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合集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14之2第三乐章综合研究摘要:众所周知,在西方音乐界的古典主义时期有三位传奇人物,一位是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一位是音乐神童莫扎特,另一位则是承接古典与浪漫的音乐巨匠贝多芬。

而本文将要谈及到的正是音乐巨匠贝多芬的奏鸣曲(Sonata),这里主要讲的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在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领域音乐大师巴赫为我们写下了称之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那么既然有了钢琴领域的旧圣经就必定有新圣经,它就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

本文主要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4之二的第三乐章出发,来对本首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相关演奏风格做一个探讨,有何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曲式结构演奏风格一、作品及音乐家背景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极具个人特色,蕴含深刻的自传性,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和交响曲一样可分为三个阶段:(1)、1800年以前:这个时期一共创作了22首钢琴奏鸣曲,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古典主义精神对贝多芬影响巨大,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作品的曲式和声以及奏鸣曲的弹奏技术上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寻求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时期的作品都很好的为贝多芬后面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801-1814:这个阶段主要是作品22号到作品90号,这时期的贝多芬对自己前期的作品创作不满意,导致中期的作品越来越深刻自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如热情奏鸣曲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3)、1814年之后:在这一段时期里他一共创造了5首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纷繁复杂,充满自传性,都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充分的将钢琴奏鸣曲的技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同时也显示了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巧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

本文所涉及的作品属于贝多芬的一首早期作品,14之2的第三乐章。

二、曲式结构分析作品风格定义:快板诙谐曲 (Scherzo(Allegro assai)曲式结构定义及调性:本曲属于简单的回旋曲式结构,G大调,3/4拍,作品中间一共出现两个插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第一乐章曲式分析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第一乐章曲式分析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第一乐章曲式分析研究一、创作背景二、结构特点《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使用了当时较为盛行的反反复复的读法,具备转盘的'性质,此种结构布局虽不是贝多芬独有,但是在当时也就是十分具备前沿性的。

主部主题为4小节,紧随进行ⅰ和进行ⅱ,进行ⅰ为11小节,进行ⅱ为14小节,并使主部主题以求充份发展。

富于歌唱性的副部主题结构上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使用卡农和赋格文学创作手法,各种乐器交叉有序步入,使声部间的融合纵向、横向不断变化,产生代莱音响。

展开部结构层次准确,导入部分、进行中心一、进行中心二、进行中心三、回到部分层次分明,合乎当时古典奏鸣曲式的布局结构。

再现部之后有一个规模相当的总结束部即尾声,尾声是本首作品中的亮点,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其结束规模将近一百小节。

把主副部的材料综合起来一定程度的充分展开,尾声中的主题素材来自呈示部的结束部分小节,这个主题在降b大调上展开,后在主调f大调上重复,渐慢、渐弱结束,构成开放性终止。

这种庞大的结束部写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贝多芬大胆创新之处。

此种与众不同的庞大结束部的写法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相当于第二展开部:结束部是相对于展开部的再次扩充,相当于第二展开部,这样一来,使之整个展开部规模庞大,使展开部不仅有新的材料,还有对主部、副部材料的重新组合发展。

另一方面,相当于第二再现部:结束部是相对于再现部的再次发展,相当于第二再现部,使再现部得以充分发展。

三、语言特点和声部分,整部作品中和声中经统计发现,t、d、s、tsⅵ占绝大多数,正三和弦多,副三和弦较少。

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连接处都是开放性终止。

符合当时古典时期的以正三和弦为主的特点。

调式部分,整部作品主调为f大调,在呈示部中,副部转至了f大调的属于方向c大调,尾声部分又转至了其直属下调b大调。

展开部切换频密,再降b—d—g—e—a—d—g—c—f,调性基本都就是将近关系改调,改调自然,再现部中调性又再次重回f大调。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复调思维研究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复调思维研究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复调思维研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历来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严谨、深刻的音乐语言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号Op.2 No.1,是其早期作品之一,也是其第一部钢琴奏鸣曲。

本文将通过分析复调思维来探究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技巧和特点。

首先,贝多芬的《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充分体现了其高超的复调技巧。

作品的第一乐章Adagio –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以一组即兴演奏的三连音开头,引人入胜。

