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简介
贝克特的代表作

贝克特的代表作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1989年)是一位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孤独、绝望和悲剧。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是贝克特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首次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
这部戏剧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剧作的杰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绝望的主题。
剧中的两个主角,弗拉基米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在一个荒凉的道路上等待着一个叫戈多(Godot)的人。
他们希望戈多能带来意义和目的,但是戈多从未出现。
在漫长的等待中,两个主角展开了许多对话,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贝克特通过戏剧中的荒谬和幽默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无聊和绝望的看法。
《等待戈多》的剧本简洁而具有挑战性,多层次的对话和象征主题使观众深思。
这部戏剧对于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爱尔温》《爱尔温》(Endgame)是贝克特的另一部重要戏剧作品,首次于1957年在伦敦上演。
它是一部象征性的戏剧,以孤独和绝望为主题,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无聊和虚无中引人深思。
剧中的四个角色分别是:哈梅(Hamm)、克洛卓(Clov)、尼尔 (Nagg) 和尼尔伯 (Nell)。
这些角色被困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厌恶的关系。
他们生活在一个末日般的世界中,与战争和破坏相伴随。
《爱尔温》的舞台布景简单,剧本中的对白充满象征和隐喻。
贝克特通过幽默和谐和荒诞的对话,传达了他对人类存在的饱受折磨的观点。
这部戏剧挑战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闻名于世。
《等待戈多》和《爱尔温》对贝克特的影响《等待戈多》和《爱尔温》是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们体现了贝克特独特的戏剧形式和创作风格。
贝克特.doc

贝克特
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
1906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学生时代去巴黎游历时,遇到乔伊斯,当过他的秘书。
1927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1928~1930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担任英文讲师,并与人合作把乔伊斯的作品翻译成法文。
其间,回到都柏林工作。
1938年开始定居巴黎,德军占领巴黎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后因组织暴露隐居乡下,写了长篇小说《瓦特》。
1945年以后改用法文写作,1946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是创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1952年创作的两幕剧《等待戈多》,主要情节是两个流浪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待。
该剧揭示了人类在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被视为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还写了长篇小说《马洛伊》(1951年)、《马洛纳之死》(1951年)和《无名的人》(1953年),其中,《马洛伊》曾被一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的杰作之一。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塞缪尔·贝克特的文艺美学思想

塞缪尔·贝克特的文艺美学思想张和龙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文艺批评家。
贝克特早年研读笛卡尔、叔本华的哲学,年轻时追随乔伊斯,崇尚形式实验,后来长期旅居巴黎,喜爱法国现代主义作家普鲁斯特,二战后又深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其涉猎十分广泛,批评视野极为开阔。
他较早发表的批评作品有《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1929)和《普鲁斯特论》(1931)。
二战后,他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大量以绘画艺术为主的评论和随笔。
此外,他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还有《三个对话》(1949)和《断简残编》(1983)。
无论是早年的文学评论,还是后来的美术批评,以及出于经济原因写就的不少应景之作(这些作品大多收集在《断简残编》中),都展示了贝克特系统的、不断发展的文艺美学思想。
国内学界对贝克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与戏剧领域,对他的文艺批评几无专文探讨。
英美学界对他的文艺批评则有较多关注,且各有侧重,如鲁伯特·伍德从“散文家”的角度梳理了贝克特的非虚构作品,认为其批评思想具有“自我解构性”[17: 2],阿契森研究了贝克特的“文艺理论”及其在早期小说与部分戏剧中的“体现”[2: 1],约翰·哈里顿则探讨了贝克特后期美术批评的“审美内涵”[11: 332]。
本文主要从贝克特的文艺批评出发来探讨其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对理解其本人的文学创作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1.从表象世界到世界荒诞《普鲁斯特论》是贝克特早年的重要批评作品,其中蕴涵着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
作为早期的学术代表作,《普鲁斯特论》虽然只有4次提到叔本华,但是其思想脉络明显承继了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衣钵。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意志世界。
贝克特则认为,世界是由想象现实与经验现实构成的表象。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贝克特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
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
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
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
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
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
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
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
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
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最早创作的小说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

