表现内容特别,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都十分相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那就是把“荒诞”作为它们的中心主题。

这些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写了一本书来研究这些作家作品,书名叫《荒诞派戏剧》。

“荒诞”这个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些作家作品的共同艺术特色,因而这些作家就被视为一个新型的创作流派,其作品被叫做“荒诞派戏剧”。

由此,“荒诞”首次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明确的界定。

在随后的发展中,荒诞突破了戏剧的领域,延伸至其他文学形式中,出现了表现荒诞的小说,如纯在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黑色幽默文学等,艺术的其他领域还产生了表现荒诞的电影、绘画、音乐等。

“荒诞”逐渐由一个语词转变为美学领域中的一个审美范畴。

探寻“荒诞”何以在20世纪由一个普通的语词上升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审美范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现实历史情况来看,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大机器产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虽然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但社会财富只在少数人的手中,面对生产富余而市场不足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便纷纷寻求海外市场,在争夺利益之中,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又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中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面对战争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精选推荐

丑和荒诞丑和荒诞,可以说是近现代社会才具有突出审美意义的范畴,也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近现代审美精神的美学范畴。

这两个范畴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

一、丑1、丑的历史发展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应该说是很古老的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就对丑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令人愉快的事物,也可以模仿丑的、令人不快的事物。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曾谈到,古希腊人尽管生活在和谐的美的理想之中,但在艺术中还是描绘过丑的,如,鸟身人面的女妖、狮头、羊身、龙尾的吐火兽等。

古罗马美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丑的问题。

中世纪美学也没有从根本上忽视丑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也没有忽视丑的存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广泛运用丑的形式来反衬美。

总结:不过,西方古典美学虽然承认丑的存在,承认艺术可以表现丑,但是,他们大都是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作为美的反衬意义,这个上面来谈到丑的,对丑的独特审美价值并没有予以充分承认和肯定。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出现,应该说主要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精神的产物。

其中,莱辛可以说是近代美学史上最早打破丑的禁令,承认丑的审美价值的人。

他认为,美是古代艺术的法则,古典美学的美学观是以美(优美)为唯一律令的,莱辛可以说是宣告了这个传统的结束。

他认为现代诗歌艺术主要不是表现美的艺术,而是表现真的艺术,丑有权利入诗,成为近代诗歌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莱辛以后,康德、席勒、歌德等人都曾经谈到艺术有权利表现丑的问题。

不过,这些思想家、美学家在谈到丑时,又设定了严格的限制,基本上还是在美的艺术范围内谈丑。

在近代美学中,真正赋予丑以崇高地位的是浪漫主义美学。

浪漫主义关于丑的艺术理念,到了19世纪下半叶,几乎成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美学家,他们在美学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受忽视的问题,即丑的问题在美学上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些美学家眼里,丑不再简单地作为美的对立面和反衬物的存在,它被接纳到艺术中,有了明确的、积极的、肯定的美学价值。

略论荒诞美

略论荒诞美

精神剥夺。于 是, 人 们对 知 识 理 性 是否 能 给人带 来 幸 福 产生 了 极 大 的 疑 虑。 与 此同时, 作 为 西方 人生 存 的 另一 精 神 支柱 对上帝的 信 仰 也就 在 工 业文 明 所 赖以 存 在的 科学 技术 的驱 赶下 受 到了 极大 的震 撼和坠落。正 是 在 这 种 情 况下, 在 理性 变
也没有 了常 态的 包 容性 与 有 序性; 作 品不 再有头 有尾 有中 部 的结 构, 显得 杂 乱 无章 生活令 人 感 到莫 名 其 妙! 但 人 们既 然 发现并 在艺 术中 充 分表 现 了 荒诞, 这 实际 上 就意 味着 人类 正同 时寻 找 着摆 脱这 荒诞 处境的出 路。因 此, 现代 派 艺 术 和 荒诞 这 一 美学 范畴 不仅 大大 丰富 了 人类 艺术 地掌 握世界 的手 段, 而 且也 促 进 着人 类 更 好的 摆脱这 种荒 诞处 境 的出 路。 荒诞 在 艺 术作 品中主 要以 象征 手 法表 现, 这是 由 它 要表 现抽象 的痛 苦所 使 然。荒 诞 在形 式 上 的特 征还近似 喜 剧, 但 它 不 能 引人 发 笑, 因 为 荒诞是理 性 的 窘境 和 失 败; 另 一 方 面, 它 又近似悲剧, 但又少了 悲剧 的壮美 与崇 高。 喜剧使 我们 有突 然 的喜 悦 感, 悲 剧 使 受压 抑的 情 绪 得 以 宣 泄。 无 论 喜 剧 还 是 悲 剧, 在 荒诞 中则 表现 为一 种引 人 深思 的不 可理 喻的困 惑, 使 人在 深思 中 既 担当 这 人 类命 运的 不 幸 又 期 待 走 出 荒 诞 而 做 出 可 能 的 努力。 参考文献: [ 1] ( 美 ) 爱德华 阿尔比 哪家剧派 是荒诞剧派? [ J] 袁鹤年译 外国文 学, 1981 , ( 1) ( 责任编辑 王碧瑶 )