整个乐章充满了对复调和旋律的独特处理。

例如,在乐章的开头部分,右手被分成了两声部,分别进行旋律线的表现,同时将左手作为伴奏,增强了曲子的层次感。

在第二个主题的出现时,贝多芬将主题音型变化后,放在了中音部位,这种做法增强了主题的稳定性。

其次,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还充满了对旋律和节奏处理的独到手法。

在第二乐章具有明显的奏鸣曲结构的Largo,贝多芬将每小节的旋律线巧妙地设计在各声部之间交替出现,形成了一份流畅而又富有感染性的旋律,旋律的流畅完美地体现了钢琴的丰富过渡和变化。

在第三乐章Scherzo – Allegro,贝多芬采用了极为细腻的节奏手法,将钢琴的高音与中音部分交错起伏,让整个乐章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第四个乐章具有急速车曲的快速效果的Prestissimo,贝多芬则巧妙地将三小节和两小节交替应用在不同的乐段之中,给人一种紧张、激动的视觉效果。

最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充分展现了其创作能力的多样性。

不仅在音乐表现、节奏变化方面充满了创意,贝多芬还将意象深刻蕴含在作品之中。

例如,在第二乐章Largo中,钢琴独奏旋律清晰明亮,像是一位独自行走在林中的孤独旅者;在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中,音乐节奏的跳动,如同一盏盏熄灭的蜡烛互相呼应,像是一个圣诞的晚上;在第四个乐章Prestissimo,旋律线的紧凑跳跃像是一次跌宕起伏的亲密拥抱,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情观。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更是成为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精品之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

我们来谈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其雄浑、豪放的特点而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等。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充满了浓烈的个性与内在的力量,其音乐语言独具特色,充满了变化与张力。

在旋律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大多以简洁、明快的旋律著称,旋律线条清晰,动听易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和声上也颇具特色。

贝多芬的和声多变,既有激烈的情感表达,又有细腻的抒情情感,音乐的和声结构多样且富有变化,常常能让人们感受到音乐中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宣泄,以及内心的狂喜与悲伤。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节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贝多芬的节奏感极为丰富,既有紧凑、有力的节奏,也有舒缓、缓慢的节奏,由此为音乐增添了极为丰富的变化与层次。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通过丰富的节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力量。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也十分独特。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尤其是他的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极为严谨,通常包括引子、主题部分、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每一个部分之间都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结构的严谨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内在的张力。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丰富的和声、多变的节奏、严谨的结构等特点而著称,它的音乐特色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艺术资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体现了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成为古典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 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 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78司欣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 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 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第三部分(25-54)再现a 部分,并通过转调模进增加了12小节作为扩充。

紧接后面为主题的加固,和声部分为重复终止,没有连接,直接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调性从D 大调转为G 大调即主调的下属调,在这一部分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

乐句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D 大调的主和弦上方增加一个C 音,使其变为G 大调的D7和弦。

乐句重复结束在开放的重属和弦上,从而替代了转回D 大调的连接段落。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没有尾声。

(二)快板的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郑兴三分析结果为复合歌谣曲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作者:司欣儒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所作32首奏鸣曲中,Op.10.No.3属于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创作于1798年,被认为是最"富有交响性"的作品之一①,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得以深刻理解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和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78-01《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快乐的布谷鸟之啼——贝多芬奏鸣曲op79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快乐的布谷鸟之啼——贝多芬奏鸣曲op79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快乐的布谷鸟之啼——贝多芬奏鸣曲op79第一乐章演奏分析摘要:贝多芬G 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是其钢琴奏鸣曲的盛期作品,“由于在乐曲中可以听到杜鹃的叫声,所以这首奏鸣曲也称‘杜鹃’奏鸣曲。

”如何正确理解与演绎这首作品,除了聆听钢琴大师们的演奏外,还应该在理性上分析研究。

这首作品“蕴含着作者成熟手法的音乐美”,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贝多芬轻快活泼、优美抒情以及天真幽默的内心世界。

因此,本文将针对于此展开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通过第一乐章的写作特征分析和演奏研究,希望起到为学习者提供粗浅文献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G 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贝多芬;艺术特征;一、创作背景研究(一)贝多芬的创作风格作为著名的钢琴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经历可根据时代背景以及贝多芬自身被分为三个时期。

针对于不同的时期,贝多芬都有着独属于那一阶段的音乐理解力以及创造力,因而在贝多芬不同的音乐时期中,他的创作风格也是不同的。

在贝多芬刚刚成名的时候,他的音乐受海顿,莫扎特等他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大家的影响较多。

在那一时期,他的乐曲创作还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

而在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中期,由于疾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贝多芬对生活和创作都有了新的感悟,其伟大的音乐才能开始觉醒。