贝克特的名词解释贝克特(Samuel Beckett)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爱尔兰作家和戏剧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生存在的深刻探索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无奈、虚无和孤独的思考,在艺术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几个与贝克特的作品和思想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和思想。
1. 虚无(Nihilism):虚无是贝克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
它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缺乏意义和价值的看法。
贝克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孤独、绝望和无望的情境,这些情境反映了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
他在剧本《等待戈多》中写道:“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我为自己已经得出这个结论。
”贝克特通过其作品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人的存在本质是毫无意义的,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是虚构的。
2. 孤独(Solitude):贝克特的作品中,孤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
他通过描述人物与自己和世界的脱离来表达这种孤独感。
孤独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贝克特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被置于一个荒凉、无人的环境中,与其他人隔绝并处于无尽的等待之中。
在剧本《等待戈多》中,主人公们不断地等待戈多的到来,而这个等待只是一种无尽的徒劳。
孤独成为了他们存在的代表,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3. 演员(Actor):贝克特在剧本中对演员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演员的行为和言语来传递他的思想。
在贝克特的作品中,演员经常出现在一个空无一物、无意义的情境中。
演员不仅是一种表演者,更是一个承载作者思想的媒介。
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的角色表达了演员的困境和无助,强调了演员在表演艺术中的困扰和挣扎。
4. 自由(Freedom):自由是贝克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传统定义有所不同。
在贝克特的世界里,自由不是指人的意志和行为完全自主的状态,而是指摆脱机械反应和固定模式的束缚。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经常沉浸在习惯和惯例中,缺乏真正的自由。
贝克特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常规和惯例的框架,寻求真正的自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原因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原因作品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作家荣获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一些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们获奖的原因和作品的简要介绍。
1.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贝克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语言著称。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等待戈多》和《忒修斯之船》,这两部作品都展示了他对人性和存在的思考。
2.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深受世界读者的喜爱。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3.渡边淳一(1994年):渡边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而著名。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红》和《权力的游戏》,这两部作品讲述了战争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4.寄藤树立(2024年):寄藤是韩国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探讨家庭、性别和权力等社会议题。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请你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最后一个疯子与他的闻耳男子》,这两部作品都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5.刘震云(2024年):刘震云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编剧,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地鸡毛》和《幸福的飘浮》,这两部作品以其生动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以上只是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的几位,他们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对人类经验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他们的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不仅是对这些作家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文学艺术的鼓励和推动。
这个奖项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了全球文学界备受瞩目的奖项之一。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一、生平与创作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他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戏剧、小说和诗歌。
贝克特出生于都柏林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
父亲是个测量员。
中学时代他就爱好戏剧,后进都柏林三一学院深造。
1927年毕业,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次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
此间,他结识了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他的秘书,并将他的作品译成法文。
1931年,他回都柏林任教。
1938年定居巴黎。
德军占领期间,他参加抵抗运动。
组织暴露后,他曾隐居农村。
1945年返回巴黎,专事文学创作。
50年代以前,贝克特主要从事论文、诗歌和小说创作,出版有诗集《胡罗斯考坡》(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长篇小说《莫菲》(1938)和《瓦特》,长篇三部曲《莫洛瓦》(1947)、《马龙之死》(1948)和《无名的人》(1950)等。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热衷于精神领域和心理状态的探索,表现人的内心孤独、人生的艰难和虚无。
50年代以后,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剧本《等待戈多》(1952)名震西方文坛。
此后,他写出《剧终》(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啊!美好的日子》(1961)、《被逐者》、《喜剧》、《乔伊》、《来与去》、《俄亥俄即兴之作》和《摇篮曲》(1982)等剧作。
另写有长篇《依然如此》(1961)等。
在当时都产生很大影响。
贝克特曾受但丁、笛卡儿和乔伊斯等人的思想影响,但他的创作更接近存在主义,主要表现人生的荒诞、客观世界的残酷和人无力拯救自己等主题。
他认为,既然作品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剧作的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尤其是他的戏剧,往往追求怪诞夸张的舞台效果。
此外他还写有短篇小说、广播剧、电视剧、电影剧本等。
1969年,他因“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以及戏剧的“希腊悲剧式”“净化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等待戈多》赏析1、情节。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cket died in Paris on December 22.
/
Works
Beckett's career as a writer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his early works, up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n 1945; his middle period, stretching from 1945 until the early 1960s, during which period he wrote what are probably his best-known works; and his late period, from the early 1960s until Beckett's death in 1989, during which his works tended to become shorter and his style more minimalist.
Life and career
1906~1923 . Born in Dublin, on April 13, 1906. . Solitude and loneliness. 1923~1927 French, Italian and English at Trinity College. 1928~1936 In 1929, Beckett published his first work Ireland, France, England and Germany.
1937 settled down in Paris. 1953 Waiting for Godot. 1961 he married Suzanne in a secret civil ceremony in England . 1969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1989
Novels
Dream of Fair to Middling Women (1932; published 1992) Murphy (1938) Watt (1945; published 1953) Mercier and Camier (1946; published 1974) Molloy (1951) Malone Dies (1951) The Unnamable (1953) How It Is (1961)
萨缪尔·贝克特
Samuel Beckett
1906-1989
An Irish playwright avant-garde novelist poet theatre director
Beckett is widely regarded as am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Strongly influenced by James Joyce,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last modernists. As an inspiration to many later writers, he is also sometime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irst postmodernists. He is one of the key writers 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His work became increasingly minimalist in his later career.
e in Literature "for his writing, which—in new forms for the novel and drama—in the destitution of modern man acquires its elevation".
/
Selected works by Beckett
Theatre
Human Wishes (published1984) Eleutheria (published 1995)) Waiting for Godot (1953) Act Without Words I (1956) Act Without Words II (1956) Endgame (1957) Krapp's Last Tape (1958) Rough for Theatre I (late 1950s) Rough for Theatre II (late 1950s) Happy Days (1961) Play (1963) Come and Go (1965) Breath (1969) Not I (1972) …………………………
/
Beckett’s dramatic works
Beckett’s
dramatic works don’t reply to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drama. For Beckett, language is useless; he creates a mythical universe peopled by lonely creatures who struggle vainly to express the inexpressible. human nature and human condition.
Waiting for Godot
1952 written in French, and published. 1953 premiered at the Babylone theater in Paris. 1954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ppea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