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城中村及旧城改造项目推介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

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方案汇报人:目录•项目背景与目的•改造方案及实施计划•建设方案及主要内容•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结论及建议01项目背景与目的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普遍存在建筑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更新政策的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项目背景介绍改造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改造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水平,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城中村改造,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改造目的及意义本项目涉及的城中村位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0亩,涉及居民楼、民房等建筑物共计30栋,改造户数约150户。
改造范围通过拆除重建、修缮更新等方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环境和形象的升级。
同时,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改造目标项目改造范围及目标02改造方案及实施计划1 2 3介绍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说明改造项目对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背景和目的明确改造的范围和目标,包括需要改造的区域、拆迁和重建的规模、改造后的用途等。
改造范围和目标提出改造的原则和策略,包括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
改造原则和策略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详细描述改造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前期准备工作、拆迁和重建工作、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等,并明确各阶段的时间安排。
实施主体和合作模式明确实施主体和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合作等,并阐述各方的职责和合作方式。
资源整合与优化提出资源整合和优化的方案,包括土地资源整合、公共资源共享、城市规划优化等,以实现改造项目的综合效益。
03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包括拆迁安置风险、建设进度风险、市场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 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武发[2004]13 号颁布时间:2004-9-10发文单位:湖北省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研究,现就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实施“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改制先行,改建跟进,统筹兼顾,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全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
“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促进“城中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变,使其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将“城中村”村民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依法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逐步将“城中村”中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的人员(以下简称村改居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将“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要求,改善“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文明社区;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二、“城中村”的范围和改造工作的步骤“城中村”的范围是: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至2020 年)(国函[1997]11 号)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确定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洪山区的147 个行政村和15 个农林单位为“城中村”。
为了分步推进和分类指导“城中村”综合改造,根据实际拥有耕地现状,将我市“城中村”分为A、B、C 三类:A 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小于或等于0.1 亩的村,B 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1亩、小于或等于0.5 亩的村,C 类村为人均农用地大于0.5 亩的村。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⒈前言
⑴研究背景
⑵研究目的
⑶研究方法
⒉城中村基本情况调查
⑴城中村地理位置分布
⑵城中村规模和人口数量统计
⑶城中村建筑结构和用途调查
⑷城中村居民民生状况调查
⒊城中村改造政策分析
⑴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概述
⑵武汉市城中村改造政策解读
⒋城中村改造可行性研究
⑴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⑵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
⑶改造方案可行性评估
⒌城中村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
⑴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
⑵建筑结构改造方案设计
⑶公共设施改善方案设计
⑷居民安置方案设计
⑸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
⒍城中村改造成效评估
⑴城中村改造前后对比数据分析
⑵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⒎结论与建议
⑴改造成效总结
⑵问题与改进建议
附件:
附件1:城中村改造前后照片对比
附件2:改造方案设计图纸
附件3: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城中村:指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城市边缘,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