而人生到达晚年的贝多芬因疾病的影响已几乎失聪。

回顾前半生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贝多芬将哲学思考融入进了自己的音乐创作。

在贝多芬人生的晚年针对于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得益于贝多芬早年积累以及在音乐中真情实感的融入。

在贝多芬晚年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成为了创作的主体,他所创作的每一首奏鸣曲几乎都在传达着激情向上的态度。

而杜鹃奏鸣曲正是贝多芬在音乐生涯的中晚期所创作的,通篇充斥着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崇敬。

这也正是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创作所表达的主题。

(二)该曲创作背景G大调钢琴奏鸣曲op79是贝多芬达到奏鸣曲创作巅峰时期所写出的小品之作。

在此首乐曲中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布谷鸟愉悦的啼鸣,因而此首乐曲也被称为杜鹃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演奏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演奏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演奏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是贝多芬最有名的钢琴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的中期钢琴奏鸣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该曲由三个乐章构成,其曲调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和张力,堪称钢琴律动的巅峰之作。

钢琴演奏研究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以其高难度、卓越的演奏技巧和极富表现力的曲调而闻名于世。

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更是体现了他的精神与实力,因此钢琴演奏者要演奏这个作品,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

1. 坚持大拇指弹奏
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坚持使用大拇指弹奏。

因为大拇指具有强大的力量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掌握音符的控制,并掌握良好的音色和进度。

2. 熟练掌握技巧要领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要领,如左手弹跳、右手轮廓、间断击打、双音排列以及奏鸣曲演奏技巧等,这些都是必不可缺的,所以需要靠熟练的练习巩固。

3. 把握节奏韵律
在演奏过程中,要把握好节奏韵律,让曲子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节奏韵律是体现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关键要素,只要正确掌握,就能让演奏者和听众感受到强烈的演奏感。

4. 加强动态配合
这首曲子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演奏者应该在演奏过程中加强动态配合,让乐曲展现出灵魂深处的气息和表现力,这也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特点。

总之,要演奏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需要演奏者不断加强练习,掌握好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并在演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性化魅力,才能真正地表达出曲子所包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文字来自于书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第二钢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 A大调Op.2 No.2
《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
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

第二奏鸣曲也与第一奏鸣曲有所不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感,都显示了贝多芬那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

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明朗、欢快、活泼,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

从技术与内容上看是绚丽多彩的,内心的矛盾是明显的,但仍富有朝气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献出一切,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己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强烈要求,显示了贝多芬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

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第一次在钢琴奏鸣曲中放入了诙谐曲。

虽然这一诙谐曲还没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样具有激烈的内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贝多芬的意识方向是十分明显了。

在内容上,独创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乐章。

这首奏鸣曲通向了下一个奏鸣曲与Op.22奏鸣曲,更远的通向《黎明》和《热情》奏鸣曲,直至与Op.106奏鸣曲也脉脉相通,它是走向巨人奏鸣曲的道路。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A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7或121)
(1—8)速度型引子
(9—32)主要主题(A)
(32—58)连接
(58—83)副主题(G.bB·g…)
(84—125)三次结束主题
2.展开部(126—228)
(126—164)引子的各动机发展
(165—206)调性展开
(206—228)延伸句
3.再现部(229—340)
(229—236)引子再现
(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252—280)连接
(281—314)副主题(a—A)
(315—340)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热情的广板(Largo appassionato) D大调3/4拍子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
1.(1—19)主要主题(D)
2.(20—31)第一插部(b一主音调)
3.(32—50)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在原调上)
(50—67)第二插部(d一bB)
(68—75)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
(75—80)尾声
第三乐章小快板的诙谐曲[scherzo(Allegrotto)] A大调3/4拍子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44)
(1—8)诙谐曲主题(A)
(9—32)中间部
(33—40)主题的再现
(41—44)结尾句
2.三声中部(45—68)
(45—52)主题(原调一a)
(53—60)中间部分
(61—68)主题的再现(原调一a)
3.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44)
4.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优美的回旋曲[Rond(Grazioso)] A大调4/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用近似三声中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但在三声中部之前再现主要主题)
1.呈示部(1—40)
(1—16)主要主题(A)
(17~26)连接
(26—40)副主题(第一副主题) (E)
2.主要主题的再现(41—56) (在原调上)
3.近似三声中部(57—100)(第二副主题) (a)
(57—66或67)第一部分主题
(68—75)中间部分
(76—80)第三部分
4.再现部(101—136)
(10l一116)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117一124)中间部分
(125一136)副主题(A)
5.尾声(136—188)
(136一149)主要主题(变奏) (在原调上)
(149—188)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