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世人瞩目。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个别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荒诞派戏剧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荒诞派戏剧的起源荒诞派戏剧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年代到50年代,这段时间正是欧洲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摧毁性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对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空虚和焦虑。

这种社会变革和心理冲突成为了荒诞派戏剧得以诞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两个运动在20世纪初期分别在战争前后兴起,它们对传统艺术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以颠覆传统的形式和语言为主要手段,而超现实主义者则以超越现实而探索潜意识为主要特点。

这两种艺术运动的影响深远,它们对于20世纪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荒诞派戏剧正是吸取了这两个运动的精华,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的颠覆和嘲讽,它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形式和语言表现人们对生活的困惑和无奈。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荒谬和不合理进行揭示和抨击,使得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生活的真实与虚假。

荒诞派戏剧强调形式和语言的自由和表现力,它摒弃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和表达方式,采用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艺术手段。

在形式方面,荒诞派戏剧强调戏剧语言和动作的夸张和夸张,甚至是荒诞和讽刺,以达到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新构建。

在内容方面,荒诞派戏剧多以人类的精神苦闷和社会的荒谬现象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嘲讽和批判,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荒诞派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力和探索性,它大胆地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界和可能性。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主要在法国文学中得到发展和推广。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以荒诞、荒谬和离奇的情节为基础,通过夸张、夸大和颠覆传统戏剧元素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讽刺和批判。

荒诞派戏剧常常以非逻辑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剧情,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常常不符合常理和常规,逻辑性和连贯性较弱。

这种剧作风格强调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和反叛,通过荒唐搞笑的元素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尤金·埃尔尼斯的《骑士不再来》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这些作品通过破坏传统剧本结构和对语言的重新塑造来达到荒诞效果。

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也延伸到其他文学领域,如小说和诗歌,为后来的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创作方法。

荒诞派戏剧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对传统戏剧形式和结构的颠覆和批判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其次,荒诞派戏剧通过荒唐搞笑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最后,荒诞派戏剧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影响,
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总而言之,荒诞派戏剧是一种以荒诞、荒谬和离奇为特点的戏剧风格,通过颠覆和批判传统剧本结构和形式,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它对外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戏剧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戏剧艺术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风格。

荒诞派的戏剧艺术以荒诞、怪异、反常、反传统和无意义等为特点。

它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和反叛,它打破了观众在戏剧中所期望的情节、角色和情感的逻辑。

荒诞派戏剧艺术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观众,也在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荒诞派戏剧艺术主张用荒唐、愚昧、怪异、反复、困境和矛盾等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类存在的荒谬和不可思议。

荒诞派戏剧艺术以戏剧表演形式来揭示现实世界的矛盾性和荒诞性。

戏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通常是荒唐且不连贯的,使人们产生一种不可思议和诡异的感觉。

荒诞派戏剧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它强调戏剧的自由和创意,它跳脱出传统的框框,力图让观众在荒谬的情境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荒诞派戏剧艺术其创意来源于对传统理性和道德的颠覆和反叛,其意图是探索人类精神以及人在世间的存在。

荒诞派戏剧艺术通常揭示人类面临的社会、文化和人生的荒诞和无常。

戏剧中贯穿着对个体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荒唐且有趣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对社会现实产生思考,产生对社会规则和传统道德的思考。

荒诞派戏剧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突变、幻象、快速变换、杂剧、喜剧等,这种创新令人目不暇接。

其表现手法不拘泥于传统文艺风格,强调个性化和独特性,打破刻板印象,追求新颖的表达手法。

荒诞派戏剧艺术通过极端化的手法表达人生中一切荒诞不经的事情,使人们心灵深处也感受到了四面八方的穿透力。

荒诞派戏剧艺术曾经在西方戏剧中创造出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如比萨雷利的《查理的婚礼》、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石黑一雄的《牛》等。

它们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也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荒诞派戏剧艺术是一种颠覆传统、挑战观众思维的创新戏剧艺术形式。

它尽管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却能深刻地切入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开拓观众的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表达人类和社会问题的
同时,采用了一种奇特的手法,使其在戏剧艺术中达到前所未有的表现效果。

荒诞派戏剧
艺术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其出现主要是为了反抗过于传统和规范的戏剧形式,以及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呈现。

荒诞派戏剧艺术主要倾向于对于人类存在的问题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同时
尝试通过非传统的手法和形式突破传统的限制,并最终达到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在荒诞派戏剧艺术中,大多数作品不仅听起来和观看起来都非常奇特和离奇,甚至有时会
带有一定的幽默元素,但其实质性内容却是非常深刻和思考的。

