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戏剧风格,主要在法国文学中得到发展和推广。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以荒诞、荒谬和离奇的情节为基础,通过夸张、夸大和颠覆传统戏剧元素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讽刺和批判。
荒诞派戏剧常常以非逻辑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剧情,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常常不符合常理和常规,逻辑性和连贯性较弱。
这种剧作风格强调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和反叛,通过荒唐搞笑的元素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尤金·埃尔尼斯的《骑士不再来》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这些作品通过破坏传统剧本结构和对语言的重新塑造来达到荒诞效果。
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也延伸到其他文学领域,如小说和诗歌,为后来的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创作方法。
荒诞派戏剧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对传统戏剧形式和结构的颠覆和批判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其次,荒诞派戏剧通过荒唐搞笑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荒谬,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最后,荒诞派戏剧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影响,
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总而言之,荒诞派戏剧是一种以荒诞、荒谬和离奇为特点的戏剧风格,通过颠覆和批判传统剧本结构和形式,揭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它对外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戏剧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
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
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
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
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荒诞派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了法国国籍。
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贝克特原籍爱尔兰。
阿达莫夫原籍俄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

高行健明确地指出,他的“车站”有种象征意味:“表 示的也许是一个十字路口,也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交叉点, 或是各个人物生命途中的一站。”
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在1957年对“荒诞”这 个词作了解释:
“荒诞指的是丧失了目标,被割断了宗教、抽象的和超自然 的根基;人垮了,人的所有行为都变得没有了意义,毫无用处, 不协调。”
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的剧本《秃头歌女》第一次 演出,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产生。
1953年,萨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上演, 获巨大成功。此后不断有此类戏剧上演。
1970 年 被 评 为 法 兰 西 院 士
《秃 头 歌 女》
史密斯夫妇 马丁夫妇 玛丽——女佣人 消防队长
“语言是我剧本的主要演员”
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语言的悲剧》指出了创 作此剧的初衷:“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看到了语言的机 械性,人物行为的机械性,看到了‘说什么’是为了什么 也不说,丝毫表达不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而只 是机械地重复着。”
等待戈多,意为等待“神”——生活的意义出现,但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 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 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 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 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 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 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 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 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二、戏剧对话独特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找的东西。 爱:对啦。
贝克特节
2006年是贝克特诞辰 100周年,在4月13日 他生日前一个月,都 柏林已经进行了持续 一个月的庆祝活动, 包括当天许多贝克特 迷或凑热闹者装扮成 《等待戈多》里的流 浪汉的模样,捧着书 在大街上大声朗诵台 词。
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
术的一部作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 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 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
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 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男孩,第二次 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幸运儿在全剧只 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夜功夫就 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幸运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 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在 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 诞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 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 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 乎在某个场合见过他,但又说不认识他。那么他们 为什么要等待这个既不知其面貌、更不知其本质的 戈多先生呢?因为他们要向他“祈祷”,要向他提 出“源源不断的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 上”,戈多一来,他们就可以“完全弄清楚”自己 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 了他们惟一的生活内容,惟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 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腻烦得要死”,“真是可 怕”,但他们还是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第七章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二战以后出现在西方国家的一种反传统

第七章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是二战以后出现在西方国家的一种反传统戏剧规则的新型戏剧。
它首先产生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美其它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一个颇有声势的文学流派。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由于荒诞派戏剧创造了与传统戏剧格格不入的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舞台上的形象,因此,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热内的《女仆》、《阳台》、《黑人》等。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荒诞文学推向高峰。
