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让 热内的生平简介和创作特点
法国荒诞派戏剧代表--让 热内的生平简介和创作特点

2
热内的创作特点
让·热内1910年生于巴黎,母亲是一名妓女, 父亲不详。在七个月的时候被母亲送进了育婴堂, 后来被一户农民收养,直到21岁才拿到自己的出生 证。
他从小便多次离家出走,偷盗成性。10岁时因 为偷窃,被送进了少年犯教养所,尝尽了卑贱污秽 的滋味。18岁那年,他终于从教养逃了出来。
他十分喜欢旅行,还参了军。他开始有了自信心 ,觉得自己已经被视为是一个男子汉了。但是,1931 年,他因为盗窃从军中潜逃。开始在欧洲各地流浪 。有时还在街头行乞、从事盗窃或者充当男妓。他 与小偷、同性恋者为伍,多次因为犯盗窃罪和流浪 罪而被关进监狱,和牢狱结下了不解之缘。
热奈经常采用这种错位式结构方式。他通过错位 来完成一种镜像游戏。人仿佛置身万镜之厅,感 到一种绝望与孤独,无情的被只不过是他本人被 扭曲的无穷幻想,幻觉中的幻觉所欺骗。
《女仆》中的女仆扮演贵妇人的游戏,便是这种 幻觉中的幻觉。这种错位式的镜像游戏,是 热奈 用来揭示存在的本质荒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法 。
1948年,热内再次触犯刑法,被判处终身监禁。在萨特 和毕加索等人联名向法国总统请愿下,热内才得到特赦。 在出版了总结自己前半生的长篇小说《小偷日记》 -Journal du voleur之后,他专门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发表并 上演了戏剧:
《女仆》(1947)-Les Bonnes 《高度监视》(1949)-Haute Surveillance 《阳台》(1956)-Le Balcon 《黑人》(1959)-Les Nègres 《屏风》(1961)-Les Paravents 成为公认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 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 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 和骗局。
让·热内—从弃儿到大作家

让·热内—从弃儿到大作家作者:赵秀红来源:《卷宗》2013年第08期摘要: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让·热内拥有着传奇的人生。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嬗变。
从弃儿到小偷,从小偷到作家再到剧作家。
他的人生路多彩而曲折。
本论文从热内一生中扮演的几个角色出发,旨在从中探究热内细腻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弃儿;小偷;作家;剧作家法国著名戏剧大师、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让·热内有着传奇的人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嬗变。
从最初的弃儿、小偷到最后走上创作之路成为作家和剧作家,他的人生路坎坷而精彩。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沿着这样的主线而探寻热内的心路历程。
让·热内首先是个“弃儿”。
这是热内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角色。
热内的母亲出身贫寒,在巴黎做工,生下热内7个月就把他遗弃在了一家儿童救济院。
“弃儿”的身份是热内收到的上天赐予的第一个“礼物”,它带给热内一生的阴影。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弃儿是遭人鄙夷的,尽管小热内很快被乡下的一户朴实善良的农民夫妇收养,但这一层阴影是永远驱散不尽的。
他常常遭到小伙伴们的嘲笑,被叫作“巴黎的屁股”。
热内在学校里成绩很棒,是个出色的学生。
一次,老师让大家以我的家为题,写一篇作文,他把自己的家写得很好,可是却遭到同学们的耻笑。
因为在他们眼里,那根本不是他自己的家,他只不过是人家捡来的弃儿。
这样的事对于生性敏感的热内来讲,绝对是刻骨铭心的。
弃儿的命运似乎注定是漂泊不定的…当时有个规定,根据领养合同,养父母只能把他养到13岁。
因此,热内14岁时被迫离开养父母家,被送到了巴黎附近的一个地方当印刷学徒工。
只因生活贫寒偷了一次,他就落了个小偷的罪名。
之后的他,没偷也是偷,永远被贴上“小偷”的标签。
萨特非常看重这次变故,他在《圣热内,演员与殉道者》一书中这样写道:“孩子羞得无地自容,瞬间蜕变成一个小偷”。
在此书中,萨特用了近一章的篇幅来论述这一瞬间的羞辱对小热内的巨大影响。
的确,从第一次被指认为小偷的那一刻起,复仇的种子就已经埋在了热内幼小的心里。
《女仆》

《女仆》作者简介让?热奈(1910―1986)。
法国诗人、小说家,也是荒诞派戏剧的著名代表作家之一。
他原是一个弃儿,由育婴堂收养。
10岁那年开始了盗窃史。
30年代在欧洲各国流浪,靠盗窃、走私、当男妓为生。
热奈曾多次被捕入狱。
在狱中决心从事文艺创作。
1948年,热奈因第十次盗窃被判无期徒刑。
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等人十分欣赏他的文采、同情他的身世,他们发起了一次签名运动要求释放他。
热奈被保释出狱后,萨特和法国当代著名诗人科克托帮助、提携他成为作家、戏剧家。
热奈在1940―1948年间,陆续发表4部长篇叙事散文:《百花圣母》、《玫瑰花的奇迹》、《殡仪队》和《勃来斯特的争吵》。
1949年发表自传《盗窃犯热记》,抒发了作为弃儿的辛酸与怨愤心情。
后来,热奈转入戏剧创作。
他的著名剧本有《高度监视》(1949)、《女仆》(1951)、《阳台》(1956)、《黑人》(1958)、《屏风》(1961)等。
热奈赞赏东方戏剧。
他心目中的戏剧模式是象征性的弥撒祭。
