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1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

荒诞派戏剧艺术分析荒诞派戏剧艺术是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世人瞩目。
荒诞派戏剧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个别创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荒诞派戏剧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一、荒诞派戏剧的起源荒诞派戏剧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年代到50年代,这段时间正是欧洲社会风云变幻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摧毁性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对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空虚和焦虑。
这种社会变革和心理冲突成为了荒诞派戏剧得以诞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荒诞派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这两个运动在20世纪初期分别在战争前后兴起,它们对传统艺术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以颠覆传统的形式和语言为主要手段,而超现实主义者则以超越现实而探索潜意识为主要特点。
这两种艺术运动的影响深远,它们对于20世纪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荒诞派戏剧正是吸取了这两个运动的精华,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的颠覆和嘲讽,它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形式和语言表现人们对生活的困惑和无奈。
荒诞派戏剧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荒谬和不合理进行揭示和抨击,使得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生活的真实与虚假。
荒诞派戏剧强调形式和语言的自由和表现力,它摒弃了传统戏剧的观念和表达方式,采用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艺术手段。
在形式方面,荒诞派戏剧强调戏剧语言和动作的夸张和夸张,甚至是荒诞和讽刺,以达到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新构建。
在内容方面,荒诞派戏剧多以人类的精神苦闷和社会的荒谬现象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嘲讽和批判,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荒诞派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力和探索性,它大胆地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边界和可能性。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就出现了以踉一“翩”观的文学。卡夫卡是这种荒诞文学的代表。
荒诞派剧作家拒绝象存在主义的剧作家那样,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荒诞的生活,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剧作中最先引起注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荒诞派戏剧在西方剧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它的全盛时期实际上在艾思林《荒诞派戏剧》一书出版时已经过去。多数荒诞派剧作家不得不作出妥协以赢得观众。尤内斯库的剧作越来越寓言化,贝克特的剧作越来越短,阿达莫夫索性放弃了荒诞剧转向B.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品特的新剧作喜剧成分也比荒诞成分更多。荒诞派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戏剧潮流已成为陈迹,但这一戏剧流派对西方剧坛的影响是深远的。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

荒诞派戏剧及其理论与探索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和模式,为戏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对荒诞派戏剧进行概述,通过代表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以期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阿伊诺普(Anouilh)、贝克特(Beckett)和尤内斯库(Ionesco)等。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它以独特的语言、修辞、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来展现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
在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中,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尤内斯库的《犀牛》是其典型。
以《等待戈多》为例,该剧的情节荒诞无序,人物无法确认身份,风格抽象而怪异。
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荒诞性,这也是荒诞派戏剧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语言往往模糊、含混,充满歧义和不确定性,让观众难以捉摸。
修辞手法夸张、变形,以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叙事结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模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方式,让观众自行拼凑剧情。