应该说荒诞派戏剧与萨特、加谬为首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内容的总体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选择了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戏剧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
荒诞派戏剧是用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
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
一、荒诞派戏剧产生的原因1、荒诞派戏剧的出现,从社会背景上来看,主要受二次大战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 “宇宙主义”、“卡夫卡式的幻 想主义” 玄学特征 《沙之书》 《阿莱夫》 《交叉小径的花园》(1941) 余琛 阿尔贝 崔朋
卡尔维诺( 1923-1985 )古巴 《我们的祖先》 《寒冬夜行人》 “时间零” “元小说”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 入美国国籍
4、阿尔比(1928-) 美国作家 《动物园的故事》 《美国之梦》
《谁害怕弗吉尼亚· 伍 尔夫?》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一)生平(1906-
1989)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三)《等待戈多》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 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 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 式上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 剧的进化作用。”
《微暗的火》(1962) 《洛丽塔》
“荒诞派戏剧力图使人正视
人所面临的现实,荒诞派 戏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现实主义戏剧。”
二、产生根源
1、社会背景 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哈哈镜 2、哲学根基 存在主义哲学 3、艺术手法 创作上吸取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
二、基本特征
1、思想上:表现“人生荒诞”
生存环境的荒诞
《秃头歌女》
他的《秃头歌女》( 1949 )是最早
的荒诞派戏剧之一, 1950 年首次在 巴黎的一家小剧院上演,备遭冷落, 景况十分可怜,曾因只有三个观众 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库并未因观 众的冷落而该弦另张,不懈地做他 的戏剧实验。从 1956 年起,《秃》 剧引起注意,后连演 70 多场,成为 法国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戏 剧之一,被译成多种文字。
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戏剧方式,
采用反复再现的手法组织情 节。第二幕基本上是第一幕 的重复,结尾是开篇的重复, 人物的对话和动作也多次重 复。这种方法既表现了生活 的绵延,也表明人生的无意 义。
直喻手法的运用。如空荡荡
的舞台上仅有一棵树,显示 世界的荒凉;两个流浪汉象 征人类,戈多则象征无望之 中的希望。
60 年代初,英国戏剧家埃斯林将 其定名为“荒诞派戏剧”,这个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
特的《等待戈多》 (1952)、《美 好的日子》(1961) 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1953)、《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 《椅子》(1952), 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 (1956)、《黑人》(1958)等。
荒诞派戏剧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 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
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 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 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 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 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 “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 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
一、概况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 兴起于法国、50-60年代风 靡欧美剧坛的一个重要的戏 剧流派。 又称为“反戏剧派” “先锋 派”。
4、艺术特色: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人物的动作被
压缩到最低限度 独特的结构形式——循环式结构。 人物语言荒诞不经,能真实地表现人 物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
《等待戈多》如何体现荒诞
派戏剧的特征?
内容上表现荒诞的人生。两个流
浪汉之所以日复一日地等待戈多 的到来,因为戈多的到来能使他 们从绝望的生活中得救,但戈多 又迟迟不来,表现了人类求生不 得求死不能的处境。
其艺术特点为:①反对戏剧传统, 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 性、连贯性。②常用象征、暗喻 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 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三、代表作家、作品
1、尤金· 尤奈斯库
( 1912- )原籍罗马 尼亚,他加入法国籍 后,并被选为法兰西 学院院士 《秃头歌女》 ( 1949 )
《美好的日子》
3、让· (1910—— 冉
1986) 《女仆》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 恣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 遏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 互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 是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日。每逢女主人外出时,她俩便模仿自己的奴颜和反 抗行为,轮流扮演女主人。她们怀着对女主人的强烈 仇恨,向警察局写匿名信,致使女主人的情人锒铛入 狱,但其不久被保获得假释。于是两个女仆决定女主 人回来后杀害她,他们在为女主人煎的椴花茶里下了 毒。谁知女主人一听说情人被保释出狱,连茶水也顾 不得喝一口,就匆匆赴约去了。两个女仆只好继续扮 演主仆的游戏。克莱尔又一次扮演女主人,她命令索 朗日服侍她用茶。索朗日则认为害死“女主人”只有 这一次机会了,于是把放了毒的茶端给了“女主人” 克莱尔。克莱尔饮鸠身亡。
生存方式的荒诞
2、艺术上: 情节:无逻辑、杂乱 舞台形象:破碎、夸
张 台词:无意义
第一,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第三,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 颠三倒四, 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明确的时间和地Biblioteka 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 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 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 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 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 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 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 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 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 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 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 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 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椅子》
( 1952 ) 老头儿——95岁 老太太——94岁
2、贝克特( 1906 —
1989 )。原籍爱尔兰 1953 年在巴黎上演成功, 使荒诞派戏剧被观众, 确立了它在法国剧坛上 的地位,《等待戈多》 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 的一出戏,在巴黎连演 三百多场,被译成 20 多 种文字。
1、创作情况 1948-1952年
2、剧情梗概:两幕剧
五个出场人物: 两个老流浪汉——爱
斯特拉冈(又称戈戈) 和弗拉季米尔(又称 狄狄) 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 隶“幸运儿” 报信的小男孩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的导演、演员合影
3、主题:
“等待,无望的等待” 戈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