由于他的特殊生活经历,他这些戏剧的主人公都是“被摈弃在生活之外的人”、“在人类社会的边缘地带”生活的人,如罪犯、流氓等。
他认为人在现实中远不如在表象中来得真实,因此通过折射表明人世间的一切皆为幻象和恶梦,全是谎言和骗局。
热奈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歌颂黑暗,把地狱变为天堂。
他的戏剧没有具体的情节与完整的人物形象。
戏剧对于他是强烈控诉社会的一种手段,他的作品语言简炼清晰,有古典主义风格。
剧情提要一天晚上,女主人准备外出,临行前,在豪华的房间里精心打扮,女仆克莱尔低声下气地为她忙碌。
还要不时对她的容貌、衣着恭维几句。
可是女主人还是百般挑剔,边打扮边辱骂克莱尔,克莱尔忍无可忍,就以嘲弄的口吻回击女主人,并怒不可遏地打了她一个耳光。
她一面诉说着自己与女主人之间的不公平,一面紧紧逼近她。
正当克莱尔准备掐死女主人时,突然闹钟响了……原来这是两个女仆做的一场游戏。
《女仆》剧作分析

有 任 何 联 系 ,她 的 牺 牲 只 完 成 了 自 我 的 献 祭 。女主人不会为 她 消 耗 一 点 感 情 ,反 而 有 借 口 多 做 几 件 漂 亮 的 衣 服 ,抚 慰受 伤 的 心 情 ,或者走街串巷哀悼痛苦诉说自己的不幸。这朵恶 之 花 ,独自绽放,独 自 枯 萎 , 自影自怜。
^莱 尔 和 索 朗 日 就 是 女 主 人 的 镜 像 ,追逐于她们认知的 上 层 社 会 镜 像 。于 此 同 时 ,丢 弃 了 自 己 ,丧 失 了 自 我 的 价 值 存 在 。对于她们能够生活在他人角色里的价值,就是自我的 价 值 体 现 。没 有 自 我 价 值 的 肯 定 ,人 格 丧 失 。所 以 克 莱 尔 永
戏剧众论
39
《戏 剧 之 家 》2017年 第 1 9 期 总 第 259期
《女 仆 》剧作分析
门曼丽
( 云 南 艺 术 学 院 戏 剧 学 院 ,云 南 昆 明 650000)
【摘 要 】让•热内是一个另类的作家,他的一生穿梭在社会的最底层,在 成 名 之 后 7 3 岁的高龄还面临终身
监禁。《女 仆 》是热内第一部戏剧作品,存在于社会边缘的女仆,整日只能靠扮演女主人的角色来寻找生存的希望。
克 莱 尔 义 无 反 顾 冲 破 黑 暗 ,谱 写 一 首 恶 之 花 05的礼赞。
【关 键 词 】生存;歪曲;镜像 中图分类号:J 805
文献标志25(2017)19-0039-01
让 • 热 内 天 生 不 属 于 主 流 社 会 ,曾 一 度 以 偷 窃 为 生 ,充 当 男妓,在 7 3 岁高龄还面临终身监禁,他的一生都穿梭于 社 会 边 缘 。这 样 的 经 历 让 他 的 作 品 更 多 触 及 社 会 下 层 人 士 , 《女 仆 》是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克莱尔和索朗日每日的仪 式 是 扮 演 女 主 人 ,这 对 她 们 像 教 堂 的 弥 撒 一 样 重 要 ,是她们 得 以 生 存 的 精 神 鸦 片 。她 们 整 日 生 活 在 阴 暗 狭 窄 的 阁 楼 里 , 看不见亮光, 一 无 所 有 ,甚至自己也不属于自己。而扮演女 主 人 成 为 她 们 生 活 中 唯 一 的 亮 光 。一 样 的 生 命 ,在阶级 中 被 划 上 割 裂 的 符 号 ,弱 者 的 话 语 权 被 高 层 社 会 的 强 者 剥 夺 ,弱 者变成了权力者的镜像人。
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

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荒诞派戏剧《犀牛》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尤金·艾奇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自问世以来,《犀牛》一直备受戏剧界的关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关于《犀牛》的研究文献,探讨该戏剧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影响。
1. 《犀牛》的创作背景和主题艾奇诺在1938年写作《犀牛》,这一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正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艾奇诺创作了《犀牛》,这部戏剧作品被视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犀牛》通过描述一个小镇上突然发生的人类变成犀牛的奇异现象,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以及对权力的追求。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异化表现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扭曲的现实世界,使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2. 《犀牛》的文学形式和艺术特点《犀牛》是一部典型的荒诞剧,具有明显的荒诞派特点。
该剧剧情荒诞、对白滑稽,通过夸张和夸张手法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颠覆和扭曲,从而使人们对常规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质疑。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让人难以忽视的角色形象,如变成犀牛的贝伊和琼以及他们的邻居、同事等,这些形象在作品中形象生动、鲜明,并且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类型和境遇。
