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寒假预习:第七章《力学》必考点归纳7.1 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 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八年级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八年级的力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斜面运动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力的定义及分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推动或拉动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力的方向是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用力的大小表示。

根据力的性质,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包括弹力、摩擦力和支持力,非接触力包括重力、静电力和磁力等。

二、力的作用1. 合力和平衡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它们的合力叫做合力。

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会产生运动或形变。

2. 物体在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力有重力、空气阻力、弹力等,这些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斜面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其受力会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影响,根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向和斜面的倾角,可以求解不同方向的合力和加速度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速度不变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两个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力与运动1. 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的改变率等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

五、应用1. 自由落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垂直向下的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这种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简谐振动物体以等幅度围绕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来回运动的运动,叫做简谐振动。

3.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该运动的向心力与轨道半径、速度和质量等相关。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测量:可以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6.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7. 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受力与否无关。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9.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等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于功和时间的比值。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建议查阅教辅资料或教材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4、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⑴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⑴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三、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初二下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下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下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以及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初二下学期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速度和加速度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而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初二下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二、力的作用和受力情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大小和方向。

在初二下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力,并了解了受力的基本规律。

例如,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方向指向地心;弹力是物体弹性变形后的恢复力,它的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

通过学习力的作用和受力情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三、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的核心观点是物体在受到合力为零的情况下,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为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受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小。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计算物体受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五、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力,并且这两个力具有相等大小和相反方向的特点。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方法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拆解为多个互相垂直的力的过程。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
下面是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点的一些内容:
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3.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得合力。

4.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5.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6.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7.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8.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用于保持物体静止,滑动摩擦力则用于抵抗物体
滑动。

9. 弹簧力:弹簧在受力时会发生伸长或收缩,弹簧力与伸长或收缩的距离成正比。

10.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11. 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力可以分解为沿着斜面方向的力和垂直斜面的力。

12. 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行车安全带,轮椅推动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些情况下受到的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本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就不会改变运动状态。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3)指导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充分利用物体的惯性,如汽车制动、电梯制动等都是利用物体的惯性原理实现的。

知识点5: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2.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1)揭示了力的本质和作用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3)指导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确定所需的力的大小,如汽车加速、物体升降等都需要考虑牛顿第二定律。

知识点6: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彼此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意义1)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3)指导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考虑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如电梯、吊车等的设计都需要考虑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推理得出的,它描述了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种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是所有物体固有的本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大小越大,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度就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惯性不是力,它是物体具有的性质,与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力的概念1.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 F 。

4.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1.弹性和塑性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防止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假设有偏差,必须校零;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肯定律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学》知识点汇总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机械运动——参照物
机械运动——速度
质量与密度:质量与密度的测量、密度特点与应用
认识力——力和力的测量: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认识力——重力
认识力——摩擦力
认识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力的合成
0.力的平衡:多个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
1.力与运动——牛顿定律
力与运动——惯性
3.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概念、压强计算、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液体压强:P=ρgh
大气压强: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变化、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帕斯卡原理
浮力:浮力概念、物体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简单机械——杠杆与杠杆的平衡条
0.简单机械——滑轮、滑轮组
1.简单机械——杠杆与滑轮作图
2.简单机械——斜面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原理
功率
机械效率
机械能:决定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g=G/g
g=9.8牛/千克。

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牛顿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速度:v=s/t
密度:ρ=/v
重力:G=g
压强:p=F/s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功:=FS
功率:P=/t=Fv
机械效率:η=有用/总=Gh/Fs=G/Fn(n为滑轮组的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