荒诞派戏剧艺术是一种快速崛起的艺术形式,其在表达人类问题和现实方面的独特性
使其在当时的文化圈中备受瞩目,同时也对于后来的戏剧艺术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
的发展和表现。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其较为常见的表现方式包括:情景和台词的离奇、荒诞和滑稽,镜头和音效的分裂、非同一般的剪裁和组合,场景和角
色的怪异、荒唐和戏谑等等。

这些手法虽然看起来非常另类,但却非常符合当时人们对于
艺术自由、个性张扬的需求,因此非常受欢迎。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当代问题和现实的思考和探讨。

在荒诞派戏剧
艺术中,作者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例如社会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等等。

通过奇怪、反常和荒谬的表现方式,作者试图呈现出真实生活中存在但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并给予人们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启示。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模式,为戏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进行概述,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期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伊诺普(Anouilh)、贝克特(Beckett)和尤内斯库(Ionesco)等。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它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内斯库的《犀牛》是其典型。

以《等待戈多》为例,该剧的情节荒诞无序,人物无法确认身份,风格抽象而怪异。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诞性,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语言往往模糊、含混,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让观众难以捉摸。

修辞手法夸张、变形,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结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让观众自行拼凑剧情。

情感表达则是冷漠、迟钝的,给观众带来疏离感。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它认为人类存在是荒诞的,毫无意义和目的。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面对无限重复和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它还质疑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理论探索和作品实践,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揭示了现实的虚无和荒诞,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不仅为戏剧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其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夸张、荒谬、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性而著称。

荒诞派戏剧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常规,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魅力。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和颠覆荒诞派戏剧通常以夸张和颠覆传统为其特点。

它们对现实和人物描写进行了夸张和颠覆,通过对生活的颠倒、对常识的否定,刻画出一种与传统戏剧形式迥然不同的画面。

这种颠覆和夸张的手法使得荒诞派戏剧多情节诡异,人物古怪,语言滑稽,和读者对什么是真正的荒谬或是现实感到混淆。

2. 反映现实的扭曲荒诞派戏剧通过扭曲、颠覆和夸张来反映现实,探讨人生、社会和政治议题。

它们渴望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谬,从而对这种现实进行批判。

3. 语言的创新荒诞派戏剧在语言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们常常使用荒谬的对话和语言,或者用新的语言形式来探索和传达其内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戏剧文本中,还体现在对话和表演中。

4.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荒诞派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它们可以是具有极强戏剧性的剧本,也可以是不具实际动作的纯粹戏剧形式,还可以是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和多变的现代舞蹈或者录像艺术等。

意义和影响荒诞派戏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和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意义。

1. 对传统戏剧的挑战荒诞派戏剧对传统戏剧形式构成了巨大挑战。

它们通过对戏剧语言和表现形式的颠覆和夸张,使传统戏剧在审美上受到冲击,激发人们重新审视戏剧和现实的关系。

4. 唤起观众的思考荒诞派戏剧通过其夸张、颠覆的表现手法,常常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产生自我反思,从而启发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荒诞派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为现代戏剧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其代表作品涵盖了戏剧、小说、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 》(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 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
合语法,枯燥重复。
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 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 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剧场运动,其主要特点是对现实世界进行颠覆和扭曲,以达到破解常规观念和挑战传统道德的目的。

在荒诞派戏剧中,常常运用非传统的剧本结构、离奇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荒谬、荒诞和自相矛盾的剧情和对话。

下面将对荒诞派戏剧中一些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

1. 荒诞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核心特点之一,意味着极端离奇、不符合常理的情节和事件。

这种极端的离奇素材和情节通过戏剧手法进行改写和推理,使观众产生困惑、震惊和思考。

2. 自相矛盾荒诞派戏剧中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节和对白,即一个事件或观点与另一个不协调、自相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的手法通常用来打破传统逻辑和常规思维,带给观众一种荒谬的感觉。

3. 无意义荒诞派戏剧常常涉及无意义的情节和对话,即没有实际意义和目的的事件和言语。

这种无意义的元素是对现实世界和普通剧目所预设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颠覆和否定。

4. 反人道荒诞派戏剧常常以戏虐的方式来对待人性和社会现象。

剧中的人物行为常常违背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展现出人性的荒谬和丑陋。

5. 破损的语言荒诞派戏剧使用破损的语言形式,即扭曲和颠倒常规语法和逻辑,以此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否定。