3. 《犀牛》的影响和意义自问世以来,《犀牛》一直备受世界各地戏剧从业者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该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世界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犀牛》的出现对荒诞派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荒诞派作家树立了典范,并且为戏剧的表现形式和主题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犀牛》通过对人性的审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使人们对权力、道德、个体生存等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4. 《犀牛》的研究现状截至目前,关于《犀牛》的研究文献已经相当丰富,并且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批评、解读和讨论,《犀牛》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

荒诞派戏剧《犀牛》研究文献综述荒诞派戏剧《犀牛》是由法国剧作家尤金·埃·奥内尔于1959年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
该剧描写了一个怀疑种种现象的地方居民集体变成犀牛的故事,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二战后法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与个体自由意识的冲突。
本文将对《犀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加深我们对该剧的理解。
许多学者对《犀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本分析、文化背景、演出历史和理论解读等方面。
许多研究者对《犀牛》的剧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其中的象征意义、语言运用和情节结构。
法国学者杜维尔提出了《犀牛》的象征手法主要有代指、隐喻和寓言,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分析,揭示了剧中犀牛的多重象征意义。
一些研究将《犀牛》与奥内尔的其他剧作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他在创作和思想上的连续性。
美国学者理查德逊通过对奥内尔的戏剧生涯进行梳理,指出了《犀牛》在奥内尔戏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他其他作品的关系。
对于《犀牛》的文化背景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法国学者姚卫民认为,《犀牛》的创作受到了二战后法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剧中集体无意识与个体自由意识的探讨,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许多研究者还对《犀牛》的演出历史进行了考察,探讨了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演出情况以及导演的解读。
英国学者巴恩斯于1998年对《犀牛》在英国的演出历史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不同导演对该剧的解读和表现手法。
对《犀牛》的理论解读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
法国学者马德布通过对奥内尔的荒诞派戏剧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奥内尔表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和社会政治的非常规性,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对于荒诞派戏剧《犀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剧本分析、文化背景、演出历史和理论解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剧作的意义和影响。
让·热内、《阳台》与“元戏剧”

105存在主义者让・热内萨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犯罪记录完全是空白,我对年轻小伙子也没有兴趣,然而热内的作品让我受到触动。
它触动我,是因为它和我有关。
”[1]热内是谁?一个出生便被遗弃在孤儿院的私生子;一个寄人篱下在嘲笑中度过童年的优等生;一个13岁去当学徒,被师傅认为冒险小说读得太多,精神状态可疑的少年;一个为了谋生去海外兵团服役又开小差的逃兵;一个徒步在欧洲大陆流浪,蹲[1] Ceitation de Jean-Paul Sartre sur le quatrieme couverturedu romain de Jean Genet : Pompes Funèbres (1947) , Gallimard, coll. Imaginaire, 1978.让・热内、《阳台》与“元戏剧”程小牧编者按:法国剧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杰作的《阳台》,1993年由孟京辉首次搬上中国舞台。
虽观剧者寥寥,但影响不可谓不深。
今年,热内逝世30周年之际,《阳台》再次在中国上演,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遍各地监狱的盲流;一个道德家似的小偷和同性恋;一个圣徒般的渎神者;一个在虚构中寻求真理的人;一个描写污秽的唯美主义者;一个法兰西的公开敌人和法语语言大师。