情感表达则是冷漠、迟钝的,给观众带来疏离感。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概念主要围绕对人类存在的思考。
它认为人类存在是荒诞的,毫无意义和目的。
荒诞派戏剧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在面对无限重复和无法解决的困境时的无奈和无助。
它还质疑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一种反叛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理论探索和作品实践,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揭示了现实的虚无和荒诞,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荒诞派戏剧不仅为戏剧界带来了一场革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其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戏剧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荒诞派戏剧

尤涅斯库《秃头歌女》
• 尤涅斯库的开山之作《秃头歌女》此剧描 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 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 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 1950年5月,尤涅斯库的第一部荒诞剧 《秃头歌女》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上演, 观众们感到被这部莫名其妙、语无伦次, 既没有歌女、更没有秃头歌女的戏剧愚弄, 纷纷退场。
《等待戈多》
• (1)情节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戏, 有五个人物:两个老流浪汉爱 斯特拉冈(又叫戈戈)和弗拉 季米尔(又叫迪迪)、奴隶主 波卓、奴隶幸运儿、一个孩子。 其舞台布景极其简约,第一幕, 舞台提示为: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第二幕的舞台 提示是“次日。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但枯树上一夜之间 长出了四五片树叶。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
• 荒诞派戏剧在文学剧本内部“对此前荒诞主题作品的 超越”表现为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三个方面。
• 1.反情节: • 在认为世界不可理喻、人生本无目的的荒诞派戏剧家 那里,题旨明确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人为的任意剪裁, 充满了虚假的成分,赋予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的努力 无疑是徒劳的,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因此荒诞剧打 破了情节中心论,抛弃所谓的客观生活逻辑,采用了 无矛盾冲突、无跌宕起伏、甚至无头无尾的反理性的 戏剧结构。
让· 热奈的《女仆》
4.哈罗德· 品特
• 哈罗德· 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 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家。生于伦敦一个 贫苦的葡萄牙犹太移民家庭,自幼常 见各种暴力行为,因此,安全感的缺 乏成为他剧中人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房间》 (1957)、《生日晚会》(1958)、 《升降机》(1960)、《看管人》 (1960)、《侏儒》(1961)、 《茶会》(1964)、《归家》 (1965)、《地下室》(1966)、 《虚无乡》(1975)等。2005年 10月,品特因其剧作“揭示了掩盖于 日常空谈下的危机,以及努力进入浓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剧照
解读《等待戈多》
❖主题:等待 虚妄 绝望
❖语言:中断 诗意 哲理
❖意味深长的意象:
❖ 网舞
❖
帽子
❖
萝卜
❖
绳子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 表现手法荒诞夸张。 ❖ 明确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
象。 ❖ 语言失去了意义。
概述
❖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 和流行的一个现代派文学流派。由于这 个流派的作家主要运用戏剧形式进行创 作,而且一反过去传统戏剧的规律和特 点,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戏剧派”, 或“反传统戏剧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法西斯暴行、 ❖ 原子弹的爆炸、 ❖ 600万的犹太人被杀
“第四次工业革命”
❖ 西绪福斯:重复,无谓的重复
❖ 马丁·埃斯林在其所著的《荒诞派戏剧》中将荒诞派 戏剧的主题分析为“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 象的心理苦闷”。
作家和作品
(1912—1994) ❖ 尤奈斯库
法国作家 ❖ 代表作品:
《秃头歌女》 马丁夫妇,司密斯夫妇
《椅子》 《犀牛》
《秃头歌女》
❖ 随意与刻意 ❖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 深刻的寓意
❖ 戏剧主张:
“纯粹的戏剧性” “内在世界在舞台上外化”
❖荒诞、抽象的主题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打破传统戏剧结构 ❖非理性手法的大量运用
❖ 加缪在他的《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起床、电车、 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 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大部分时间都轻易地循着这 条路走下去。仅仅有一天,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 于是,在这种带有惊讶色彩的厌倦中一切就开始了。”
❖ 计算机技术和其他 高智能技术广泛的 应用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有何深刻的哲理性?