⒉城中村改造政策:针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提升城中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⒊可行性分析:对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评估,以确定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⒋改造方案设计:根据城中村改造政策和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对建筑、设施、住户安置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案制定。
⒌成效评估:对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的成效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居住环境改善、居民满意度提升等方面的评估。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市城中村的现状,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数据支持,以促进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
1.2 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城中村成为亟需改造的区域。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包括老旧住房、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等,亟需改善。
本次调查将全面了解城中村的现状,为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2.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以武汉市内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区、区和区等。
2.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居民进行,包括居民对现状的认知、对改造的期望和意见等方面。
实地考察主要对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调查结果分析3.1 城中村基础设施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如下:(详细基础设施情况,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照明、垃圾处理等方面)3.2 城中村居民情况调查结果根据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城中村居民的情况如下:(详细居民情况,包括人口结构、居住条件、收入水平等方面)3.3 城中村环境状况调查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城中村的环境状况如下:(详细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质状况等方面)四、城中村改造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以下城中村改造方案:(详细改造方案,包括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五、结论与建议5.1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调查结果结论)5.2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调查问卷:包括调查问题和统计结果。
2、实地考察记录:包括对城中村基础设施、居民情况和环境状况的观察和记录。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注释说明1:2、法律名词2:注释说明2:(根据具体文档内容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
新洲改造工程建设方案

新洲改造工程建设方案1. 引言新洲改造工程旨在改善新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新洲改造工程的建设方案。
2. 工程概述新洲改造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道路改善在新洲地区道路状况较差的地方进行路面的修复和整治,并新建一些交通枢纽,以缓解交通压力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2 水电供应改善新洲地区的水电供应设施,确保供水和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能的改善措施包括修建新的水电厂和水库,并更新旧的供应设施。
2.3 建设公共设施在新洲地区建设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体育馆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这些公共设施将提供便利的服务,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4 环境保护改善新洲地区的环境保护设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3. 工程计划新洲改造工程将按照以下计划进行:3.1 前期调研和规划进行新洲地区的前期调研,包括现有设施的状况评估和需求分析。
同时,制定改造工程的规划和方案,包括项目的分阶段实施计划,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3.2 建设和改善道路修复和整治新洲地区的道路,并新建交通枢纽。
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交通流量,科学合理地规划道路布局,并加强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
3.3 改善水电供应根据新洲地区的水电需求,修建新的水电厂和水库,并更新旧的供应设施。
确保供水和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 建设公共设施根据居民的需求,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5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中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
进行环境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6 工程验收和后期管理在完成工程建设后,进行验收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后期管理机制,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营和维护。
4. 预算和资金筹措新洲改造工程的预算将在前期调研和规划阶段进行制定。
资金筹措可以通过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1.28•【字号】武政规〔2019〕5号•【施行日期】2019.0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妥善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武政规〔2019〕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暨“三旧”(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武发〔2016〕29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改造还建房建设和管理,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一、适用范围《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实施前(即2014年7月1日前),已建成并交付使用或者“城中村”改造项目用地已挂牌成交且已开工建设,但因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不齐全,无法直接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适用于本意见。