作家科克多读了他在监狱中写作的小说《鲜花圣母》后,挺身在法庭上为他辩护,称他为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之后联合纪德、萨特、巴塔耶等文化名流向法国总统请愿,要求永久赦免这位因偷窃罪被判终身流放的天才。
自传式小说《玫瑰奇迹》《盛大葬礼》《小偷日记》出版后,萨特为他撰写了一部六百多页的专著《圣热内:戏剧演员和殉道者》[2],奉其为“存在主义的英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萨特发现了一种人对自身荒诞处境的最无畏的反抗。
成名后,热内转向另一种形式的写作——戏剧(《女仆》《阳台》《黑鬼》《屏风》),跻身于20世纪最伟大的剧[2] Jean-Paul Sartre : Saint Genet, Comédien et Martyr,Gallimard, 1952.热内肖像 1947让・热内、《阳台》与“元戏剧”DOI:10.19324/ki.zgwypl.2016.08.0191062016年第8期/境外之镜/作家之列,被尊为荒诞派戏剧经典。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 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二、戏剧对话独特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贝克特节
2006年是贝克特诞辰 100周年,在4月13日 他生日前一个月,都 柏林已经进行了持续 一个月的庆祝活动, 包括当天许多贝克特 迷或凑热闹者装扮成 《等待戈多》里的流 浪汉的模样,捧着书 在大街上大声朗诵台 词。
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
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 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 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 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男孩,第二次 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运儿在全剧只 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 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 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在 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 诞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 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 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 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 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 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 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 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 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 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 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Jean Genet
社评诗剧著 会论人作名性犯贼浪 恋 汉
Jean Genet (Paris, 19 décembre 1910 -- 15 avril 1986)
1
热内的戏剧人生
2
热内的创作特点
让·热内1910年生于巴黎,母亲是一名妓女, 父亲不详。在七个月的时候被母亲送进了育婴堂, 后来被一户农民收养,直到21岁才拿到自己的出生 证。
他从小便多次离家出走,偷盗成性。10岁时因 为偷窃,被送进了少年犯教养所,尝尽了卑贱污秽 的滋味。18岁那年,他终于从教养逃了出来。
他十分喜欢旅行,还参了军。他开始有了自信心 ,觉得自己已经被视为是一个男子汉了。但是,1931 年,他因为盗窃从军中潜逃。开始在欧洲各地流浪 。有时还在街头行乞、从事盗窃或者充当男妓。他 与小偷、同性恋者为伍,多次因为犯盗窃罪和流浪 罪而被关进监狱,和牢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8年,热内再次触犯刑法,被判处终身监禁。在萨特 和毕加索等人联名向法国总统请愿下,热内才得到特赦。 在出版了总结自己前半生的长篇小说《小偷日记》 -Journal du voleur之后,他专门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发表并 上演了戏剧:
《女仆》(1947)-Les Bonnes 《高度监视》(1949)-Haute Surveillance 《阳台》(1956)-Le Balcon 《黑人》(1959)-Les Nègres 《屏风》(1961)-Les Paravents 成为公认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Merci~
!