论荒诞

论荒诞

论荒诞作者:辛守辉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关键词:荒诞;审美特点;荒诞感荒诞是一个很难下精确定义的概念,它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它的意蕴主要也是西方文化的意蕴。

荒诞是现代艺术典型的审美范畴,从浪漫主义现实特征开始,丑就出现在美的旁边,引起了艺术世界的分裂。

由资本主义带动的世界性和现代化进程,改变了古典时代有序的等级制度,造成社会的分化。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精神生活中,人文主义对理性的信仰和启蒙主义对理想的期待收到普遍的怀疑。

个体价值的张扬,也带来了个人和世界的分裂。

从浪漫主义自我表达到现代主义的主体非中心化,使荒诞意识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倾向,荒诞也作为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进入美学视野之中。

荒诞和古典时期的悲剧范畴相关,源于时空的无限性、必然性、偶然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的荒谬和个人的孤独。

个体意识的觉醒带着与生俱来的精神痛苦,因为现代科学破坏宗教,引起了信仰的丧失;现代文明破坏理想,造成了理性的沦落。

这样个人自由成为无精神超越、无实体依赖的自由。

理性失落了,信仰失落了,人失落了,西方现代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断裂了,这种断裂使西方现代文化层从西方古典文化层,特别是从晚期浪漫主义蜕变出一个新的审美形态:荒诞(absurd)——认得存在失去了意义。

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收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飘渺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

”[1]“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完全不可理解的、荒謬的。

论荒诞派文学的审美特征

论荒诞派文学的审美特征

们 知道 , 是 中国首 创 的一个 审美 范畴 , 它 意象 的古 义是 表意之 象 。简单 地 讲 , 用来 表 达某 种 抽 象 凡
的观 念和宇 宙深奥微 妙道 理 的艺术形 象都 称 为文 学意 象 。当文学意象 能够 充分 表现 审美理 想 的时 候, 它便成 为审 美 意象 。 文学 意 象 在西 方 现 代 派 文学 中都具 有一个鲜 明 的特点 , 这就 是—— 荒诞 , 整 个 现代派 文学 甚至 可 以称 为广 义 的荒诞 文学 。
从 词源 学 上考 察 , 荒 诞” a s r ) 词来 自 “ (b ud 一 拉 丁 文“ 聋的 ” s r u ) 引 申为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不 ( ud s ,
诫世人 , 人偶 然地来 到 了这个 世界上 , 面对 着瞬息 万变 、 没有 理性 、 没有 秩 序 、 纯粹 偶 然 的 、 混乱 的 、 不合 理 的 客 观 外 界 , 无 法 左 右 自己 的命 运 , 人 所
多 问题 。最严 重 的 问题 是 , 次 世 界 大 战扫 荡 了 两
西方人 的一 切价 值观 念 , 现 在 世 人 面 前 的是 一 展
个满 目疮痍 、 绝人 寰 的荒 诞 世 界 。这使 得 西 方 惨 社会在 信仰 、 值观 念上 发生 了严 重 的危机 , 想 价 思 理论 出现了 真空 。在 这 个 特 定 历 史 时期 , 在 主 存 义哲学适 时地 填补 了这一 理论 空 白 。存 在主义告
文学 的世界 是 由艺 术 形 象构 成 的 , 当文 学 形 象 能够完 满地表 现人 类 审 美 理 想 的 时候 , 不 再 就 是一 般的文 学形象 。 而成 为高级 形态 的 文学形象 。 意象 是一种 高 级形 态 的 文 学形 象 。 关 于意 象 。 我