二、工作原则按照“尊重历史、区别对待、依法处置、确保实效”的原则,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及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我市建设发展稳定大局。
三、办理程序和要求(一)项目清理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组织“城中村”改造主管部门、相关街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辖区内“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核实“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挂牌时间和还建房项目开工建设时间或者建成交付使用时间。
对符合本意见适用范围的“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由区人民政府负责汇总并制订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清单。
(二)完善项目规划建设手续“城中村”改造还建房项目建设主体(采取自主改造模式的建设主体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统征储备改造模式的建设主体为土地储备机构或者依照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方式确定的承接主体)持区人民政府出具的同意纳入“城中村”改造还建房历史遗留问题项目清单的意见,向区相关部门申请完善以下规划建设手续:1.完善项目用地手续。
武汉市村镇建设管理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villages and towns; optimized path;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Wuhan0 引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乡村建设被摆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村镇有别于城市和乡村二元地域空间划分,不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同时也包含了部分城乡之间的过渡地带[1],村镇的建设内容与成效成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关键点。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战略支点城市,相继启动“擦亮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旨在稳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朝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阶段迈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然而,村镇地区在持续备受政府投资和社会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村镇建设项目建设与管理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村镇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
究其原因是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观念偏执,加剧了不断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2],致使村镇地域的建设规范性远远落后于城市建成区。
为此,现阶段以我国有关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定要求为准则,通过实地踏勘和会议访谈深入调查,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宏观分析的方法,归纳武汉市村镇建设项目类型特点,剖析当前武汉市村镇建设管理实践的问题与困境,探究武汉地区具有可实操性的村镇建设管理路径,以期为武汉市有效规范村镇建设活动靶向施策。
摘要 为研究武汉市村镇建设管理的优化路径,更加有效地管控村镇建设活动,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文章在梳理我国现行有关村镇建设管理法定要求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武汉市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归纳村镇建设项目的类型、特点,并剖析村镇建设管理的现状问题,提出契合武汉市村镇建设项目特点并具有实操性的三条优化路径: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分类形成有效管控和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村镇建设规范化、便利化提供参考。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回顾与总结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8武汉市是我国首批进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城市之一,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框架与改造方式[3],但从改造的综合效应方面来看,仍有一定的缺失。
通过回顾与梳理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历程,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改造工作重点,同时明确今后的改造方向。
1武汉市城中村概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城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997—2010)》,确定主城区范围内147个行政村和15个农林单位为城中村,面积约195 km 2,相当于现武汉市面积的1/4,涉及人口35.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4]。
2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与特征2.1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2.1.1 1978—2003年,城中村问题显现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城市迅速扩张,导致越来越多的村落被城市包围,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化成为现今的城中村,并造成了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用地规划等方面[5,6]。
为此,2003年,武汉市对全市城中村开展摸底工作,正式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2.1.2 2004—2009年,城中村改造探索阶段2004年,武汉市为解决城中村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出台了两个城中村改造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整体工作思路,明确了改制工作“六个转变”的具体要求,规定了武汉市城中村的分类方法与改造方法,并公布15个村为改造“试点村”,标志着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正式开始。