热奈经常采用这种错位式结构方式。他通过错位 来完成一种镜像游戏。人仿佛置身万镜之厅,感 到一种绝望与孤独,无情的被只不过是他本人被 扭曲的无穷幻想,幻觉中的幻觉所欺骗。
《女仆》中的女仆扮演贵妇人的游戏,便是这种 幻觉中的幻觉。这种错位式的镜像游戏,是 热奈 用来揭示存在的本质荒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法 。
荒诞派戏剧往往追求“形式即内容”的直喻效果 ,在表现人类处境的荒诞性时,常常利用形式的 荒诞来“直喻”内容的荒诞。为此,荒诞派戏剧 常常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态:一是错位式结构形 态,二是重复式结构形态,三是片断式结构形态 在错位式结构形态中,经常出现人自身角色的错 位,人物与人物关系的错位,人与物关系的错位 以及现实与幻想等不同层面的错位。这种错位一 般幅度大,不少呈两极对换状态,《女仆》便是 一个人物与人物关系错位的例子。
热内认为他的犯罪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但这个 伪善的社会本身却不受任何惩罚,所以他决定与这 个社会势不两立。他发现写作是一种有效的叛逆方 式。
但是小偷处境危险,生活漂泊不定,心理压力 很大,写作环境极其恶劣。 于是他迷恋上了监狱这个避风港。在监狱里可 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安全感,可以在牢房构思写诗写 书,可以结交很多难兄难弟,有吃有喝还有人为他 站岗。就这样,他在监狱中创作了长诗 《死囚》( 1942)--Le Condamné à mort,长篇小说《鲜花圣母》( 1944) -- Notre Dame des Fleurs 和 《玫瑰奇迹》 ( 1943)--Miracle de la Rose 。
“我在监狱里时文思泉涌,可一旦自由,我却迷失了 自己。” --热内 《圣徒热内,喜剧演员和殉道者》(1952)
Saint Genet, comédien et martyr
“也许是我阐述我所理解的自由最详尽的书。” --萨特 “像他这种情况,自由不可能是幸福的,自由不是一 种胜利。„„自由只不过为他打开了某些道路,而 这些道路在他开始自己的生涯时对他是封锁的”。
热内很小就在教养院里染上了同性恋的癖好, 在狱中创作的一些诗歌和小说,大多描写同性 恋者的囚徒生活,表现同性恋情的困扰。 1955年他迷恋马戏演员邦塔加,9年后邦塔加因 被他抛弃而自杀,于是他发誓从此不再写作。
《小偷日记》是一曲对罪恶的赞歌,热内用优 美的文笔来写这样一本书,与波德莱尔的《恶之 花》可谓异曲同工。他从被宣布为小偷的那一刻 开始,就已经被社会拒之门外。除了监狱,他只 能去乞讨、盗窃或者当男妓„„ “在这本日记里,我也无须讳言自己做小偷的 其他原因,其中最简单的原因是人要吃饭。”在 屈辱的绝境之中,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只 有努力锻炼自己偷盗的胆量和技巧,以及勾引和 勒索嫖客的本领,甚至在必要时不惜充当叛徒和 凶手。 小说展现的无疑是一幅社会底层的卑劣混乱 的可怕景象。热内以切身经历揭示了囚犯们善恶 兼容的心理与美丑并存的品质,形成了一套与社 会对抗的伦理,对社会的鞭笞也达到了触目惊心 的程度。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 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 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 和骗局。
《阳台》的背景是一家妓院,老鸨让嫖客们扮演主教、法 官、将军或刽子手,以实现他们梦想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的 角色。这时城市里爆发了一场革命,统治者都逃跑了。为 了把革命镇压下去,皇宫的使者让嫖客们走上阳台,让老 鸨扮演皇后,以表示统治者仍在城里,这个计策果然取得 了成功。 这是一出惊世骇俗的荒诞剧,它把妓院混同于社会,把性 欲混同于统治欲,庸俗混同于严肃,给人以极为荒诞和疯 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