它表面上荒诞不经,实际上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剧中的人物都是 寓意性的形象:两个流浪汉是处 于尴尬处境中的人类的象征,戈 多则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象征。 一方面戈多是两个流浪汉生存下 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 因而他们日复一日地期待戈 多的到来;
另一方面,戈多又迟迟不见 踪影,使他们的期待成为泡 影。这个剧本揭示了“人类在 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
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 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 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 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 很重视道具的作用。代表作 家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 特。
四、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 (一)生平(19061989)
• 1969年获诺贝尔奖— —“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 中得到振奋。”
《最后一局》(又译《剧终》) ( 1957 )、《哑剧》( 1957 )、《尸 骸》( 1959 )、《美好的日子》 ( 1961 )等 10 多个剧本。
贝克特获得 1969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新奇形式的小说和 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 称赞贝克特的戏剧“具有古希腊戏剧的进 化作用。”
• 《美好的日子》
• 3、让·冉 (1910—— 1986)
• 《女仆》
•
女仆在侍候女主人穿戴装扮。女主人百般挑剔、恣
意辱骂;女仆则奴颜婢膝,终因忍无可忍,怒不可遏
地打了女主人一记耳光……突然闹钟响了,主仆相互
攻讦蓦地中断。整个情景继续不下去了。原来,这是
两个女仆的一场扮演。
扮演女主人的女仆叫克莱尔,而扮演克莱尔的叫索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 : 马丁 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 艾斯林在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 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 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 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 ──它也许是某个事件 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 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 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 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 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贝克特生平及创作
塞谬尔贝克特 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 塞谬尔 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 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 贝克特 ~ 长篇小说《莫菲》 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1951)﹑《马 等 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 ﹑ 洛纳之死》 洛纳之死》(1951)和《无名的人》(1953) 。 和 无名的人》 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 剧作有《等待戈多》 ﹑ 结局》 ﹑ 那些下的人》 (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 美好的日子》 ﹑ 最后一盘录音带》 ﹑ ﹑ 喜剧与小戏数种》 《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 。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 和描绘。 和描绘。
如何读?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2、他们有什么动作? 、他们有什么动作? 3、戈多是谁? 、戈多是谁?
4、为什么要等? 、为什么要等?
一、循环式的结构及人物
循环式的结构方式,幕与幕的内容有大量重复, 循环式的结构方式,幕与幕的内容有大量重复,每一幕的场景和生活片 断也都基本类似。 断也都基本类似。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 们在20世纪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 世纪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 们在 世纪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 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荒诞派戏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治西方剧坛的一股强大的潮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治西方剧坛的一股强大的潮流。 英国)马丁埃斯林: 荒诞派戏剧》 1961) (英国)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1961) 代表作主要有﹕ 代表作主要有﹕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2) 美好的日子》(1963),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啊,美好的日子》(1963), 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1953) 塔拉纳教授》 1953) 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 1950) 椅子》(1952)、 犀牛》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犀牛》﹐ 热内的《女仆》 1947) 阳台》 1956) 黑人》(1958)等 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哈罗尔德品特及其《一间屋》(1957)、 生日晚会》(1958)、 哈罗尔德品特及其《一间屋》(1957)、《生日晚会》(1958)、《看管 (1960), 人》(1960), 爱德华涡比及其《美国梦》(1960)、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 爱德华涡比及其《美国梦》(1960)、《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芙》 (1962)等 (1962)等。
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三、以“纯粹戏剧性”直喻戏剧主题 纯粹戏剧性”
大量运用“怪诞”手法,具有浓重的寓意象征意味。 大量运用“怪诞”手法,具有浓重的寓意象征意味。 戈戈和狄狄是人类的象征; 戈戈和狄狄是人类的象征; 戈多: 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 他要是来了, 戈多:“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 戈戈穿靴子脚疼: 生之痛苦” 戈戈穿靴子脚疼:“生之痛苦”; 幸运儿背负着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等。 幸运儿背负着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等。 充分利用舞台道具、置景来完成某种思想的直喻。 充分利用舞台道具、置景来完成某种思想的直喻。 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 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 的流浪汉; 的流浪汉; 第二幕)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五片绿叶,直喻等待的漫长。 (第二幕)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五片绿叶,直喻等待的漫长。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1、荒诞、抽象的主题。 、荒诞、抽象的主题。 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 的。 宇宙的存在和人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 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 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 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 物形像﹐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物形像﹐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 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 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纯粹戏剧性” 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 通过物体把戏剧人物的“ “纯粹戏剧性”、“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通过物体把戏剧人物的“局 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道具使戏剧的 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 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 “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 夸大物体的地位: 椅子》 新房客》 夸大物体的地位:《椅子》 、《新房客》 等。 曲折地反映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 虚无。 虚无。
二、人物语言的反戏剧性
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 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 咱们走吧。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咱们在等待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