然而,由于改造经验匮乏、改造资金有限、改造摘要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在一段时期内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启动较早,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研究回顾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将其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其改造特征与成效,并为改造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认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应注重改造的综合效益,以社会效益提升为导向,注重保护城中村的原有价值,同时注重为弱势群体生活需求提供合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洲区基本情况
规划突出新洲区在武汉东部区 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打造成 武汉主城经济向城市圈外围扩散的 联动纽带和武汉新港的动力核心区, 由武汉市的边缘郊区转向为区域的 节点新区。
规划将新洲的发展定位为“四 基地一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装 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农 业基地,长江中游的综合物流基地, 重要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二、阳逻旧城改造项目
3、潘庙村城中村改造
4、用地规划
潘庙村总用地3840.55亩,其中道路 面积427.98亩,绿化用地1491.24亩,已 招拍挂及划拨供地270.34亩,实际可用地 1650.99亩。
规划实际可用地1650.99亩,其中潘 庙村城中村改造用地689.73亩(还建用地
127.27亩,开发用地445.45亩,产业用地
2、阳逻旧城改造项目分布图
阳逻旧城改造共四个项目 (潘庙村城中村改造、高潮村 朝家山旧城改造、高潮村渣家 山旧城改造、长河城市综合 体),总面积2785亩,现状建 筑面积1053301平方米,改造成 本24.73亿元。
二、阳逻旧城改造项目
3、潘庙村城中村改造
1、区位简介 潘庙村位于阳逻新城的中部。其北面与红岭
预测到2020年,全区总人口达 到12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 以上。
一、新洲区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新洲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 为主线、共享发展为目的、改革开放为 动力、创新创造为手段,依托港口、强 推工业、提升农业、发展物流、创新环 境、注重民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构 建“一城(阳逻港口工业新城)两区 (邾城商贸文化宜居区、道观生态旅游 休闲区)四带”(临港产业发展带、新 型城市发展带、现代农业发展带、生态 观光发展带)发展新格局,努力将新洲 建设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新型 工业基地、武汉东部生态新区,为迈向 经济实力雄厚、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功 能完善、民生保障全面、社会和谐稳定 的新新洲奋勇前行。
阳逻新城是国家级桥梁钢构产业基地,湖北 省“两型社会”循环经济示范区,长江中游航运中 心集装箱主枢纽港,武汉新港核心港,长江中游唯 一综合保税港区。
功能定位:武汉东部地区的综合新城---构筑 武汉新的综合发展区域;现代港口和物流枢纽---建 设华中地区集装箱主枢纽港和物流基地;重要制造 业基地---打造武汉最具潜力的重工业产业基地;最 宜居的生活城---成为武汉东部适宜居住的新城。
村、柴泊湖毗邻,紧临新洲一中阳逻校区,南 面紧靠干汊湖,西部与高潮村、中份村接壤, 东侧临万山村,区位十分优越。 2.基本情况 潘庙村行政界线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256.03公 顷(约合3840.45亩), 全村人口2756人,农业 劳动力人口1950人,个人住宅总建筑面积 182818.36㎡。 3.规划性质 在阳逻新城“一带、一心、三轴、八片”的总 体功能结构中,潘庙村正处于一心核心区(柴 泊湖核心区),是阳逻新城的新区、核心和中 央商务区,主要以商业用地为主,兼有居住、 行政办公、教育、市政设施、绿地、道路及水 域等控制用地。还建土地容积率控制在2以内, 开发用地容积率控制在2.4以内。
新洲历史悠久,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 史,曾是国、郡、州、府、县治所。新洲原为 旧洲,宋建隆元年(960年)后,旧洲易名为新 洲,成为黄冈县的西半部,隶属黄州。1947 年10月,晋冀鲁豫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共中原 局于黄冈西乡建立新洲县爱国民主政府,隶属 鄂豫四行署。1948年6月,仍并入黄冈县。 1951年6月20日,新洲从黄冈县析出,建新 洲县,隶属黄冈专署。1983年8月19日,新 洲县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 批准新洲撤县设区,正式成为武汉市的一个新 城区。
二、阳逻旧城改造项目
1、阳逻新城总体规划
阳逻是新洲的经济中心,是全区新型工业化 的龙头,将与主城区融合,并与东湖高新区、化工 新城实现产业对接并提供发展腹地。大力发展临港 工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 代服务业,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经济实力,努 力把阳逻建成武汉东部产业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打造 武汉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武汉城市圈武鄂黄 城市带上的重要节点、长江中游的开放平台,力争 成为武汉新的国家级开发区。
一、新洲区基本情况
新洲人文历史悠久,孔子问津、禅道 报恩文化彰显古往今来的人文光彩。自然 资源丰富,一江、两湖(武湖、涨渡湖)、 三河(举水河、倒水、沙河)、四岗(楼 寨岗、叶顾岗、长岭岗、仓阳岗)物产丰 饶。
新洲区区位交通优越,武汉新港阳逻核心 港区被誉为“长江腹地第一深水良港”,106、 318国道穿越腹地,紧密相连,武汉绕城高速 与沪蓉、京珠一线贯通,京广、京九铁路自北 向南夹境而过,与武汉天河机场仅距半小时车 程。新洲这种水、公、铁、空大交通汇集一地 的格局在全国县市中少有。勤劳善良的新洲人 民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奋发有为地建设美好 家园,区域经济连续四年跻身湖北省县域综合 实力“十强县市”,享有“全国双孢蘑菇之 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民间 文艺之乡”、“慈善之乡”的美誉。
一、新洲区基本情况
新洲是武汉市的东大门,是武汉城市核
心区辐射鄂东、豫南的关键节点,凭借其文化 底蕴和资源禀赋,是武汉市最具潜力的新型城 区,是充满发展活力的投资热土。
全区国土总面积为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 100万。下辖10个街、3个镇、1个风景区,即 邾城街、阳逻街、仓埠街、李集街、汪集街、 三店街、旧街街、双柳街、潘塘街、涨渡湖街 等十个街道办事处,凤凰镇、徐古镇、辛冲镇 等三个建制镇及道观河风景区。
发展战略:抓港口、带物流、促工业、建新城, 以港兴城、以港兴业、港城互动。
阳逻地区是东部新城的核心组团,远期总规 划面积约10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60万,2020 年规划人口 45万人,用地规模 54平方公里。在 武汉新城组群规划中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将扩展到 270平方公里。
二、阳逻旧城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