这种语言形式常常包括意义模糊的对话、语义空洞的言辞等。

6. 癫狂的角色荒诞派戏剧中的角色常常展现出癫狂和疯狂的特点。

他们的行为和举止常常是古怪、离奇、不可理喻的,通过这种角色形象,剧目表达对常规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讽。

7. 破碎的结构荒诞派戏剧常常拒绝传统的剧本结构,而采用非线性的、碎片化的剧情结构。

这种结构的使用可以使剧目更加离奇和荒谬,也可以突出剧目对现实的颠覆和否定。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现实的颠覆和扭曲,试图唤起观众对现实世界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并挑战传统剧场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方式。

通过对荒诞派戏剧中常见的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荒诞派戏剧兴起于西方。

它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

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

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乃至反戏剧的表现手法,使荒诞派戏剧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流派。

【关键词】荒诞派;反戏剧;道具;场景;反语言;淡化就艺术形式而言,戏剧也许是最具变化性、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戏剧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作为一种在特定的时间限定内,需要由演员进行肢体表演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以及场景的变化势必不可少的。

故事的结构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来安排,语言也是清晰明了。

戏剧毕竟是用来表演的,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最终都要通过演员的动作与语言来完成,因此,“动作”成为戏剧的重要特征,戏剧也因此被称为“动作的艺术”。

同时,由于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故事情节的编排必须紧凑,冲突要强烈。

戏剧人物之间存着矛盾与冲突,而种种矛盾会形成一个总的矛盾焦点,最终导致冲突的爆发,从而形成一种可供观赏的艺术形式。

除此之外,语言承载着极为重要的任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制造矛盾冲突并最终使戏剧中的若干人物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的矛盾,构成戏剧性。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表现方法。

然而,荒诞派戏剧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却与之大相径庭。

荒诞派戏剧作家称之为“反戏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兴起了荒诞派戏剧。

它产生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

它也是西方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荒诞的戏剧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显示的是战后西方世界严重的信仰危机。

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是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以及社会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也是无意义的。

因此,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甚至看似荒唐的表现手法。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只是一个作为抽象的意义存在着。

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泯灭、金钱至上、信仰缺失的社会,人物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丧失了本性,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更丧失了自我。

因此,荒诞派戏剧淡化人物性格。

剧本中的很多人物都没与名字,有的是用表明身份的称谓,比如:房客、孩子妈、孩子爸、教授、女学生、残疾人、革命者等等。

比如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一对夫妇谈着一些无聊的话题,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毫无意义。

当他们谈到一对叫博比·沃森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家人都叫博比·沃森。

在这个家庭中,究竟谁是谁,无法用名字区分。

剧作家以这种方式处理人物,并非随意而为之,而是以此表明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人与人之间毫无差别。

尤内斯库的《雅克式的征服》中的雅克,最终成了社会流行的牺牲品,最终失去了自我。

雅克的家人总喜欢说:“我喜欢吃土豆烧牛肉”这句话。

他们也强迫雅克这样说。

雅克最初也不肯说,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雅克的家人逼着雅克迎娶长着两只鼻子的罗伯特,雅克的回答变得荒谬,他要娶长着三个鼻子的女人。

这个看似荒诞的回答,其实是雅克的反抗。

更为荒诞的是,罗伯特家居然生出了一个长着三个鼻子的女儿—罗伯特第二。

雅克没有办法了,当他与罗伯特第二单独相处时,禁不住性的诱惑,与其完婚。

最后雅克被社会的流行同化了。

在人物塑造方面,荒诞派戏剧作家还抹去人物生存的环境。

使这些人物显得来历不明,不知所来也不知所终。

就像《等待戈多》里面的两个流浪汉。

作家的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人物的性格,而是要表现人类的荒诞的存在。

不管人们具有怎样的个性,在充斥着金钱与物质的社会,在人们盲目追随流行文化的社会,人们终将丧失自我。

就情节编排而言,荒诞派戏剧作家似乎走得更远。

“什么也没有发生—反情节”可以概括其特点。

传统戏剧具有符合逻辑的情节与结构。

故事情节的结构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来安排,是一个需要依靠演员的一定的动作表演来完成的,也被称之为“动作的艺术”。

情节,这一个至关重要的戏剧因素在荒诞派戏剧中却被极度地淡化了。

在荒诞派戏剧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符合戏剧基本要求的情节,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戏剧冲突。