荒诞的美学意义

荒诞的美学意义

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总盼望着从审美中获得一种身心的 愉快, 而不是怪异和不可理解, 所以荒诞似乎与审美无缘, 甚 至相背离。那么荒诞如何成为一种新的审美形态的呢? 在荒 诞艺术中, 理性已经被抛弃, 只能对非理性无意识的东西直 接裸呈, 在这种呈现中达成的审美感受不是审美的愉悦, 而 是具有否定形式的感受, 这是一种摆脱理性道德之后的放纵 和 走 向 否 定 的 彻 底 的 解 放 。在 这 种 解 放 中 所 传 达 出 的 已 不 是 一种肯定性审美快感, 而是一种否定性的罪恶感。所以荒诞 艺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审美形态上呈现为反常 的 艺 术 构 思 、离 奇 的 艺 术 情 境 和 丑 陋 的 艺 术 形 象 , 从 哲 学 的 高 度 把 握 和 反 映 了 人 类 生 存 状 态 的 荒 诞 性 、不 合 理 性 , 全 面 颠覆了人类原有的审美心理。
!""! 年第 ! 期 第 " 卷) 总第 #$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l.5, No .6 Dec., 2006
荒诞的美学意义
朱艳
)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20 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 随着世界的 变 幻 和 艺 术 的 发 展 , 荒 诞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一 种 艺 术思潮, 并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 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 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一 20 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 成 就 , 在 物 质 生 活极大丰富的同时, 却面临种种危机, 动摇了人类理性的基 础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德 国 出 现 的 种 族 清 洗 、环 境 污 染 、物 质 对 于 人性人格的扼杀和扭曲, 使人对于现实充满了恐惧。不仅世界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无法适应, 甚至连人本身的存在也让人发 生了怀疑。在一定程度上人变成了非人, 丧失了自我。存在主 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 存在个体 各有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欲望, 有着与别人无法沟通的主观性, 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斗争。罪恶和丑无 处不在, 世界没有了中心和理性, 人变成了孤独的流浪者。弗 洛伊德学说从理论上提供了非理性世界的解释, 导致理性失 落, 信仰失落, 人自身也失落。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给人类开 辟一条通向终极真理的道路, 反而把人们进一步推向荒诞境 地。宗教在西方的衰落也是荒诞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 信奉《 圣 经》, 并 坚 信 善 能 抵 挡 恶 , 对 信 仰 的 虔 诚 在 西 方 人 的 心 目 中 由 来已久, 这便形成了西方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但是理性和科 学 越 是 发 展 , 宗 教 的 领 地 就 越 缩 小 , 最 后 导 致“ 上 帝 死 了 ”, 天 国云散, 永生乌有。信仰瓦解后, 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大厦也 倒塌, 于是荒诞便随之而来。对世界和生存的普遍而深刻的焦 虑, 导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不约而同地表现矛盾、反叛和非理 性, 故促使荒诞这一个艺术手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 最后 演 化 成 了 一 种 继 喜 剧 、悲 剧 、优 美 、崇 高 、丑 之 后 的 一 种 新 的 审 美形态。它粗暴地践踏美, 鄙夷崇高, 摧毁一切传统, 把丑的对 立和不和谐进一步推向了极度不合理不正常, 甚至是非倒置, 混乱无序。在达利的画中, 美丽的维纳斯的身体被装上了抽 屉 , 海 勒 笔 下 那 永 远 无 法 逾 越 的“ 第 22 条 军 规 ”, 加 缪 所 写 的 那个永远属于自我的局外人, 把大地变成荒原的艾略特《, 尤 里西斯》中古希腊忠贞的碧腊曼已经堕落成了现代荡妇, 蒙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美学意义上的荒诞的根本特征是不和谐,是由 事物的极端不协调性导致的。
戏剧《啊,美好的日子》 剧照
空间维纳斯 美神维纳斯 在这里被一 只软化表, 一只鸡蛋, 两只蚂蚁分 成两截。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等待戈多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艺术上的反形式
荒诞艺术使物体不再是立体的、完整的存在,
而是一种毫无秩序的、空洞的单面存在。 此外,像没有完整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 有严谨结构、人物对话语无伦次的荒诞派戏 剧,不构思情节、不塑造人物、时空交错颠倒、 叙事杂乱无章的新小说(反小说)派,也都有反 形式的典型表现。
形式的乖戾性和反思的强迫性
荒诞艺术的内容既然是荒诞的,当然它的形式 也必然要求乖戾、奇特。 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烘托、气氛 渲染、道具使用,都违背常情常理常规。
例如艺术语言运用,处处都与传统唱反调。
剧中的老太太半截身子已经入土,还在快乐地唱 歌,擦口红,嘴里感叹“啊,多么美好的日子”
美学意义上的荒诞的根本特征是不和谐,是由事 物的极端不协调性导致的。
呐喊
内战的预感
《大话西游》
谢谢观看!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 对荒缪做的描述:
在一个突然被剥夺掉幻象与光亮的宇宙里, 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一个异乡人, 既然他被剥夺了对失去家园的记忆或对己承诺 之乐土的希望, 他的放逐是不可挽回了。 这种人与生命的分离就是荒谬的情感。
刻意反叛传统,力主艺术创新 荒诞作品在反叛传统方面,比其他现代派走 得更远,往往令人费解。 如荒诞戏剧,既不像传统戏剧那样依靠戏剧 冲突来取得审美的戏剧效果,又不像用传统 手法创作的存在主义小说戏剧那样情节紧张, 冲突强烈,而仅仅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 舞台形象支离破碎,既无冲突,又无逻辑。 《等待戈多》消解激烈的情节,换成破碎凌 乱的叙述
根本性特征:不和谐 最突出的审美特征: 震撼、神奇、智慧、有趣 突出的表现:艺术上的反形式 荒诞审美的一般特征: 1、根本上是人对世界的冲突及屈服 2、“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如《等待戈多》) 3、绝望与虚无的心理感受
4、“喜剧化”的表达效果,悲剧的审美品格
不和谐
剧中的老太太半截身子已经入土,还在快乐地 唱歌,擦口红,嘴里感叹“啊,多么美好的日
荒诞
荒诞表现的是人生存我时所 感到的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 关系的失衡和荒谬,人的目的与手段的悖谬。 荒诞是在迷惘的现代氛围下人们所创造出来的 一种对人生存的内在荒谬的体验,它不是表面 的故意怪模怪样,而是深层的荒诞体验。
荒诞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