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山的那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 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 在山的那边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1课在山的那边打牢基础1.给加线字注音。

凝成( ) 诱惑( ) 瞬间( ) 隐秘(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句中的“种子”是指面无私。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句中的“失望”是指。

4.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毛泽东有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诗中,与马克思、毛泽东的名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5.仿照例句,补充句子。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力,让人。

发掘潜力阅读课文第二节第二段,回答文后问题。

6.选段中押韵的三个词语分别是:(1) (2) (3)7.理解诗句,回答“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原因是什么?8.诗句中的“漫湿”改为“浸湿”好不好?为什么?创新应用9.(浙江杭州中考题)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

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让人奋发;;。

10.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其后面的问题。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厨师反驳道:“。

”根据以上情境,选出最适合厨师作答的一句话,将答案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

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来未做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

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11.下面语句的语序调整后,意思没有什么变化的一项是( )A.屡战屡败——屡败屡战B.我要那种带小花点的布——我要那种布,带小花点的C.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情有可原,事出有因D.你吃了饭再回来——你回来再吃饭1.níng yòu shùn mì2.(1)可以强调出内心的失望程度。

1 《在山的那边 》

1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困惑和成功的喜悦,成年的感悟和信念。

这首新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诗歌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写,而且孩子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和幻想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在新的学习阶段也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应该借助它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人生的信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并活用新词;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学会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音,有准确停顿和语气。

3.理解“山”与“海”所蕴含的意味,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4.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作用;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①诵读法。

②联想想像法。

③讨论与点拨法。

④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人生哲理,学会正确对待困难;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朗诵课文;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谈“梦”导入新课(5`)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朝代】现代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
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五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五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五篇】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瘦骨(línxún)嶙峋小心(yìyì)翼翼(sǒng)耸立3.解词。

(1)纳罕:惊奇,诧异。

(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zāotà庸碌lù小憩qì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骚扰(gū)辜负3.解词。

(1)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3)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1.《在山的那边》课件

1.《在山的那边》课件

喧腾: 喧闹奔腾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王家新(1957-):1957年 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 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 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 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 任教。 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 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 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 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50年)、 《游动悬崖》(1997年)等。
文本分析(三)
7.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 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 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 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五、合作探究,交流解疑。{继续目标3 的学习}
1.难句赏析:“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 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 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
三、有感情地朗读
•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 3.学生一对一练习朗读、学生齐读诗歌。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 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 那边//就是海呀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 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 那边//就是海呀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二、知人读诗鉴赏法
三、关键词句推敲法 .学完本课,你想到了哪些古今中外的关于理想的名言,或名人事迹请写在笔记本上。

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 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
如宋祁的《玉楼春》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_1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_1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1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导入:美文需要美读。

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教师略作点拨:(略)第二层次的活动: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

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

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

好读,不拗口。

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

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

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光明是我的母亲。

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课件1 版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在山的那边》课件1 版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 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 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 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 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 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 我幼稚可笑.
8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 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 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 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 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 奋、惊喜。
9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 “海”的含义是什么?
2、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诗人成长的探索一定早己打打动了成 长的你,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 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 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 生经
5
检查生字词
chī 痴 想 yò u huò 诱 惑 yīn 隐 秘 xuān 喧 腾 ní ng 凝 成
shun
一瞬间
6
阅读诗的第一部分,你觉得小 时侯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 子? 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 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 追求新天地的孩子.
7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 着脸”?
1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第一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

2. 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

3.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二)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三、教学流程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

2. 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

3.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诗歌和作者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

(三)课前检测1.报5个字词让学生写于练习本中。

读《动态》“基础整合”。

G.喧闹沸腾。

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四)朗读诗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1.听读诗歌,初步感知——听老师朗读课文,把笔拿在手上,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节奏的停顿、语调、情感。

2.自由朗读,自主把握——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把你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情感的把握融入朗读中。

你有5分钟的朗读时间。

3.代表朗读,读出情感——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二节,要字音、停顿、语调、情感。

4.全班齐读,以声达意——全班齐读诗歌。

(五)感知内容自学指导2:默读诗歌,快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1~2句话概括(可以从时间的不同、情节的不同、“我”的心理变化、“我”倾诉对象的不同等角度概括),写于当堂练习本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芋元中学赵文文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

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
断,你会想到什么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2、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

19
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

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

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

(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

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

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

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

枯干:对理想的渴望。

(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


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

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

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

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
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

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

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后来“我”
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

“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

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
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

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
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3、齐读的要求,
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

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