戏剧情节的基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能够构成冲突的关系。

因此,没有冲突,也就没有中心情节。

整个荒诞派戏剧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结局。

在比如《等待戈多》中,自始至终戈多也没有出现。

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的戏剧冲突,甚至几个出场的人物,也没有交代出处。

舞台的时间转换只是靠树木的变化,空间没有变。

观众只看到几个莫名其妙的人物梦游般的在舞台上游荡。

此剧原名就叫《等待》,被称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剧。

从另一个角度讲,荒诞派戏剧并非完全没有情节事件,只是其事件还不能构成戏剧的中心矛盾情节。

此外,剧情的重复性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情节也多没有进展,幕与幕、场次与场次之间几乎是少有变化的重复。

有评论家指出,荒诞派戏剧的结尾就是开头。

“结局在开始时就出现了,然而还在继续”。

荒诞派戏剧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手法,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荒诞的循环往复,没有结果。

剧本没有结局恰恰说明苦难的人生没有尽头,既不能改变,又无法终止。

表现了人类生活的机械、刻板与重负。

荒诞派戏剧所具有的“反戏剧”特点,使其违背了传统戏剧的理性结构。

“动作”这个在戏剧表演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因素,也成为荒诞派戏剧作家用来表现荒诞的存在的手段。

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传统戏剧人物的动作是完整的,它服务于整个剧情,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

而荒诞派戏剧的人物的动作却是破碎的、零乱的,甚至看似与剧情无关。

就表面看,它似乎既不表现人物的性格,也缺乏整体感。

正是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动作,其意义超出了动作的本身,他们不以人物形象来表明思想意图,而是试图直接用动作表现剧本的抽象意义。

动作的重复性,也是其力图表明人生的单调、刻板。

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的作品中,场景与道具更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其表现的方式却与传统戏剧完全不同。

它已经被作为一种表现思想与作家意图的东西。

例如,在《犀牛》一剧中,舞台的大幕上出现了数不清的犀牛头,乐池里有无数的犀牛在奔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舞台上贝兰杰孤身一人的场景。

作家力图表现一个人要保持自我的艰难,与众人对事实的正误视而不见的盲从心理。

最为著名的要数尤内斯库的《椅子》。

夫妇两人要邀请各界的人,最后皇帝也应邀前来。

然而,舞台上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客人。

嘈杂的人声与变幻的灯光,使观众知道客人鱼贯而入。

舞台灯光骤然一亮,伴随着皇家进行曲,表示皇帝驾到。

舞台上的椅子越摆越多,演员看似对空表演。

最后,老夫妇没有了立脚之地。

这正是作者力图表明社会物质对人的生存的压迫,以及人对越来越膨胀的物质社会的无奈。

道具被赋予了意义,支配了人。

就这一点而言,荒诞派戏剧作家试图说明物的庞大与人的渺小。

道具的象征意义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语言作为戏剧的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在传统戏剧中用以制造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而荒诞派戏剧则将语言的作用降至最低点。

甚至有时在舞台上,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剧作家以“反语言”表达荒诞。

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词不达意、甚至不知所云,语法混乱甚至错误百出。

这种使用语言的方式不仅仅造成剧中人物之间表达错误,不能沟通;也同样使观众误解剧情,或者无法知晓其中的意义。

其实,这正是荒诞派戏剧作家想要表明的思想。

在荒诞的社会中,人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其真实的思想,人们变得虚伪,因此语言也就丧失了其符合逻辑与理性的意义。

就语言本身而言,荒诞派戏剧的语言具有冗长、重复、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等特点。

这其实是荒诞派戏剧作家用心创作的结果。

用尤内斯库的话说:只有最平淡无奇的日常工作,最乏味的语言被用到超出人们的忍耐的限度的时候,观众才会体会出事物的异常与怪诞。

这种戏剧中的异常与怪诞,又恰好表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

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看来,既然人生是荒诞的,那么人类的语言又怎么能够清晰地表达思想呢?语法错误、用词错误等等语言的混乱使用,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比比皆是,用以表达人类的荒诞与世界的不可知性。

荒诞派戏剧作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人生如梦,世界荒诞不经,所以人生是荒诞的。

为了表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与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方式,把荒诞的社会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荒诞派戏剧中所表现的悲观情绪,它的“反戏剧”的表现形式,开创了现代戏剧表演的先河。

课题名称:二十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作家作品研究课题编号:1152408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参考文献】[1] 周安华. 戏剧艺术通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 刘建军.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 曾艳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周宪. 戏剧学研究导引[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 曾繁仁.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